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笔记版|黄简讲书法:325裹束25-神采

325:神采 

  一、神采
  以前我跟大家说过,古人解释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字,这就是“气”。万物都由“气”构成,“气”表现于外就是“神”。古人不说什么潜意识,书法只是抒发心中之“气”。“气”通过手和笔抒发在纸上,表现为作品的神采。神采又称气韵,是心中之气表现出来的韵味。唐太宗《指意》说:“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静而已矣。”作品的神采,就是“心之用”,而“心之用”的前提是“心必静”。你看从蔡邕以来,汉魏晋唐人的观点都是一样的。
 
 
  上一堂课我根据古籍的记载,把书法创作四个步骤排出这张表。这四个步骤都属于技法,古人统称为“功”。“功”指功夫、技艺、功力,和手有关。
  技法只是手段,目的是什么呢?“功”之目的,就是表达你的内心,古人称之为“性”。“性”指内心、情性、个性,和心有关。所以书法作品的内容,就是作者的情性。古人所谓“心手相应”,就是手和心的一致。“性”表达的好,神采就好。明代杨慎《墨池琐谈》有句话说:“有功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功,神彩不实。”注意这里有三个词:功、性、神采。杨慎这句话,不是他自己发明的。应该来自宋代陈思《书苑菁华·叙笔法》,和杨慎略有不同:“《禁经》云:有攻无性,神彩不生;有性无攻,神彩不变。兼此二事,然后得齐古人之景气。”这里“攻”通“功”,“景气”指景象。有功有性,写出来的作品就达到古人的景象了。
 
  整理一下,“功”是技法,“情性”是内容。这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书法作品。作品成功不成功,效果好不好,只要看神采。
  有功无性,只有技法,没有情性,这作品就“神采不生”,神采出不来,无精打采。无功有性,没技法只有情性,杨慎说“不实”,不实就是没基础,没表现好。《书苑菁华》说“不变”,技法本来可以提高情性的表达,如唱歌,会技法就好听,没技法就提不高,还是原来那个音,所以叫“不变”。只有技法熟练,情绪高雅,兼此二者可获得理想效果。作品神采奕奕,神清气爽,这是最理想的效果。
  现在回过头来读传为晋代王僧虔《笔意赞》这一段文字,各位容易理解了:“书之妙道,神彩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在王僧虔的眼睛中,他看到两样东西:一是“形质”,就是字型和线条质素,换句话说就是大圈和小圈。二是“神采”,就是作品最终的效果。王僧虔肯定了“神采”为上,这在书法史上是重要的进步。“书不妄想”就是入静,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开潜意识,做到心手相忘,心手相应。他最后说“求之不得,考之即彰”,特意去求得不到,仔细研究一下就明白了。
  唐代张怀瓘《文字论》认识比王僧虔更进一步,他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张怀瓘说真正懂书法的人,只看作品神采,你写什么,写了哪些字,写杜甫诗还是李白诗,这不关我事,我都不在意,全没看见。在张怀瓘的眼中只看到一样东西:神采。这在书法史上是石破天惊的论述。这句话奠定了张怀瓘在书法史和美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精意玄鉴”就是用心去鉴赏,那就“物无遗照”。我一点不漏地看到了你这个人的内心世界,什么都看到了。你的品位,你的情绪,你的文化程度,你所有的一切,都在这作品神采中细微地表达出来了。
  张怀瓘进一步论述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写文章起码要讲多几句,才知道你的意思。书法只要你写一个字,随便哪个字,一个字所表达的神采,我“已见其心”。你的内心世界向我打开了,什么都无法隐瞒。大约150年前,刘熙载写下了这样的话:“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字如其人”这句话,一点不错。
  二、纯书法
  初级课程我讲过什么是书法,我为什么要加一个“纯”字呢?这是因为现在流行一个观点,书法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性。张怀瓘明明说“惟观神采,不见字形”,那写字还有什么实用性。一个作品能读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但不等于非要读出文字内容才可以欣赏书法。如传为张旭的狂草作品《古诗四帖》,喜欢这个作品的人非常多,但其中有几个人能读出内容呢?
  有人说临了一辈子颜真卿《多宝塔》,问你他《多宝塔》讲些什么,却说不上来。在书法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可能的,单纯学书法跟文字内容没有关系,正常的的。
 
  《阴符经》是道教经典,我在香港教书法时,有一个学生是天主教徒,他说因宗教信仰不能用这字帖。所以他把整本《阴符经》拆开,颠倒前后次序,交来的作业和其他同学不同。老师要求是写100通,你怎样临写都可以,学书法不是传教,内容与你无关。
  有人举例说,书法可以用于日常书写,如抄写佛经,唐朝很多写字好的人靠抄经为生。这么说,书法可以赚工资,养家糊口。但这是书法本身的功能吗?
 
  会书法还可以写信,王羲之大量作品都是信件。如王羲之《丧乱帖》就是一封信。当你深入想想,不善书法的人也可以写信的,如《李柏文书》。我们欣赏的是书法神采,当你知道信的内容,对王羲之笔锋的起落,理解当然深入了一层。但李柏也是有心情的,只是表达不好,但他想讲的话,还是写出来了。就实用性而言,两个人都达到了,艺术性差的这一个,书法没有影响它的实用性。更有些作品已经残损了,如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经过一场大火,只剩一些残片,文字内容不可读了。这帖在火烧前刻过石,烧掉了什么我们还知道。但就算不能读出来,也没有关系。张怀瓘说,只要一个字即可见其心。
 
  书法和作诗有没有关系?李白算是大诗人吧!他有一个手稿留至今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功先生很客气地说,这次写的豪迈,是真迹。徐邦达先生直指这帖粗率肥厚,判为伪作。李白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跟他书法水平有没有直接联系?文学是文学,书法是书法,这之间没有必然的关联。很多大作家,包括得了国际大奖的,那字写得并不好。
 
  有人说书法可以通经舒气,降低血压。但是,香港有一位教授发现,有些人写毛笔字血压升高。尤其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还有人说经常摇晃,可以防止关节炎,促进血液循环。话是不错,但这是书法艺术的本意吗?
  有人说书法可以使人长寿,这消息很激动人心。他们举例说,虞世南享年81,欧阳询85,柳公权88,文征明活到90岁。书法入静,应该对长寿有帮助,但我看长寿主要取决于基因。他们没有告诉你的是,王羲之只活了59岁,他的儿子王献之只有43岁。所有这一切,什么抄经、写信,作诗,长寿,还有养家糊口,通经活血,美化环境,装饰家居……,通通是书法之“用”,不是书法本身。
 
  排除这些延伸的作用,就书法本身而言,它就是直接表现我们内心的一种艺术。书法和人的心紧紧相连,看字可以知人。在视觉艺术中,没有任何一种艺术可以和书法相比。我在三级课程第二课中讲到,古语说“字如其人”,裹束的结果是得到一个字像,其实是“字像如其人”。
 
 
  所有的人都有两个形象。一是他外表之像,二是他内心之像。内心之像平时看不见,但一写字就能表现。以王羲之为例,他长得怎样我们看不见了,但我们从他大量作品中想象出一个像。这是一个意像,不是真人,之后人心目中的王羲之。这张图是王羲之族谱中的,其他的图还有很多。这是因为字像是不固定的,每个领略的程度不同。画出来的像是实的,而心中的意像是虚的,虚的像画实了总不大好看,就如西施画出来总不够美丽一样。
  简言之:
  我说的纯书法,指书法本身。
  书法是直接表现人内心世界的艺术。
  书法是一种美育,提高你的审美和品位。
  纯书法是排除了所有的延伸作用,甚至排出了文字字义。用现代的话来说,纯书法就是表现潜意识的。如果一定要说书法的作用,就是这一点。
  唐代张怀瓘已经明确指出:“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作为独立的艺术,已经摆脱文字功能。写字从表达文字意义转变为表现神采,这就是纯书法。
  人外貌的好看不好看,不等于你内心意象的美丽。很多漂亮的人,一写字就丑得要命。第一眼美好的印像,在他们的字像前灰飞烟灭。
  书法包括技法和心法,技法固然要练习,心法也需要长时间的培养,也许比技法的学习更难。
  孙过庭说:“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人品是综合各种因素形成的,这是一条漫漫长路。谢谢各位!
  本节要点:
  功、性和神采的关系。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纯书法只是表现作者内心。
  复习思考:
  1.欧美有一些大公司,聘请笔迹鉴定师分析求职者的字,以挑选品行好而有能力者。又有人搜集杀人犯的字来分析,以找出罪犯写字的特征。你说笔迹能分出好人和坏人吗?(能,但只能参考。)
  2.苏东坡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说自己不懂书法,只是随手写,不耐烦去研究。那后人为什么把他列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根据是什么?你同意吗?(根据字形看功力,根据神采看情性。同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规范汉字书写】漂亮的硬笔书法纸张格式
学习书法应注意九忌
学书之路上的10个坑
学书路上的10个坑,太恐怖了,不得不防!
叩开书法那扇窗
书法的技与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