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干支量纲发明来源:“岁星纪年”

岁首,为一年开始之时,通常指改岁后的第一个月,也指改岁后的第一天。岁首是一年历法的起始时刻,岁首确定了,一年的历法才能确定。

从《逸周书》中记载,在周代之前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种岁首(类似冬至、元旦、春节):

“三曰人统,谓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即夏朝正月初一为岁首。

“二曰地统,谓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即商朝岁首十二月初一为岁首。

“一曰天统,为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即周朝岁首即十一月初一为岁首。

这些史料记载大家都比较熟悉,可是我们不禁要问,既然夏正为寅,商正为丑,周正为子(黄帝历法、春秋时鲁国历法都以冬至为岁首),那么,现在的时宪历为什么又恢复到了夏正历制上来呢?商周时期的商正为丑,周正为子制度废弃了吗?

《逸周书.周月解》对于三个朝代的改制过程作了详细记载:

“夏数得天,百王所同。其在商汤,用师于夏,除民之灾,顺天革命,改正朔,变服殊号,一文一质,示不相沿,以建丑之曰为正,易民之视。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是谓周月,以纪于政。”

意思首先讲夏正的历数“建寅为正”符合天地的正理,是前代百王都行用的。

到商汤时候,向夏桀用兵,消除百姓灾难,顺应天意革夏之命。改换正朔为“商正为丑”制度,变化服饰,区别称号,形式与内容,以示不相沿袭。以斗柄指丑位为正月,变更百姓的视听,顺应天时的大变,也是一代的大事。

到了周王,伐灭商朝,改正朔为“周正为子”,换礼器,以垂续三统。至于认真地传授时令给百姓,以及天子巡狩或祭祀宴享等,还采用从夏以来的“建寅为正”历数。这叫做周月,用以统纪政事。周代并没有完全放弃商代“建丑为正”的历法制度,而是将夏商两种置正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综合性的置正岁首的方法,也就是“三统”置正岁首法。

首先十一月初一日是““一曰天统,为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确立一年气温周期运动起点;其次十二月初一“二曰地统,谓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确立一年地温周期运动起点,最后正月初一“三曰人统,谓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确立一年生物体温周期运动起点,这样将整个地球生物圈中三要素气温地温生物体温年周期变化起点统一起来,故而称之为“天地人三统”。

为什么周代历法将三种置正岁首结合起来形成“三统”历制,其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1):太阳出入空间位置勘定方法

中国北半球中温带地区,太阳出入随着南北回归运动的变化,太阳出人的视空间上位置会发生变化:冬至日时,日出东南巽位,日入于坤位;夏至日时,日出艮位,日入乾位;春秋分日时,日出卯位,日入酉位。这样日出日落在视空间上就出现“冬至日道,春秋分日道,夏至日道”三道。

太阳出入三道中只有春秋分日道在卦符轴性坐标的东西正位,其他两道出入点都是在四偶位,日出日入的这种非正北正南正东正西的现象与立杆测影测出的数据就会出现误差,因为立杆测影是从正北正南的子午方向开始定周期起点,也就是“一曰天统,为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十一月初一的子午晷影长度测定后晷影逐渐缩短,地温开始出现回暖,到十二月初一就是“二曰地统,谓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再经过一个月到正月初一时,晷影长度所指示的时节接近了夏至日出的艮卦位置,这时的生物体温开始增高,也就是正月初一“三曰人统,谓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时节,通过置正岁首的“三统”方法,非常准确把握了气温地温生物体温的变化节律测定,由此也获得了对所在地区的物候节律的有效把握,由此顺极摄生才有了具体的理论指导:“若天时大变,亦一代之事,亦越我周王致伐于商,改正异械,以垂三统,至于敬授民时,巡狩祭享,犹自夏焉。”。

(日出日入时空示意图)

(2):岁星纪年与岁首勘定

古代历法观测由黄道面模型和赤道面模型综合构成,两个坐标面观测方向都是自南向北,由于黄赤夹角现象存在,黄赤道面的南北连线是不重叠的,子午线为赤道面坐标南北连线,天门地户线是黄道面坐标南北连线,两个坐标系必须重叠起来才能正确观测推导出气象物候的变化节律。

“一曰天统,为周十一月建子为正,天始施之端也。”实为为赤道面坐标子午线确立。

“二曰地统,谓殷以十二月建丑为正,地始化之端也。”实为赤道面坐标丑未线确立。

“三曰人统,谓夏以十三月建寅为正,人始成立之端也' 实为赤道面坐标寅申线确立。

三统机理都是赤道面坐标系中十二地支确立法则,也就是十二地支在中国古代历法学具体应用法则,在赤道面坐标中,子午连线为赤道面坐标的纵轴线对应上下,卯酉连线是赤道面坐标系的横轴对应地平左右,落到地平坐标系上就是子午连线为南北,卯酉连线为东西,中国所处北温带地区气象变化节律是春夏秋冬顺时针方向运动,故而在子卯之间确立天地人三统节律起点,但是为什么要确立天地人三统合用的现象?还需要从岁星纪年法原理解析。

中国古代的历法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合历。阳历也叫太阳历;阴历也叫太阴历,月亮历;阴阳合历,也就是俗称的农历,因为是阴阳合历,所以需要岁首置正也就是正朔,正朔需要使用四种方法:

其一:“立杆测影”法:

《逸周书.周月解》中记载“惟一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见,日短件,基践长,微阳动于黄泉,阴降惨于万物。”,测定结果是子月(十一月)太阳到达南回归线,日晷仪晷影最长时节,也就是冬至日晷影测定法。

其二:北斗指向法:

《逸周书.周月解》中记载“是月,斗柄建子,始昏北指,阳气亏,草木萌荡。”。测定结果是子月(十一月)斗柄指向正北北极星方向,也就是“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中的“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季节。

斗柄指向与四季节律

其三为日月合朔法:

《逸周书.周月解》中记载““日月俱起于牵牛之初,右回而行月,周天进一次,而与日合宿。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终则复始,是谓日月权舆”。也就是在十一月中日月交会日定位子月的开始。

(周天十二辰原理示意图)

其四为岁星历数法:

古代中国人民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来纪年。因此,木星被称为岁星,这种纪年法被称为岁星纪年法。除了12次之外,天上又有十二辰的分划(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称呼,它的计量方向和岁星运行的方向相反,即自东向西。《周逸书.周月解》中提到“日行月一次,而周天历舍于十有二辰”“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说明有岁星纪年法的使用。

现代天文学及考古学支持的说法是:岁星也叫“岁”,就是木星。古人把天体中黄道附近的一周天,分为星纪、玄枵、诹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十二次,岁星由西向东(逆时针)运行,每年行经一次,十二年(11年10月)绕天一周。当其运行到某一“次”,就称某某年、如在寿星,这一年就叫寿星年。但因为木星的运行周期并非是准确的12年,它在黄道中的运行位置也会发生不同的偏移与变化,后世就形成了新的太岁纪年法。

岁星与太岁对应图表

由于岁星由西向东运行,和由东向西(顺时针)配以十地支的“十二辰”顺序恰好相反,岁星纪年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人们假设了一个与十二辰同步的“太岁”,并给起了摄提格、执徐、大荒落等十二个名称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称太岁纪年法。这是地支的考古起源说 。古人认识到木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其轨道与黄道相近,因将周天分为十二分,称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经一次,即以其所在星次来纪年,故称岁星。

岁星和太岁是始于丑寅之交而后分别一个逆行一个顺行的。故而《周易-说卦》曰“艮,东北之卦也,岁之所从终而所从始也”,丑寅即是代表东北方艮卦,太岁终于丑始于寅。丑寅之交是立春即“指两辰之间。”,如果岁星不出现在丑寅之间就要置闰“闰无中气”。这是因为岁星出现时段不能与太阳出入的夏至日出位置(艮阴)相应产生了误差,由此就确立了“闰无中气,指两辰之间。”观察勘定是否置闰的方法。

(岁星纪年的历法机理)

岁星纪年法用久之后,就与实际天象不符。于是,必须改革历法,调整岁星和太岁的位置。因此,当时各种历法的岁星纪年法是有出入的。汉太初以后,岁星纪年法与后世的干支纪年法相连接,从太初上溯至秦统一中国时,岁星纪年比干支纪年落后一辰,上溯至战国时期则落后二辰。西汉末刘歆提出岁星每144年超一次的算法 , 但实际上未在纪年法中应用。东汉改用《四分历》时,废止了岁星纪年法,沿用干支纪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运六气的天学基础
岁星纪年[岁星纪年]
闲谈风水(相关)天文历法之纪年
纪年
李弹花讲历史:三代的历法天文学成就考(下)
猴年马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