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靠兵权不靠裙带,文官集团如何用一支笔搅动权力风云?影响千年

至今仍然记得在初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在讲到唐玄宗(685年-762年)时,对其评价颇为不错,并会强调虽然他一手酿成了安史之乱,却同时也缔造了大唐盛世,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皇帝。.当时在我的心中便有这样一个疑问:

同样是衰败了一个王朝,为何唐玄宗却被宽大处理?

历史中的帝王鸣不平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中国历来就有盖棺定论的说法,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常常都会因为晚年的昏庸而晚节不保。纵使曾经做过多么伟大的事情,也往往会因自己的一个错误,或是后代的不争气而背负千古骂名。

比如始皇帝嬴政,他不但开创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先河,还北拒匈奴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但就是这样一位前无古人的帝王,在历史中的评价却是暴君二字,不外乎是因为其晚年的突然去世,继任者胡亥被权奸赵高玩弄于股掌,最终葬送了一个王朝。如果历史真的可以功过相抵,比唐玄宗更伟大的秦始皇,为何却被忽略了?

同样感到不平的还有隋炀帝,他不仅开疆拓土还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他力排众议连接并拓宽了著名的大运河,为中国此后千年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大运河,中国失去半数繁华,而如果没有隋炀帝,大运河又会在哪里?

但被隋炀帝小看的农民起义,以及轻视的勋贵叛乱,败亡了无比辉煌的隋帝国,当后世再次提到隋炀帝时,往往同样是两个字:暴君。同样还是那个问题,如果历史真的能够功过相抵,称得上一代帝王的隋炀帝,为何被如此苛求?

为何宽大处理唐玄宗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春秋笔法,故事源自孔子在编写《春秋》时,将其认为该写的地方就留下,自己不喜欢的就大笔一挥给删掉。平心而论,如果忽略孔子文圣的身份,这无疑有篡改史书的嫌疑。所以孔子会说;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作为儒家圣人的孔子尚且如此,千年以来的执笔史官又岂能幸免,他们在挥毫泼墨留下“千古绝唱”的同时,无可避免的也会带入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在评价唐玄宗这件事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会有围绕皇帝的权力之争,在汉朝时角逐权力蛋糕的是宦官、外戚和世家豪阀三大势力,三国战乱豪阀被灭,举荐为官的制度逐渐被科举制度取代,所以到了隋唐时期,角逐权力蛋糕的势力便逐渐演变为宦官、外戚和文官集团。到了宋朝以后,外戚势力却毫无征兆的退出了权力角逐,沦为依附的小角色。

可千万不要小看外戚势力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汉朝的卫青、霍去病、霍光,以及背负骂名的王莽,可都是外戚出身,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名臣长孙无忌,以及同样背负骂名的杨国忠,本质上也算是外戚的一员。以上几位历史人物,对中国的历史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但为何唐朝以后外戚就悄然间退出了历史舞台呢?

影响此后1000年的历史

这与唐玄宗的历史评价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先来看下唐玄宗时期历任宰相列表:

刘幽求、魏知古、陆象先、岑羲、郭元振、张说、姚崇、卢怀慎、源乾曜、宋璟、苏颋、张嘉贞、王晙、李元纮、杜暹、萧嵩、宇文融、裴光庭、韩休、裴耀卿、张九龄、李林甫、牛仙客、李适之、陈希烈、杨国忠、韦见素。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姚崇、宋璟、张九龄、李林甫、杨国忠。姚崇、宋璟和张九龄因主要是在开元时期执相权,所以常被看做一代贤相的典范,而李林甫和杨国忠在是在玄宗朝的后半段执相权,因为二人成了历史上著名奸相。

除了执政时期和历史评价不同以外,两个梯队还有另外一个常常被人忽略,却影响深远的不同之处。姚崇虽然是挽郎出身(见注释1),却在后来考中下笔成章举,仍然属于科举出身,而宋璟(咸亨元年进士)和张九龄(长安二年中进士)更是根正苗红的进士,是科举制度的骄傲。

而李林甫和杨国忠则是典型的外戚代表,前者走的是武惠妃的裙带关系,后者更是杨贵妃的哥哥。科举制度下诞生的文官集团,在历史中第一次与实力强大的外戚产生抗衡,并形成了鲜明对比,我们在赞扬玄宗朝的开元盛世时,潜台词便对是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认可。同时我们在对安史之乱的声讨,其实就是对外戚干政的鞭笞。

但唐朝偌大的一个帝国,尤其是几个人就能够“玩坏的”的,张九龄为代表的文官集团真的就一点责任就没有么?锅可不能这么甩。任何事物都需要经历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安史之乱只是恰好处在这个爆发的临界点而已,平心而论,李林甫和杨国忠只能算是加快了这一进程,并不是决定这一结果的人,那真的是太高看他们了。

但如果在史书上将唐玄宗按照惯例的结果论一片否决,那无疑是对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优越性的否定,所以后世的执笔文官便不得不对唐玄宗“格外开恩”,将其功过二分,将美誉给了开元的贤相,而将骂名丢给了天宝的奸相。

历史的车轮,因为这一小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此后的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都会以唐玄宗为历史教训,想尽一切办法将外戚排除在权力角逐的第一线,以至于只要提起外戚二字,世人印象中就会联想到奸臣二字,与此相同的还有同样臭名昭著的宦官二字。

此时此刻,人们似乎忘却了身为外戚的卫青、霍去病,以及身外宦官的曹腾、郑和等人。仰仗执笔史书的优势,文官集团顺利的占领了道德制高点,成为此后千年历史的主角,

注释1:姚崇曾为唐高宗的太子李弘(追封孝敬皇帝)扶棺挽郎,因此获封官职并由此步入仕途。

【历史长河,溯流而上,怎么能没有船夫?】

船夫聊历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朝历代都有外戚专政,为何到了明朝便销声匿迹了呢?
历史观|外戚专权,后权参政的延伸(《踪迹》面相篇5)
大明的朝堂(序) 历史上诸皇朝权力格局的变迁
什么是外戚?中国历史上的外戚在历代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科举制度下的权力与文化
浅谈秦汉三国时期的特殊群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