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

原标题:《开往童年的无轨电车》

一聊起咱北京的公交“大无轨”,相信可以唤起不少小伙伴儿的儿时记忆。

电车是北京历史最悠久的公共交通工具,从1921年电车公司成立至今,已历经了百年风雨,电车搭载着各个时代北京市民,上班、下班、上学、放学,风雨兼程地穿行在城市每个角落。很多北京孩子的童年时光都是伴随着一辆无轨电车、一条线路和一张永远撕不完的学生月票,窗外熟悉的风景,乌里乌涂的报站声,载着悠然逝去的时光。

01

电车的历史,城市的历史

1906年,中国最早的一条作为城市公交运营的有轨电车线路出现在天津。北京电车股份有限公司1921年开办,1924年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当时的车辆都是从法国买的,运来时候是零件儿,到国内再自己拼上。北京老百姓俗称“铛(diang一声)铛车”,这是因为车辆在行驶时,司机需要一边开车一边不断踩动脚下铃铛发出有节奏的“铛铛”声,提醒马路上的车辆行人注意安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燃油缺乏,公交系统仍以电车为主。至1966年北京体育馆到永定门火车站的最后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停驶,在北京行驶了42年的有轨电车,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57年,阜成门至北池子的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通车,从此无轨电车便成为了北京电车的代名词。 

1957年2月26日,北京首辆无轨电车驶上街头

1956年,技术人员以匈牙利的伊卡路斯为蓝本,研制成功了第一代无轨电车——“京一型”(BD540),并在两年后推出加长版(BD560)。这辆车在满载时,从起动加速到时速25公里,仅需5.5秒,当年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拿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开起来“柔(rou一声)儿柔儿”的......1957年至1969年,京一型累计生产469辆,而它的服役时间更是长达三十多年,所以大多数北京人都对这款车印象深刻。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大家手头都不富裕,所以东西也大都用得苦,就像一件衣服总是洗了又洗,穿了又穿。

1957年中国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了72辆斯柯达8TR无轨电车,此型号车身长10.7米,宽2.5米,高2.86米,标准定员80人。它个头大、载人多、动力强、速度快,更神奇的是车上还有暖风,这在50年代公交车中是很少见的,典型的欧洲货。

从捷克斯洛伐克1959年进口的无轨电车

1979年,北京电车厂研制出BD562型电车,这是北京第二代无轨电车,同第一代相比,在控制系统、车身结构等方面有所改进。车窗玻璃采用推拉式结构,乘客可自行调节,这也方便了从窗户上下车。车内有墨绿色人造皮座椅,车厢宽敞、座椅舒适,曾受到广大乘客喜爱,成为北京公交的经典车型,大多数80后的北京孩子,都是坐着这款电车上下学的。

1989年BJD-D90C型电车试制成功,这是北京第三代无轨电车。1995年410线路开通,全部配备此车型,路线从玉泉营到大兴黄村,全程15.5公里,是北京市当时唯一的郊区电车线路。

1999年有关部门要求庆祝50周年国庆前,长安街全部取消架线,为了通行阅兵的大型车辆,一时间无轨电车的命运岌岌可危。公交公司紧急应对,用短短一年时间研发出了BJD-WG120双源无轨电车,避免了多条线路“全军覆没”的危机。

进入21世纪以后,无轨电车的更新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奥运会以后,基本每五年就有一个新型号问世,这也伴随着当下北京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电车越来越新了,城市越变越时髦了,那些曾经挤在前门儿看司机开车的少年,也都慢慢长大了。

我们回顾电车的历史,也是回顾北京城市发展的轨迹。从北洋政府时代的公交系统全靠进口,到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修补和仿制,再到今日车辆品牌的自主研发,北京电车的发展见证了一个国家从衰落到复兴的蜕变。时至今日,在古老巍峨的白塔下,在沙滩的枫叶中,在鼓楼的红墙外,在碧波荡漾的北海大桥上,我们依然能看到电车繁忙的身影,那些经典的车型伴随着几代人成长,也为古都保留了一道亮丽悠长的风景线。 

02

电车与市民文化

“老太太坐电车——您先别吹。”如今这句歇后语知道的人可不多了,当然现在说话带歇后语的人也不多了。过去的有轨电车售票员每个人都有一枚哨,到站上完乘客,一吹哨司机才能开车。从前北京的的小脚老太太,走路迟缓,老远看见电车就得喊一声:“您先别吹!”然后再拐哒拐哒地爬上车来,久而久之就留了这么句歇后语。

当然这说的都是过去的老太太,今天的老太太可不这样儿了。售票员的口哨后来变成售票台下一个按钮,关上车门之后按一下,发出“滴”的一声,司机下面有个车门总开关,相当于现在的安全锁,都锁上才能开车。


1955年电车车票

“忒有料了......”这句口头语北京人现在还在用,“有料”源于日语有钱的意思。日据时期,电车票分为“有料”“无料”两种,也就是付费和免费。后来在北京话里引申为“有故事、有隐情、有新闻”,透着看热闹不怕事儿大的劲头儿。

我姥爷许连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电车司机,解放前怹曾在前门大栅栏一带蹬过三轮儿,因为年轻又念过书,1950年被招到北京电车公司卖票,当时的厂址在法华寺。50年代末,我姥爷被电车公司送到上海学习,回来后一直开107路,这一开就是一辈子。每天姥爷都会开着车多次经过我家东官房房后的马路。那时候马路上的汽车少得可怜,公交车甚至要比现在的火车还准点。每天中午十二点零五分,姥爷的车都要准时经过我家房后。这时我姥姥也会准时等在车站上,手里拿着一个铁饭盒,里面盛好热腾腾的午饭,外边儿拿一条毛巾包好,这样姥爷开到总站歇车时刚好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多年以后,两位长辈已经作古,但我头脑中还时常出现姥姥抱着饭盒站在站台上翘首等待的画面。想来那个年代的人活得简单,所谓幸福就是每天有个人在车站等你回来。


 END 


作者✎李晨
签发✎田鹏

终审✎张颐雯  审核✎朱玲 

刊物编辑✎郎永  推文编辑✎马捷

《北京纪事》优惠促销中


丰台火车站的故事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北京纪事》11月刊

邀您共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蚌绘】开往童年的无轨电车
长春老有轨电车的过去,现在,将来
城市,是轮子滚出来的(下)
建国70周年特刊 | 从鸡公车到共享单车,看成都70年公共交通工具进化史
从《车影行踪》看上海城市交通
北京有轨电车史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