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讲策略 随处下金钩——2016至2017年度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现场观摩课学习收获

教学讲策略  随处下金钩

——2016至2017年度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现场观摩课学习收获

曹海鹰



红屋顶,素墙壁,蓝天,白云,相互映衬;静谧的寺,旖旎的岛,蜿蜒的海岸线,大街小巷,繁华有序。

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初夏!

我有幸跟随工作室主持人陈德兵老师的步伐,踏上了远赴厦门的浪漫学术之旅——参加2016—2017年度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颁奖典礼暨现场观摩课活动。

隆重的颁奖仪式,名师的精彩课堂,专家的精妙点评,泰斗的现身授艺……三天中,我仰视至高点,赞叹前辈高贤大德;观摩课例,惊叹同行技艺精湛;静心反思,提醒自己脚踏实地。回味咀嚼小语泰斗贾志敏老师的“真语文”课例,细细品悟十位青年名师的精彩课例,获益颇丰。其中,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产生的影响可圈可点。纵观这些课堂,精巧的板书导航,有效的朗读指导,真实的生活对接……种种教学策略,无一不彰显着师者的智慧,促进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巧用板书,删繁就简三秋树

据有关资料显示,一个教师一节课说话的时间加起来有20-30分钟,按照每分钟200字统计,那么,一位老师在一节课上会说4000-6000个字。这些字有的无足轻重,而有的是这节课的精髓,精华。怎样凸显这些精华?这时候,有效的“板书”就会轻装上阵,以一敌百。

(一)板书的图像之奇

比如来自吉林的孙世梅老师执教的《荔枝图序》。

《荔枝图序》是唐代白居易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写的一篇序,是一篇小古文。五年级的学生,接触的小古文并不多,理解文章的内容尚且需要借助“注释”“老师释疑”等有力的“学习拐杖”,要达成学习目标中“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更为不易。而孙老师是这样做的——

师:诗人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随着学生汇报,老师次第贴出卡片于黑板上:瓤肉浆液树形变化产地

全文介绍荔枝的内容,分别写于五张纸条上。

师:我给大家的纸条,很可能是排列错乱的,请你们在另一张空白处按照介绍荔枝的顺序合理排队。

然后,老师出示原文让学生对照,再观察黑板上的小卡片。

师:谁上来将这些小卡片按照文章的顺序进行排列?

生上台,将原本排列无序的卡片重排(如下图):

文章脉络一下子变得清晰无比。

(二)板书的图像之妙

再看东莞才子彭才华老师执教的《清平乐·村居》。

柳宗元为溪改名,得“愚溪”;陶渊明缘溪而行,得《桃花源记》;李白借溪清心,得《清溪行》。彭才华老师探得“溪”字在辛弃疾诗词中出现高达131次。乡野,桥边,溪水潺潺。这样的景致之下,最让人放下烦忧,物我两忘。而诗词中的“溪”未必能驱浊静心,在现实的无奈之中,在辛弃疾一生的壮志难酬之下,“溪”,恰恰映衬出词人心中“国难复”“家难回”的遗憾。这种“溪”字引发的意象,如何与词人的“家”“国”建立直接的联系?彭老师挥手几笔就突破了这一瓶颈。

               

       

师:在词中我们看到一条给人安宁的小溪,小家安宁了,大国才安定,大国安定了,才有小家的幸福,才有小溪常年潺潺流淌!

融“家、国”之情于“溪”景,以“溪”之象寓“家、国”之意。意象,意境,意味,意蕴,就这么三笔一勾连,浑然一体。

如上,孙老师运用联结、图像化的手段,图文对照,用最短的时间,费最少的口舌,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接着老师指着板书上的内容,引导学生重述原文。凭借板书这一抓手,学生不知不觉就将一篇小古文流畅地背下来了。彭老师运用板书的手段,将一溪、一家、一国的内在情感联系,将文本中抽象的内在逻辑关系呈现在黑板上。

 两位老师的板书,就是一部微型教案,就是助力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的“脚手架”。板书的运用,简洁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删繁就简,化解了文意理解上的难度,把原本抽象的逻辑关系直观化。

他们的板书策略,令人拍案叫绝!


二、妙用朗读,领异标新二月花

    语文学习如果有缰绳,朗读,应该是缰绳上最好发力的一个点。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被摆在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朗读家族”成员众多,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但,上海朱煜老师执教的《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课上的朗读,让我有如拨云见日之感,顿觉豁然开朗。精妙的朗读策略,让学习另辟蹊径。

如朱老师读题入课这一环节——

师:听老师朗读课题,仔细听,老师强调的是哪个词?

老师读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学生听出来强调的是“第一个”。

师:文中写到第一个比第二个早了多少年?

生找出文中关键句子。

老师读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学生听出来强调的是“发明”。

师:发明与发现的区别是什么?

生辨别两个词的区别。

老师读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学生听出来强调的是“麻醉剂”。

师:“课文中的麻醉剂叫什么?”

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麻沸散”。

  老师读题“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学生听出来强调的是“人”。

师:课文中指的谁?

生顺利找出文中的主人公“华佗”。

通过四次强调不同词语的感情朗读,引导学生体会到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朗读时强调不同的关键词,顺势而导,学生迅速地从文中提取出不同的信息。朱老师运用朗读,攻破了落实“根据关键词提问的阅读策略”这一目标壁垒。同时,老师的朗读抑扬顿挫,给学生极好的朗读示范。一举多得,甚是巧妙!

再如孙世梅老师执教《荔枝图序》中所行的朗读之法:

“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十五个字,惜墨如金,写出了荔枝叶、花、实的特点,比喻生动形象。五年级学生初读文言文,读通读顺是其一。孙老师将这一句式进行了形式上的重排(如下图):

 

重排后的句式,规格齐整,学生看着规整的句式,一遍又一遍齐读、个别读、轮着读,句式的结构,比喻的运用,在朗读实践中一一浮出水面。学生在朗读中品得语言韵律之味,悟得言语形式之美,习得语言表达之法。课堂上这种朗读的形式,一时颇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美感。

这些名师的朗读,不是一味让学生反复读,而是引导学生把朗读过程转化为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悟过程,将朗读的训练与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灵巧结合,达到“寻言以明象”之效果。的确如领异标新的二月之花,明媚,动人!



三、适用练笔,半亩方塘一鉴开

阅读教学,不能只是“读”的独角戏,“语文课程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课堂练笔是一种适用的实践语言的方式。练笔契机抓得好,就能引爆学生抒发点,启动学生表达的欲望。福建傅结龙老师在执教古诗《秋思》时是这样做的:

师:张籍提笔,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会想些什么?他又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请拿出课堂学习单,任意选择一个写信对象写话。

古诗中,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内隐的,老师把握住诗人想说而未说的空白,让学生窥得诗人“欲作家书意万重”的内心波澜,适时抓住这一练笔契机,进行言语表达的补白练习。学习单上的引语设置为父母、哥哥、小妹这些可亲可感的形象,这是学生述说的对象,也创造的依据。这样,诗人提笔千言、难以尽诉的惆怅,就通过学生之手表达出来。

因为时间关系,学生写了大约5分钟。

师:还有谁没写完?

生:我,因为要写的话太多。

师:对家人的思念岂是几句话就能写完呢!

老师读学生的小练笔,孩子们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师:也许你写的,就是张籍心里想说的。对父母的思念是一时半会说得完的吗?这就叫——(生动情咏叹)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对兄长的思念是一时半会说得完的吗?这就叫——(生动情咏叹)欲作家书意万重。

师:对妹妹的思念是一时半会说得完的吗?这就叫——(生动情咏叹)欲作家书意万重。

在这种一咏三叹的反复涵咏之下,我们看到,老师安排的读写训练结合点又成了深入理解诗意、感受诗情的生长点。

作为听者,彼时只觉得一种天光疏朗的感觉扑面而来。

如果说通过“读”,懂的还只是内容,那么,通过“写”,则是得文本背后的深意,得言语实践之法。读写巧妙结合,才能真正获得语文学习的妙法,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活用教材,天光云影共徘徊

    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叶老的话,我的理解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能“以本为本”,就像认知一片湖,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所谓“静水流深”,越是平静的湖面之下,激流暗涌的力量才是我们应该触摸的真相。

因此,我非常欣赏青岛于艳老师的做法。

于艳老师执教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迟到》,作者林海音。林海音的散文特别注意“文眼”的安设,这种安设是不着痕迹的。于是形成了林海音散文的独特之处——淡雅、自然、质朴、浑然天成,堪称经典。“学习经典作品的阅读方法,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魅力。”是于艳老师给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她是这样落实的:

《迟到》是一篇长文,在引导学生捕捉要点、理清故事情节之后。于老师立足节选,前攻后延。

(一)节选“描写爸爸”的两处句子。

师:同学看看“瘦瘦高高、瘦高”,有什么发现?

生:描写爸爸的词语很简单。

拓展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边读边批注。

汇报。感受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笔风特点:无须浓墨重彩,这种淡淡的素描写法丝丝入扣地将人物形象刻在心上

(二)节选“爸爸在家打我,爸爸来学校看我”这两处。

师:爸爸在打过我之后,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自由表达看法。

拓展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父》中的选段,边读边批注。

汇报。感受作者行文中淡淡的哀伤,这种哀伤正是作者对“爸爸”的感性认识,对“生命”的透彻领悟。

(三)拓展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完整篇,突出“夹竹桃”部分的描写,突出“毕业典礼”部分的描写。

配上淡而忧伤的音乐《送别》,学生沉浸在字里行间。

师:结合刚才的学习感受,写一段读后感在纸上,可以用上古诗词。

沉浸淡而忧伤的音乐《送别》,学生奋笔疾书,下笔成文。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绝不会在一节语文课上囿于学习一篇课文。我们既要带着学生既要欣赏“树木”,更好俯揽整片“森林”。毫无疑问,于艳老师做到了。学生在一段文字与一篇课文之间穿梭,在一篇课文与几篇文章之间穿梭,在一篇文章与整本书之间穿梭。来来回回穿梭之间,用边读边批注的方式阅读经典作品的方法了然于胸,走走停停的赏析之间,林氏散文的语言魅力浸染其心。课内和课外,品鉴和读写,“读”语文和“用”语文犹如天光云影,在课堂之上互生光辉,共舞徘徊。

 

一路行走,一路仰望星空,一边咀嚼,一边切己体察。我常惊叹于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其实,高效精彩的课堂不只是名师课堂的专利。只要顺应教学规律,从“高位”解读教材,关注学生需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领悟这些名师课堂的有效策略,领略支撑这些课堂策略背后的思想、理念,用智慧的手段教智慧,我的“策略”课堂,我的高效课堂,何愁无处下金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师课堂丨胡振叶《送东阳马生序》教学实录 获2008年山东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听课回响
渭南城乡学习共同体 || 白水县云台中心校 郑彩梅:借他山之石 琢己身之玉—“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学习心得
痛悼!一代名师于永正去世,这位小学语文教师,为何值得我们如此怀念?(内有珍贵原声,已成绝响)| 特别...
都说江浙一带出名师,我信了……(文末有福利哦!)
怎样做好课堂教学的评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