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制造业困境:“用工荒与高税负的双杀”

在上个世纪的中国,能进厂当工人是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当年的工人月收入少则三四百,多则七八百,而90年北京的平均月薪只有区区220元。那时的工人对工厂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与工作稳定带来的幸福感,但这一切是建立在制造业蓬勃发展的时代。

现如今没有年轻人再想进工厂当工人了,老板们也傲娇不起来了,舔着脸好话说尽,连哄带骗的也难招到工人。

今天的中国,工厂很多,工人却不够了,大量的工厂开始抱怨招工难,这样的新闻,每年都刷屏。每年过完年,都会有报道,说什么企业招工难。尤其是沿海制造业基地,最近这十来年,没一年不吵不闹的:老子招不到人!想想2008年前,那时候的70后们要想进个像样子的工厂,还得托人之类的。为什么招工难,因为待遇低啊。

很多企业招聘时给出了3000~7000元的工资,实际背后有个潜台词就是“计件,不交社保”,熟练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不眠不休才能拿到这么多工资,新人根本拿不到这么多。

一位年轻的求职者认为:工作好找,但好工作难找。

什么叫“好工作”,工作时间从早上10点到晚上12点,每天加班别太长时间,给自己一点休息时间,这就叫“好工作”了。这已经远远超出8小时工作制的范畴了,而且从事的还都是体力活。

以前沿海城市的市区居民90%的人都是工人子弟,但是这些人已经彻底不做工人了,郊区的年轻人也鄙视做工人,就算再没有门路,那也得在工厂找个清闲的管理职位,三心二意的混日子。一大批中小制造业如今世道不好,之所以还能勉强维持,是因为有一批60后、70后的农民工在支撑,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歇。如果再过十年,等这帮人退休,或者干不动了,制造业的车间里就真找不到工人了。

现在的很多90后眼高手低,失去理想先颓废。

农民工去了哪里?

现在的城市子弟们靠着父辈的积累,基本上都完成了转型,根本不可能去工厂上班,那是他们看不上的地方。

所以工厂里都是农民工,而农民工越来越少,工资水平也越来越高,其它成本也是年年看涨,最后产品就毫无价格竞争力了。更可怕的是社会上的观念,完全变了。要是哪个男孩子说自己在厂里上班,就是农民工的女儿也会鄙视他。这种舆论环境下,这些制造业还怎么玩,真的玩不下去了。

那么农民工哪儿去了?主要成了“农二代大学生”。他们的职业最多的是房屋中介、各类销售员之类的,年纪超过30岁就难办了。这也是我国经济的困难之处。

因为农二代也是大学毕业,他们的父母绝对不会让子女去车间上班了,他们自己也会觉得,那个地方没前途。十年后,工厂要是关停,如果不出现意外,这些30多岁的农二代大学生大吵大闹一番后,会大批失业。还有的年轻人干脆是自己当个体户,送货跑运输,甚至玩自媒体的。硬是没有一个是进厂当工人的。

用工荒的真相

所谓的用工荒是企业和年轻人的双输。目前的劳动力市场是供需不匹配,大量的年轻人没有产业技能,但因为生活成本高,也得要高工资;成本高昂的企业无力支付,双方僵持。

年轻人,骑驴找马,随时跳槽;企业面对大量的生手,前期培训费用打水漂。其实大学生也活得差,企业也活得差,双输。

企业只想要熟练农民工,不要大学生,嫌他们娇气还事多。现在有的企业只是招聘10人,却写招聘100人,原因是想多挑挑,但实际上工资开得低;而农民工被某些新闻误导,对工资抱有太高期望。于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人,一方面农民工找不到活。企业和工人僵持,却被人报道和解读为用工荒。

所以,用工荒的真相是缺少:熟练工和苦工种。

我们毁掉了“技校”,德国75%的中学生是去了技校,其中还有不少文科生。现在进高校却学不到实用技能,许多毕业生眼高手低,一般工作不想干,真要技术的工作干不了,企业根本不敢要。做坏一批产品,损失远远大于节约的工资,熟练工培养周期太慢,所以出现抢工人。说白了,工人很多,但是有点儿技术的不多,企业没法用。

企业税负过重

税负过高也是企业难以维系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税负主要由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劳务税(五险一金)组成,2016年我国的总税率68%,其中48.8%是劳务税,而世界平均水平仅为16.3%,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在今年这种黑天鹅事件打击之下,对实体经济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在此现状之下,各地方也积极推出了税收优惠措施来挽救身处绝境的中小企业。

在业务真实的前提下,企业可以通过入驻税收优惠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不用实体入驻 且无行业区域限制)享受多种财政扶持政策,详细(I99)联【2282】*(O839)税收优惠力度大、稳定性强。成立个人独资企业。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核定征收,小规模纳税人核定后0.5%-2.1%,一般纳税人0.5%-3.1%,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有限公司则可以享受

增值税:以地方留存的30%-70%进行扶持。

企业所得税:以地方留存的30%-70%进行扶持。极大的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负担。

这样下去,中小制造业还有未来吗?

从用人角度看,管理员和操作工,中国1:8是合理的,德国约1:4。但中国大学生录取率超70%,算上存量劳动力,也是结构失衡,大学生太多,怎么消化呢?一旦楼市偏冷,大批中介和各相关配套的个体户马上就失业。到时这些农二代大学生们进退失据,会大面积失业,这是隐忧所在。

制造业工厂需要大量理科生,但是现在企业利润薄,导致大量优秀学生选择从事金融、法律、中介等服务行业,表示绝不进厂。但是都市白领们又会面临35岁的职场危机:被优化、被劝退。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不稳定,员工大流动,经济环境不好,产能过剩,无力提供高福利的循环。结果是绝大多数制造业在低水平竞争。对制造业而言,财政、老板、工人,这三方是不会同时达到满意的。制造业利润薄,就业人数多,制造业总体还在初级阶段,在没有到高科技碾压全球的水平前,“财政,老板,员工”,不可能同时三赢

站在更高的宏观经济角度上看,最终造成结果是:制造业的凋零。

所以我们们当下应切实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特别要重视解决农民工所关心的住房、子女教育、社保等问题,努力实现权利平等、保障同等、服务均等。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推动的力度也前所未有。提高产业工人的薪酬待遇。我可以借鉴德国经验,德国的蓝领工资待遇并不比白领差,社会各行各业没有地位的高低,只有工种的区别。只有让我们的产业工人技术技能人才钱袋子都鼓起来,他们才能抬起头来走路。全社会认可之日,便是职业教育振兴之时,要让技术技能工人钱袋子鼓起来,从而有效破解“用工荒”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制造行业5000的工资还招聘不到员工?
年轻人抗拒进工厂,为何更愿意送外卖?
“用工荒”背后的启示
制造业万元月薪一工难求?为啥加了工资招工人还是那么难?
深圳节后面临用工难缺口达20万
国内制造业工厂“用工荒”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怪企业还是怪工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