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祛病延年有至宝




逆灸,首见晋-范汪《范东阳杂病方》,言灸法预防霍乱“终无死忧”。明-高武《针灸聚英》:云“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诸病源候论》:“河洛间土地多寒,儿喜病痉,其俗,生儿三月,喜逆灸以防之。”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幼年多病,中年始用灸法调理身体,常令“艾火遍身烧”,93岁仍“视听不衰,神采甚茂”,著书立说,寿达百余。宋代窦材在《扁鹊心书》里更是提倡: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古人云,“宁事温补、勿事寒凉”.现代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从小生活在空调、冰箱、冷饮无处不在的环境,女性们更是为了美丽穿露脐装,露背装。大量使用寒凉药物,激素。贪食生冷食物,甚至常年穿裙子骑电动车,损耗了身体的阳气,造成免疫力低下,身体各系统功能失调,被寒凉所伤,而引发了各种疼痛,亚健康,终身病,慢性病。


“逆灸”,即无病而灸,今人称保健灸,指能增强身体的抗病能力和抗衰老能力,从而达到祛病延年目的的灸法统称。逆灸的穴位及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足三里灸


相传日本德川时期,江户有一个习俗,每建成一座新桥都要邀请当地年龄最高的长者第一个踏桥渡河。有一年一座桥建成之后,邀请到一位叫万兵的174岁高龄老人“初渡”。在举行“初渡”的仪式上,主持仪式的德川将军问万兵老人有什么长寿之术(万兵174岁,妻173岁,儿孙皆已过百岁)。万兵回答:“我家祖传每月月初8天连续灸足三里穴,始终不渝,仅此而已。”因此,在日本德川时期,政府已将三里灸列入政府健民措施,提倡全民施灸,长幼无异,妇孺皆然。至今日本仍流传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行旅”、“旅行灸三里,健步行如飞”的谚语。


  其实灸法为我国所传,唐朝名医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云:“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说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即常灸足三里,久之使穴位处出现小水疱、结痂,形成瘢痕,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效。此即今之所言“瘢痕灸”,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总结。孙思邈本人常用此法,至年老犹视听不衰、神采甚茂,寿至百岁。我国历代许多医家亦把保健灸视为生平大事,定期施灸。


足三里又名下陵,五输穴之合穴,其性属土经土穴。胃腑下合穴。该穴位于小腿外上,外膝眼(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具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除疲劳,补虚羸、培元阳,调阴阳,抗衰老、延年寿之效。常灸之对感冒、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低血压、动脉硬化等都有预防作用。所以古人把足三里灸叫做“长寿灸”。民间许多百岁老人养生之法,皆云灸足三里。古今养生家均视足三里穴为祛病保健延年之要穴。



1.艾炷灸:取极细之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圆锥形艾炷,然后把它直立放置于穴位之上,再用线香从顶尖轻轻接触点着,使之均匀向下燃烧。第一个艾炷燃至一半,知热即用手指掐灭,或快速捏起;再将第二个艾炷放在原处,燃至大半,知痛即去掉或按灭;再继续灸第三个艾炷……。灸完1个艾炷即为1壮,一般每次灸9壮,至局部发红即可。每月初一至初八施灸。施灸时注意避风。


2.艾条灸:艾条灸可以自己操作,不需要别人帮忙。一般进行温和灸,操作时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足三里,约距0.5-1.0寸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舒适感即可,一般每侧穴灸15-20分钟,至皮肤稍呈红晕为度,隔日施灸一次,一个月十余次左右。老年人可于每日临睡前30分钟左右施灸。施灸时注意避风。


3.化脓灸:有经验着也可以行化脓灸,每天灸足三里穴一次,一次约15分钟或更长时间。待穴位处出现小水泡后停止艾灸,并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待水泡自行吸收后再灸。但在行化脓灸时应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此法笔者多次试验效果确实很好。


另外就是艾灸的时候一定要用质量比较好的艾条,因为劣质的艾条不仅不能养生,反而会伤害经络。


《灵枢》:“邪在脾胃……皆调与足三里。”

《四总穴》歌曰:“肚腹三里留。”

《千金翼》认为足三里“主腹中寒,胀满,腹中雷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胸腹中瘀血,小腹胀…伤寒热不已,热病汗不出…口苦壮热…喉痹不能言…胃气不足,…脚气”。

《针灸聚英》又云其“主胃中寒…大便不通,心闷不已,卒心痛…水气盅毒…目不明,产妇血晕,不省人事”。

华佗则用足三里疗“五劳羸瘦,七伤虚乏”。

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秦承祖云其“诸病皆治”。

唐代王焘在其所编著的《外台秘要》云:”人年三十以外,若不灸三里,会气上冲目,使眼无光,盖以三里能下气也。”

《灸法中诀指南》:“人过四十以后,阴气渐衰,火气易于上冲,常灸此穴三五壮,可逆上逆。”

《针灸大成》云:“一论中风,但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不时足胫上发酸重麻,良久方解,此将中风之候也,便宜灸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

日本古人有“莫与未灸足三里的人同行”一说。

中国民间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是指在足三里穴行化脓灸的意思。

《江间式心锻炼法》指出:“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



二 关元灸


关元穴是人体保健要穴之一,艾灸关元坚持一段时间可以健康长寿、增强体质。关元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在任脉的交会点,此穴有精宫、丹田等别名。艾灸关元穴可以治疗一切阳虚症、气虚症,如气喘短气、畏寒怕冷、遗尿、小便频数、尿闭、泄泻、腹痛、遗精、阳萎、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食、精冷、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等。关元穴又是小肠的募穴,所谓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腹胸部之意。


《扁鹊心书》载:“刘武军中步卒王超者,本太原人,后入江湖为盗,曾遇异人,授以黄白住世之法,年至九十,精采腴润,能日淫十女不衰。后被擒,临刑监官问曰:汝有异术信乎?曰:无也,唯火力而,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壮,久久不畏寒暑,累日不饥。至今脐下一块如火之暖。”

《扁鹊心书》另载:30岁以上3年一灸关元穴300壮,50岁以上2年一灸关元300壮,60岁以上每年灸关元300壮。令人长生不老。


另载:“余五十时,常灸关元五百壮。六十三时因忧怒忽见死脉于左手寸部,十九动而一止,乃灸关元、命门各五百壮,五十天后,死脉不再见矣。每如此灸,遂待老年健康。”


古今医学家都认为关元穴是一个能起死回生的重穴,并且都认为刺激该穴的重要手段就是灸。艾灸此穴一定要掌握火候,那就是要温而不烫,灸的时间要长,持续地温灸,达到热量内透,自觉腹内暖洋洋,热乎乎,像融化般的舒适状态。灸到红晕为度。艾灸关元穴见效,腹内的寒气会立时觉消散。每次灸的时间一般40分钟左右,或长些,依个体的舒适度为限,隔日一次或每周灸两次即可。


艾灸关元穴保健,需要坚持两三个月,被灸的关元穴有温水流动的感觉,自觉整个腹部暖洋洋的就可以停止了。在灸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喉咙干痛、口渴、目赤、小便黄、大便秘结等上火现象,很多人会认为是灸过头了,立刻停止艾灸或吃泻火药,其实这样就前功尽弃了。此时只需多喝温水即可,但不要停止艾灸。关元穴统摄一身元阳,艾灸关元穴不仅可以增强小肠的吸收功能,更能补气补血,治疗各种虚劳百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三 神阙灸


神阙又名肚脐“命蒂”、脐中、气舍、环谷、维会。


神阙穴名含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指神之所舍于其中,即生命力所在处;另一种是指神气通行出入的门户。
人体科学研究表明,神阙穴是先天真息的唯一潜藏部位,人们通过锻炼,可启动人体胎息,恢复先天真息能。人体一旦启动胎息功能,就犹如给人体建立了一座保健站和能源供应站,人体的百脉气血就随时得以自动调节,人体也就健康无病,青春不老。经常对神阙穴进行锻炼,可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面色红润、耳聪目明、轻身延年。人体疾病有自愈能力,应该就是启动胎息功能的结果。《会元针灸学》解释说::神阙者,神之所舍于其中也。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形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之气以相传,十月满则神注于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神阙因其在人身上下、左右的中部,乃“居中立极”,是气机升降出入的总枢,所以能分清浊而别阴阳,激发脏腑经脉气血的生成与运行。

灸此穴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常灸神阙穴可起到强壮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对消化不良、腹泻、下痢、虚喘等有防治作用。



食盐,咸寒,入胃、肾、大小肠经,有涌吐、清火、凉血、解毒之功效。用食盐作隔垫物而施灸。只用于脐窝,他处禁用,故又称神阙灸。此法古代应用很广。

《附后备急方》治卒霍乱诸急方:“以盐纳脐中,上灸二七壮。”

《千金要方·卷七》治少年房事多短气:“盐灸脐中二七壮。”

《千金要方·卷二十八》治淋病:“着盐脐中灸三壮。”另外,对于便秘、拉稀、月经不调、老人膝关节僵硬疼痛都有一定的疗效。此法还多用于治疗伤寒阴症或吐泻并作、中风脱症等。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力,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平时用此法灸1~2壮有保健作用。

《类经图翼》卷八曾载有,在神阙穴行隔盐灸,“若灸至三五百壮,不惟愈疾,亦且延年。”

如用于保健,可取干净食盐适量,研细填满脐窝,上置小艾炷或中艾炷施灸。最好与神阙穴隔姜灸配合使用,以防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在灸的时候最好不要分散注意力,如聊天或看电视等,而是要认真体会身体有何变化或是灸感的产生和到达地点,这样灸感才强烈,治疗效果才好。并且灸感不一定都是热,还有凉、酸、麻等。


悬灸时点燃艾条,距神阙穴3厘米处熏灸,局部有舒适感时固定不动,每次灸10~20分钟,以灸至局部稍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20天再灸。


四 身柱灸


古代有“小儿每日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的记载。身柱穴为督脉之脉气所发,名为身柱,含有全身之柱之意。接近肺脏,属督脉经,通于脑髓。它有通阳理气,祛风退热,清心宁志,降逆止嗽之功效。



根据临床经验结合相关文献,灸身柱穴可以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身柱穴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儿童做身柱穴保健灸,能促进发育,增强食欲,不易感冒。在日本身柱穴被誉为“小儿百病之灸点”。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曾于1938年在长野县40所小学校为身体素质虚弱,容易感冒,患有贫血、遗尿、消化不良的小学生集体施灸身柱穴,连灸了一个月后,被灸学生的食欲、体重都明显增加,学习成绩也普遍提高,外出旅行再也不落后于他人。连灸半年后,一些营养不良、体弱多病的学生大都病况痊愈。他在报告中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此事曾在日本引起轰动,其它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纷纷效仿,至今已成为日本母亲每日必做的功课。




儿科百病灸点——身柱穴(录自谢老新书《健康长寿与灸法》)

身柱穴【防治作用】

1. 健全神经系统。因而可以防止疲劳和促进疲劳的恢复,可以防止神经衰弱、不眠症、头痛等。对脑出血、精神病、癔症、小儿麻痹、癫痫、舞蹈病也有疗效。日本针灸医家代田文志,在长野县40所学校对学龄儿童进行保健灸的报告说:“灸过身柱穴之后,不伤风了,食欲增加了,发育也好了,总之,健康状况改善了。所以,虚弱儿童的家长,应该格外注意长期给孩子灸身柱。身柱是学龄儿童施灸的重要穴位。身柱灸对于成年人,也是必要的灸穴,是保健上不可缺少的。


2. 通治儿科百病。对于婴儿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夜不眠、夜哭、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抽风、发育不良、面黄肌瘦,都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可将艾绒搓成铅笔尖或更细一些,在身柱穴灸3壮。像吐乳之类,2~3天即可痊愈,由于泻吐、消化不良而引起乳幼儿病危者,灸身柱可以转危为安,对于哮喘、支气管炎、百日咳也都疗效明显。对于3~4岁以上的小儿哮喘,除灸身柱外,可加灸灵台穴(第6椎下陷中)。由于身柱灸对于上述小儿各病都有明显疗效,所以是保证小儿健康成长的重要措施,应该成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内容和一般家庭常识,应大力推广。


3. 防治呼吸系统疾病。 身柱灸可以预防和治疗感冒,对于小叶肺炎、肺门淋巴结核、初期肺浸润、胸膜炎、哮喘、支气管炎等,是必不可缺的灸穴。


无论儿童或成人,常灸身柱穴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方法是取艾绒适量卷成香烟大小,用温和灸法灸10分钟即可,隔日1次,每月最多10次。


五 古法煴灸


古法煴灸是古代宫廷秘传的调节人体元气的灸法,《汉书》即有汉代名臣苏武为保名节自刎后曾以此法获救的记载。古法煴灸中的“逆灸”部位以奇经八脉中的任督带脉及中脉七轮为主要施灸部位,因此效果较上述方法效果更快更强!




古法煴灸补肾阳,肾阳盛壮寿命长古法煴灸大放异彩


六 风门灸


风门穴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是督脉、足太阳之会穴。《类经图翼》曾载:“此穴能泻一身热气,常灸之永无痈疽疮疥等患。”主一切风症,有宣肺解表、通络祛风、调理气机的作用,对预防感冒、高血压所致中风,以及痈疽等有较好的效果。对肩背酸痛、颈部痉挛、头痛都有防治作用。预防高血压所致中风多采用风门温和灸(法同足三里温和灸);预防流感和感冒多采用风门隔姜灸。



  风门隔姜灸:在流感流行地区可于风门穴施隔姜灸法,每次用黄豆大艾炷灸壮,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皮肤潮红为度。每天灸1即可。如有感冒先兆,可用艾条在双风门穴上各温和灸10~20分钟,使脊背感到暖和,就能预防和减轻感冒。如感冒迁延不愈,用艾条灸风门,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连灸3~7日,可痊愈。对曾有过中风病史者,每次灸10分钟,每天灸2~4次,可预防中风复发。


七 三阴交灸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高点直上3寸,胫骨后缘,足三阴经气血在此交会。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

艾灸三阴交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阳痿,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冠心病等有防治作用。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2.紧致脸部肌肉,使脸部不下垂看看张曼玉和赵雅芝,脸都紧紧的,没有松垮下来,因为她们的饮食都很规律,脾没有受到伤害。再看看大美人关之琳,经常在家开Party,饮食无节制,喝酒无节制,伤了脾,脸部松弛得非常明显,老态骤然显现。经常伤害脾,脸上及全身肌肉都会更快的松弛。如果想在40岁之后,还能对抗地球的引力,保证脸部和胸部不下垂。除了饮食要规律之外,还要经常在晚上9点左右,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健脾,因为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哦。


3.调月经,去斑,去皱,祛痘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交汇的穴位。其中,脾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藏血,肾精生气血。女人只要气血足,那些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不来月经等统称为月经不调的疾病都会消失。而女人脸上长斑、痘、皱纹,其实都与月经不调有关。只要每天晚上9点—11点,三焦经当令之时,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15分钟,就能调理月经,祛斑、祛痘、去皱。不过,要坚持才有效果哦,坚持每天按揉,按揉一个月之后,才能看得到效果。如果指望一两天就看到效果,只能是做梦了。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5.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三阴交是脾经的大补穴。脾最大的功能之一是能够把人体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每天中午11点,脾经当令之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能把身体里面的湿气、浊气、毒素都给排出去。皮肤之所以过敏,长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毛病,都是体内的湿气、浊气、毒素在捣乱。只要按揉三阴交,把这些讨厌的调皮鬼赶出去,不出一个半月,皮肤就能恢复光洁细腻,干净无暇了。


6.保持血压稳定三阴交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当你血压过高或过低,每天中午11点—13点,心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两条腿的三阴交各20分钟,坚持两三个月,能把血压调理至正常值。另外,三阴交还能调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白带过多,子宫下垂,全身水肿,眼袋浮肿,小便不利,脚气,失眠等症。 可采用温和灸法:患者可自己操作,左手持艾条灸左侧三阴交,右手持另一艾条灸右侧三阴交穴,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1次。


八 小儿戒逆灸


《千金》云:小儿新生无疾。慎不可逆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脏。因喜成痫。河洛关车筋急。其土地寒。皆决舌下去血。灸颊以防噤也。吴蜀地温。无此疾也。古方既传之。今人不详南北之殊。便按方而用之。是以多害于小儿也。所以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横夭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_艾灸 麦粒灸
儿童保健艾灸(最全介绍)
夏天给小孩子做艾灸,你会收获以下五个好处!
现代灸法篇—— 保健灸法 225 乌发美发保健灸法和儿童保健灸法
内科常见病艾灸法,一学就会
灸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