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

 

(1.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万州 404100;2.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庆 400015)

[摘 要] 学生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开展学生研究活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生研究来解疑答惑,开展学生研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教育智慧。通过学生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专业知识的建构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此,就必须创新校本教研,加强家校共育,推进课题研究,通过夯实基础、拓展时空与巩固成果,以提升学生研究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 学生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生长点

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研究是诊断和分析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的必要途径,是读懂课堂与教材的基础。教师自觉参与学生研究,不仅有利于找到学生学习的起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能激发教学专业激情、强化教学基本功、扩充学科知识、调整教材内容、改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生长。

一、开展学生研究的必要性

学生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开展学生研究活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生研究来答疑解惑,开展学生研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和教育智慧。

1.学生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要求教师开展学生研究活动

康德说过:什么是教育的目的?人就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培养人是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和功能。要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就必须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复杂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群体复杂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智力、创造力和学习风格等方面,学生的群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与文化背景等方面);二是学生发展需求与目标的有机多元(学生在经历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中,有学业、生理与心理等方面的不同需求,有近期、中期、长期等方面的不同目标);三是学生发展路径与策略的动态生成(学生的发展需要注重顶层设计与分步推进,其发展路径与策略需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与学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动态生成)。由此可见,学生培养的目标与需求、过程与方法存在着内在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这就要求教师开展学生研究活动,认清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学生发展的有效路径,把学生发展的需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

2.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需要通过学生研究来答疑解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肯定会遇到诸多的问题与困惑,诸如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如何更加有效、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如何更加适切、学业评价的开展与完善如何更加完善,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对学生核心素养、学习方式、学业负担等内容的研究。例如,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体系,就要诊断与分析学生发展的兴趣与需求,然而学生的需求有主观与客观、内在与外在、短期与长远的区分,只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会等形式,对学生的需求与兴趣进行深度考察,才能建设基于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体系,找到校本课程建设的起点。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建设、基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变革、基于学生学业负担的学业测评优化,体现了通过学生研究来解决课程、教学、评价一系列问题与困惑的理念与思路,彰显了学生研究的价值与功用。

3.开展学生研究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与教育智慧

开展学生研究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必由之路,它以学校为研究基地,以一线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以学生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学业评价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致力于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种参与研究的自觉性与深度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专业自主性与教育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又受内在因素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是教师的自我意识问题。教师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教师自觉、主动地去追求自己的个人教育教学价值和目标,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专业发展。通过研究学生全面完整的生活以及如何学习思维,不断认识、发现和引领学生,这个过程充盈着教师的主动学习、研究、实践与反思,不断生成教师的教育智慧,引领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彰显着教师的素质和境界。

二、开展学生研究的作用

学生研究能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应该成为小学教师乃至于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第一专业。[1]学生研究需要定性的理论思考,更需要定量的实验研究,而数据的收集需要精确的技术,同时学生研究需要一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专家学者等多方持续地深度合作,因此,学生研究具有研究性、技术性与合作性等特征,这为教师专业精神培育、专业知识建构与专业能力提升创造了条件。

1.开展学生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

教师专业精神是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主要包括责任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服务精神、反思意识和专业信念等内容。[2]教师专业精神的外显是基于“人·生命”的立意引发出的育人价值观,包括教育哲学观、公民与道德教育观和全人教育观。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基于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对“人·生命”的意识敏感,落实于教师自主研究意识的养成与训练。[3]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精神应该集中体现在教师的探究与创造、自主与合作、服务与奉献等方面,并引领着教师自觉主动地专业发展。学生研究对促进教师专业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增强教师自主与合作的能力、探究与创造的欲望、服务与奉献的精神。首先,学生研究既需要教师对学生个体与群体深入持续地观察与对话,又有赖于教师群体对学生进行主题性研讨和交流,在学生研究的深入推进中,不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与合作教研的能力;其次,教学即学生研究,要把学生研究和教学研究统整起来,把握学生研究的重点,通过认识和发现学生的真实生活、探究学生是怎么学习的等主题性研究,激发教师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欲望;最后,学生研究的主旨在于指导学生学习与生活、服务学生个体及其发展,在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服务意识宗旨,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培育了奉献精神。

2.开展学生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内容之一,极大地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知识应包括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境知识以及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4]也有学者将教师专业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5]学生研究开展对教师专业知识的建构集中表现在对学习者知识与教育情境知识等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上。在学校生活和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持续观察、深度对话,不仅能够运用和检验专家学者创造的儿童心理及学习理论,而且能够发现儿童成长的独特知识,并通过直面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总结学生研究的方法论知识,并不断提炼关于学生的各种本体性知识,这种知识的产生源于师生的互动交流和亲密接触,体现在对某个或某类学生的具体观察和生动描述中,是鲜活而生动的,能够实实在在地诊断学生的学习、心理等方面的状况。通过认识和发现真实的儿童来习得学习者及其特征的知识,同时通过研究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来习得教育情境知识,促使教师专业知识更加丰富生动,成为具有教学专长的优秀教师。

3.开展学生研究能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2011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专业能力由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与教育活动、教育教学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等六大部分构成。开展学生研究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班级管理、沟通与合作等方面。首先,开展学生研究是实现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前提。开展学生研究,就能够全面、准确、深刻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身心特点,制订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为此,既要充分研究全体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及其成长规律;又要充分研究个体学生,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业成就、学习态度、兴趣特长、家庭环境等状况,在把握群体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密切结合个体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就能提升个性化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其次,开展学生研究是实现良好沟通与和谐管理的有效手段。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小学生处在勤奋—自卑、同一性—角色混乱的人格发展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开放性和可塑性,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动荡性,思想意识和心理行为具有不稳定性。无论是在平时与学生的沟通中,还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如果教师能够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尊重的心态进行对话和交流,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倾听学生对班级管理的建设性意见,更好地改进班级管理。

三、学生研究开展的途径

学生研究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改革以及落实立德树人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小学实施学生研究存在着价值偏差导致研究目标与方法错位、教学制度挤压研究的时空与效能、传统惯习引发的抵触心理与行为、研究素养制约研究的品质与应用等问题。[6]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校本研究出现片面性、浅表性、经验性以及功利性等弊端,为此就必须创新校本教研、加强家校共育、推进课题研究,切实保障校本研究的整体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实效性。

1.创新校本教研,夯实学生研究的基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校本教研活动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成为开展学生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手段,为其提供切入点和生长点,切实增强实效性和针对性。首先,要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内容。研究学生的学习、研究教师的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层的组织行为、研究技术,应成为校本教研的主要内容。[7]要把研究学生的学习作为校本教研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生学习基础、心理状况、兴趣特长以及学习行为等方面的观察和研究,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才能形成适合的教学设计和策略。其次,要恰当运用校本教研的方法。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与专家引领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引申出读书研修法、教学反思法、课例研讨法、学术沙龙法、主题研讨法、课题研究法等校本教研的方法。如果不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规划和设计,选择恰当的教研方法,就会使得活动走向分散化、浅表化,为此,学校可以突出某一种或几种方法的优势,选择主题,对活动进行统整规划和设计。例如,将课堂观察作为校本教研的主要方法,邀请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进行课堂观察量表的讨论与设计,通过多位教师有目的地观察课堂中学生学的活动,倾听同伴意见,结合自我反思,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为改进学习行为提供参考。基于学生视域和实践立场的校本教研,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行为、学习品质和生活提供了途径和方法,为学生研究夯实了基础。

2.加强家校共育,拓展学生研究的时空

家庭和学校是影响中小学生发展的主要环境,科学的家校共育对于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家校共育,有助于改变家长教育意识淡薄、家校教育责任推诿、重视智育轻视德育的现象,实现家长和教师共同研究学生、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愿景。首先,要引导家长注重研究学生、转变教育观念。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养不重教、重智不重德的观念,提升家庭教育水平的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为此,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亲子观,引导家长多关注和研究孩子的学习基础、兴趣特长、学习态度、认知特点以及学业负担、思想状况,并与教师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在此基础上制订孩子的个人教育计划,发挥家庭教育的渗透、指导的教育功能。其次,要探索家校共育的机制和策略。将家长学校的建立与管理纳入学校管理体制完善的内容之中,结合不同年级的需要分别建立家长学校,选择家长代表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组织机构和相关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组织相关培训、开展多种活动,起到联络家长和学校、传达学校教育方针、解决家长教育困惑的作用。此外,学校还应通过公布学校网站,建立“班班通”,密切家校联系,以便家长向教师反映学生情况;同时,教师要不定期进行家访,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问题;教师也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邀请家庭教育效果好的家长与大家交流,与有教育困惑的家长一起讨论交流,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

3.推进课题研究,巩固学生研究的成果

开展中小学课题研究,推进学生研究的问题研究与成果物化,有利于了解中小学生思想、学业、心理等方面的现状,及时发现学生成长的现存问题与总结有益经验,能够有效地促进以校为本的课程改革,实现教学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此,首先,要精选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确定是课题研究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中心工作,它依赖于课题名称、研究条件与研究者兴趣。根据中小学实际,可以围绕学生如何学习的研究主题,进行学生学习需求、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学习行为、学习负担等内容召开研究。其次,要精选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无所谓好坏,它取决于我们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根据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特点,在实际的研究中,经常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要求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对学生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再次应用到学校教育实践中。个案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对一个(或几个)学校(或地区)的学生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研究,以解决个案学校的学生发展问题为目的。最后,要物化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表现对特定研究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法、经验,这就是中小学课题的成果物化。对学生发展的课题研究进行成果物化,能够增进专家和领导对研究成果的认同和支持,促进课题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与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成尚荣.教师的第一专业是儿童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10-15.

[2] 李玉芳.论教师专业精神及其培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6):58-62.

[3] 王坤.论教师专业精神的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6(1):18-21.

[4] SHULMAN L S.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J].Harvard Education Review,1987,57(1):1-22.

[5] 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12-17.

[6] 袁颖,黎聚才.校本学生研究的意义、问题及改进[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5):50-53.

[7] 杨碧君.校本教研研究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2-07-19.

[责任编辑:陈学涛]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1.0020

[收稿日期] 2016-09-02

[基金项目]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4-00-009)。

[作者简介] 梁珊珊(1982-),女,重庆忠县人,硕士,讲师;黎聚才(1987-),男,江西宜春人,硕士,助理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 G525.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7)01-0075-0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点中学“三位一体”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浅谈校本教研的方法和途径
试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英语教师个人校本研修计划精选
2015年个人校本研修五年规划
教师的专业成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