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行漳州】寻味平和老牌坊
南风
2020-05-30

来自话题
#发现各地特色文化
7851篇
平和县地处漳州西南部博平岭南坡,花山溪纵贯全境。从秦至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和置县前,平和只是作为地理上的存在,并没有“平和”之名。平和之地秦属南海,汉归交洲,三国附于南海,晋属揭阳,后属绥安,唐属龙溪。经五代、宋到元至治年间归漳浦所辖。元朝至治年间(1321-1323)析出龙溪、漳浦、龙岩县部分地域设置南胜县,县治为今平和县南胜镇,辖今南靖、平和全境,隶属于漳州路。至元三年(1337年)县治迁至今小溪镇旧县村,至正十六年(1356年)再迁至靖城,改称南靖县。
明正德年间(1506-1520),漳南一带发生叛乱,朝廷派王阳明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平叛此地山民之乱。时当地生员张浩然、耆民曾敦立、洪钦顺等上书呈请在此设县,王守仁也认为“不设县治贼无由息也”,遂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奏请设立县治。王阳明在《添设清平县治疏》中说到:“照得县名须土俗,本职奉委亲历诸巢,询知南靖县河头等乡俱属平河社,以此议名平和县”“呈乞添县治以控贼巢,建设学校以移易风俗,庶得久安长治”。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始析出南靖县清宁、新安等里及漳浦县二三都等地置平和县,县治设于河头大洋陂,即今九峰镇。1949年县治迁至小溪镇至今。
平和置县后,文庙、书院开始创设,开启了平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境内九和书院、南胜书院、向文书院、龙文书院、芦山书院、侯山书院、仰山书院等相继兴起。明清时期平和诞生了李赞元、张宽、李文察、曾璋、张惟方、何子祥、赖继谨等文官名士,遂有“弦诵文物,著于郡治”“人为诗书,家成邹鲁”之誉。有清一代平和还诞生了“海澄一等公”黄梧、天地会首领万礼、武榜眼黄国梁、台湾农民起义领袖林爽文等武林高手。
旧时,平和也被称为“和邑”,历代“和邑”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颇多,老牌坊更是其中的一道风景。现今平和存留的老牌坊有四座,其中有与平和建县历史息息相关的龙章褒宠坊,有记录平和土楼中建造年代最早的延安楼门坊。透过这些老牌坊,可以了解到平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位于九峰镇东门外城隍庙口的龙章褒宠坊,在当地俗称石牌楼。牌坊是为南京兵马使指挥曾璋的父亲曾宗龄、母亲张氏所立。
坊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坐西北向东南,石质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高10米、面阔10.7米,柱脚置有葫芦型夹杆石。坊顶盖以下以额枋隔为三层,原“恩荣”圣旨匾及花鸟、人物花板已失。主间匾额正背均镌刻楷书“龙章褒宠”,匾额左右字板镌有立坊缘由及立坊官员名号。上额枋署“明万历三年岁次乙亥仲春吉旦立”。该坊于1986年列入平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据道光《平和县志·人物志》记载:曾璋,字德尚,号石溪。历任南京兵马司副指挥、东城兵马司指挥、肇庆府通判、署广州府事等职,增秩晋阶五品服奉训大夫,在任皆有德政。曾璋一生“竭力以事亲,除暴以安民,尽忠以事君”,屡次“平贼寇有功”,被誉为“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三事大夫”。
据《武城曾氏族谱》载,平和曾氏出自武城,西汉时期,平和曾氏先祖为避王莽之乱而徙居豫章(今南昌),唐末入闽地宁化石壁村,后迁汀(长汀)抵漳(漳州),元顺帝戊寅年(1338年)平和曾氏始祖素庵公开基南胜之清宁里苏洋,复八世传至直斋公(曾敦立),居湖邱。相传,平和立县与曾璋的祖父曾敦立有关,曾敦立为曾璋祖父,坊主曾宗龄的父亲,曾敦立是向王阳明倡议设置平和县的一个重要人物,并有献策平定饶平山寇之功。曾氏一家为九峰望族。
位于小溪镇新桥村后巷自然村的延安楼门坊,是一座建在土楼大门的门坊,这种形制在漳州一带并不多见。由延安楼楼匾可知,延安楼建于明万历癸未年,即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年)。题匾人张绍虞也是土楼的倡建者。
延安楼门坊坐西北向东南,为石质四柱三间庑殿顶,牌坊的左右次间嵌于土楼的夯土墙内。门坊高5.3米、面阔8米。正匾楷书阴刻“延安楼”,边款书“万历癸未绍虞建”,两侧花板为雕刻有葫芦、藤蔓及仕官形像。据了解,建楼者为延安楼楼匾的落款人张绍虞。延安楼为正方形夯土建筑,边长40米,墙厚1.5米,三层,全楼共设18个单元。该楼为迄今平和所发现的建造年代最早土楼。
位于坂仔镇东坑村的纶褒节孝坊,是为员生陈其志妻何氏所立。牌坊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7年),坊坐东向西,石质四柱三间。高7.3米、面阔5.4米。通高约5米,宽8米,四柱三间,二层歇山式。坊匾“纶褒节孝”已失,记载立坊年款的额枋被移到百米外的一处水沟上当桥梁用,上刻有“旌表故贡生陈其志妻何氏”字样。
主间额枋为双龙戏珠浮雕,牌坊四柱正反两面各镌刻有两对柱联。正面主间联句为“兼父兼师志矢离鸾功矢荻,克孝克节声留黄鹄口留碑”,联句由泉州府事、前平和县事、年家眷弟周缉敬顿首;次间联句为“菽水代夫历抱贞心悬夜月,荻灰教子长留锦字印寒霜”,落款为“吏部进士愚弟子祥顿首拜”。
背面联主间联句为“念二岁为媳为儿劲操不磨双表石, 五十春完名完节徽音宜渥九重纶 “ 落款为”进士出身武翼大夫年姻家眷弟周廷凤顿首拜(周廷凤印 文山)“。次间联句为“纶音纪石表□贞,血泪和□凝至孝”,落款为“乡进士愚姨夫游友夏首顿拜”。
从柱联内容可知员生陈其志遗孀何氏代夫行孝,课子读书,寡居50年,含辛恕苦育子成才,完节完名。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平和县志·烈女志》记载:“何氏贡生陈其志妻。年二十二而寡。伯氏许以子嗣,然尚未生也。氏矢志守节,焚香祝天。越三载,伯果生双胎,而以惠瑶继夫后。人以为孝感所致。乾隆间旌。”
联人何子祥、周缉敬都是平和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何子祥(1707-1770年),云霄县马铺乡石鼓村(清朝平和县南胜何仓)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及第,官至浦江知县、平阳知县。在平阳知县任上,何子祥兴书院、建义学,又设社仓十余所以备荒,同时他又疏浚河道,济民善政,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周缉敬,原籍广东新会,乾隆六年至九年(1741-1744年)任平和县令,后官至台湾府诸罗县知县等,颇有政声。
位于九峰镇下北村的杨旺未婚妻廖心娘贞烈坊,是为杨旺未婚妻廖心娘所立,牌坊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坊坐东向西,石仿木结构。高5.35米,面阔5.2米。四柱三间五楼。坊上梁枋隔出三层,镂雕花板已失,主间一楼两边立坊官员字板尚存。上额枋署“乾隆四十七年岁次壬寅季冬谷旦廖杨二姓立”,主间正匾镌楷书“贞烈”两字,下额正匾镌“旌表崇祀节孝儒士杨旺未婚妻廖心娘坊”。
主间双柱联句为“视死如归却令奸邪丧胆,舍生取义还教闺阁传名”, 落款有“平和知县年家眷弟周爱莲顿首拜”字样;次间双柱联句为“彤管扬贞蕙质一尘不染,丰碑载烈芳声百世犹存”联句由平和县教谕尤廷封题;另一联为“完名自足标华表,守义何珠矢柏舟。”牌坊主间内侧柱联“贞心直欲愧男子,烈性更宜式妇人”。牌坊原立于平和通往云霄的古道上,该坊1986年列为平和县文物保护单位。
查清光绪《漳州府志·列女》载:“廖氏女,名心娘,为强盗所逼,不从,被杀死。事闻奏旌。”题联人周爱莲在府县志上亦有记载。又查《漳州府志·国朝历官》载“嵊县周爱莲,嵊县(今浙江省绍兴市)附贡,(乾隆)四十五年任。”
时光流逝,幸存的平和老牌坊仍默默的伫立在平和的古官道及田间地头上,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平和土地上的故事,仰望古老的牌坊,似乎又可以回到那曾经的岁月场景中,回味平和历史上那一段过往的荣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行漳州:双门顶明代石坊、岳口清代石坊、漳州古街
隆庆古村
武榜眼黄国梁祖居---平和安抚寨迎来360周年华诞!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在平和的实践
王阳明与漳州
芗城因芗江而得名 | 漳州各区县名字的由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