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放牛班的春天》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由于需要准备《放牛班的春天》的培训课件,我又把电影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还特地上“豆瓣”搜了一下影迷们的评价——9.3的评分当然是难得的高分,更何况是来自100多万人的评价呢?

老实说,这个数字实实在在把我给“唬”了一跳。


电影宣传画(图片源自网络)


2004年3月17日,一部名为《放牛班的春天》的电影在法国上映,两个月的观影人数竟达850万。我们中国人可能不觉得有什么,但按法国总人口6700多万估算,意味着至少12%的法国人走进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我国电影公司嗅觉灵敏,看好其市场潜力,迅速引进,当年10月16日便在中国上映(今年则是重新上映)。可以说,2004年的一整年,一个事业失意的秃顶中年男人,和一群乡村寄宿学校的孩子,将全世界感动得一塌糊涂。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剧透”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了:

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回到法国参加母亲的葬礼,他的发小佩皮诺送来一本陈旧的日记簿,这让皮埃尔回忆起了一幕幕童年的生活场景:克莱门特·马修是一个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挥才华的机会,委身成为一间名为“池塘之底”管教学校的代课老师。到任后,马修发现校长以高压残暴手段管理学生,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而令他惊奇的是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于是,马修尝试用音乐来打开孩子们封闭的心灵……。


剧照(源自网络)

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哈姆雷特,每个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能从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于我自己而言,一开始打动我的是交响乐团的大指挥家皮埃尔,颇有几分敬畏,我一下了就想到了现实中的大指挥家——小泽征尔。

1978年6月,小泽征尔来我国访问,与中央乐团合作,指挥演出了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柏辽兹的《罗马狂欢节》以及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等作品。他的母亲与三位兄弟一同前来,她母亲捧着他父亲的遗像,作为观众观看了这场音乐会。对于出身在沈阳的小泽征尔,他对中国一定有一般外国人没有,也难以理解的特殊感情。

第二天,小泽征尔到中央音乐学院访问,想顺便听-听二胡原版的《二泉映月》,为他演奏的是一名当时年仅17岁的民乐系的小女生。凄凉哀婉,如泣如诉的旋律慢慢地流动起来,没多久,听到了哭声,有人在哭,那是小泽征尔。只见小泽征尔从椅子上顺势跪倒在地上,掩面而泣。旁边的院长大吃一惊,顿时不知所措,以为小泽征尔身体有恙,连忙过去扶他。小泽征尔却不依从,他用东方人特有的尊敬与虔诚表达了他的想法:“这种音乐应该跪下来听,站着坐着都是极为不恭敬的。”


小泽征尔(图片源自网络)

这已经是我长大后才读到的当事人的回忆。而那个年代的我,还只是一个贵州山区小县城的初中学生,通过新闻纪录片,看到一个满头长发,像疯癫一样的人在那里狂舞,全身心投入,奔放又潇洒,大方又细腻。他指挥时全身都在动,从背面观看,他颤动的头发,活脱脱地像一只雄狮;他全身都是音乐,把自己与乐手们揉合在一起,把观众的情绪完全调动了起来。他如舞蹈般指挥的“大动作”——极具音乐的形象性,好像音乐不是从乐手的乐器中传出来的,而是从他丰富多彩的双手和指间中迸发出来的,简直“太迷人”了!惊得曾经有那么一点点音乐实践的懵懂少年的我呆若木鸡,肯定是一脸蒙逼的样子。

所以,《放牛班的春天》虽然一开始是非常老套的倒叙方式,却让我十分渴望了解一个指挥家成长的经历,读懂他的心灵史。所以,心想:这部电影一定有看头。令我正襟危坐、凝神静气、目不转睛。


剧照(源自网络)

观众很容易发现,“宽容”与“惩罚”构成了电影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校长代表“惩罚”的一极,马修老师代表“宽容”的一方。

粗矮、秃头、单身,其貌不扬、落魄寒酸的马修,一进到“池塘之底”这所破烂学校,就目睹老校工被学生暗害,还邂逅被学生弄伤、痛心疾首而辞职的老师。他自己初上讲台,便遭到学生的玩耍和奚落,公文包被扔来扔去。面对小鬼们的恶作剧,他选择了宽容,与校长严厉无情的惩罚形成了强烈对比。表面上看,只是对待学生、对待事情的不同处理方法,实际上,是一下子把事情提升到教育哲学、社会伦理的高度上来审视。

因为每个观影人的阅历中,已经见识过太多学校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宽容”,并且多多少少给自己的成长经历留下过阴影。为了管理规范化,学校总会有一些制度、规定,要求学生放弃自己的个性;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会鼓励学生放弃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去记住标准答案等。现实中,对于小孩子富有自己年龄特征和个性的语言和行为,往往是不予认可,更少宽容,教师或家长的回应,更多的是批评、指责。


陶行知(图片源自网络)

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提倡宽容,意味着教师、家长要容忍学生的个性和出格行为,尊重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思考的意义。关于教育中的宽容,有一个很经典的案例:

一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看到一名学生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下午,陶行知来到校长室,发现学生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先生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学生惊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学生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了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学生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认识到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面对这个故事,如果仅凭亲眼所见或道听途说,多数老师都会声色俱厉地训斥,命令学生写检查,家长更会采用轻则罚站,重则打骂的简单粗暴方式,那恐怕是既不利于学生改正错误,也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当然,我在想,会不会出现另一种情形:学生在陶先生制止他打架的时候顾若罔闻,事后也没有按时到办公室;他把被打的同学伤得很严重,家长可能要走法律程序;在陶先生说话的时候,他并不是聆听教诲而是嬉皮笑脸,对陶先生的话语不是感动得哭了,而是无动于衷……。这个时候,我们还会选择宽容吗?真的难呀!


剧照(源自网络)

肯定地,作为一名教师,仅仅有宽容是远远不够的,宽容只能是教育的前提,它与教育、爱心不能划等号。而且,老师还应意识到:宽容学生并不是纵容,也不能溺爱学生,应是在宽容学生的基础上,将文化知识、动手技能、教育过程与情境、意志等相融合,让学生发生从认知到行为,再到情感上的变化,这才是教育,爱心和娴熟的技巧、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都必不可少。

马修教师对他的学生们蕴含着满满的爱心,但也从来没有隐藏过自己对学生的失望或者不满,特别是在某一个学生影响到其他学生,或者在伤害其他学生时,他都会表现出很愤怒,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情绪。

孟丹转到马修老师的班上后,他开始不断地对其他学生进行敌意的挑衅,但马修从来没有发怒过,和他讲道理并包容他种种恶劣的行为。但是,当孟丹开始向其他学生收取“睡觉费”时,马修发了大火,惊住了孟丹,使他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剧照(源自网络)

马修老师开始教学生们唱歌了,但事情进展得十分不顺利,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同时他也与皮埃尔的母亲产生了一段微妙的感情,但却是一厢情愿,还惹出不少麻烦。电影的最后,因为失火事件,马修被校长解雇,临走前他带走了佩皮诺——这是一处大大的泪点。

现实中,很多教师或父母亦有一颗关爱的心,然而却很难结出理想之果。该片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育片,为我们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很多成功且值得仿效的经验,它没有慷慨陈词和正面说教,而是刻画细节,于细微之处见高妙。

“擒贼先擒王”,为显示出自己对孩子们了解甚多,马修老师一开始就来了个下马威——把从辞职老师那里调查得来的两个调皮大王的名字直接点出来;处罚勒盖莱克时,他让皮埃尔协助维持纪律,结果皮埃尔却画漫画讽刺他,大家以为老师会破口大骂,而马修却以牙还牙,为他画了一个更夸张的侧影,逗得众学生哈哈大笑,展现了教师的才能和幽默、亲切的一面;他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为佩皮诺传递答案,小鬼却不解其意,把玛丽莎被枪决而亡说成是打猎时死的,全班哗然……。

电影也展示了马修老师可爱、人性的一面。已近不惑的他,见到皮埃尔母亲时春心萌动,急急忙忙收拾打扮自己,整理衣服、擦亮皮鞋,喷着香水、佩戴手巾,健步迎上去。观众莞尔一笑,再次体会到爱情力量的伟大和神奇——马修老师是人不是神。


剧照(源自网络)

一般人看电影都会冲着明星去,往往把明星和他(她)所扮演的角色在某种程度上等同起来。《放牛班的春天》确乎没有什么大牌明星,而且我们中国人对法国电影和明星都普遍不熟悉,所以电影的成功肯定不是得益于明星效应。它也不是什么著名导演的作品,相反,这是导演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第一部作品——就像《你好,李焕英》是贾玲的处女作一样。《放牛班的春天》没有早恋和三角恋,也没有科幻的惊悸和好莱坞大片的震撼,更没有谍战片的曲折离奇,为什么仍能脱颖而出呢?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影片,原因到底何在呢?换句话说,《放牛班的春天》究竟有哪些特色,使它具有这样持久的生命力?

研究、剖析《放牛班的春天》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从各种角度展开分析,而且以后还会有。在我个人看来,《放牛班的春天》是一个儿童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人成长的心灵史;一种基于宽容和尊重个性的理想教育方式的叙事;一个童声音乐追求和心灵涤荡的唯美故事。(还值得说说的是电影的几首插曲,都是乡村风格的,是专为这部影片谱写的,据说在法国那才叫家喻户晓,就像我们非常熟悉《音乐之声》的插曲一样。)因之,《放牛班的春天》已经步入经典电影的荣誉殿堂,其地位不可动摇。

《放牛班的春天》法文原名是“Les Choristes”(直译为“唱诗班”),“放牛班的春天”翻译出了它的教育本意,即第二层含义。在香港放映时,翻译成“歌声伴我心”,取其第三层含义,甚妙!

不知道,100多万点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一些死忠的“牛迷”?如果有的话,我愿意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图片源自网络)

参考文献:

1、高山:《别小看心灵的力量——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启示录》《当代电影》,2005年第5期;

2、舒欢:《关爱、启迪、理想的〈放牛班的春天〉》,《电影文学》,2012年第22期;

3、范丽萍:《自由、平等、博爱——透视〈放牛班的春天〉的人性维度》,《电影评介》,2017年第4期;

4、高政:《宽容的概念分析与教育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第35卷第4期,2014年8月;

5、王凡《宽容的教育价值探寻》,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文献来源:CNKI中国知网(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

                                                                 2021年7月2日

                                                                 于广州番禺南浦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需要宽容
打骂是最低级的教育手段,面对熊孩子,理解、尊重、点亮是关键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及精彩影评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的春天》: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次大获全胜
可以不感恩,但不能负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