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文版】图式治疗临床疗效的系统综述
转自 心盟
《信笛·学问2020》实时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把考分充分用好,选择最合适院校和专业。特殊年份好消息:
专版用户1元特价优惠,无限量用两个月,足以完成志愿填报!
不用下载注册,在手机微信中点开即用!
在手机微信中点击文章中第一条链接“高考志愿 戳这里”;按流程指示操作,在生源地和考试年中选所在省市和“2020”,可分别完成根据成绩推荐学校及根据兴趣特质优势志向推荐专业两个测试;每到付费页,点选产品(不用付实际299元/599元价格),跳到下一页后点击输入6位优惠码xwa040(注意大小写),即可享特价1元优惠服务。
信笛以最新AI科技助力学生、家长、老师,一举扫清几大闹心问题:高考生填志愿,高中生选大学专业,出国留学生选专业目标/职业方向,家长应对孩子各种青春期问题,学校监测管理学生心理健康。
已经在线:学生专用《信笛·学问2020》。自助一站式模拟完成高考选考/志愿填报(优势、院校、专业、分数、选考五位一体,另可增加选课),留学版助选专业直通车,中英双语,亲子同享。
正在上线:家长专用《信笛·亲问2020》。 智能心理咨询,提供青春期成长疑难排查和应对建议,及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问题排查。
敬请期待:学校专用《信笛云2020》- 学业规划进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关注行为异动,提供辅导建议,专业监测,重点关怀,危情预警,降低不幸风险。
  • 图式疗法的临床疗效研究日益增长,分别阅读各类研究耗时较多,阅读将各种研究结果经过梳理后的“系统综述”则效率较高;

  • 该综述主要梳理的是2011年2月~2015年2月间有关图式治疗的文献,共3200篇;

  • 有些没有位于该时间区间(因而没有收录),但其实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会在本公众号陆续发表,请关注;


例如2006年发表的随机对照实验:
88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被分配到ST(图式治疗)组和TFP(移情焦点)组,并且追踪了三年的时间。该研究的设计和统计的严密性及复杂性都超过很多其他同类研究。


以下是正文:
(由图式治疗发展中心的团队翻译并校对,转载请先申请)


图式疗法临床疗效的系统综述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chema therapy

翻译:杨澜
校对:Joyce Feng,陈洪磬,张浩
原文地址:https://www.oatext.com/Systematic-review-of-the-clinical-effectiveness-of-schema-therapy.php


01. Introduction 介绍
图式疗法(ST)最初由Jeffrey Young于1994年开发,用于治疗人格障碍(PD),并已被应用于许多精神疾病[1,2]。ST是一种整合疗法,结合认知、行为、心理动力学和体验策略[3]。尽管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对其临床疗效的研究却并非如此。部分原因是由于涉及长期心理治疗和具有人格性症状的人群的研究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困难。
 
尽管考虑到该疗法的普及性,研究仍然缺乏,但近年来关于ST用于PD [4-9]和其他精神异常[1,2]的临床有效性的研究越来越多。这些研究对于治疗方法的发展和成熟是必要的,因为它们确定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领域。
 
最近一项对ST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的综述,分析了2011年1月之前发表的研究[10]。该综述的作者仅纳入了研究ST的临床疗效且个案跨度不低于10次治疗的研究——最后一个因素的重要性在于:在短期干预中不太可能发生深刻的图式性变化。总样本包括12项研究,其结果表明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良好。
 
而鉴于跟踪ST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对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间发表的临床疗效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考虑到电子出版业的迅速发展,一个系统的综述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会对结果进行总结。该方法收集已发表的数据,以便识别、选择、总结和评估与临床问题相关的证据[11]。本研究旨在确定ST的临床有效性。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到,源于综述的建议取决于所分析研究的质量[11]。因此,除了只包括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外,本次综述选择出版物质量的标准基于SIGN[12](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Network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
 


02. Method 方法
我们对图式疗法(ST)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综述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5年2月发表的论文使用了以下关键词:“图式疗法”和“治疗和/或疗效”。

纳入标准为:
(a)显示ST治疗证据的研究,
(b)以英语、葡萄牙语或西班牙语发表,
(c)任何诊断,包括共病,
(d)个体或群体治疗。
我们排除:
(a)参与者年龄小于18岁的研究,
(b)涉及少于10次治疗的的研究,以及
(c)三个参与者或少于三个参与者的案例研究。

然后根据疾病分类对所包含的文章进行组织和分析。

除了上述标准外,还对证据水平进行了资质限定,以便将讨论拓展到所综述的每一份论文的方法能力。基于[10]之前提到的系统综述,根据SIGN[1] [12](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sNetwork苏格兰校际指南网络)[1][12]的检查表来计算得分。
 


03. Results 结果
共鉴定出3200份摘要,应用排除标准后剩下31份。其中,只有9份讨论了ST的疗效并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一个比较了ST和认知行为疗法(CBT)治疗抑郁症的疗效[13],另一个研究了ST治疗慢性抑郁症患者的疗效[14]。其余7篇文章对不同人格障碍样本的ST进行了评估[4,5,9,15-18]。
 
一些研究[5]调查了结合个体和群体ST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而另一些研究则评估了ST对住院患者的影响[16]。一项研究分析了ST对一组人格障碍(C或B簇)的影响[9],而另一项研究则调查了ST对老年患者的影响[18]。Van Vresswijk等人在一个混合精神病样本(患有长期轴I和/或人格障碍的患者)中检查团体ST与症状、图式和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17]。另一位作者比较了323名患者的50次ST治疗和常规治疗的效果,这些患者表现出六种类型的人格障碍(逃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偏执型、表演型和自恋型)[4]。最后,对因犯罪而被强制收容的自恋、反社会、边缘或偏执患者的ST的有效性进行了检查[15]。图1显示了样本中论文的选择过程和对每个研究的表格化总结。
 

OBS: 14 – not empirical; 2 – other languages; 4 – only abstract available; 2 – did not include sample criteria and intervention design

(点击可放大)

 

04. Discussion 讨论
对于ST的出版物可以提出几点结论。首先,必须注意在欧洲发表的论文越来越多,过去15年,在那里ST一直是PD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在Masley等人对样本中12篇论文的综述中,有7篇是欧洲论文,特别是荷兰和挪威的论文[10]。其他五项研究的第一作者分别是美国人(3人)和澳大利亚人(2人)。在我们的综述中,只有一项研究来自新西兰,而八项是欧洲的,更具体地说,来自荷兰。
 
虽然最初的研究集中在人格障碍(尤其是边缘),但在过去的5年里,其他的临床症状也已经被调查过,并出现了关于非人格障碍的研究,如饮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抑郁症,扩大了这种方法的应用范围,丰富了循证治疗的范围。

这篇综述首先集中在关于ST治疗抑郁症有效性的发现上,然后是其治疗人格障碍有效性评估的研究。
 


05. Depression 抑郁
尽管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有效地抑制抑郁,但在某些情况下,获得的结果不能长期维持[19]。这种衰退也是ST的研究关注的,因为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能解释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法维持治疗结果的原因。
 
比较CBT与ST治疗抑郁症的疗效[13]。对100名被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每周CBT和ST治疗,然后6个月的每月治疗。结果表明:ST既不优于也不低于CBT。两种治疗方式均达到了相同的缓解率和恢复率。考虑到图式治疗方法的深入和全面性及其在治疗慢性疾病中的有效性,作者期望在接受ST治疗的人群中发现持久的变化。然而,最近的研究表明,为了有效地达到其治疗目标,必须延长应用ST的时间。似乎6个月的每周治疗,然后6个月的每月治疗,不能满足所需的治疗时间。确实,当提到慢性抑郁症时,几位作者建议进行更深入的治疗,并报告其有效性随着疗程次数的增加而提高[14-20]。鉴于本研究是首个比较两种抑郁症治疗方法的随机临床试验[13],我们建议将来的研究包括治疗的结构和持续时间。
 
Malogiannis等人分析了12例慢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时间及疗效。治疗超过60次,其中55次为每周一次,最后5次为每周两次[14]。对患者进行四次评估:基线检查(干预前8周)、引入ST并与治疗师建立联系(第12至16次治疗)、治疗期间及6个月后(随访)。治疗后,5名患者症状减轻。在随访期间,只有一名患者复发,而另外两名最初仅好转的患者则完全康复了。
 
作者认为,在引导性阶段(与标准结构不同,在标准结构中,这个阶段只包括评估)在一个舒适的环境里引入有限再养育与可见的积极结果有关[14]。强调的另一点是在中间阶段患者症状暂时恶化,此时使用了针对图式改变的技术,之后有了积极的结果。根据作者的说法,所有预后良好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都表现出这种恶化模式,随后恢复。
 
在随访过程中,作者发现自主性和/或表现受损、过度警觉或抑制、分离/排斥的图式性水平降低,这可能与这六个月的持续结果有关。尽管是假设性的,但该数据强化了这样的论点:即长程ST可以触达重要的认知水平(即图式结构),从而保持所获得的临床改善[14]。
 
总的来说,这两项研究都支持ST对抑郁症的治疗。尽管Malogiannis和他的同事们对这项研究的设计不太完善,缺乏随机性、对照组和显著的样本量,但初步数据表明ST对慢性抑郁症有效。在另一项68%患者被诊断为慢性抑郁症的调查中, ST治疗此类疾病也有效[13]。
 


06. Personalitydisorders 人格障碍
评估ST治疗人格障碍(PD)有效性的研究仍集中于边缘型人格障碍(BPD),并已证实其对该人群的有效性[6-8,21,22]。在本次研究中,有两篇文章回顾了ST在BPD中的应用。一项是在门诊进行的试点研究,另一项是在医院进行的;两项都包括了个人和团体治疗。
 
一项初步研究评估了个人和团体联合ST对BPD的影响[5]。两组BPD患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周接受一次个人和团体治疗。其中个体治疗依据根据Arntz和vanGenderen(2009年)(在[5]中提到)协议设计,旨在支持团体治疗。团体治疗是基于Farrell设计的格式[23]。在两年半的时间里,每六个月评估一次症状、早期不适应图式(EMS)和图式模式。BPD症状明显减少,77%的参与者在30个月后康复。
 
这些结果证实了ST在个人和团体联合治疗中的有效性,并支持Farrell和同事的发现,他们在团体治疗中报告了阳性结果[6]。不过小样本量是一个有限的置信区间——因此,除了个体和团体联合治疗的疗效,未来的研究可以检验单独的ST团体治疗的疗效。
 
另一项研究在三个试点研究中调查了92名BPD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这三个研究结合了个人和团体治疗[16]。结果表明,住院期间ST可以减轻严重的BPD症状。
 
这些研究和以前的研究都发现ST在治疗重度BPD方面的良好的疗效[5-8,16,22]。对于不适合门诊治疗的严重边缘患者也发现了积极结果。作者发现,住院期间的治疗可以带来益处,但由于数据是初步的,研究显示出方法上的局限性,因此应谨慎看待结果[16]。
 
关于BPD以外的人格障碍的研究仍然很少,而且如果有的话,通常会评估不止一种障碍,这使得难以确定由于样本量而引起的差异。在这篇综述中,有五项研究评估了ST在混合人格障碍样本中的有效性。
 
Videller等人首次研究了ST对老年慢性心境障碍或适应障碍伴发人格障碍或有人格障碍特征患者的影响[18]。样本包括31名年龄在60至78岁之间的患者,他们接受18次每周90分钟的ST治疗和额外两次治疗。在第一阶段(第1至9次治疗),对患者进行三种主要的功能失调图式和模式的教育;在第二阶段(第10至20次治疗),鼓励他们以更适应的方式对激活其模式的情况作出反应。共病为:其他人格障碍(6例)、依赖性人格障碍(3例)、偏执性人格障碍(1例)和有人格障碍特征(12例)。数据证实了ST组对老年患者在减轻症状和改变早期不良图式方面的有效性。此外,从治疗开始到治疗过程中图式的严重程度的变化预示着最终症状的改善。
 
另一项研究调查了团体ST对具有人格障碍或有人格障碍特征的年轻成人群体的影响[9]。参与者为26名首次诊断为B簇或C簇或有人格障碍特征的成年人。使用的团体ST治疗包括18个结构化的每周会谈,重点是心理教育和认知技术[24]。结果显示,从治疗前到治疗后,一般压力症状显著下降。早期不适应图式、图式模式和应对方式降低,但是当应激症状得到控制时,EMSs(早期不良图式)的下降并不显著(对于老年人)。在先前的研究中也报告了稳定的EMSs的发现,强化了需要长时间治疗才能实现更深层改变的观点[14,20,21]。然而,数据显示了在这一人群中团体ST有效性的初步证据。
 
必须强调上述研究中包含的不同年龄组[9,18],因为早期不适应图式在弹性和成熟度方面可能因年龄而异。尽管两项研究都发现短程团体图式方法对人格障碍或有人格障碍特征的人群有效,但Renner等人的研究的效果[9] 比在另一项调查(即上文老年人项目)中观察到的要大[18]。作者认为年轻人早期不良图式变化的更大的灵活性和潜力可以解释这些发现。
 
Van Vresswijk等人在一个具有长期轴I疾病和/或人格障碍的混合样本群体中,研究短期团体ST与症状、图式和模式变化之间的关系[17]。短期ST团体经历18次的每周治疗,每次90分钟,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随访2次。结果表明,46.8%的受试者从最初的症状中恢复,12%的受试者好转。因此,与先前的研究[9,18]相似,短期ST可能与具有长期轴I紊乱和/或人格障碍的人群的临床显著改善相关。图式的“他人导向性”是治疗成功的重要预测因子。研究结果还表明,图式变化与症状变化是通过一个相互强化的过程共同发生的。
 
另一项调查对323名患有六种人格障碍(逃避型、依赖型、强迫型、偏执型、表演型和自恋型)的患者进行了50次说明性ST与常规治疗的效果比较[4]。2006-2011年在12家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了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关于治疗师,一组最初是通过讲座进行培训,另一组则是进行实践练习。与接受其他类型心理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ST治疗的患者恢复的数量显著增加。在随访期间,这些患者也表现出较少的情绪变化和更好的社会性和一般性功能。此外,与通过讲座培训的治疗师相比,通过实践练习培训的治疗师取得了更好的效果。研究发现,只有与常规治疗相比,图式治疗的脱落率才更低。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人格类型的受试,结果都是一样的。
 
图式疗法最近才发展和应用于C簇人格障碍,关于其有效性的证据仍然有限。最近的发展表明,对于这种人群,图式模式应该优先于图式[25]。这是因为患者提出的问题很容易用相关模式来理解,使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更容易识别和解决这些问题。尽管这项研究并非仅仅针对C簇人格障碍,但[4]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RCT)是首次证明ST在这一人群中相对于说明性心理治疗或常规治疗的优越性的此类研究。在讨论这些发现时,作者强调使用模式模型和体验技术技巧作为基本要素。
 
 
尽管他们的发现是初步的,但在一个难以管理的人群中,包括反社会人格和高分精神病的患者中,ST的应用有良好的结果[15]。对这一结果的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是,ST的集中性、长期性本质。患者每周会接受两次ST治疗,在进入社会重新融合阶段的第三年减少到每周治疗。另一个相关的方面是治疗师能够形成真正的情感联系,克服患者的情感障碍,达到他们最脆弱的情感。此外,对这一群体使用模式模型式治疗,减少不良应对模式的使用,似乎是减轻反社会行为的有效策略
 


07. Finalconsiderations 最后的一些意见
这篇综述显示,特别是欧洲研究人员对ST在不同的精神病人群中临床疗效的研究数量总体上不断增加。大量的研究正在检查其他人格障碍(不光是BPD)的图式疗法,包括C簇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此外,研究ST应用的其他模式和背景,如团体治疗和住院治疗,拓宽了研究领域,并有助于开发针对特定人群的更专门的方案。
 
尽管如此,虽然对ST的实证支持在不断增加,但RCT仍然少见,阻碍了更广泛的一般化结论。在进行这些研究时,应考虑一些要点[26]:(1)应详细描述研究中的人群,(2)研究设计应包括一个对照组,应用心理测量工具,并允许更广泛的概括。此外,由于ST应用的方法学差异(频率、强度、使用的技术/优先顺序),无法进行一些直接比较。在这方面,未来的研究应努力满足这些要求,以确保更好地设计关于ST临床疗效的科学研究。
 


  1. Cockram DM, Drummond PD, Lee CW (2010) Role and treatment of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in Vietnam Veterans with PTSD. Clin Psychol Psychother 17: 165-182. 

  2. Simpson SG, Morrow E, van Vreeswijk M, Reid C (2010) Group schema therapy for eating disorders: a pilot study. Front Psychol 1: 182.

  3. Thimm JC (2010) Personality and early maladaptive schemas: a five-factor model perspective.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41: 373-380. 

  4. Bamelis LL, Evers SM, Spinhoven P, Arntz A (2014) Result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schema therapy for personality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y 171: 305-322.

  5. Dickhaut V, Arntz A (2014) Combined group and individual schema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pilot stud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45: 242-251. 

  6. Farrell JM, Shaw IA, Webber MA (2009) A schema focused approach to group psychotherapy for out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40: 317-328.

  7. Giesen-Bloo J, van Dick R, Spinhoven P, van Tilburg W, Dirksen C, et al. (2006) Outpatient psycho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randomized trial of schema-focused therapy vs 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Arch Gen Psychiatry 63: 649-658.

  8. Nadort M, Arntz A, Smit JH, Giesen-Bloo J, Eikelenboom M, et al. (2009) Implementation of outpatient schema therapy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with versus without crisis support by the therapist outside office hours: a randomized trial. Behav Res Ther 47: 961-973.

  9. Renner F, van Goor M, Huibers M, Arntz A, Butz B, et al. (2013) Short-term group schema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young adul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 features: associations with change in symptomatic distress, schemas, schema modes and coping style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51: 487-492.

  10. Masley SA, Gillanders DT, Simpson SG, Taylor MA (2012)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base for Schema Therapy. Cogn Behav Ther 41: 185-202. 

  11. Harris JD, Quatman CE, Manring MM, Siston RA, Flanigan DC (2014) How to write a systematic review. Am J Sports Med 42: 2761-2768.

  12. Harbour R, Miller J (2001) A new system for grading recommendations in evidence based guidelines. BMJ 323: 334-336.

  13. Carter JD, McIntosh VV, Jordan J, Porter RJ, Frampton CM, et al. (2013) Psychotherapy for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comparing schema therapy and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 Affect Disord 151: 500-505.

  14. Malogiannis IA, Arntz A, Spyropoulou A, Tsartsara E, Aggeli A, et al. (2014) Schema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epression: a single case series study.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45: 319-329.

  15. Bernstein DP, Nijman HLI, Karos K, Kuelen de Vos M, Vogel V, et al. (2012) Schema Therapy for forensic patients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s: design and preliminary findings of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in the Netherland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nsic Mental Health 11: 312-324.

  16. Reiss N, Lieb K, Arntz A, Shaw IA, Farrell J (2014) Responding to the treatment challeng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BPD: results of three pilot studies of inpatient schema therapy. Behav Cogn Psychother 42: 355-367.

  17. Van Vresswijk MF, Spinhoven P, Eurelings-Bontekoe EHM, Broersen J (2014) Changes in symptom severity, schemas and modes in heterogeneous psychiatric patient groups following short-term schema cognitive-behavioral group therapy: a naturalistic pre-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design in an outpatient clinic. Clinical Psychology and Psychotherapy 21: 29-38.

  18. Videler AC, Rossi G, Schoevaars M, van der Feltz-Cornelis CM, van Alphen SP (2014) Effects of schema group therapy in older outpatients: 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Int Psychogeriatr 26: 1709-1717.

  19. Fournier JC, DeRubeis RJ, Shelton RC, Hollon SD, Amsterdam JD, et al. (2009) Prediction of response to medication and cognitiv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moderate to severe depression. J Consult Clin Psychol 77: 775-787. 

  20. Cuijpers P, van Straten A, Schuurmans J, van Oppen P, Hollon SD, et al. (2010) Psychotherapy for chronic major depression and dysthymia: a meta-analysis. Clin Psychol Rev 30: 51-62.

  21. Klein DN (2008) Classification of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the DSM-V: proposal for a two-dimension system. J Abnorm Psychol 117: 552-560.

  22. Nordahl HM, Nysaeter TE (2005) Schema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a single case series. J Behav Ther Exp Psychiatry 36: 254-264.

  23. Farrell J (2012) Introduction for group schema therapy. In: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Schema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an Vreeswijk M, Broersen J, Nadort M (Eds.), Chichester, United Kingdom, Wiley-Blackwell, 2012: 337-339.

  24. Broersen J, van Vreeswijk M (2012) Schema therapy in groups: a short-term schema CBT protocol. In: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Schema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an Vreeswijk M, Broersen J, Nadort M (Eds.), Chichester, United Kingdom, Wiley-Blackwell: 373-81.

  25. Arntz A (2012) Schema therapy for cluster C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Schema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an Vreeswijk M, Broersen J, Nadort, M (Eds.), Chichester, United Kingdom, Wiley-Blackwell, 2012: 397–414.

  26. Bamelis L, Bloo J, Bernstein D, Arntz A (2012) Effectiveness studies. In: The Wiley-Blackwell Handbook of Schema Therap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Van Vreeswijk M, Broersen J, Nadort M (Eds.), Chichester, United Kingdom, Wiley-Blackwell, 2012: 495-5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准确鉴别是回避型人格障碍,还是社交恐惧症?
高压氧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图式治疗【什么是边缘型人格障碍】
心理治疗方法系列:图式治疗
最容易被误解的精神疾病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图式治疗与移情焦点治疗的随机试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