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都

目录

1 拼音

zhōng dū

2 英文参考

Zhōngdū LR6[中国针灸学词典]

zhōngdū[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v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R6[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都:1.经穴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穴名·中都

穴位中都
汉语拼音Zhongdu
罗马拼音Chungtu
美国英译名Middle Capital



中国LR6
日本6

莫兰特氏F6
富耶氏
德国LE6
英国liv6
美国Li6

中都为经穴名(Zhōngdū LR6)[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郄太阴[2]。属足厥阴肝经[1]。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1]。中即中间,都即聚会,此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1]。中都穴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腹痛泄泻,恶露不尽,胁痛,下肢痿痹,现代又用中都穴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泻痢盆腔炎阴暴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肠炎,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喉炎等。

4.1 中都穴的别名

中郄(《针灸甲乙经》),太阴(《经穴汇解》)。

4.2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中都,足厥阴郄,在内踝上七寸胻骨中。

4.3 穴名解

中即中间,都即聚会,此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1]

中,指方位言,四方之中央为中,左右之间亦为中,并有内义。都,聚也,丰也;又泽中有丘日都;指流水之处;又为统率之意。中都意为穴当小腿之中,以穴位之所在与经气之所聚而比譬命名。本穴直上有足太阴阴陵泉,下有本经蠡沟,后有漏谷,前有足阳明条口巨虚。四周诸穴,具有凹下如泽之意。本穴居其当中,犹泽中之丘也,颇合“都”字之义。更以本穴位于膝踝折中处,为足厥阴肝经之郄穴,为肝之气血似水之流聚,为肝经脉气之都会与统率,故名之以中,而曰中都。[3]

4.4 特异性

中都是足厥阴肝经的郄穴[1]

4.5 所属部位

小腿[4]

4.6 中都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都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5]

中都穴位于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处[2]

中都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正坐或仰卧取穴[1]

中都穴在足厥阴肝经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肌肉

中都穴在小腿部的位置(骨骼

4.7 中都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卧位,先在内踝尖上7寸的胫骨内侧面作一水平线,当胫骨内侧面的上中1/3交点处取穴。

中都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或仰卧位,于髌尖与内踝尖连线中点下0.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取穴[6]

快速取穴:坐位,内踝尖与阴陵泉(拇指沿小腿内侧骨内缘向上推,抵膝关节下,胫骨向内上弯曲凹陷处即是阴陵泉穴)连线之中点上半横指处即是中都穴[7]

4.8 中都穴穴位解剖

中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隐神经是股神经中最长的皮神经,由股部穿股腘管,在膝关节的内侧,缝匠肌与股薄肌之间,穿小腿深筋膜,伴大隐静脉下至小腿内侧,沿胫骨内侧缘下降,至小腿下三分之一处分为二支布于小腿内侧和足背内侧的皮肤。

4.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1]

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8]

4.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大隐静脉和隐神经分布;深层有胫神经和胫后动脉分布[8]

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2]

4.9 中都穴的功效与作用

中都穴具有舒肝理气调经止血的功效。

中都穴有理下焦、止崩漏的作用[1]

中都穴有疏肝理气、固冲止崩之功,主治腹痛,胁痛,泄泻,疝气,崩漏,恶露不绝[3]

4.10 中都穴主治病证

中都穴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腹痛,泄泻,恶露不尽,胁痛,下肢痿痹,现代又用中都穴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月经不调,带下,少腹痛,泻痢,盆腔炎阴暴痛,腹胀腹痛,痢疾泄泻,肠炎,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喉炎等。

中都穴主治肝肾、少腹等疾患:如疝气、遗精、崩漏、产后恶露不尽、少腹满痛、肠澼、手足拘急、脚胫枯瘦、湿痹、胫内廉红肿等[1]

中都穴主治疝气、崩漏、腹痛、泄泻、恶露不尽[8]

中都穴主治腹痛,泄泻;崩漏,产后恶露不尽;胁痛,下肢痿痹;疝气[6]

现代又多用中都穴治疗急性肝炎、下肢神经痛、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疾患等[1]

中都穴主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疝气,少腹痛,遗精,泻痢等[2]

生殖系统疾病:崩漏,疝气,产后恶露不尽,盆腔炎阴暴痛。

消化系统疾病:腹胀腹痛,痢疾泄泻,肠炎。

其他疾病;急性肝炎,膝关节炎症,下肢麻痹疼痛,足软无力,喉炎。

4.11 刺灸法

4.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2]

平刺0.5~0.8寸[6][8],局部有酸胀感[6],或放散至膝部[6]

4.11.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2]

艾炷灸3~5壮,灸条灸5~10分钟。

4.12 中都穴的配伍

中都配三阴交、阴陵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痹痛。

中都配太溪、三阴交、阴陵泉,治胫寒痹痛[6]

中都配归来太冲,有疏肝理气的作用,主治疝气。

中都配归来、太冲、气海,治疝气[6]

中都配隐白大敦,艾炷灸各穴,有温经止血的作用,主治崩漏。

中都配隐白、大敦、三阴交,艾炷灸各穴,治崩漏[6]

4.13 特效按摩

中指指腹揉中都穴,可缓解急性肋骨痛、急性肝区痛、急性眼睛胀[7]

4.14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肠澼,中郄主之。崩中,腹上下痛,中郄主之。

备急千金要方》:主足下热,胫寒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妇人崩中,因产恶露不绝。

针灸大成》:四肢浮肿,中都、合谷曲池中渚液门

5 经穴别名·中都

中都为经穴别名[1]。出《针灸甲乙经》。即神门[1]

穴位神门
汉语拼音Shenmen
罗马拼音Shenmen
美国英译名God's Door



中国HT7
日本7

莫兰特氏C7
富耶氏C7
德国H7
英国H7
美国He7

神门为经穴名(Shénmén HT7)[9]。出《针灸甲乙经》。《难经·六十六难》名兑骨[10]。别名兑冲、中都、锐中、兑骨。属手少阴心经[9]。神门是手少阴心经的输穴原穴五行属土[9][5]。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9]。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5.1 神门穴的别名

兑骨(《难经·六十六难》),兑冲、中都(《针灸甲乙经》),锐中(《古今医统大全》)。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门者,土也,一名兑冲,一名中都。

5.3 特异性

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手少阴心经的原穴。

5.4 穴名解

神指心神,门即门户,心藏神,此穴为手少阴经的输穴,为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神门[9]。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故称“神门”。

5.5 所属部位

[11]

5.6 神门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门在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5][12]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9]

神门位于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之桡侧缘凹陷中[10]

神门穴在手少阴心经中的位置

神门在上肢内侧部经穴中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

神门穴的位置(肌腱)[10]

神门穴的位置(手少阴心经)

神门穴的位置(肌肉)

神门穴的位置(骨骼)

5.7 中都穴的取法

仰掌,在尺侧腕屈肌桡侧缘,腕横纹上取穴。

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9]

仰掌,于豌豆骨上缘桡侧凹陷中,在腕掌侧远端横纹上取穴[13]

5.8 中都穴穴位解剖

神门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皮肤的皱纹致密,形成腕远侧横纹,该部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和尺神经的掌皮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穿前臂深筋膜,经尺神经、尺动静脉的内侧达尺骨小头的前面骨膜。尺侧腕屈肌(腱)由尺神经支配。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9]

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12]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尺神经、尺动脉的本干经过[12]

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侧为尺神经;并有尺动脉通过[10]

5.9 神门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门有益心安神,通经活络的作用。

神门有宁心、安神、通络作用[9]

神门穴是心经的原穴,《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日“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又心主血脉、主神明,故可主治心神疾患等[13]

手少阴之脉挟咽,抵掌后,到小指,故神门穴可治疗咽干、腕痛、指麻[13]

神门穴有镇静、安神、宁心、通络作用,治恐、悸、呆、痴、健忘、狂痫等。神识不清诸症,取本穴以开心气之郁结。[3]

5.10 中都穴主治病证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心绞痛,心脏肥大,心律不齐,高血压,失眠,健忘,癫痫,癫狂,痫症,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喉痹,心悸,惊悸,怔忡,痫证,胃痛,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等。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惊悸怔忡、痴呆、癫狂痫证、目黄胁痛、掌中热、呕血、吐血、头痛、眩晕、失音[12]

神门主要用于心神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疾患:如心痛、心烦、心绞痛、心律不齐、高血压、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痴呆、癫痫、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头痛、眩晕、目黄、咽干失喑、胁痛、手臂寒、腕关节痛等。[9]

神门主治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症,目黄,失音,喉痹,胁痛,腕关节痛等[10]

神门穴主治心痛,心悸,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证;胃痛,呕血,吐血,大便脓血;咽干,腕痛,指麻;头痛,眩晕,目黄[13]

神门穴为治精神病和心脏病的要穴

循环系统疾病:心悸,心脏肥大,心绞痛;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癔病,癫痫,精神病,痴呆;

五官科系统疾病:舌骨肌麻痹,鼻内膜炎;

其它:产后失血,淋巴腺炎,扁桃体炎。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直刺0.2~0.5寸[12]

一般直刺0.3~0.5寸[9][10][13];向上平刺1~1.5寸,透灵道穴,局部酸胀,并可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13]

注意:神门穴在腕关节处,禁探捣[13]

5.11.2 灸法

可灸[12]

艾条灸5~10分钟[10]

艾炷灸1~3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5.12 中都穴的配伍

神门穴配内关心俞治心绞痛[9]

神门穴配少商涌泉、心俞治呆痴[9]

神门配内关、三阴交治神经衰弱、失眠[9]

神门配支正原络配穴法,有益气养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神失养,健忘失眠,无脉症

神门配大椎丰隆,有醒脑安神,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癫狂,痫证。

神门配关元中极,有安神益肾的作用,主治遗溺,遗精。

神门配膈俞血海,有活血止血的作用,主治呕血、吐血、便血

神门配内关、大陵、三阴交、足三里风池百会,治失眠、心烦、健忘[13]

神门配少商、涌泉、心俞,治痴呆[13]

神门配鱼际、太冲、大敦、关元,治遗尿[13]

神门配后溪鸠尾,治五痫[13]

5.13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针灸甲乙经》:遗尿,关门及神门、委中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疟,心烦,甚欲得饮冷,恶寒则欲处温中,咽干,不嗜食,心痛,数噫,恐悸,少气不足,手臂寒,喘逆身热,狂悲哭,呕血,上气,遗溺,大小人五痫。

《针灸大成》:主心性痴呆,健忘。

通玄指要赋》:神门去心性之痴呆。

玉龙歌》: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开得穴真。

杂病穴法歌》:心门专治心痴呆。

5.14 研究进展

5.14.1 治疗失眠

针刺神门为主,治疗失眠效果良好。

5.14.2 治疗惊悸

据报道针刺神门穴,以精神刺激所致的惊悸有较好疗效。

5.14.3 治疗嗜眠症

据报道神门穴治疗嗜眠症效佳。

5.14.4 治疗高血压

针刺动物“神门”,对实验性垂体性高血压,有迅速降压作用[9]

5.14.5 对心功能的影响

心绞痛:针刺神门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功能,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的治疗作用,针刺后,心率显著减慢,左心室射血前时间缩短,左心室射血时间延长,等容收缩时间缩短,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心电图上观察,P波、R波、PR间期和QT间期的持续时间延长[13][3]

有实验表明,针刺神门可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心冲击图复合波幅增大[13]

心律失常:针刺内关、神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效,特别是属于激动起源失常者,效果显著。给健康家兔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建立心肌缺血实验性病理模型,电针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足三里”,设对照组,实验证明电针能减缓心率增快[13]

通过针刺家兔神门、阴郄穴实验,发现该穴有减慢心率的效应,其传入神经为尺神经,中枢神经为迷走背核,传出神经为胸迷走神经

神经垂体性高血压:针刺“神门”对神经垂体性高血压动物有降压作用[13]

心衰:针刺神门,可缩短循环时间,使静脉压下降,从而改善心衰症状[9]

应用辣根过氧化酶法(HRP),观察神门体表穴区传入及传出神经元的节段分布,结果提示神门区与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在T1及T2有互相交汇及重叠。另有注射或包埋HRP于神门穴,则被穴区感觉纤维所摄取,并由轴浆运输逆行传递到胞体-脊神经细胞内。

5.14.6 对血脂的影响

据临床观察针刺神门穴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时发现,针刺治疗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低密度脂蛋白的主要载体、血糖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且明显优于西药组。

5.14.7 对大脑皮质功能的影响

研究发现重刺激神门,多引起运动从属时值增大,即大脑皮质运动区内发展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给予患者轻刺激,半数大脑皮质引起兴奋过程,半数引起抑制过程,健康人只有少数引起抑制过程。针刺神门对脑电图起调整作用,凡原来α节律波幅较低者,呈现α节律及波幅增强;反之,则使α节律减弱,在部分癫痫患者身上,可使脑电图趋向规则化。[13]

针刺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有一定影响,根据功能状态,针刺强度的不同,引起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效应也有差异,重刺激多引起抑制过程,但对健康人影响较小;轻刺激半数引起兴奋过程,但健康人多数引起兴奋过程[3]

针刺神门穴,可使部分病理性脑电图趋向规则或使病理性脑电波电位降低[9]

5.14.8 增强肺功能

针刺神门穴可增强肺功能,但需连续针刺1周,可使肺通气功能增强。对心源性喘息,针刺神门穴如能引出心经感传,抵达胸部后能立刻降低呼吸频率,效果显著。[3]

6 经外奇穴名·中都

中都为经外奇穴名,八邪之一[2]。出《奇效良方》:“中都二穴,在手中指、无名指本节岐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6.1 中都穴的定位

中都位于手背部,将手握起,第三、四掌骨小头高点之间,左右计2穴[1]

6.2 中都穴主治病证

中都主治手臂红肿[1]

6.3 刺灸法

一般直刺0.3~0.5寸;可灸[1]

6.4 关于八邪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14][5]。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5]。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6.4.1 拼音

bāxié

6.4.2 代号

EX-UE9

6.4.3 八邪的别名

八关(《景岳全书》)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5]

6.4.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医经小学》列作奇穴。

6.4.5 八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5][16]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14]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17]。《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6.4.6 八邪取穴方法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15]

6.4.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6.4.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16]

6.4.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16]

6.4.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

6.4.9 八邪穴主治病证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16]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14]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17]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18]

6.4.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15]

八邪配外关、阳池,治鹅掌风。③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15]

八邪配外关,治手指麻木[15]

八邪配阳池,治鹅掌风[15]

6.4.11 刺灸法

6.4.11.1 刺法

斜刺0.5~0.8寸[15][16],局部胀痛[15],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15]

斜刺0.5~1寸[17]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14]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15][17][16][14]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17][19]。《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6.4.11.2 灸法

可灸[15][14]

6.4.12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国针灸学》:八邪,手五指歧缝间。针五分。主治手臂红肿。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13.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7.
  3. ^ [3]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4. ^ [4]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3.
  5. ^ [5]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 ^ [6]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2-343.
  7. ^ [7] 查炜.经络穴位按摩大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8.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0.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7.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46.
  11. ^ [11]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8.
  12. ^ [12]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7.
  13. ^ [13]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09-210.
  14. ^ [1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15. ^ [1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
  16. ^ [16]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17. ^ [1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
  18. ^ [1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 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401.
  19. ^ [1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头十七针 | 俞老临床常用特效穴组解析
下极
髀关穴 伏兔穴 阴市穴 梁丘穴 犊鼻穴 足三里穴 上巨虚穴 条口穴 下巨虚穴...
绝骨
【肘后歌卷三(下)】??针灸歌賦时光??主持:王红涛 纽约中医论坛
吕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