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分清你和我,不等于不管你死活 | 赠书


以下节选至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新书

《难道一切都是我的错吗?》



1

课题分离≠我行我素


在讲课时,我提到过“课题分离”的概念,用在当事人跟父母、上司产生冲突的案例中。


大意是说,他们不舒服,那是他们的课题,他们去负责解决,你只要负责你的课题就好。


这个说法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


很多人被这个概念所吸引,同时又觉得,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相处之道。


内心深处有这样一层顾虑:我真的要选择这样一种不顾别人感受的活法吗?不会被人打死吗?


这真的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日剧《被讨厌的勇气》里,也塑造了这样一个我行我素、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女警官庵堂兰子,作为“课题分离”概念的践行者。



她活得很任性、很自我,从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白眼,很多时候连基本的礼貌都不顾。虽然业务能力很强,但可以想象,她在单位的人际关系也是差得可以。


这样一个人,作为影视剧角色来看,当然是个性十足、别具魅力,但这部日剧毕竟打着自我心理学的旗号作为卖点,难免有一种生活态度上的导向作用。


如果问观众,现实中有这样的人,你会喜欢她吗?我猜,一大半的人都会摇头。如果再问,你自己愿意成为这样一个人吗?摇头的人一定会更多。


这个编剧团队可能是学到了假的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和“不顾别人感受,我行我素”,完全是两种活法。



2


课题分离的人和课题未分离的人,都会很照顾别人的感受。


表现出来好像都很温暖,但这种温暖的本质不一样。


课题未分离的人,所谓的照顾别人,是在勉强自己,希望维持“我”在别人心中的良好印象。


比如,别人对我们有所求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敢明确表达拒绝,哪怕这件事自己真的做不到。


“会很难看吧?”

“别人会不会觉得我不给他面子?”

“以后万一有事求他怎么办?”


这些想法,本质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关注的是“我”的脸面、评价、利益。


如果因为这些想法的困扰,不得已答应了这个自己其实做不到的要求,事情往往就会变得更糟。要么敷衍、欺骗,要么就牺牲其他的东西。


最终的结果,往往让别人蒙受更大的损失。



我自己从前就不善于拒绝别人,硬着头皮答应了一些做不到的事,怎么办?只有一推再推,到头来也有很多事情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做好。


不用说,这样会给别人带来更大的麻烦。长期来看,这样会让别人很舒服吗?


并不会。在我硬着头皮答应的那个时候,我照顾的是自己。其实一开始我直接说出“做不到”,人家反而会有更多空间和余地来设法应对。


但是,因为“我”格外重要,哪里还有别人的位置!



3

课题混淆,限制你照顾别人的能力


照顾别人的感受当然是好事,问题是,有时候我们会失去这种能力。


发生这种情况,多数是因为别人不舒服的时候,我们自己也不舒服。这时候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自己身上。


一边想要照顾别人,一边还在关注自己。


比如说,你的朋友被拒绝了,很伤心,你知道该怎么陪她聊天,安慰她。


但是,假如这个朋友就是被“你”拒绝了呢?


你还可以那么自然地陪她聊天,安慰她吗?心里会不会有些不自在?


“明明是我的错,我现在有什么脸面……”


你失去了照顾她的能力,你甚至恨不得躲着她,不接她的电话。


因为在你心里,你是事件的中心,你看到的是“你”在这里面的责任。


你并没有真的为别人的难过负责。虽然你也在为这件事情难受,但是在别人眼中,你只不过是一直在躲着对方,见到人家也顾左右而言他,一脸的不自在。那种不自在,表面是关心别人,其实是在为你自己的课题而烦扰。


未分离的课题,限制了你照顾别人的能力。


很多人对课题分离的误解是:

课题分离的人,对谁的态度都是“我就这样”,然后转身就走,管你去不去死,你不舒服,那是你自己的课题,气死你活该。


这个理解,大错而特错啊。


我对面的人不舒服,我为什么不能对他好一点儿?


转身就走——这就算是课题分离了吗?


4

课题分离的人眼中,问题是这样的 


一个课题分离的人,是这么看问题的:他不舒服,这是他的课题,没错。


但是他不舒服,我作为亲人、朋友、同事,我喜欢他,我可以对他好一点儿。


当然,如果我讨厌这个人,不想跟他再有关系,我也可以转身就走。


关键在于,不要把他的不舒服跟我的课题混到一起。


把双方课题混淆的人,往往是这么看问题的:

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不能拒绝他。

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要躲着他。


甚至于是“我”让他不舒服了,所以我要把自己摘干净,我需要向他强调:他不舒服,这是他的事,我不负责任,我不关心。


请注意最后这个说法。


表面上看,这仿佛是一个课题分离的想法。但是一个人这么说的时候,恰恰说明他正在试图撇清自己跟这件事的关系,他已经混淆了课题。


这是我们最容易产生的对课题分离的误解。



5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举过这么一个例子:我去修手机,有两个姑娘正在跟师傅砍价。


师傅说手机元件坏了,换一个200元。两个姑娘都觉得有点儿贵,其中一个说:“200块太贵了,给我们便宜点儿。”


我心想,这恐怕砍不下来,信息不对称。心里替师傅拟好了回应:“没法再便宜了。”


再多说两句就是“光进价就得180,我还得搭人工呢”。


结果师傅沉吟了一下。


“这样吧,”他说,“等会儿我试一下能不能修,修不好就只能换。”


两个姑娘答应了。


这件小事让我很有触动。


其实,我设想的回应和这个师傅的回应传达了同样的信息:“对不起,这个价是不能变的。”


只不过我的态度是“你觉得贵,那是你的课题,你自己解决”,而师傅的态度是“虽然价不能变,但是你们觉得贵也是实际问题,我愿意帮助你们,试一下有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所以,对方同样接收到“价不能变”这个事实,感受却会有差异。


仔细对比,在我的设想反应里有我习惯化的自我辩解。


我真正想传达的是:这个价钱是既成的事实,跟我没有关系,这不是我的错。


甚至我还想要多辩解两句:进价多少,我赚多少。这无非是在用数据证明:制定这个价钱是合理的,不是我的错,请不要怪我。


可是问题来了:不是你的错,你辩解什么?


表面上看,我分离了我的课题。


实际上,辩解是因为感到了被指控的威胁,这个价钱合不合理,我有没有赚取高价,这其实不是对方的课题。


姑娘在为手机的事烦心,她们关心的只是能不能便宜,并不是在对报价者发起道德上的指控。因此——虽然不愿意承认,但实情如此——这个指控其实发源于我的内心。


面对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污点”,我在电光火石之间扫视一遍全身,确认自己的清白,长舒一口气,拒绝之后立刻后退十步。


表面上是说“我做不到”,这没错,但实际表达的是“别跟我扯上关系”


而修手机师傅的反应,从课题分离的角度讲,分离得更为彻底。


这个价格就是既成的事实,没法改变,更与报价人本身无关。修手机师傅早就接受了这一点,所以一秒钟都没往自己身上看。


他处理好了自己的课题,腾出来的那些注意力,让他变得更灵活、更热情


他可以更专注地考虑:我的顾客面临一个不可改变的价格,她希望少花一点儿钱,那我怎么样帮助她?


“你希望省钱,好,我们就试一试。”



6


所以,一个做好了课题分离的人,不见得是冷淡的。


如果去做生意,他的生意可以做得很好,顾客会喜欢这种能为他人着想的人。他很热情,关心别人,照顾别人,而且是更好地照顾别人。


他很灵活,同时又很清楚界限,不会把两个人的事混为一谈。


他的关心就是关心,而不是过度的干涉,他对别人没有越界的要求,又很清楚自己要如何担负自己的责任。

当他需要维护自己边界的时候,他会明确告诉你,而不是推开你。他理解你的不舒服,会陪你一起面对,而不是躲着你、敷衍你。


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受欢迎?


千万不要以为,所有课题分离的人,都像庵堂兰子一样,整天冷着一张脸,对所有人都说:“这是你的问题,你自己解决,跟我没关系。”


有时候,倒是那些课题没有完全分开的人,更容易借助“课题分离”的形式撇干净自己,跟人稍微一碰就退到十步之外。看起来好像界限清楚,其实并没有完全安放好自己的课题。


“这不算我的责任,我必须强调大声一点儿。”心里还在纠结那个“我”,又怎么能全然关心对方?



-End-



「 书喵的福利时间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题分离不是让我推开你,不管你
这9种户型别买,买了就会后悔!自己住不舒服,将来卖不上好价钱
学会课题分离,是快速地使人际关系变得清爽而不黏腻的关键诀窍
读书丨焦虑背后的原因:不接受真实的自己,又不肯活在真实的当下
第一次连麦:我叫不紧张
课题分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