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以篆入画,以造物为师——李瑞清的“书家画”


以篆入画,以造物为师

——李瑞清的“书家画”


文/郑毅龙


如今的美术界前所未有的热闹,写毛笔字出了名就跨界玩画,且美其名曰:文人画。挤不进文人画的就自诩为:新水墨或新文人画,画有高下,又何来新旧。皆以画面形式上的异体和标榜逸笔草草行之,挟名头之余威,弃国画专业性如僻履。流风所及,无外乎商而优则仕、演而优则唱的翻版。那些歌星、影星、官员、主持人、作家们趁权势地位日隆之势,润格高悬,与书家们争而食之。


这类跨界行为确实是有根据的,那就是唐代张彦远提出的“书画同源”观念。此后但凡论画必笔墨并举,而真正确立书画融合理论的是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的论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画此,方知书画本来同。(籀:石鼓文;八法:书法中的永字八法)。之后的柯九思提出了更详细的画竹笔法: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八分或用鲁公(颜真卿)撇笔法。自从文人画兴盛,中国美术史上书画双修的高手不计其数,产生了“作字如作画”和“以书入画”及“书家画”的观点和形态。清中期金石学导致碑派兴起,从吴熙载、何绍基到赵之谦都是一时俊杰。而辛亥革命后,自号清道人的李瑞清则是个中翘楚。




李瑞清的至交,并称“南曾北李”的曾熙认为“书家画”的渊源是:古人论画,始於有法,终於无法,吾师万物,是吾法也,吾腕有物,吾目无物,是无法也。夫以画论画,当世之所谓画,髯不知其为画也,以书论画,古之人有先我为之者矣!昔文与可观东坡墨竹,惊为太傅隼尾波书;米襄阳自谓点山苔如汉人作隶;……余之画,其画也?抑书也?


与李瑞清同列“民国四家”的吴昌硕有《清道人画松歌》:我识其书画之余,鹤铭夭矫龙门癯。笔力所到神吸嘘,有时唤出清芙蕖。如此幅《松乔芝寿图》(图1)就如曾熙所说:山谷云,写小字如作大字;米老云,小字虽细如毫发,亦需八面圆满。而他的友人夏敬观也有诗《贻李梅庵》:梅庵作书技称绝,点画直造古人拙。有时画水还画松,墨花著纸磨不灭。这二位认为李瑞清画得古拙、得神韵是书法为先。



图1李瑞清《松乔芝寿图》南昌云斋珍藏



陈三立曾说:农髯与清道人皆以书势名天下,故皆晚岁始作画。余尝两哂其为蛇足,徒弄狡狯耳。久之则为世所推重。以谓可攀宋元名辈,即余亦无异议,盖二子胸中所具丘壑,忍俊不禁,郁积而一吐其奇,所习在意、在目、不在手,故自然成异境,非於技也。陈三立笑谈曾、李晚年作画是画蛇添足,所画是无心插柳的结果。而书家画画能为世所推重的前提是书势名天下,且胸中具丘壑。


李瑞清讲究“以书作画,以篆入画”。他在(《梅石图》图2)上自题:新枝殊烂漫,老干任曲蟠。一种钟鼎篆,勿作画图看。他以古篆的运笔刻画老梅干的遒劲,笔致既拙又锐,强调画的书法性。还在画梅的题识上说:酒后戏以钟鼎笔法写此古梅一枝,观者当於武梁祠中求之耳。他以书入画追求格调高古,是为了寻求当时绘画所没有的意境。而他自己也强调:此石此梅乃吾篆分之蜕形耶,勿作画图看。


图2李瑞清《梅石图》美国安思远旧藏



反观李瑞清将书法比作画的看法,倒让人耳目一新。他在(《篆书临金文》图3)中题:古木卷曲。。。此境似之,所谓以造物为师者。在李瑞清眼里这幅篆书作品就是大自然中犹如卷曲苍虬的古木,表达了书和画同样师法大自然,同样以造物为师的观念。



图3李瑞清《篆书临金文》



而(《湖石图》图4)则是他以汉魏钟鼎文字笔法入画的代表。图中题跋云:玲珑磊落势,拜有米元章。昔元时大谷子写石,其虚如肺,其势如钟,泼墨淋漓,有落笔入神之概。余多病之身,有时画佛性之所致,亦临汉魏钟鼎文字,今之纵笔所如,写此怪石岂我心之不可转,即抑人情之不可挽耳。可见书家纵笔作画不求其形,要的就是心中之石其虚如肺,其势如钟的畅快。而这种畅快的独特性情表达,却也照样能影响观者,让其掏出比篆书倍之的大洋来。



图4李瑞清《湖石图》上海私人珍藏


曾熙评论李瑞清画佛像(《无量寿佛图》图5):阿梅年来画佛纯以瑑籀之笔行之,亦勿不自知其为书耶画耶,……笔尤古劲,遂谢尘缘……。此画佛祖静坐,跌坐静思於石洞中,鼓瞪的目光面对菩提树。佛祖的衣纹细致,但处处可见起笔顿下,再起又顿,收笔已转尖锋,细而健劲。石壁轮廓空勾无皴,行笔略有顿挫起伏之势,篆意入笔明显。菩提树自下而中破局,树瘿纹理以金文往复盘绞,纯粹线条的结构,显得更加的卷屈。中以淡彩渲染石壁,与佛祖红衣之醒目、菩提树之苍虬组成虚实结合、对比强烈的构图,一如洪荒之地混沌初开,佛国苍穹原始粗犷,绝无半点烟火气。整幅画其实就是灵动的篆书作品,可以与其书法作品相印证。


图5李瑞清《无量寿佛图》南昌云斋珍藏


陈传席认为:从潘天寿后来的画迹看,他的画基本上是从李瑞清画中变出来的。翻看其画作《拟石涛山水》(1927年),除有石涛的痕迹,亦有李瑞清的影子。如在用线设色方式上,两人极为相似。李瑞清把石涛画中复杂层次化简了,而富有变化的柔性线条,转化为刚劲有力的线形,潘天寿亦如此。


李瑞清的《仿石涛山水》(图6)强调了孤峰突起,以大笔勾出山的轮廓,也说明了大而化之的简易。诚如张大千在其《四十年回顾展览自序》中所说:两师作书之余间喜作画,梅师酷好八大山人,喜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为佛像。在李瑞清画作的众多题跋中我们可以看到:昔八大山人谓画法兼之书法,此幅戏用秦相权文,悬锋写之,未可但以画理求之耳。又有:大涤子有此本,题云(青山本师无情物,写到荒凉亦可怜)。由此可见李瑞清在绘画上喜爱八大山人之外,也兼喜石涛。“书家画”群体的仿效对象无不从历代画家中来,再以自己擅长的书体笔法入画,宣泄自身的情感,追求自我的表达。


张大千曾说:我拜在两位老师门下学书法,外间传说我学画,这是不确的。然张大千三上黄山,早期以临摹石涛入手,实际上正是李瑞清给予的启迪。他说:我爱游山玩水,实际上也是受李老师的启迪。我记得李老师说(黄山看云,泰山观日,实属生平快事!)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追求老师说的生平快事。书法入画法的过程,或许相当于禅宗的顿悟,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说,也是以禅宗为譬喻。书家在书法熟练后,悟出书法也是画法。书画相通的道理蕴藉在李瑞清胸中数十年,平生悠游名山大川,所见吉金乐石、古今剧迹不知凡几,一旦喷薄而出,奔赴腕底,确实有其金石弥漫,藐然高绝的独特风貌。无论张大千还是潘天寿,后人总会在李瑞清的书风画风及他取法的古人中得到启迪。



图6李瑞清《仿石涛山水》上海私人珍藏



可笑世人总以画的繁简论画价,直把画家当钟点工来对待;又以为简笔画崇尚大道至简而最为高深莫测,实则境界低下者众矣。须知论画从来不以繁简论高下,而以境界有无判优劣。简笔画不一定就能微言大义,蕴藉万千;工笔画同样极精微、致广大。书家画、画家画同样是美术界相互参照融合且不可相互逾越的高峰,是书画家体会自然、抒发个性的不同存在,是后世学书学画者兼容并蓄的样本。


更有人擎起“文人画”的高帜来一览众画小,试问何谓文人?文化工作者就是文人?读过书的都可以统称为文人?中国理想的文人标准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文人画”兴起,宋元以降除苏东坡等极少数之外有几人能当之?既令赵孟頫标榜“文人画”,其以宋宗室仕元的大节有亏,也难当得起文人呢。当今艺术界在自我标榜的同时却不断降低为德、为文、为艺的标准,这不是无知者无畏,就是欺世。


古人有句标榜的话语:阁下的道德文章为世所景仰哉!这或许当得行将跨界者的警语吧,不然即使画得范曾这般妙笔生花,也难逃诟病。

对于书家为画,李瑞清说:故自古以来尤贵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我们论画常说“气韵”如何如何,等同于说这幅字 “丰神”如何如何。书和画标准不同,道理相通,无论怎样融合,都是从各自功夫中来。为人为艺、为书为画:非读书高尚不能致也,而“读书”该是两者助力的最关键紧要处。简单的说,李瑞清是以书法为形质作画,追求书卷气为精神依归。时下的跨界者们将从何所依、归於何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石学脉络中的曾熙及其核心书画观
李瑞清
曾熙的书法艺术
书法线条的金石气的构成
隶书怎么写都不出奇?看完这个你就懂
《篆书快速入门》篆楷5000字对照表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