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的抑郁症一直治不好,很可能因为家长的第一步就做错了

下文就“抑郁症”话题再简单地强调几点注意事项,希望能帮助患者及其父母更科学地认识抑郁症,尽快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加快康复!

01、此“抑郁”非彼“抑郁”

患者的家长们一定要对“抑郁症”有较清晰的认识。精神医学上所说的抑郁症是指“抑郁障碍”,而普罗大众所说的“抑郁症”往往指的是抑郁发作。而抑郁发作可存在于多种精神心理障碍中,比如抑郁障碍、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等等。

尤其是抑郁障碍和双相障碍容易被混淆,这两者又被称为“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

从主流精神科角度出发,这两个疾病虽然都有“抑郁”两字,但药物治疗方案是有很大区别的。单相抑郁主要使用抗抑郁剂;而双相抑郁一般使用心境稳定剂和部分抗精神病药,抗抑郁剂反而用得非常谨慎。虽然具体的用药方案应交由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来主导,但患者和家长们应有基础的了解。

从以深度催眠下心理干预为主的多学科诊疗模式(MDT)的角度出发,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也有很多不同。单纯抑郁的心理社会根源是叠加性的心理创伤,而双相抑郁的根源不但有叠加性心理创伤,还有病理性正性情绪体验。

因此,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干预,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都有很大不同,患者父母们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现在国内大部分精神科医生都有鉴别意识了,但很多心理咨询师仍分不清,包括一些权威媒体、自媒体也缺乏相关知识,还经常闹出将“双相情感障碍”错写成“双向情感障碍”的笑话。

02、切莫病急乱投医

我经常在后台看到这样的家长留言:孩子得病了,看了很多医生都不见好,孩子都失去耐心了,再也不愿意接受治疗,这怎么办啊?

这是很多患者父母的真实心声。在孩子罹患抑郁症的初期,孩子的求治愿望往往非常强烈,但家长往往不了解这个病的本质和根源,更不了解一般精神科大夫的诊疗思路和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基本上就是发现孩子的情绪、行为出了问题,他们就带孩子到医院看病,或者找心理咨询去了。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和父母可能对医生用药有所误解,或者对疗效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对药物副作用缺乏预期,又或者有些心理咨询师处理不当,对患者造成了二次伤害……总之,折腾过一轮之后,家长越来越焦虑,孩子越来越绝望,甚至抗拒治疗,父母就更加陷入困境中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如果家长怀疑孩子得了抑郁症,一定不要“病急乱投医”。所谓的“乱投医”并不是指到不规范的医疗机构或心理咨询机构求助,而是指家长对疾病毫无了解就去看病。

家长必须先对抑郁症相关的知识有比较理性、客观、科学、全面的理解。一方面可以看我们的文章及视频,另一方面还可以多了解其他专家的声音。

此前分享过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主任方贻儒等人的专访文章或直播文字,他们都是国内精神医学的“大咖级人物”,他们对抑郁症的讲解值得大家一听。

只有家长们多学习、多了解,兼听则明,深入思考,才能免于对疾病的恐惧;后续带孩子选择医生和治疗方案时,才能作出更理性可行的选择,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所预期和应对,并加快孩子的康复。这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从发现孩子有精神心理问题开始,父母就必须深刻地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孩子遭受过哪些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孩子遭受相关创伤后,父母是否没有及时给予共情、倾听和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指责、打骂孩子?

如果发现有这些情况,父母可以在孩子情绪比较稳定的时候向孩子真诚地道歉,并具体说出自己错在哪里。但不要指望一、两次道歉就能解开孩子的心结,家长必须持续地改变和付出,改善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一步,孩子的情绪症状往往有明显的改善。

03、吃不吃药要视情况而定

虽然我认为目前主流精神科对抑郁症的治疗手段过于单一,主要依靠药物治疗,但如果父母怀疑孩子得了抑郁症,那我还是建议最好先找诊疗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因为这涉及到病情是轻、中、重的专业判断。

必须注意,精神心理障碍的诊断只能由精神科医生在医疗机构内进行,神经内科医生不具备该资质,心理咨询师更不能下诊断。

如果孩子被确诊为单相抑郁(即抑郁障碍、抑郁症),程度是轻到中度,那家长可先跟孩子沟通。如果孩子信任精神科医生,信任药物治疗(甚至有的孩子排斥心理咨询/治疗),那么可以服用医生开具的药物。

如果孩子排斥吃药,希望接受心理咨询/治疗,那父母也可以寻求比较专业的心理咨询/治疗资源,认知行为治疗(CBT)、正念疗法、家庭治疗这三种都可以尝试,但青少年患者不要找精神分析疗法。

也就是说,在病情还不算严重的情况下,尊重孩子的意愿、孩子的配合度非常重要。甚至有的孩子不愿吃药、不愿接受心理咨询/治疗,认为可以自我调整,那家长也可以跟孩子商量一个限度,设立时间和行为的底线,如果触及了底线,就必须接受相关干预。

如果医生诊断孩子是重度抑郁症,那还是建议首选接受药物治疗,缓解症状是首要任务。如果孩子强烈反对,家长切勿指责,应多花耐心和时间积极引导;要是实在说服不了孩子,也可以在孩子的安全有所保障的前提下,寻求心理咨询/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在这过程中,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量好,如果心理咨询/治疗效果不如意,则必须接受药物治疗。甚至,如果孩子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和行为,必要时应强制送院。还有,如果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也是一定要接受药物治疗的。等到症状得到初步控制,情绪有所改善后,再视孩子的意愿来决定是否寻求心理咨询/治疗。

可如果,孩子被诊断为双相抑郁(即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那怎么办?我建议,如果孩子愿意,还是可以首选药物治疗,后续再视情况选择心理咨询/治疗。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分析,目前主流精神科医生诊断的“双相障碍”有两种。一种是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典型的轻躁狂/躁狂发作,即狂妄自大、精力充沛、自视过高的心理状态,这符合典型的双相障碍诊断。

另一种是有重度抑郁发作,又有暴躁易怒、打人砸物、大吼大叫等激烈的情绪和行为。很多医生认为后者是“易激惹”,符合轻躁狂/躁狂发作,进而诊断为双相障碍。但我认为这不是“易激惹”,而是“激越”,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仍为抑郁症症状,如果诊断为双相障碍的话,有过度诊断之嫌。

当然,关于这个问题业界有所争议,没有定论。所以,家长和患者不要随意质疑精神科医生的诊断和用药方案,更不宜与医生发生争执,你们内心有一定意识,理解症状背后的心理根源就可以了。

那么,无论孩子是真正的轻躁狂/躁狂,还是“激越状态”,服用心境稳定剂和部分抗精神病药对于稳定情绪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如果激越状态非常明显,孩子攻击父母或他人的行为比较频繁、严重,这可能会导致意外和悲剧,这时的药物治疗更是利大于弊,令患者的情绪爆发得以控制。父母自我反省、改变和提升时,作出道歉时,孩子才更容易接受。

而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有激越状态,但有的患者没有?这往往与其遭受过的叠加性的心理创伤程度、数量和其归因模式有关。

一般来说,遭受过的叠加性心理创伤越多,患者出现激越状态的风险就越高;而在遭受创伤的过程中,如果患者除了有内归因(自卑、自责、我很笨、我无能等自我否定)之外,还有外归因的话(都是别人害的,都是他们的错),他们就会产生愤怒。当愤怒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就会表现为暴跳如雷、有攻击性等激越状态。

04、可选择有确切效果的辅助疗法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治疗之外和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的改善之外,家长还可以视情况选择一些辅助性治疗。我们文章中分析过运动疗法、重复经颅磁疗法、基于“菌-肠-脑轴”的健康饮食疗法或益生菌疗法等等,读者们可以仔细阅读。

其中,如果想选择运动疗法,则一定要注意患者处于重度抑郁发作时是不适合运动疗法的,一般要通过其它方法令病情缓解至轻度到中度时,才可逐步鼓励患者运动。而且,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结合现实情况选择其喜欢的运动方式,可由家人陪伴其运动,或逐渐加入合适的运动团体,一般不宜选择单独运动。

在物理治疗方面,重复经颅磁治疗的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对抑郁症的疗效也得到了业界公认,如果孩子愿意,且有相关专业的资源,家长可以带孩子尝试。但对于脑深部电刺激疗法(DBS),不到万不得已时,一定不要轻易尝试。

另外,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抑郁症“另类疗法”,比如唱红歌、跳“鬼步舞”,包括不少抑郁症患者推荐信仰宗教、阅读疗法等等,家长不要让孩子盲目模仿。整体上来说,这些另类的康复方法只适合很小一部分的患者,家长们一定要保持理性、客观。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在整个抑郁症治疗和康复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看到孩子的积极改变,哪怕他们的进步只是一点点,父母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应引导孩子们学会自我肯定。这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加快康复。

在端午节后,我们会着手撰写“难治性抑郁症”的系列文章。难治性抑郁症主要指经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但疗效不佳的抑郁症。

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发现,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人格改变或者人格障碍,比如偏执型人格改变,主要表现为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等,但主流精神科对人格改变、人格障碍的诊断意识很薄弱(即精神心理障碍的第二轴诊断),更缺乏有效的干预手段,这是导致难治性抑郁症“难治”的因素之一。我们将在后续文章中展开分析,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认识到孩子双相或抑郁的根源是“叠加性心理创伤”后,家长该怎么办?
康老师心育 | 为什么不让抑郁学生请假咨询
难治性抑郁症的应对策略(9)
最懂孩子的精神心理医生
3000万17岁以下青少年有心理问题,作为家长,你重视了吗?
孩子得了抑郁症并服药,如何才能找回高效学习状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