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脑膜瘤一例

患者女,48岁,4个多月前(2015年7月)出现头晕、头痛,为隐痛,于外院行头颅MRI提示颅内多发占位(图1,2),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5年11月27日行“开颅大脑多发病损切除术”,术中脑膜边缘一约1cm×1cm大小肿瘤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较清,无明显血供;脑室旁肿瘤约3cm×2cm×2cm,血供较丰富。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缓解,仍感头晕、头痛,伴行走不稳,交流抵触,体查表情淡漠,行走不稳,右侧肢体肌力IV级,余无阳性体征。术后病理(2015年12月4日):脑室旁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侵袭性;免疫组化结果:CD20、CD79a、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B淋巴细胞瘤(bcl)-2、bcl-6、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MUM-1)、CD10均阳性,CD3、CD30、CD45RO、角蛋白(CK)、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Olig-2)、神经元核抗原抗体(NeuN)、核转录因子(NF)、人类上皮膜抗原(EMA)均阴性,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增殖指数约95%,标记支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脑膜肿瘤:脑膜瘤(纤维型,WHO I级);免疫组化结果:人波形蛋白(vimentin)、人类上皮膜抗原(EMA)、孕激素受体(PR)、S-100蛋白阳性(+),脊髓性肌萎缩(SMA)、CK、GFAP、肌间线蛋白(desmin)阴性(-),CD34:+-,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增殖指数约3%,标记支持脑膜瘤诊断。术后头颅MRI平扫+增强示(2015年12月15日):(1)“中枢淋巴瘤”术后改变,右侧侧脑室后角、左侧侧脑室及右侧额叶异常强化灶(右侧侧脑室后角:33mm×42mm;右侧额叶:14mm×11mm);(2)术区积液,并周围脑膜明显强化。考虑脑膜瘤病灶处未见异常(图3),术后淋巴瘤处病灶未能完全切除(图4),脑脊液蛋白:128g/L。诊断为:(1)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术后残留,国际预后指数评分(IPI)2分;(2)脑膜瘤术后。予化疗:利妥昔单抗:375mg/m2,600mg化疗第1天(d1);甲氨蝶呤(MTX):3.5g/m2,5.8g静脉滴注d2,4-6h滴完;替莫唑胺:150mg/m2/d,250mg,口服d2-6;14d/周期。化疗3周期后患者头晕、头痛,行走不稳、交流抵触症状消失。查体:表情正常,行走正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复查MRI(图5):(1)“中枢淋巴瘤”术后改变,右侧侧脑室后角、左侧侧脑室及右侧额叶异常强化灶较前明显缩小;(2)术区积液较前缩小。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PR),考虑患者较年轻,且3周期化疗结束未达完全缓解(CR),将化疗方案调整为利妥昔单抗+MTX+替莫唑胺+阿糖胞苷(Ara-C)(Ara-C:2g/m2,2g每12小时1次,d2,余化疗药剂量同前),14-21d/周期,拟行3周期,脑脊液未见淋巴瘤细胞,未行鞘内注射。目前患者化疗中,头晕、头痛,行走不稳、交流抵触症状消失,查体:表情、行走正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

讨论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绝大多数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CNS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3%,约占CNS恶性肿瘤的4%。年龄、卡氏评分(KPS)、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肿瘤部位、脑脊液蛋白水平均是影响其预后的因素,Bcl-6的表达与其预后不良相关。此患者不良预后为病变位于脑实质深部和脑脊液蛋白质升高,IPI评为2分,原发性脑膜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颅内肿瘤,其发生率占颅内肿瘤的5%-20%。中枢淋巴瘤与脑膜瘤同时发生,目前尚少见文献报道。CNS肿瘤的诊断手段有影像学(MRI、CT、PET-CT)、腰穿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及病理组织学。PCNSL的诊断主要依靠脑立体定向活检、脑脊液检查,眼部受累者可行玻璃体活检,必要时开颅手术活检证实。CT和MRI仍是目前诊断脑膜瘤的主要影像学手段。此患者术前CT、MRI均提示颅内多发占位。术后明确诊断为中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脑膜瘤。本例最终通过手术确诊。

PCNSL因病变浸润性强,手术并不能使患者受益,故一般不主张手术切除肿瘤,作为诊断淋巴瘤手段之一。MTX是治疗PCNSL最为有效的化疗药物,通常给药剂量为1-8g/m2,其中3.5g/m2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对较好,被推荐为常规剂量。研究表明,含大剂量MTX(HD-MTX)的多药联合化疗优于HD-MTX单药化疗。Salamoon等的II期单臂研究采用“HD-MTX3g/m2 dl+Ara-C 3g/m2每12h1次 d1+替莫唑胺150mg/m2 d2-6,共6个周期”的化疗方案,结果客观缓解率达100%,CR率85%,5年总生存率为7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7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64个月;40例患者中,5例出现III-IV度血液毒性。这些研究证实了替莫唑胺在PCNSL治疗中的疗效。利妥昔单抗治疗PCNSL的精确作用还有待确认,由于其难以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浓度约为外周血的0.1%。但对于复发的PCNSL,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可达到33%的影像学缓解率,且无严重毒性反应,表明血脑屏障的损伤可能使得药物能到达肿瘤细胞。脑膜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良性脑膜瘤理论上手术全切可以治愈。但是,WHO I级脑膜瘤全切除后(Simposon I-III级)有7%-20%的复发率,WHO II级和WHO III级全切后复发率高达39%-79%,Simposon I级切除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III级切除的患者,说明手术时残余在肉眼外的肿瘤细胞是复发的主要根源。考虑该患者的治疗兼顾淋巴瘤及脑膜瘤,故采用“利妥昔单抗+MTX+替莫唑胺”方案化疗,3周期后疗效评价为PR,考虑患者较年轻,评效未达CR,调整方案为“利妥昔单抗+MTX+替莫唑胺+Ara-C”,预计3周期,3周期化疗结束评价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经综述: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诊治现状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
病例分享:外周淋巴瘤转移至中枢,并用MT(MTX TMZ)方案进行治疗
胃肠道淋巴瘤的手术治疗和淋巴瘤中枢复发
[颅脑肿瘤] “恶性淋巴瘤”的诊断要点、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