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战德国航空枪炮浅析(2)

MG FF 20mm航炮MG FF是德军最早装备的20mm航炮,首次出现是作为Bf 109E-1的机翼炮。这种航炮是著名的瑞士厄立孔FF F型机炮(注意是厄立孔FF的F型)的仿制品(而厄立孔FF又是由一战时的德国Becker M2 20mm机炮发展来的,正宗的出口转内销。类似的事儿在若干年后的StG45=>CETME=>G3身上又重演了一把……),体积小重量轻是最主要的优点,而且采用APIB自动方式本身就能缓冲后座,降低后座力峰值,安装时对固定点的强度要求也低不少。而代价就是初速低射速慢,弹头威力也比较差(尤其是需要靠动能砸的穿甲弹),弹鼓供弹也制约了备弹量,在二战初期只能称为威力尚可,因为当时能跟它争倒数第一的20mm炮就只有日本海航的Type 99-1了,也就是零战上装的那种。另外尽管MG FF自身比较简单紧凑,但那个弹鼓却要占据相当大的体积,所以实际上并不省地方,这也是其缺点之一。弹鼓的大个头导致在Bf 109上每门炮的备弹量只有60发,在大不少的Fw 190上也只有90发,真的不怎么拿得出手。

在战争爆发时,MG FF使用的高爆弹是重134g的传统设计。到1940年夏季,新一代的20mm Mine-Shell(薄壳弹)弹头重骤减到仅92g,MG FF不得不更换复进簧才能适应新弹的性能,这种改进后的型号称为MG FF/M。新炮不能再使用老式的炮弹,只能使用新设计的92g M-Shell以及115g的轻型AP和HEI。由于穿甲弹弹头重和初速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本就不怎么样的穿甲能力,但高爆弹的毁伤能力骤增,因此使用时备弹以高爆弹为主。MG FF系列从1941年起迅速的被性能更加出色的MG151/20取代。

基本参数:

全重:26.3kg

全长:1370mm

弹药:20x80mmRB

初速:600 m/s(MG FF,134g HE),585 m/s(MG FF/M使用115g AP或HEI),700 m/s(MG FF/M使用92g Mine-shell)

理论射速:520rpm (MG FF和FF/M使用AP或HE),540rpm (MG FF/M使用Mine-shell)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

供弹方式:45/60/75/100发弹鼓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巧合。二战初期,德国的主力战机Bf 109和日本海航的主力战机零战武备极为相似,都是两挺中口径机头机枪+两门20mm机翼炮。Bf 109E-4是7.92mm MG17 x2 + 20mm MG FF/M x2,零战21型A6M2是7.7mm Type 97 x2 + 20mm Type 99-1 x2。那么如果单纯的比较武器部分,两者的优劣如何呢?

MG17由于明显的射速优势,弹丸投射量大大超过97式机枪(152%),而MG FF/M则由于弹头重量的明显劣势导致弹丸投射量稍微落后(90.5%)。型号Bf 109E-4零战21型A6M2机枪备弹量1000rpg500rpg带协调器射速1050rpm800rpm火力持续时间57.1s37.5s机炮备弹量60rpg60rpg射速540rpm520rpm火力持续时间6.7s6.9s

Bf 109E-4极大的机枪备弹量带来了高的惊人的火力持续时间,意味着在缠斗中几乎不需要考虑机枪子弹的消耗问题。而两者的机炮备弹量一样,火力持续时间也几乎没有差别。所以,Bf 109E-4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最初的6.7s可以有2.384kg/s的弹丸投射量,然后随着机炮弹药耗尽锐减到0.452kg/s(19.0%)。而零战21型在最初的6.9s有更高的2.5kg/s的投射量,之后就只有相当糟糕的0.298kg/s(11.9%)。而在弹丸总量上,Bf 109E-4也是优势明显(多47%)。

所以从整体上看,Bf 109E-4的武备比零战21型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极大的机枪备弹量带来的不需估计弹药消耗对抓住空战中稍纵即逝的开火机会很有帮助。但两者都非常依赖机炮的火力,而不管是MG FF/M还是Type 99-1都是弹道弯曲如小便的糟糕表现,命中目标不易,只有水平较高的飞行员才能有效使用,实际上是对新手不太友好的武备搭配。

MG151/20 20mm航炮

下面要郑重介绍的就是二战综合性能最佳(纯属个人观点)的20mm航炮——MG151/20!

为什么笔者认为它是二战最佳呢?就是因为它“大部分性能中上,个别性能突出”。

这种航炮是由MG151/15更换炮管再做少量小调整而来的,新的20x82mm炮弹则是直接将15x96mm弹的弹壳扩口并截短再安上一个20x80mmRB的弹头,由此保留了最大限度的零部件通用性,弹药生产线也能大量保留现有的设备,相当的经济实惠。由于身管长度缩短了150mm,弹头又加重了不少,所以它的弹丸初速很自然的比MG151/15低了一些,但705~805m/s(视弹种而定)的初速在同时代的20mm级机炮里虽不拔尖却也足够称个中等水平。而750rpm的射速绝对称得上优秀二字,搭配射击协调器的MG151/20E电击发版则有着和MG131同样优秀的表现,射速仅仅降低50rpm而已。最重要的是,MG151/20的可靠性相当好,很少出现卡壳之类的问题,而英美两家的西斯帕诺机炮就长时间的受到可靠性不足的困扰。在配用的弹种上,MG151/20也算是品种丰富了,各弹种的数据如下。

Brandspreng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3g HEI-T,装2.3g PETN和2.1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初速705m/s,头部触发引信,有曳光,无自毁机构;

Brandgranatpatrone 151:117g 燃烧弹,装6.6~7.2g燃烧剂(硝酸钡+铝镁粉),705m/s,头部触发引信;

Minengeschosspatrone 151 ohne L'Spur:95g HE,装18.6g PETN,805m/s,头部触发引信,无曳光(著名的Mine-shell,后面要专门讲讲这个)

Panzer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7g AP-T,705m/s,有曳光,穿甲能力为13mm/60度@100m;

Panzersprenggranatpatrone 151:115g APHE,装4g PETN,705m/s,在击穿5mm钢板后起爆;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Phosphor) 151 ohne Zerleger:115g API,装3.6g白磷燃烧剂,720m/s,无引信,侵彻力3~15mm装甲钢;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Elektron) 151 ohne Zerleger:117g API,装6.2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695m/s,侵彻力15mm/75度@100m,引信在穿透4mm钢板后起爆,对无装甲的船只特别有效。

然后重点谈谈这个Minengescho?也就是Mine-Shell。这种高爆弹的弹体是用优质钢材拉伸加工而成,就像制造钢弹壳那样子,阴阳模子往一块挤出来的,而不是传统的铸造成型再修整。因此,在保持足够弹体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壁厚,极大幅度的提高高爆弹的装药量。靠着这种新工艺,20mm的Mine-Shell在95g的弹头里塞了18.4g的装药(占弹头重的19.4%),战争后期的MX-gescho?在把弹头加重到105g的同时更是把装药量进一步提高到了25g,占弹头重的比例达到了相当惊人的23.8%。那么,这装药量有多高呢?英军使用的20x110mm的130g 高爆弹头装药量仅11g(8.5%),而苏联的20x99mmR的91g HE-frag高爆破片弹头则只有6.7g装药(7.4%),也就是说Mine-shell使装药量提高了将近一倍半!

有了如此强力的炮弹,效果如何呢?按照德国军方的统计,对B-17这种极为坚固的四发重轰,MG151/20平均命中25发就可以击落,击落其它四发重轰需要18~20发,而单引擎战斗机挨4发就要去亲吻大地了。

正因为MG151/20有出色的性能,意大利的5系列战斗机也拿它作为主要武器使用,让盟军吃了不少苦头。在1943年8月,还有800门MG151/20通过潜艇运输出口到了遥远的日本,并被用来武装了388架K-61三式战,在遥远的地球另一头让B-29又吃了些苦头。

到了战后,英国ADEN和法国DEFA等机炮的HE弹都采用了和Mine-shell同样的工艺,也算是子孙满堂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用延展性优良的钢材制作的非常薄的弹体在爆炸时就只能产生很少的有效破片,意味着弹头的毁伤几乎完全依靠大量炸药产生的爆轰波来破坏敌机的蒙皮和机体结构,而破片击穿油箱、切断管路和破坏操纵机构的效果就非常差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MG151/20开始投入实战的时候,英国佬还在跟自家不可靠的西斯潘诺机炮较劲,Mk II型刚上机那阵子甚至出过四门机炮没打几发就全部卡壳的糗事。在把缴获的MG151/20拿去测试了一下以后,约翰牛开始很认真的考虑要不要干脆山寨一把得了。最后发现德国人的设计虽然用起来相当不错,但是对加工水平要求很高,山寨的话生产的速度和经济性成问题,所以最后放弃了,继续捣鼓西斯潘诺,推出了可靠性大有长进的Mk V型,也算修成了正果。

基本参数:

全重:42.7kg

全长:1766mm

枪管长:1104mm

弹药:20x82mm

初速:705~805m/s(视弹种而定)

理论射速:750rpm

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

供弹方式:弹链

MG213C/MK213 20mm航炮毛瑟公司的MG213C 20mm转膛炮和MK213 30mm转膛炮在战争结束时还没能完成研制,但是这种自动炮的设计确实是极富创新性而且性能也非常出色的,所以美英法分别按照获得的资料开发了自家的M39 20mm转膛炮、ADEN 30mm转膛炮和DEFA 30mm转膛炮。而毛瑟公司自己则在多年以后拿出了BK-27 27mm转膛炮并成为欧洲战斗机“台风”和JAS-39等战机的标准武装,所以它实际上是战后各种转膛炮的始祖,意义十分重大。

MG213C/MK213 20mm航炮

与之前的各种枪机直动式的机关炮不同,毛瑟公司的设计是有多个类似转轮手枪的旋转弹膛,在导气机构的驱动下旋转,依次完成上膛、击发、抽壳和抛壳的动作,相当于把原本在一个循环中完成的动作分解成在多个循环中完成,整体的射速就得到了提高。

MK213是MG213C改变口径得到的,实际上只是把原本的20mm炮弹的弹壳扩口到30mm,并相应放大弹膛前部尺寸,炮管在加粗的同时截短了不少以保持总重量不变,代价是初速降低了足有一半。MG FF 20mm航炮MG FF是德军最早装备的20mm航炮,首次出现是作为Bf 109E-1的机翼炮。这种航炮是著名的瑞士厄立孔FF F型机炮(注意是厄立孔FF的F型)的仿制品(而厄立孔FF又是由一战时的德国Becker M2 20mm机炮发展来的,正宗的出口转内销。类似的事儿在若干年后的StG45=>CETME=>G3身上又重演了一把……),体积小重量轻是最主要的优点,而且采用APIB自动方式本身就能缓冲后座,降低后座力峰值,安装时对固定点的强度要求也低不少。而代价就是初速低射速慢,弹头威力也比较差(尤其是需要靠动能砸的穿甲弹),弹鼓供弹也制约了备弹量,在二战初期只能称为威力尚可,因为当时能跟它争倒数第一的20mm炮就只有日本海航的Type 99-1了,也就是零战上装的那种。另外尽管MG FF自身比较简单紧凑,但那个弹鼓却要占据相当大的体积,所以实际上并不省地方,这也是其缺点之一。弹鼓的大个头导致在Bf 109上每门炮的备弹量只有60发,在大不少的Fw 190上也只有90发,真的不怎么拿得出手。

在战争爆发时,MG FF使用的高爆弹是重134g的传统设计。到1940年夏季,新一代的20mm Mine-Shell(薄壳弹)弹头重骤减到仅92g,MG FF不得不更换复进簧才能适应新弹的性能,这种改进后的型号称为MG FF/M。新炮不能再使用老式的炮弹,只能使用新设计的92g M-Shell以及115g的轻型AP和HEI。由于穿甲弹弹头重和初速的下降进一步降低了本就不怎么样的穿甲能力,但高爆弹的毁伤能力骤增,因此使用时备弹以高爆弹为主。MG FF系列从1941年起迅速的被性能更加出色的MG151/20取代。

基本参数:

全重:26.3kg

全长:1370mm

弹药:20x80mmRB

初速:600 m/s(MG FF,134g HE),585 m/s(MG FF/M使用115g AP或HEI),700 m/s(MG FF/M使用92g Mine-shell)

理论射速:520rpm (MG FF和FF/M使用AP或HE),540rpm (MG FF/M使用Mine-shell)

自动方式:枪管短后座式

供弹方式:45/60/75/100发弹鼓

写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一个有趣的巧合。二战初期,德国的主力战机Bf 109和日本海航的主力战机零战武备极为相似,都是两挺中口径机头机枪+两门20mm机翼炮。Bf 109E-4是7.92mm MG17 x2 + 20mm MG FF/M x2,零战21型A6M2是7.7mm Type 97 x2 + 20mm Type 99-1 x2。那么如果单纯的比较武器部分,两者的优劣如何呢?

MG17由于明显的射速优势,弹丸投射量大大超过97式机枪(152%),而MG FF/M则由于弹头重量的明显劣势导致弹丸投射量稍微落后(90.5%)。型号Bf 109E-4零战21型A6M2机枪备弹量1000rpg500rpg带协调器射速1050rpm800rpm火力持续时间57.1s37.5s机炮备弹量60rpg60rpg射速540rpm520rpm火力持续时间6.7s6.9s

Bf 109E-4极大的机枪备弹量带来了高的惊人的火力持续时间,意味着在缠斗中几乎不需要考虑机枪子弹的消耗问题。而两者的机炮备弹量一样,火力持续时间也几乎没有差别。所以,Bf 109E-4在火力全开的情况下,最初的6.7s可以有2.384kg/s的弹丸投射量,然后随着机炮弹药耗尽锐减到0.452kg/s(19.0%)。而零战21型在最初的6.9s有更高的2.5kg/s的投射量,之后就只有相当糟糕的0.298kg/s(11.9%)。而在弹丸总量上,Bf 109E-4也是优势明显(多47%)。

所以从整体上看,Bf 109E-4的武备比零战21型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极大的机枪备弹量带来的不需估计弹药消耗对抓住空战中稍纵即逝的开火机会很有帮助。但两者都非常依赖机炮的火力,而不管是MG FF/M还是Type 99-1都是弹道弯曲如小便的糟糕表现,命中目标不易,只有水平较高的飞行员才能有效使用,实际上是对新手不太友好的武备搭配。

MG151/20 20mm航炮

下面要郑重介绍的就是二战综合性能最佳(纯属个人观点)的20mm航炮——MG151/20!

为什么笔者认为它是二战最佳呢?就是因为它“大部分性能中上,个别性能突出”。

这种航炮是由MG151/15更换炮管再做少量小调整而来的,新的20x82mm炮弹则是直接将15x96mm弹的弹壳扩口并截短再安上一个20x80mmRB的弹头,由此保留了最大限度的零部件通用性,弹药生产线也能大量保留现有的设备,相当的经济实惠。由于身管长度缩短了150mm,弹头又加重了不少,所以它的弹丸初速很自然的比MG151/15低了一些,但705~805m/s(视弹种而定)的初速在同时代的20mm级机炮里虽不拔尖却也足够称个中等水平。而750rpm的射速绝对称得上优秀二字,搭配射击协调器的MG151/20E电击发版则有着和MG131同样优秀的表现,射速仅仅降低50rpm而已。最重要的是,MG151/20的可靠性相当好,很少出现卡壳之类的问题,而英美两家的西斯帕诺机炮就长时间的受到可靠性不足的困扰。在配用的弹种上,MG151/20也算是品种丰富了,各弹种的数据如下。

Brandspreng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3g HEI-T,装2.3g PETN和2.1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初速705m/s,头部触发引信,有曳光,无自毁机构;

Brandgranatpatrone 151:117g 燃烧弹,装6.6~7.2g燃烧剂(硝酸钡+铝镁粉),705m/s,头部触发引信;

Minengeschosspatrone 151 ohne L'Spur:95g HE,装18.6g PETN,805m/s,头部触发引信,无曳光(著名的Mine-shell,后面要专门讲讲这个)

Panzergranatpatrone 151 mit L'spur ohne Zerleger:117g AP-T,705m/s,有曳光,穿甲能力为13mm/60度@100m;

Panzersprenggranatpatrone 151:115g APHE,装4g PETN,705m/s,在击穿5mm钢板后起爆;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Phosphor) 151 ohne Zerleger:115g API,装3.6g白磷燃烧剂,720m/s,无引信,侵彻力3~15mm装甲钢;

Panzerbrandgranatpatrone (Elektron) 151 ohne Zerleger:117g API,装6.2g Elektron镁基燃烧剂,695m/s,侵彻力15mm/75度@100m,引信在穿透4mm钢板后起爆,对无装甲的船只特别有效。

然后重点谈谈这个Minengescho?也就是Mine-Shell。这种高爆弹的弹体是用优质钢材拉伸加工而成,就像制造钢弹壳那样子,阴阳模子往一块挤出来的,而不是传统的铸造成型再修整。因此,在保持足够弹体强度的前提下可以大幅度的减少壁厚,极大幅度的提高高爆弹的装药量。靠着这种新工艺,20mm的Mine-Shell在95g的弹头里塞了18.4g的装药(占弹头重的19.4%),战争后期的MX-gescho?在把弹头加重到105g的同时更是把装药量进一步提高到了25g,占弹头重的比例达到了相当惊人的23.8%。那么,这装药量有多高呢?英军使用的20x110mm的130g 高爆弹头装药量仅11g(8.5%),而苏联的20x99mmR的91g HE-frag高爆破片弹头则只有6.7g装药(7.4%),也就是说Mine-shell使装药量提高了将近一倍半!

有了如此强力的炮弹,效果如何呢?按照德国军方的统计,对B-17这种极为坚固的四发重轰,MG151/20平均命中25发就可以击落,击落其它四发重轰需要18~20发,而单引擎战斗机挨4发就要去亲吻大地了。

正因为MG151/20有出色的性能,意大利的5系列战斗机也拿它作为主要武器使用,让盟军吃了不少苦头。在1943年8月,还有800门MG151/20通过潜艇运输出口到了遥远的日本,并被用来武装了388架K-61三式战,在遥远的地球另一头让B-29又吃了些苦头。

到了战后,英国ADEN和法国DEFA等机炮的HE弹都采用了和Mine-shell同样的工艺,也算是子孙满堂了。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用延展性优良的钢材制作的非常薄的弹体在爆炸时就只能产生很少的有效破片,意味着弹头的毁伤几乎完全依靠大量炸药产生的爆轰波来破坏敌机的蒙皮和机体结构,而破片击穿油箱、切断管路和破坏操纵机构的效果就非常差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当MG151/20开始投入实战的时候,英国佬还在跟自家不可靠的西斯潘诺机炮较劲,Mk II型刚上机那阵子甚至出过四门机炮没打几发就全部卡壳的糗事。在把缴获的MG151/20拿去测试了一下以后,约翰牛开始很认真的考虑要不要干脆山寨一把得了。最后发现德国人的设计虽然用起来相当不错,但是对加工水平要求很高,山寨的话生产的速度和经济性成问题,所以最后放弃了,继续捣鼓西斯潘诺,推出了可靠性大有长进的Mk V型,也算修成了正果。

基本参数:

全重:42.7kg

全长:1766mm

枪管长:1104mm

弹药:20x82mm

初速:705~805m/s(视弹种而定)

理论射速:750rpm

自动方式:身管短后座式

供弹方式:弹链

MG213C/MK213 20mm航炮毛瑟公司的MG213C 20mm转膛炮和MK213 30mm转膛炮在战争结束时还没能完成研制,但是这种自动炮的设计确实是极富创新性而且性能也非常出色的,所以美英法分别按照获得的资料开发了自家的M39 20mm转膛炮、ADEN 30mm转膛炮和DEFA 30mm转膛炮。而毛瑟公司自己则在多年以后拿出了BK-27 27mm转膛炮并成为欧洲战斗机“台风”和JAS-39等战机的标准武装,所以它实际上是战后各种转膛炮的始祖,意义十分重大。

MG213C/MK213 20mm航炮

与之前的各种枪机直动式的机关炮不同,毛瑟公司的设计是有多个类似转轮手枪的旋转弹膛,在导气机构的驱动下旋转,依次完成上膛、击发、抽壳和抛壳的动作,相当于把原本在一个循环中完成的动作分解成在多个循环中完成,整体的射速就得到了提高。

MK213是MG213C改变口径得到的,实际上只是把原本的20mm炮弹的弹壳扩口到30mm,并相应放大弹膛前部尺寸,炮管在加粗的同时截短了不少以保持总重量不变,代价是初速降低了足有一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双翼下的火雨:二战德国航空机关炮发展史
二战德国空军的航空机枪和机炮
世界小口径炮弹集合~战争雷霆 爱好者集结地
欧洲最成功的航空机炮,德国27MM毛瑟BK-27自动机炮
7-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二战德国航空枪炮的研制发展
一代名炮的继承者:九九式机炮简述 | 机核 GCORES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