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霜叶凭什么红于二月花?解析浪漫诗意背后的硬核科学原理

秋意正浓,北京香山的黄栌红叶如火,新疆喀纳斯的桦树林满目鹅黄,长沙岳麓山的枫树层林尽染……道旁树,公园里的植物,到处都染上了深深浅浅的红与黄,欣赏着这五彩斑斓的秋叶,你会忍不住想起这首诗: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是一首描写秋景的千古名诗。诗人驱车,沿着山路去往某个地方。然而,秋山就好像一幅看不完的画卷,美景层出不穷,让他流连其中,沉醉不已。诗人突然停下马车,欣赏途中偶遇的枫林晚景。“霜叶红于二月花”,枫叶红得灿烂,如火如荼,为萧条的寒秋增添了色彩和生命力。读到此处,我们方才明白,原来真正吸引诗人的是这漫山红叶,它们比二月盛开的花朵还要红艳,焕发着生机,是秋日里奇迹般的景观。这首诗前两句写得萧瑟疏淡,后两句画得浓墨重彩,远景与近景形成了鲜明对比,看起来好似一幅色彩交织的画卷。也正是因为秋山萧瑟,才显出那片红灿灿的枫林具有难能可贵的生命力!

秋天,一些植物的绿叶为什么会变成黄色红色

植物的叶子在春夏季一般呈现绿色,这是因为植物细胞里富含叶绿体,而叶绿体里有大量的叶绿素,植物正是靠它来进行光合作用。到了秋天,低温促使叶绿素逐渐降解,显色作用让位给叶黄素、胡萝卜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叶子就呈现出红、黄、橙等色彩了。
 


叶绿素让叶子呈现绿色,并不是因为它要吸收绿光才能工作,恰恰相反,叶绿素主要靠吸收可见光中的红光和蓝光进行光合作用,它们把绿光透射或反射出去,这些无用的绿光进入我们的眼中,我们才能感知到叶子是绿色的。那么,为什么生命选择了叶绿素来进行光合作用?换句话说,为什么光合作用舍弃了太阳光中的绿光?生命尝试过吸收绿色光来进行光合作用吗?

什么?地球本来是紫色的?

基于演化的伟力,它们还真的尝试过,但是最终失败了。这是一些科学家提出的假说:他们猜测,光合作用的物质一开始并不是叶绿素,而是另一种叫作视黄醛(quán)的物质。这种物质吸收绿光,反射红光和紫光,让拥有它的微生物呈现紫红色。换句话说,曾经有一个阶段,我们的地球并非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绿,而是一片诡异的紫。这个假说被称为“紫色地球”。
 
在此之前,地球上本没有光合作用,原始的生命都是靠暗无天日的海底热泉来获得能量。后来,有些微生物脱离幽深的海底,去到海洋的浅层,利用合成视黄醛的能力,在阳光的绿色光谱中吸收太阳能,进行最原初的光合作用。在“紫色地球” 阶段,以叶绿素为光合作用物质的绿色微生物蓝细菌也许还未出现;或者它们已经诞生,却只能屈居于这些紫色微生物之下,靠着它们弃之如敝屣的绿光维持生存。

绿色地球的崛起

那么蓝细菌是怎么“逆风翻盘”的呢?叶绿素的光合作用机制是被可见光激发出电子,而失去电子的叶绿素分子,当然倾向于从别的分子中再把电子补充回来。最适合的分子就是水。于是,蓝细菌把水分子给拆开了,得到了电子,也释放出了氧气。最初,这样制造出来的氧气是光合作用的副产品,它本身是有害的,因为它会氧化一切它能遇到的还原性物质,比如把大海里的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许多生命也惧怕这种氧化,包括那些紫色的微生物。是的,虽然“有氧呼吸”的能力在当今地球上已经是习以为常,但氧气的初始角色就是这样的“毒气”。蓝细菌的造氧运动一直进行到2.4亿年前,那时整个地球都被这种“毒气”污染,称为“大氧化事件”,在氧气的渗透之下,那些紫色微生物一去不复返,紫色地球由此终结。
 
当然,紫色地球目前只是一个假说,无论有没有这样一个紫色地球阶段真实存在过,绿色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地球的底色之一。如今,如果你去我国山西运城等生产池盐的地方游玩,也许能看到一些紫色、粉红色的盐池,将这些盐池染成斑驳色彩的是极端嗜盐古菌,它们能在盐浓度高达38%的池水中生存(普通海水的盐浓度只有3%)。它们正是当初那些紫色微生物硕果仅存的后代,视黄醛和胡萝卜素给它们染上了紫色和粉红色,也只有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它们才能躲开叶绿素的竞争,在盐池中诉说着紫色先祖曾经的辉煌。

山西运城盐湖(图片原载于“运城新闻网

叶绿体的幽灵

我们如今看到的大部分“花草树木”,也就是多细胞的陆生植物,它们的细胞里有成型的叶绿体,支持着植物进行比蓝细菌更复杂的光合作用。
 
秉承“内共生理论”的科学家认为,这些叶绿体并不是植物自己从零开始打造的,而是当年的真核生物吞噬了蓝细菌之类具有叶绿素的单细胞生物,让这些小东西在自己细胞内逐渐演化出今天的叶绿体。它就好像寄生在植物细胞中的幽灵,只不过二者已经不分你我,共享基因。
 


有了叶绿体,植物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光合作用能力。因此花草树木的那些生长策略,看起来总和叶绿体这种小东西相关:不能总像苔藓那样铺在地上,要竞争更高处的阳光,因此有了茎和树干,把叶绿体举得更高;要铺展更多的受光面积,叶片应运而生;秋冬时绿色的主动离场,又何尝不是为了保护脆弱的叶绿体……某种程度上,蓝细菌正是借着植物的躯体,实现了将绿色布满星球的一统之梦。

(本文节选自《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本书入选“中国好书榜”月度榜单)

点书影进入京东购买本书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



古诗词里的博物志【全5册套装】古诗词里的地理名胜+动物植物+科学现象+历史典故+衣食住行

(统筹:陆藜;编辑:白昕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球早期呈紫色 为微生物光合作用原料所致
美国科学家提出惊人假说:地球曾经是紫色的
关于植物色素
叶绿素
说好的蓝色家园呢?地球曾经是紫色的……
地球上的植物大约占了生物总量的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