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错过这位真正的大师

周末两天在王东岳先生的大课现场,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抢到了向王东岳老师提问的机会。

我的问题是,先生您是如何构建起如此庞大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

他的回答放结尾,先说说这两天我的感受。

1、

没去现场的朋友,都能在研习社的APP里听到,过几天还有回放。只要你听过,我相信你会跟我有一样的感受——

真正的学贯东西。

注意这个形容词——真正。

唯有真正的学贯东西,跨完所有的学科,才能构建起如此独特的视角,才能看见递弱代偿。

如果用跨学科来形容先生的学识,似乎还不够,学习群里有朋友直接称为,当代的博物学家

博物学,其实是所有知识的前身。那时的知识没有分类,谓之博物学。亚里士多德文明史上第一位博物学家,他的学说涉及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所有学说的核心根基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不过,每一个时代的博物学家提出一种学说,只能基于本时代的信息量。随着信息量不断的递增,过去的学说会出现漏洞甚至崩溃。

2、

听先生讲课,你会发现先生的博物学知识体系,无论是学科广度、深度、时间尺度,都非常的大。非如此跨学科的博物知识体系,不足以看到事物的深层规律。


例如,先生提到,康德的不可知论存在一个隐含前提,就是“知”是为“求真”。我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经验,无法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所谓不可知,是我们不可知何为真。

但先生结合演化论,阐述了人类感官运行的生物学规律,证明了我们的感官从不为“求真”,只为“求存”。

例如人类的视觉中枢,只能感受波长400mm-760mm的可见光,除此之外都看不见。光的本质其实是能量,而不是颜色,颜色是光子打在视网膜上,视觉中枢给的一个确切反应而已。如果大脑只是一个光谱仪器,那我们只能感受波长,而不能看到颜色。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颜色?试想,如果一个远古人类他只能看到白色,他在一片树林中采集到果实的几率大吗?颜色的分类,实际上是提到了人类对外物进行判断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了生存几率。

又例如,什么是甜?我们觉得苹果甜,本质上是因为它富含糖分,为人体所需,所以大脑给了你一个信号,这是甜。那么,肉为什么又比苹果好吃?是因为同样重量的肉,其中脂肪所富含的能量,比苹果高出9倍,所以大脑给了一个信号,肉很香。

那,为什么屎是臭的?本质上是因为其中的能量,已经被你消化完毕,食用对你已无任何益处,所以大脑给了你一个信号,屎是臭的,这样你就会远离它。所以,这样你就能理解为什么苍蝇觉得屎是香的了吧。

按这样的思路,苦这种味道,你能推导一下它的本质是什么了。先生也在现场提醒,苦瓜不要多吃,任何在味觉上表现为苦的物质,对人体都是有毒的。

先生还列举了听觉的例子,在此不赘言。

由此可见,我们感知世界的五官通道,从不为“求真”,而只为“求存”。如是,那么基于“求真”的不可知论,其隐含前提不成立,自然也没有探讨意义。

3、

以上只是先生所讲中,极为浅显的一个话题。

我在说什么?大部分做哲学的人,都是文科出身。先生谈不可知论的缺陷,如果仅在文科视角下,永无最终答案。先生也说,哲学是科学的前身,哲科本是一体,如果仅有文科背景,而未经过自然科学的知识训练,便丢失了理解哲学真正内涵的途径。

先生所创的递弱代偿,尝试构建自然、人文、社会背后的万物一系统一律。此理论,需要大量的学科知识作为铺垫,做超大型的证明。先生说,《物演通论》一书便是对递弱代偿的证明。

对于递弱代偿,先生自己提出了这样概念来度量:逻辑三洽论和哲学定义

上文提到,我们的感知只为求存,不为求真。所以,通过感知构建出理解世界的任何模型,都不为真理。于是,这个模型仅需要在广义逻辑上融洽正确即可。如何衡量此条件下的融洽正确呢?

1、自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理论内涵上“自洽”;(“哥德尔定理”意义上的自洽)

2、他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理论外延上“他洽”;(与自身所不能否证的其他尚属“正确”的理论融洽)

3、续洽
任一新的学说体系或逻辑模型,必须在现实层面上“续洽”;(足以覆盖新出现的相关现象及行将发生的事件)

除此之外,先生从西方哲学史中,导出哲学的定义:

1、追求终极
2、逻辑反思
3、科学前瞻

哲学不是神学,也不是科学,而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它和神学的共同特点是追求终极,但神学使用的思想方法是信仰,哲学使用的是理性。而与科学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借助于理性来探讨问题,但科学更关心具体对象的钻研,哲学依然保持着追求终极之态。

先生的递弱代偿,就是符合这样特质的思想。

4、

于是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先生思想的批评,都是有问题的。

我打了一个比方,假设有一条龙,藏在一个大宝箱里。宝箱有9个窗,分别对于构成龙的9个动物部位。

一个窗户就像一个学科,知识面越广,打开的窗户越多,越有可能看到龙的全貌。

仅擅长某一个学科,就像只能开个别窗户一样,有人说蛇,有人说鹿,有人说虎,有人说鹰。这是大部分人对先生批评的实质,乍一看是看似有道理,因为他确实在这扇窗户上极其专业,但由于缺乏其他窗户的视角,自洽但不他洽

例如有人质疑,学科不可以随便跨越融合使用,因为每个学科的前提假设不同。恐怕他是缺乏对哲学史的了解,所有学科在起初都为一体。

例如,又有人批评,递弱代偿就是熵增定律的翻版。先生直接指出了熵增定律所属的热力学,仅在能量范畴成立,而考虑到质量态,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失效,变为质能守恒定律(原子弹爆炸不符合能量守恒定律,而是质能守恒定律,此基于质能方程)。

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在生命演化中竟表现相反,薛定谔称之为负熵。而递弱代偿他洽了熵增,但熵增不续洽递弱代偿。

在课堂后半部分的提问环节,有来自各个学科最前沿的问题,例如弦论和M理论,先生不仅能在学科之内解答,还能从哲学上来对其做判断,限于个人知识水平,无法复述其精彩之处。

你会发现,很多看似自信满满的质疑都是建立在某一学科,或者某几个学科知识基础之上的,但先生回答问题,或是在该学科上比你更深入,或是跨更广的学科,将问题化约。就像你即便开了8扇窗户,也不看见龙的全貌,唯有全开才行。不得不说,先生所开窗户数量,几乎超越所有人(用大部分,似乎不对)。这使得,任何开窗数量少的人,都无法与之在同水平交流。

5、

先生也承认自己的理论不足,他说有人质疑他列出了递弱代偿函数,至今无任何数学参量进去,他说我辈无能,等待后人填补。有人提问说,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先生是否需要修正自己的理论,先生说,不用修正,我宣布自己的理论崩溃!为什么?此回答在课程最后一问,极为精彩,录播上线后能看,我就不赘言了。

至今还有人非常不屑于先生的理论,这得理解,或出于情绪,或出于价值观,或出于知识领域过窄。但是,听过先生的课,若你觉得先生的水平不高,甚至没你高,那我得拜你为师了。

回到文章开头我提的那个问题,先生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

先生言简意赅:

我是一个读书虫,做学问,用尽所有的精力仅做这一件事,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会,是一个彻底的废人。换句话说,我是用我的愚蠢,换来这份学问。

理论正不正确不重要,只要水平比我高,就拜师学艺,更何况水平远超常人的大师。

能听高人闲扯,就不看腐儒写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言必称希腊 70】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开启的科学告别哲学之旅
9月3日下午:《物演通论》辅读及答疑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小议唯心主义(4)
 阳明的阳气多还是太阳的阳气多——人云亦云之三
王阳明先生如此狂言,但却是思维的最高升华
保罗·德曼:《对理论的抵制》(198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