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71)---干姜附子汤等
userphoto

2023.04.11 河南

关注

干姜附子汤也属于附子的四逆汤类方。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第59条、第60条、第61条都是下之后、复发汗的错误治疗。下之后,伤津液伤阳气,复发汗,更伤津液伤阳气,亡津液,内外俱虚,遂陷入于阴证。

可以把第61条看做仲景的一个医案。一个患者,下之后,复发汗,出现了昼日烦躁不得眠。烦躁不得眠看似精神亢奋,属于阳证,但需要整体来辨别。烦躁不得眠有两种可能:阳盛热证的烦躁不得眠,阴证的阴不敛阳、阳气外越的烦躁不得眠。前者是阳证,当昼夜都有烦躁。但这个患者却是夜而安静。因为昼日属阳,夜晚属阴,昼日的时候,人体阳气借助于自然界阳气的帮助,能够奋起抗邪而烦躁。夜晚属阴,人体阳气无力抗争而安静。加上后面的不渴、脉沉微、身无大热,故辨证为阴证的烦躁不得眠。

本条更多强调了排除法。就像前面讲过,渴属阳明,不渴就排除了阳明,属于太阴。从病位角度而言,世间疾病只有三种,表、里、半表半里。

不呕,除外了半表半里,不渴,除外了热证的阳明病,无表证,除外了表证的太阳和少阴,那么只剩下里证的太阴病了。因此本案诊断为太阴病。太阴病本应精神状态沉衰,出现了昼日烦躁不得眠,不是什么好事情,且脉沉微,属于阴证重症基础上伴见有假热,诊断为格拒证,阴盛格阳。

第174条的“不呕,不渴”也体现了排除法。所以阳性症状有助于确诊,阴性症状有助于排除。所以有些症状是必问的,比如有无鼻塞、流鼻涕、喷嚏?有,则确诊为表证,无则排除了表证。比如有无口渴?有则属于阳明病,无则排除阳明病,考虑太阴病。

174.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为何去甘草?

本案诊断为格拒证,阴盛格阳。治疗上需要附子、干姜温阳治疗。可以用四逆汤治疗,甚则通脉四逆汤。为何仲景去甘草,只用附子、干姜?

甘草味甘性缓,有缓急迫的作用。大承气汤重点在于攻下,所以无甘草。调胃承气汤不在泄下,故加甘草。所以四逆汤重症的通脉四逆汤,只是加大附子、干姜剂量,并没有增大甘草剂量。在危急重症时,回阳救逆急迫的时候,也常常单用参附之类的,不加甘草。

从煎服法来看:

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煎服法都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干姜附子汤是: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干姜附子汤可以认为是四逆汤去掉甘草,单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虽然干姜量比四逆汤略小,但一方面是煮取一升,顿服,且少了甘草的甘缓,故实际温阳力度较四逆汤为大。

胡希恕先生认为本条无下利清谷等急迫症状,故去甘缓的甘草。方证的发展都是从单方到复方,从简单到复杂,对于阴证,古人可能单用附子或干姜,后来发现附子、干姜合在一起,温阳力度更大,就形成了干姜附子汤。临床实践中,古人发现如果见到了下利清谷等急迫症状,再合入一个甘缓的甘草,疗效更好,这样就形成了四逆汤方。因此,干姜附子汤要早于四逆汤。与其说干姜附子汤是四逆汤去甘草,不如说四逆汤是干姜附子汤加甘草而来。

干姜附子汤,有昼日烦躁不得眠,属于阴盛格阳的表现,但夜而安静,并不总是烦躁,与已经四逆的患者相比,相对偏轻,本方证也可以直接用四逆汤来治疗。若症候急迫,可去甘草。

四逆加人参汤

385.恶寒,脉微一作缓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本条也是下利导致津液伤、阳气不足,出现了恶寒、脉微,属于四逆汤证。此时利止,原因可能有二。一者有可能是阳气来复、机体功能恢复的利止。二者是下无可下的利止。本条属于后者,故曰利止亡血也。亡是丢失、亡失的意思。较四逆汤证的下利清谷更重,已经利无可利了,津液已经亡失了,所以仲景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人参健胃生津液。

本方证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互参。都是津伤不足、津气损伤明显的时候,加人参健胃益气生津液。

茯苓四逆汤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已经属于坏病了。如何治疗?仲景在第16条提出,要坚持辨证论治,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一方面说明不是表证,所以发汗不解,不是阳明腑实,所以下之不解。一方面发汗、若下之,伤津液,伤阳气,陷入于阴证。病仍不解的基础上,出现了烦躁,说明是阴证的烦躁,不能清热。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单纯从症状来看,类似于干姜附子汤,都有发汗、下之的错误治疗,陷入于阴证,同时出现了烦躁的表现。只能确定属于四逆汤类方方证。为何加茯苓?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之前讲过方证相应的思想。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是据证而来的,我们开的方要和患者的证相应,就是方证相应。因此可以采用以方测证的思路,帮助我们理解。

茯苓四逆汤就是四逆加人参汤基础上,再加茯苓四两。就像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人参药证一样,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药证,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药证。

 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是生附子。真武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是炮附子。

四逆加人参汤,是因为利无可利,津液亡失,加人参健胃益气生津液。在四逆加人参汤的基础上,见到了烦躁,肯定是发汗、下之,损伤阳气津液,陷入于阴证的烦躁。如果是一个阴盛格阳的烦躁呢?此处应该是用通脉四逆汤,甚者需要加猪胆汁的通脉四逆加猪胆汤方证。但没有用通脉四逆汤,也没有加猪胆汁,是只加入了茯苓四两来治疗烦躁。

《神农本草经》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茯苓能治疗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本质上都是水饮上逆、水饮内停所致。所以茯苓的宁心安神,在于水饮上逆的凌心则悸。本条的烦躁用茯苓来治疗,说明是水饮上逆、凌心的烦躁。

烦躁是一个症状,如果属于热证的烦躁,我们需要用黄连、栀子来清热,用龙骨牡蛎来镇静安神,能用茯苓解决的烦燥,必然不属于热性的烦躁,应该是属于水饮上逆、凌心所导致的心悸烦躁的症状表现。假若是单纯的阳虚津液虚,没有水饮内停上逆,仲景也不会用茯苓来进一步淡渗利水加重津液的损伤。所以本条应该是在四逆加人参汤的阳虚、津液不足的基础之上,存在一定的水饮凌心导致的心悸烦躁的表现,所以不用黄连、栀子清热,不用龙骨牡蛎镇静安神,只是加入茯苓四两来利水、宁心安神治烦躁。

小结

见到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弱,属于四逆汤证。可以认为四逆汤是阴证的代表方。干姜附子汤可以直接用四逆汤来替代。阳虚重症或轻度的格拒证,加大附子、干姜剂量,即通脉四逆汤。格拒证明显,如伴见有烦躁等,加猪胆汁、人尿等,即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四逆汤基础上,伴有津气大伤,如表现为利无可利的时候,加人参,即四逆加人参汤。伴有水饮而烦躁心悸者,再加茯苓,即茯苓四逆汤。

 湿  2006广西广西广西

广西

2021线西尿尿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51)——太阴病之四逆辈腹部寒痛方证
太阴病临床常用类方辨析
2、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经典医案、方论
阴竭需用血肉有情之品
伤寒论类方辨析之四逆汤及其类方(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