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马家驹老师学经方(92)--太阴病的总结
userphoto

2023.04.11 河南

关注

 一、察色按脉先别阴阳,辨阴阳是我们的基本功。从病性而言,世间疾病不是阴证就是阳证。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角度,通过辨别寒热、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目的,阴阳是辨证的总纲、是辨证的结论。其中虚实,不是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而是正气的虚实。

在经方医学体系中,虚实指的是正气的虚实。正气的虚实决定了寒热状态,进而决定了阴证阳证。因此辨阴阳的本质是辨正气的虚实。正气足则实证、热证,即阳证。正气虚则虚证、寒证,即阴证。

正气包括阴阳气血津液等,但更主要指的是阳气。

万物生长靠太阳,依赖的是阳光提供的温暖与热量,中医称之为阳气。人与自然相统一,中医形象的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也依赖于阳气,阳气足则生命力旺盛,阳气虚则生命力沉衰不足。

如果一个患者表现为生命力旺盛、机体功能亢奋,我们就认为其阳气足。如果阳气过亢而表现为热证,属于有余的,就可以用药物去攻去泄去清热。反之,一个患者生命力不足、机体功能沉衰,我们就认为其阳气虚,属于不足的,就需要用药物去温阳补益扶正。

辨证是辨病位、辨病性。病性是阴与阳,具体表现为寒热、虚实。病位在八纲辨证看来只有表和里。这就是医宗金鉴强调的“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六经辨证的病位是表、里、半表半里,比八纲辨证多了一个半表半里病位。这样三个病位各有阴阳,就形成了三阴三阳的六经辨证体系。

阴证的来源?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通过上述条文,可以发现,阴证如何得来?其实更多在于临床辨证错误导致的错误治疗,如上述条文的大下之后、复发汗等,错误的汗吐下、反复损伤人体津液、阳气,导致陷入于阴证。类似于一个张飞被活生生的错误治疗成了林黛玉。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从第70条可以看出,发汗后,有两种情况,1、发汗后恶寒,属于汗出导致津液阳气虚损而陷入于阴证,可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2、发汗后不恶寒,但热(恶热),属于阳证、阳实热证,当清之、下之,用调胃承气汤。

按照后世的说法,就是邪气入里寒化或者热化,寒化即传变为太阴病,热化即传变为阳明病。但为何会有入里寒化、热化的区别呢?不在于邪气的性质,而在于内在的虚实、寒热状态,如果是阳证的张飞,邪气入里大概率传变为阳明病,即入里热化。如果是阴证的林黛玉,邪气入里大概率是传变为太阴病,即入里寒化。所以古人有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的说法。

太阴病的实质与诊断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通过这277.373两条,可以清晰的帮助我们看出,对于以下利为代表的里证,要进一步辨阴阳。通过寒热、虚实来达到辨阴阳的目的。仲景通过渴与不渴,辨出寒热,进而得出阴阳的结论。自利不渴,属太阴,当温之,用四逆辈;反之自利而渴(欲饮水)属阳明,当清之,用白头翁汤。

里证的时候,还要继续辨阴阳。机体功能亢奋者为阳证,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者为阴证。无论何种疾病,只要同时符合里证、阳证的诊断标准,是里阳证,仲景称之为阳明病,可以作为阳明病的诊断标准。反之,同时符合里证、阴证的诊断标准,是里阴证,仲景称之为太阴病,可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标准。

从八纲辨证看来,阳明病、太阴病的诊断非常简单,只要掌握了里证的诊断标准和阴阳共用的诊断标准,就能帮助我们诊断出阳明病、太阴病。

里证,是正邪交争的病位,指的是疾病的症状反应于胃肠消化系统,出现了胃肠消化系统症状为主的时候,就是里证。消化科的疾病不见得一定是里证,反之,皮肤疾病也有可能存在里证的可能。

太阴病的本质是病位在里的阴证,具体表现为里虚证、里寒证。从太阴病提纲条文第273条看出,常见的症状就是胃肠消化道的症状反应。从第277条可以看出太阴病的病机为里虚寒。人体里部主要指的就是胃肠消化系统,因胃肠消化系统在腹部,故里证多以胃肠道、腹部、二便、月经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的诊断:一是依据提纲条文,二是从八纲角度,同时符合病位在里、病性属阴,即里阴证的太阴病。符合提纲条文的往往是典型症状的患者,相对较少,更多的时候,需要从八纲角度来诊断。因此需要我们掌握里证的诊断标准、阴证的诊断标准。

归纳里证的诊断标准如下:

1、大便的异常。如大便便质的异常(便鞕、便溏等)、大便排便频次的异常(便秘、下利)

2、小便的异常。如小便不利、尿频、小便短赤热痛等

3、月经的异常。如月经量、周期、痛经等

4、胃部的症状:纳差、呕吐、呃逆、胃胀、胃痛等

5、腹部的症状:腹痛、腹满、腹凉,或者腹诊的异常,如拒按疼痛等

6、脉诊:浮沉定表里,脉诊多沉,阳明病则脉沉滑数有力,太阴病则脉沉细弱无力。

7、腹诊。因胃肠道在腹部,所以容易合并腹部症状,除了问诊腹部症状的腹胀、腹痛外,需要重视腹诊的应用。如见到心下(胃脘)的痞满,可以加以腹诊,感觉手下是濡软还是鞕痛,见到腹痛,可以用腹诊去判断喜按还是拒按等。

临床上,只要见到胃肠道症状、腹部症状、月经异常为主症,就能确定是里证。病性属阳者为阳明病,病性属阴者为太阴病。

太阴病的治法

太阴病的病机是里阴证,具体体现为里虚证、里寒证。太阴病(里阴证)的治法是补虚、散寒。虽然阳虚、阴津虚、气虚、血虚都归属于太阴病,但太阴病更主要的是阳气虚,因此补虚、散寒的治法是一致的,因为常用药物姜、桂、附、吴茱萸,既能温阳又能散寒。

干姜

生姜是厨房必备之品,也是药食同源,说明生姜相对平和,属于基础药物。

生姜的两大功效:1、辛温解表,如桂枝汤中就有生姜。2、温化痰饮,如小半夏汤、半夏厚朴汤等用生姜。和胃止呕也源自于生姜的温化痰饮

干姜的两大功效:1、温阳,没有解表作用。2、辛温化寒性水饮。如小青龙汤中用干姜温化水饮。

病位在里、虚寒同时有水饮的时候,就是干姜的适应指征。从后世脏腑辨证来看,肺、脾、肾虚寒兼有水饮,都是干姜的指征,如甘草干姜汤、理中汤、四逆汤、小青龙汤等。如甘草干姜汤治疗的“肺痿吐涎沫、必遗尿、小便数”。理中汤治疗的“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小青龙汤治疗的“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附子类方

附子的代表方是四逆汤。类方有干姜附子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等。

里虚寒的基本方是甘草干姜汤,阳虚明显加附子,就是四逆汤。所以四逆汤是一个下利清谷,胃肠虚寒同时兼有水饮。

附子和干姜常常作为对比,附子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可表可里。不论病位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只要属于阴证,皆可用附子。尤其是在表阴证的少阴病,温阳只用附子。干姜守而不走,只用于半表半里、里证的阴证。

四逆汤中剂量最大的是炙甘草,炙甘草甘温,与附子、干姜配伍,辛甘化阳,类似于把附子、干姜的热缓慢释放,转化为人体所需要的阳气。

四逆汤重症,加大附子、干姜剂量,就是通脉四逆汤。在通脉四逆汤基础之上,出现了格拒症状,阴盛格阳,再加猪胆汁避免格拒,就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汤。四逆汤去掉甘草,就是干姜附子汤,治疗“昼日烦躁不得眠”,也是阴证基础上的假热,也可以认为是格拒证,格拒证是阴盛格阳所致,是阴寒重证,此时有两种策略,一种是加大温阳力度,如通脉四逆汤,就是加大附子、干姜剂量,一种是减少甘缓药物,四逆汤去甘草、并顿服,即干姜附子汤,也能起到回阳救逆的作用。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四逆汤还有两个类方,一个是四逆加人参汤,一个是茯苓四逆汤。

385.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为什么加人参呢?

我们可以联想到相关方证,如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白虎加人参汤,都是用人参健胃益气生津液。在四逆汤证基础之上,利止亡血也,津气损伤明显,加人参健胃益气生津液。当今临床上常用的参附注射液,也可以认为化裁于本方。在四逆加人参汤的基础上,伴有水饮证的烦躁,再加茯苓利饮、宁心安神,即茯苓四逆汤。

辛甘化阳的代表方有甘草干姜汤、桂枝甘草汤。酸甘化阴的代表方就是芍药甘草汤。在芍药甘草汤基础之上,如果陷入于阴证,再加附子,即阴阳双补。在少阴病篇的桂枝加附子汤,也包含有芍药、甘草、附子的配伍。

四逆汤是辛甘化阳的主方,而芍药甘草附子汤,可看做四逆汤去干姜加芍药。从单纯温阳变成了阴阳双补。

四逆汤与芍药甘草附子汤

阳虚重症是否还会合并水饮?

一切皆有可能。就像四逆汤证,除了阳虚外还合并有水饮,表现为下利清谷。真武汤证病机为阳虚水泛,阳虚和水饮并存,同时存在着津液不足,所以在温阳利水的同时用芍药养津液。我们强调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是方。在四逆加人参汤证基础之上伴有水饮的烦躁。那就加茯苓,在阳虚水饮基础之上,有津液不足的,那就加白芍,比如真武汤。

附子汤和真武汤比较近似,都是阴证,都含有附子、茯苓、白术、芍药,前者用人参、后者用生姜,所以前者补虚为主。从条文看附子汤也有表证,但没有用生姜,体现了阳气津液亏虚明显时要舍表救里的思想。后者有解表作用、表里双解。

阴证的患者本身就是虚寒的状态,如阴证的代表人物林黛玉外感之后,表现为少阴病,但往往不是一个单纯的少阴病,而是少阴太阴合病。如果说林黛玉外感后没有明显里证表现,我们可以单纯解表,比如麻黄附子甘草汤、桂枝加附子汤。合病有里证则表里双解,如白通汤、桂枝人参汤等。在少阴病证解决之后,后续还要从太阴病去补益气血善后,用当归芍药散合四君子汤或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汤去益气养血温阳补虚。

桂枝类方

桂枝解表的代表方是桂枝汤,温阳的代表方是桂枝甘草汤,利水的代表方是苓桂术甘汤、五苓散。

桂枝温阳,更强调的是心脏部位的症状,如条文所述的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从脏腑辨证来看属于心阳不足,桂枝甘草辛甘化阳。小建中汤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芍药养津液、饴糖甘温补虚,所以小建中汤侧重于津血不足不能濡养,以腹痛、心中悸而烦为代表症状。在小建中汤的基础之上,又有黄芪建中汤、当归建中汤,分别侧重于黄芪补气、当归养血。

《神农本草经》认为芍药味苦平。芍药性味偏酸寒一些,养津液缓解止痛,养津液也具有一定的润肠通便的作用,如麻子仁丸中就有芍药,也有学者称芍药为小大黄。大家临床当中可能会发现,比如一些阴证的患者,如果用了芍药、当归、地黄这样的养津液的药物,容易导致患者便溏甚至是腹泻的情况。这就是第280条说的“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桂枝加芍药汤以芍药为主药,津液偏虚不能濡养导致的腹满时痛。大实痛的情况下,加大黄攻下祛邪。可以想到大柴胡汤中亦有大黄、芍药的配伍。在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如果津气亏虚明显,加饴糖,就成了小建中汤,甘温补虚力度更大。对于饴糖可以这么理解,饴糖是麦芽糖,甘甜甘温补益,又累又饿又冷的时候,给你喝上一碗甜甜的糖水(饴糖),你是不是觉得身体变得温暖有力起来了?

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津气亏虚明显,属于太阴病,加饴糖,就是小建中汤。如果桂枝加芍药汤基础上,大实痛,邪实明显,属于阳明病,再加大黄,就是桂枝加大黄汤。

太阴病的时候,如果腹痛、大便难,有邪实情况之下,若正气亏虚不重,小剂量的大黄也是可以加入的,如大黄附子细辛汤,附子针对的是阴证,大黄针对的是邪实,即正虚邪实。依然归属于太阴病。

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虽然也是以四逆为名,但四逆、阳虚的程度,远远和四逆汤证是无法比的,四逆汤是病位在里的阳虚重症,类似于一个休克患者的表现,除了四逆以外还伴有下利清谷、脉微细弱、精神差等阳气虚弱的情况,而当归四逆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之上,去生姜,加当归、细辛、通草,病位偏于表,且有血虚水饮的情况,阳虚并不重,只是以手足厥逆、手足凉为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其实就是内有久寒饮,因为吴茱萸、生姜、细辛、通草都是温化水饮的。

炙甘草汤的底方也是桂枝甘草汤,因此其主症是“脉结代、心动悸”。桂枝甘草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都是以围绕心脏症状为主的。从后世脏腑来看,肺、脾、胃肠虚寒水饮的时候,是以干姜为主。以心脏部位的阳气不足的时候,以桂枝甘草为主。只要陷入于阴证,附子都可以考虑。

吴茱萸,后世认为入肝经,肝经虚寒时多有应用。在伤寒论中吴茱萸汤的三条条文,和阳虚水饮上逆症状为主,温经汤中也是吴茱萸为温阳代表。 

二、太阴病是产生痰饮水湿的基础

太阴病篇很多方证和痰饮水湿相关。太阴病,里虚寒,脏腑功能沉衰不足,更容易形成痰饮水湿,所以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单纯的痰饮水湿归属于太阴病。痰饮水湿化热,这个热需要清,就变成了太阴阳明合病。

先理解痰饮水湿的病理特点: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性重浊,其性粘滞,易阻气机;湿性趋下,缠绵难愈,病程长;易犯脾胃。就可以推导出常见的症状表现了。

痰饮水湿的常见症状就是其诊断标准:

1、舌诊:舌体胖大齿痕、苔润腻滑

2、典型症状:小便不利、口不渴或饮水不多

常见症状:水饮上逆攻于头部则眩晕、耳鸣等;上逆于咽则咽痒、咽异物感;水停心下则心下悸;凌心则心悸;射肺则咳、喘、咯痰;逆于胃则呕;常伴见有胃肠道症状:胸闷脘痞呕恶纳呆、二便异常;水饮泛溢于体表则肌肤四肢水肿沉重。

症状越多则诊断的准确率越高。

常见方证:单纯的痰饮水湿的代表方有小半夏加茯苓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十枣汤。化热的代表方是猪苓汤,严格说起来,大陷胸汤、小陷胸汤、茵陈蒿汤,都属于痰饮水湿化热的方证。阳虚更重,代表方是真武汤。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包括真武汤、白通汤,都有表证,却不用桂枝解表,而用生姜或葱白解表,这个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解表就是发汗,属于汗法。发汗就会伤津液,因此对于阳气津液相对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即使有表证,也要避免发大汗,避免损伤津液阳气,甚则舍表救里。所以就有了桂枝去桂,保留生姜解表的思维,就用了真武汤、白通汤分别用生姜、葱白来解表。强调了汗吐下三法祛邪的时候,也要始终关注于人体津液和阳气,即《医学三字经》所谓的存津液、是真诠。中医的治则是扶正祛邪,大家可能更关注祛邪,但祛邪的目的是扶正,所以扶正比祛邪更加重要,尤其在三阴证的治疗上,治疗的重点要放在扶正上面,扶正以祛邪,这就是为何一个阴证的表证,如果阳气虚损明显,如下利清谷的时候,即使有表,也要舍表救里。

十枣汤是痰饮水湿重症,正气尚不虚,亦未化热,故用十枣汤攻逐水饮。在临床应用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用控涎丹来替代。痰饮水湿的生成归属于太阴病,此时虽然正气不虚,依然把十枣汤归于太阴病方证。化热后形成水热互结证,热重则归属于阳明病为主,可用大陷胸汤攻逐水热。痰热互结于心下,用小陷胸汤。

痰饮水湿证,症状复杂,以头部症状为主的,考虑水饮上冲,我们可以考虑苓桂术甘汤为代表方证,常常加上半夏,因为半夏也有化痰降逆的作用。如果以咽部异物感、梅核气为主的,用半夏厚朴汤。以胸部、胃脘胀满的,考虑外台茯苓饮。以心下痞、噫气不除(呃逆)为主,选择旋覆代赭汤。以腹部胀满为主的,考虑厚姜半甘参汤。以口渴、小便不利为主症,考虑五苓散。如果化热了,存在水饮津伤化热,考虑猪苓汤。

水饮泛溢于体表,归属于表证,多离不开麻黄的应用。表实、正气不虚,用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如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合病里热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用越婢汤。表虚,用《金匮要略》的防己黄芪汤。表证轻而阳虚明显,用真武汤。

这样,就能把痰饮水湿的相关方证有整体、体系的串下来了。

需要明白,临床当中死症,多见于机体功能沉衰的里阴证的太阴病。四逆汤的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类似于下利脱水形成的休克状态,把四逆汤当做一个休克状态去理解。

阴证的病情更重,里阴证更容易出现急危重症,治疗的重点在于扶正,扶正基础上祛邪。就像打仗的时候,要守紧了你的后防,不能后防空虚,先保存自身再寻求消灭敌人。

小青龙汤证是个外邪里饮,临床中小青龙汤证是怎么来的?是先有外感再入里形成水饮?还是先有水饮再感受外感呢?大概率的情况是,平素就有痰饮水湿,患者一旦外感,就形成了外邪里饮的表里合病。因此素有痰饮水湿者,更容易形成外邪里饮证。痰饮就是夙根。而不是先外感、再入里生成痰饮水湿

治法是表里双解,代表方有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称之为外邪里饮三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也是外邪里饮证。水饮化热了,就加清热的,如小青龙汤加石膏,阳虚明显,也可以小青龙加附子。

痰饮水湿证,不论是外邪里饮的小青龙汤方证,还是攻逐水饮的十枣汤方证,服药之后症状缓解了,后续如何治疗?要从太阴病痰饮水湿论治,肺为储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善后要从脾论治,即从太阴论治。大概率还是需要六君子之类的去善后。

关于常见症状

在伤寒论中,很多条文都反映了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比如说张仲景在多个条文当中强调要辨别渴与不渴,那其实就说明老先生临床上经常通过辨别渴与不渴,来达到辨别寒热、辨别阴阳的诊断目的。不渴说明这个体内没有热,属于寒证、阴证。如果口渴说明这个人体内有热证有津伤,属于热证、阳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很多条文通过恶寒、不恶寒来判断有无表证。临床当中辨别表证的时候,要重点问是否有恶寒,确定或者排除,那都说明,就是我们临床当中有一些常见的症状,要重视,通过这些症状去确定病位和病性。

23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小便不利

痰饮水湿的时候往往会伴有一个小便不利,小便不利什么意思?如果是正常的健康的患者,小便是利的,代谢产物大便,小便,通过大肠小肠去排出去,如果大便不通了,或者排出少了。排出困难了,那就会形成阳明腑实证,如果小便排出过少,排出困难,就会形成痰饮水湿证,所以小便不利,更多指的是小便量少,当然也包括小便排出困难,归入到小便不利范畴,其实最主要指的就是小便量少。比如老年男性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但实际上膀胱里面的尿量不少,生成不少,不属于痰饮水湿证,不需要利水去增加尿量的生成。

小便不利,临床当中常见两个情况,

第1个津液亏虚,夏天的时候出汗多,小便量的自然就少了。比如白虎汤、承气汤证,热盛伤津的时候,小便是量少的、小便不利。如四逆汤证的时候,阳虚津液也虚的休克状态,除了四逆、脉微细欲绝以外,小便也是量少的。如桂枝加附子汤,大汗出后陷入于阴证,小便量也是少的。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第2个情况就是痰饮水湿证。常见小便不利。当然不能从一个小便不利就能确定是痰饮水湿证。往往伴有舌头是胖大的齿痕的,舌苔润腻滑等。痰饮水湿证属于太阴病,常伴见机体功能沉衰不足,虽然有口渴,但饮水不多,而且小便量少,最典型的莫过于十枣汤方证,有胸水有腹水,却小便量少,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无法排出,从而蓄积形成了腹水、胸水。怎么办?给邪以出路,视其前后不利、利之即愈。对于胸水、腹水,西医常用利尿剂去治疗。

现在医学都知道,要用利尿剂去治疗它,并不是说膀胱里有水排不出来,不是尿路梗阻,而是膀胱里面没有尿液,小便生成的少。膀胱里就没有水,并不是尿路的问题,比如说现在的前列腺肥大导致尿路梗阻,尿路结石导致的小便不利,严格上来说呢,不在于痰饮水湿的范畴,本身小便的生成并没有问题,因此不能给予利小便的治法。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59.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199.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第125条,小便不利,说明是蓄水,小便自利,说明不是蓄水,是蓄血证。怎么看出是蓄水?蓄水就是水蓄积于内,最重要的应该是小便量少,排的少,小便不利,说明蓄积于体内,如果是小便排尿困难、但小便的总量不少,不能说明有水饮内停。 

第59条,亡津液,所以小便不利,即小便量少。得小便利,即津液恢复,小便量增多。说明小便的量更关键。 

第71条,如何判断出是水饮内停?小便不利是关键症状。 

第199条、第278条,为何发黄?小便不利,小便量少,热邪无法通过小便外排,导致瘀热在里而发黄。如果小便自利,即小便正常,小便量不少,热邪有出路,就不能发黄。 

综上所述,小便不利是小便不正常,虽然有学者认为小便困难、小便频都算小便不利范畴,其实更重要的,指的是小便量少,常见原因有水饮内停、津液损伤。小便自利,是小便利。如遇到一个水饮内停或津液损伤的患者,有小便不利,经过妥善用药治疗后,就变成了小便利,小便量增多,标志着病情缓解或痊愈。比如对于心功能不全的,给予利尿剂治疗后,要观察利尿后小便量是否增加,小便量增加了,小便利,说明心功能就会得到改善。如果一个患者,就诊的时候,小便没有问题,小便量不少,就是小便自利,说明没有水饮或没有津液损伤,如第125条的: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

太阴病就是病位在里的虚证、寒证,治法就是补虚和温阳散寒,其实这两个治法是相通的,常用药物就是姜桂附吴茱萸,既能补虚,又能温阳散寒。补虚主要补的就是阳气,所以我们从姜桂附吴茱萸4个角度,能够帮助我们把太阴病给串起来。

我们还要知道阳虚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痰饮水湿,所以痰饮水湿证归属于太阴病,化热了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合并有表不解的,就是外邪里饮。痰饮水湿的方证并不少,也是临床常用的,我们需要掌握。

讲课的时候反复通过张飞、林黛玉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帮助我们理解阴证、阳证,两个人物外感的时候呢,张飞可能是表阳证的太阳病,林黛玉就是表阴证的少阴病。外邪入里传变也是和阴证、阳证的体质相关。中气足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

为什么有些患者外感就容易直中入里,表现为胃肠型感冒呢?就是说明他的胃肠比较虚,外感邪气直中入里,哪里虚,邪气就往哪里去,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人外感建其中,就说明虚人的胃肠功能是弱的。

如果体内是阳证,是热的实的状态,邪气入里容易热化,如果体内是阴证,寒的虚的,入里就容易寒化。

下之后复发汗,那到底是阳证还是阴证?那跟个人体质是有关系的,比如我们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这是一个干姜附子汤证,第60条的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60.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3.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复下之。

比如第70条的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和第60条、第61条形成鲜明对比,为何一个是干姜附子汤、一个是调胃承气汤方证?

错误发汗后,邪气入里的两个传变。入里寒化还是热化。为什么呢?就像我们说,少阴病入里寒化热化,还是和内在阴证阳证是有关系的。内在是实证、热证、阳证,邪气入里就会热化,传变为阳明病。如果内在是虚证、寒证、阴证,邪气入里就会寒化,传变为太阴病。

黄芪,人参,附子起到的都是补虚的治疗作用,本身并没有走表或者走里的趋势,完全是看药物的引导,比如说附子和桂枝汤相配,它就是温的表阳,和干姜甘草配伍呢,温的就是里阳,同样道理,人参黄芪是补气的,和桂枝相配的,补的就是表的气虚,和里药配伍就是补的里证的气虚。

有桂枝加附子汤,那其实也有桂枝加人参汤和桂枝加黄芪汤。说很多方子也都是根据临床具体情况而辨证论治的,比如在里证的时候,有人参为主的四君子汤,以黄芪为主的补中益气,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等。

后世的所谓的健脾,都归属于我们太阴病的范畴。

如何归经的问题

经常有人问说,里实热证是阳明病,里虚寒证是太阴病。

那么虚热呢,实寒呢?如何归类?虽然胡老有寒热有常、虚实无常的说法。其实胡老说的虚实指的是邪实、正虚。即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的虚实。

而我们现在强调的虚实,更关注的是正气的虚实。之前反复强调了,正气的虚实,决定了机体功能的亢奋还是沉衰,决定了寒热,继而决定了阴证、阳证。

辨虚实,辨的是正气的虚和实,从正气角度入手,那难度就不大,那比如说,虚热的热是虚产生的,比如说气虚的导致的发热,阳虚导致的发热,阴虚导致的发热,血虚导致的发热,那我们治疗呢依然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治法是补法,补的是正气不足,并不需要清热,归为虚证、阴证。

人体所处的寒和热的状态,比如说有一些女性,虽然是脸上长长了青春痘,但是月经量是少的,手脚是冰凉的啊,吃凉的容易拉肚子的,这这就是属于厥阴病的上热下寒。虽然寒热错杂,有寒有热,是阴证还是阳证呢?就像有些患者,既怕冷又怕热,请问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呢?

这个人虽然可能是发热,但它是个补中益气汤的气虚发热,只需要扶正补虚即可,不需要清热,那你说补中益气汤是阴证还是阳证?

六味地黄丸是阴虚有热,热是源自于阴虚不足,六味地黄丸是滋阴为主,稍有清热作用,并不是苦寒清热。属于补法,只不过补的是阴。我们之前讲过,辨阴阳的本质是辨正气的虚实,胡老说机体功能亢奋者为阳,机体功能沉衰者为阴,机体亢奋还是沉衰,取决于正气的虚实。正气我们更强调阳。但实际上,正气包括气、血、阴、阳。阴证具体包括阳虚、阴虚、气虚、血虚,需要扶正的都是虚证,都是阴证。从这个角度来说,补阳的四逆汤、补气的四君子汤、补血的四物汤、补阴的六味地黄丸,都属于虚证、阴证,都属于太阴病。

大家要明白,虚实更关注正气的虚实,不是邪气的虚实,因为我们关注的是扶正祛邪,只要正虚,就扶正或扶正祛邪,只要正气不虚,就单纯的祛邪,不需要扶正。

如果是个邪气实、正气也实,那它就是个阳明病,如果是邪气实,但正气虚,那它就是属于太阴病。比如大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是干嘛的?用附子是攻邪气的还是温补正气的?如果你承认附子是温补正气的,那就说明大黄附子细辛汤,用了附子,说明这个患者机体功能存在不足的虚证的寒证,所以它归属于太阴病的,只不过在太阴病基础之上伴有邪实而已,用大黄祛邪,用附子扶正温阳,这是一个本虚标实,依然归属于虚证,属于阴证。

阴阳是一个整体上来辨别的,患者虽然有寒有热,有虚有实,但从阴阳角度而言,不是阴证就是阳证,不可能即是阴证、又是阳证。即使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太阳太阴合病、阳明太阴合病,也不例外。

如小青龙汤的外邪里饮,归入于太阳太阴合病。看上去好像是阳证和阴证的合病,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小青龙汤证是怎么形成的?是先有太阴病痰饮水湿,再感受外寒之后而出现的,只不过此时的太阴表现为痰饮水湿的形式,阳虚并不重,而外感的表证相对偏重一点,需要用麻黄桂枝来解表,所以把它归入了太阳太阴合病。如果我问你,这个患者整体上来说是阳证还是阴证呢?那应该还是一个阴证,为什么不说是少阴太阴合病呢?一个因为阳虚不是太重,第二个因为表证相对偏重偏实一点,所以我们称之为太阳太阴合病了。如果阳气虚弱明显,需要加入附子的时候,就称之为少阴太阴合病了。

单纯的痰饮水湿属于太阴病范畴,痰饮水湿化热了,这个热需要清热,就不是单纯的太阴病了,而是太阴病伴有内热,称之为太阴阳明合病。具体分为湿重热轻、湿热并重、湿轻热重。如果是湿重热轻,以太阴为主,可以归入太阴病,如五苓散。如果湿轻热重,以阳明为主,也可以归入阳明病,如白虎加苍术汤。越婢加术汤。有表证,有热,有湿(苍术),所以可以归入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因为湿属于太阴。当然你可以说这是太阳阳明合病夹湿。

但实际上,痰饮水湿偏寒,化热属热,还要根据痰饮水湿与热孰轻孰重,具体仍可以归为阳明夹湿、太阴化热。

痰饮水湿化热是阳明太阴合病。但具体到患者,根据热和湿的孰轻孰重,依然可以具体归为阳证的阳明病或者是阴证的太阴病。寒热可以错杂,虚实可以错杂,虚实错杂的这个虚和实,指的就是邪气的实和正气的虚,但实际上阴阳绝对不能错杂,不是阴就是阳。

痰饮水湿化热的阳明太阴合病,如果热重,我们就把它归入阳明病,比如白虎加苍术汤,如果湿重热轻,我们就把它归为太阴病,如五苓散。

阴阳是整体的辨证,不是局部的,就像林黛玉上火的时候会有痤疮、口腔溃疡,但不能就否认其整体依然属于阴证,治疗大方向依然是益气养血温阳。就像经常举的例子,中国虽然有发达的城市北上广,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病位在表的时候,不是表阴证就是表阳证,同样半表半里的时候,不是半表半里阳证就是半表半里阴证,因此不存在太阳少阴合病、不存在少阳厥阴合病。包括一些人认为厥阴病是少阳太阴合病,这也是不对的,少阳是阳证,太阴是阴证,是不能合病的。

虽然有太阳太阴合病、太阴阳明合病的说法,实际上,从整体来看,依然不是阴证就是阳证。太阳太阴合病指的是外邪里饮,太阴阳明合病更多指的是痰饮水湿化热的情况。

 黄伟毅 田东县中医医院肾病风湿病内分泌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现为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七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李振东学术经验继承人,广西第一批(中)壮医优秀临床人才;

师从全国基层老中医药专家李振东副主任医师;

师从全国名中医庞国明教授;

师从广西钦州市名中医、胡希恕经方医钦州传承基地负责人林佳明副主任医师。

2021年加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马家驹老师线上私塾班学习至今。擅长中西医协同治疗慢性肾脏病、尿毒症及其发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痛风病及并发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本专科疑疑难杂病。崇尚仲景医学,六经八纲辨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如失眠、咳嗽、胃痛、关节疼痛等,善于经方与时方结合治疗疑难杂病,尽己之所能解决患者之病痛,致力于做一代经方传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课程8
李克绍:伤寒解惑论,要与临床结合。
引经据典、明渴辩证。
医之 白虎汤方证
白发伤寒论|第四十七讲(220.221.222.223)
太阳太阴合病,该如何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