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故宫陶瓷馆唐代陶瓷(五)釉下彩

唐代陶瓷在大江南北全面发展,除越窑、邢窑、定窑外,湖南岳州窑和长沙窑、江西洪州窑、安徽寿州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巩县窑、陕西耀州窑和鼎州窑,都是名噪一时的著名陶瓷窑场。

唐代陶瓷品种除占主流地位的青瓷、白瓷外,还有黑釉瓷、茶叶末釉瓷、釉下彩绘瓷和低温铅釉陶。

釉下彩绘瓷在唐代得到大发展,不仅大量烧造,绘饰也更为复杂,开后世元明清釉下彩之先河,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

釉下彩是先在成型的胎胚上用彩料描绘纹饰,施釉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不仅突破了青瓷的单一釉色,纹饰还能持久保持,也避免彩料有不健康的影响。

这种装饰技法最早出现于三国时期的南方青瓷上,唐代时越窑、长沙窑、邛崃窑等均烧造过,尤以长沙窑最为著名。

唐代长沙窑在烧造彩绘瓷器上,不仅技术成熟,而且产量也最大,对推动陶下彩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研究,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初期为单一的褐彩斑点,之后演变成精美的褐、绿彩斑点,最后出现复杂的釉下图案和文字。
唐代长沙窑月白釉釉下绿彩菱形纹长方枕。

枕呈长方体形,棱角呈圆弧状,枕背面一侧开有一出气孔。

器身施月白釉,釉面开有细碎纹片,外壁近底处和外底无釉。

枕面中部绘4个绿彩菱形纹,枕面四角、枕壁四周均绘一绿彩花叶纹。

褐、绿彩装饰是长沙窑产品中较为常见的装饰方法,而且也是早期釉下彩装饰的代表,可能受到伊斯兰文化影响。

唐代长沙窑褐、绿彩枕。

枕造型简洁规整,面呈圆角长方体形,面略大于底,底面露胎,其余各面均施釉,釉面剥落较为严重。

枕面以绿色彩点围绕褐色圆圈组成有规律的图案,枕壁以绿彩描绘花叶纹。

这件瓷枕在陶瓷馆浴德堂的外销瓷展厅展出。

中国陶瓷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先出现高温瓷,后面才出现低温瓷,先出现釉下彩,后来才有釉上彩,似乎中国陶瓷喜欢玩最难的。

在瓷器以青为尚的唐代,勇于探索的长沙窑匠师把毛笔描绘运用到瓷器装饰上,用毛笔蘸彩料在生坯绘饰,然后施一层透明青釉入窑烧成。

唐代长沙窑青釉彩绘花鸟图执壶。

执壶撇口、束颈、瓜棱形长圆腹、饼形实足、平底。肩一侧置六棱形短流,另一侧颈、腹之间置曲柄。

内、外施青釉。腹部以褐彩勾描一株花草和一只鸟的轮廓,轮廓线内填涂绿彩。
长沙窑遗址出土的执壶上经常书写"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自入新峰市,唯闻旧酒香"等题识,说明这类执壶是当时斟酒用的酒注。

模印贴花装饰是长沙窑瓷器的特色之一,在系或腹上作局部装饰,所贴花纹有双鱼、双鸟、花朵、葡萄、狮子、宝塔、人物等。

这种装饰技术出现于中唐偏晚,先用模具印出装饰物,趁坯体未干时,把装饰物粘贴在坯体上,经施釉、涂彩后,再入窑经高温烧成。

唐代长沙窑褐釉模印贴花椰枣纹双系罐。

罐广口圆唇、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饼形实足,平底。

肩部两侧对称置双系,系根部模印贴花三叶纹,肩部另两侧对称饰模印贴花团状椰枣纹。
胎色灰白,内、外施褐色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面开有纹片,颈、肩和肩、系交接处积釉呈黑褐色。

长沙窑是唐代主要烧造外销瓷的著名瓷窑,产品曾远销东亚、东南亚、西亚、中东和非洲等地,自身也受到外来文化影响,器型和纹饰都别具一格,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唐代长沙窑青釉褐斑模印贴花椰枣纹执壶。

执壶撇口、阔颈、丰肩、鼓腹,腹下略内收,饼形实足,平底。外壁腹部以模印贴花技法装饰均匀分布的3组椰枣图。

内外施青黄釉,并在模印贴花部位涂抹酱褐色彩斑,形成3个稍有垂流的椭圆形斑块,突出了模印贴花的装饰效果。
椰枣产于西亚、北非,是干热地区重要的果树作物之一,纹饰在长沙窑瓷器上,体现了开放包容的唐王朝与西亚、北非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件长沙窑青釉褐斑执壶器形优美,通体施青釉,图案具有异国情调,是唐代长沙窑烧造的外销产品。

邛窑是邛崃窑的简称,遗址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分布于固驿乡公义村、南河乡十方堂村、白鹤乡大鱼村、西桥乡西河村等地。

邛窑创烧于南朝,盛于唐、五代时期,瓷器造型、釉色、装饰技法等均有较大发展,到北宋后逐渐衰落。

唐代邛窑绿釉瓜棱瓶。

瓶唇口、长直颈、平折肩、鼓腹,腹下内收,圈足。腹部压有均匀分布的4条凹线,致使腹部呈瓜棱形。

胎质较粗,胎色灰褐,外壁施淡黄色化妆土。内外施绿釉,釉面乳浊感较强,外壁施釉不到底。

唐代邛窑瓷器一般胎体较厚,胎色多种,以紫红色胎为主,含均匀细砂料,胎釉之间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产品有生活用具、文具和各种瓷塑,多见碗、壶、洗、盘、瓶、罐等,造型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唐代邛窑绿釉盏。

盏直口、浅腹、下腹内折、饼形实足、平底。胎体厚重。

内施绿釉,釉薄而失透,匀净无光泽。外壁仅口部施绿釉,其下素胎无釉。

邛窑灯盏常作成中空夹层,夹层内可注水降低油的热度,减少油因受热而挥发,以起到省油目的。

邛窑品种有青釉、青釉褐绿斑、青釉褐绿彩绘等,与长沙窑有共同之处。

器物装饰简单,除青釉褐绿斑、褐绿彩绘外,以点彩装饰较为多见,或用褐点组成纹饰,或用褐彩点成一圈,中间点绿彩。

唐代邛窑青釉褐绿斑四系壶。

壶圆唇、直口、短颈、丰肩、鼓腹,腹下渐收敛,近底处微外撇,平底。肩部等距离置4个横系,其中一系下置短流。

胎质较粗,内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口部施褐釉,肩和腹上部饰褐、绿相间的4个斑块。

唐代耀州窑烧造陶瓷品种较丰富,有青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素胎黑釉花、白釉绿彩瓷和三彩釉陶等。

耀州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批量烧造茶叶末釉瓷的瓷窑,茶叶末釉是一种铁氧化和氧化镁的结晶釉,细小的晶点恰似茶叶研成的细末,故称茶叶末釉。

唐代耀州窑茶叶末釉执壶。

执壶撇口、短颈、溜肩、垂腹、饼形实足、平底。肩部一侧置短流,另一侧颈、肩之间置宽扁曲柄。

内、外施茶叶末釉,釉层肥厚而润泽,外壁施釉不到底。

河南巩义窑除盛烧三彩釉陶外,还以绞胎工艺著称。

绞胎是用颜色各异的陶土或瓷土,分别制成不同泥色的泥料,然后将它们相互缠绕结合,制成新的泥料,再拉坯成型,胎泥相互缠绕形成各种纹理。

唐代巩县窑绞胎三足罐。

三足罐是河南巩义窑常见器形,造型模仿唐代金银器。罐撇口,短束颈,溜肩,扁圆腹,腹下承以3只兽足。

通体绞胎,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木理纹样,并以团花形式表现,是绞胎器物中难得的佳作。

从唐代起就成熟的釉下彩技术,大胆的描绘创新,越来越洁净的白瓷,景德镇的二元配方,加上外来的苏麻离青,在元代结出了青花瓷这颗硕果。

元青花问世就达巅峰,似乎有些突兀,其实中国陶瓷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来的

只是,我要的爱太完美,你永远都学不会。

关注我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录(111)之故宫 武英殿陶瓷馆(6)
这种图案叫“椰枣纹”
唐代长沙窑陶瓷
陶瓷考古:唐代长沙窑
唐代陶瓷(3)两岸故宫藏
每日一赏 | 唐长沙窑青釉褐斑贴花椰枣纹瓷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