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下

器晤 总263 题

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上

史前众神的共享密码

下  篇

7

主要分布在江汉地区的石家河与后石家河文化也发现不少玉器,多数玉器小巧精致,其中有一些神人像和神面像。区别它们是人像还是神像,主要就是看有无獠牙和鸟形冠饰,那些没有獠牙和鸟形冠饰的就是人面像,应当表现的是人祖崇拜,对于这一部分石家河文化玉人面本文不拟细述。

石家河文化玉人面(湖北天门)

在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的先后几次发掘中,都有玉神面出土。有一件玉神面头戴鸟形冠,隆准大眼,带有长而尖的两对上下大獠牙,上獠牙在内侧,下獠牙在外侧。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湖北天门)

在石家河遗址发现的另一件玉神面,也是鸟形冠饰,带一上一下两对大獠牙。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及线图(湖北天门)

新近在湖南澧县孙家岗遗址的发掘中,也发现了一件典型的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神面有左右伸出的鸟形冠饰,两对獠牙尖锐而长大,采用阳刻技法雕琢非常精致。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湖南澧县)

若干件收藏在国外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鸟形冠獠牙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有的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有的可能晚到商周之际。以下这几件玉神面,制作精工,应当是属于石家河文化遗物。

如大英博物馆藏石家河文化玉神面,造型非常周正,鸟形冠饰,大眼隆准,上下有两对长长的獠牙。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大英博物馆)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藏一件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戴鸟形冠,饰有耳环,两对长长的上下獠牙显得非常狰狞。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
(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

美国国家博物馆藏一件双面雕玉神面,高冠鸟形饰,两面神像略同,细部小有区别,最明显的不同是一面有上下两对獠牙,但另一面没有獠牙。这一个区别也许透露了獠牙神的某些重要信息,值得关注。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美国国家博物馆)

国外其他博物馆见到的几件石家河文化风格的玉神面,一般也都饰有鸟形冠,上下各有一对长长的獠牙,獠牙也都显得非常尖锐。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国外早期收藏品)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线图
(国外早期收藏品)

8

三代遗存中也发现了一些玉雕神面,特别是在商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偶有出土。许多研究者认为这些玉神面都与石家河文化有关,并非是三代时期所制作,这样的认识大体已经成为共识。

三代玉神面

如山东济南大辛庄商代墓葬中发现的一件玉神面,是少见的侧面构型,如果将它还原为正面像,就是很典型的石家河文化鸟冠神面了。神面也有上下两对獠牙,獠牙很尖很长。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山东济南)

又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玉神面,是典型的石家河高冠神面风格,也带有上下两对长长的獠牙。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江西新干)

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双面雕刻神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长长的獠牙龇出。这样的玉神面带有鸟形冠饰,也属于石家河文化风格。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山西曲沃)

9

近年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的石雕神面像引起极大关注,我在披露的石雕神面中观察,并没有发现明确的獠牙刻画,这让人觉得有些意外。

龙山文化石雕神面(陕西神木)

我们知道石家河文化有一部分人面像,是没有獠牙的,前面将这样的雕像归入到祖先神之列。石峁的石雕像是否也是这样的性质,还不便很快得出结论。

如果依然将这些雕像认作是神像,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过渡,是动物神向人神的过渡。这个过渡是让獠牙构图退出神像造型,我们由商周艺术中基本不见獠牙人面神面便能体会到这个变化。

举例如殷墟妇好墓出土偶方彝,上面的大兽面没见有牙,也没有獠牙。

商代青铜器上兽面(河南安阳)

还有西周早期兽面纹甗,上面的兽面纹倒是见到上下獠牙,但它只是纯粹的兽,而不是史前那样的带獠牙的人面神。

西周青铜器上兽面

这是商周神兽造型的通例,一般没有带獠牙的人面出现,这类例证有许多,不必再列举了。

商周神兽带有大獠牙的最典型的例证,在一些大型青铜钺上可以看到。妇好墓和河北藁城出土的大钺上,在中心部位铸成张口虎首,大张的口中露着上下獠牙。

商代青铜器上兽面(河南安阳)

商代青铜器上兽面(河北藁城)

三代再无人面獠牙神像,但也有个别特例不能忽视,如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双面神像,中空扁体,两面对称,铸作神人首形。有描述称头像面容神秘诡异,威严恐惧,为半人半神之像。我注意到这个神像是带有獠牙的,只表现了一对下獠牙,而且这獠牙的尖是蜷曲的,是有意将那种威慑隐藏起来了。

商代青铜器上兽面及线图(江西新干)

剩下了一对下獠牙,而且还蜷曲着牙尖,这与史前的神像风格迥异,也让我们找到了神面獠牙已经不如先前那样重要的证据。

当然也不是说神面的獠牙从此就完全消失,在汉画中偶尔也还能见到,如陕北的铺首雕刻神面还带有獠牙,不过只剩下一对上獠牙了。

汉画铺首上神面(陕北)

10

史前中国制作有獠牙神面艺术品,在接近8000年前的南北方都有发现,在南方高庙文化的白陶和北方兴隆洼文化的石刻,都见到有獠牙神面。特别让人感兴趣的是,辽宁阜新他尺石刻和湖南桂阳千家坪陶绘神面,除了都有相同的四颗獠牙,口唇左右还有相似的须髯图形,相同的思维与创意让人无法否定二者之间必定存在的联系。

高庙文化陶器上神面(湖南桂阳)


兴隆洼文化石刻神面(内蒙古阜新)

高庙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以表现獠牙为主。神面大都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上下两对獠牙的嘴,獠牙很长既尖且长,狰狞之态跃然眼前。

仰韶文化彩陶上也绘有獠牙神面,只见到一对下獠牙,是很生动的人面形象。

良渚文化玉器上微刻的神面普遍都有獠牙,也是上下各一对,只是獠牙一般比较平齐,一般没有牙尖。这些神面一般被认作是兽面形,属于何种动物并没有公允的结论。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是以长长尖利的獠牙为特征,獠牙上下各有一对,神面几乎都是人面形。

史前獠牙神面与神像比较图

白陶的压刻,玉石的雕琢,彩陶的描绘,这三次艺术浪潮掀起的造神运动,留下了类同的神形,按照相同的密码造势。这已经不只是艺术层面上传统的延续,而且是信仰体系层面上的认同,这两方面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代人面形的獠牙神消失,也罕见兽面类的正视獠牙神。三代青铜与玉器之正视神兽面,没有史前那样的獠牙。多数是双身合体构图,见有双下颌,上下獠牙都呈横向态势,这与史前明显不同。

对史前中国艺术创意中的獠牙神面,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点印象:流行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4000年前,在南北地区大范围流行;獠牙构图基本类似,上下各一对,上牙居内下牙居外,风格一脉相承。

这样看来,獠牙神在史前有大范围长时段认同,这可以确定是崇拜与信仰的认同。

11

如何解读獠牙这个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众神共享的密码?众神共享的密码又为何是獠牙?这样一种史前认同的信仰与崇拜的内涵又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但它们又未必都很容易找到确定的答案。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史前的獠牙神面像,正是在人面上加饰了动物獠牙创作而成的。

猛兽的威风,都表现在头面上,觉得有三要素最是唬人,角、眼和牙。猛兽拥有神格,往往也是以这三要素为资格,并非缺一不可,可三可二,至少得有一个要素。以往我论及角与眼,这一次专论獠牙,也是不可忽略的众神密码。

人本来有相当于獠牙的犬齿,但一般都长不长,很少有伸出嘴唇外面的。一些猛兽有明显的獠牙,在人面上配上这样的动物獠牙,半人半兽,便具有了神性。这样的神既具有人的亲和力,又具有兽的威慑力。

神面上的獠牙可能选自某种确定的动物,觉得取自野猪或家猪的可能性较大。

由考古发现看,史前人的艺术品常有取材于猪的,有野猪,也有家猪。野猪和家猪常见,造神时借野猪的牙齿一用,也很自然。

红山文化中发现有带獠牙的玉猪龙,红山文化之前的赵宝沟文化中已经隐约见到了这样的猪龙,只不过它是刻画在陶器上,带长长獠牙的猪与鹿和鸟在一起,我们不怀疑当时的先民已经将神性赋予给了它们。

赵宝沟文化陶器上动物纹獠牙
(内蒙古敖汉旗)

引人关注的安徽含山的凌家滩遗址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猪,玉猪虽然随玉石之形只是雕琢出大致轮廓,但它嘴边的獠牙却有明确表现。

凌家滩文化玉猪獠牙(安徽含山)

史前带獠牙的猪形艺术品,又有江苏常州新岗崧泽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件陶猪,猪体不仅刻画有花带状纹饰,嘴边的獠牙也有明确刻画。

崧泽文化陶猪獠牙(江苏常州)

野猪与家猪有别,不必细分这些艺术品表现的是什么猪,只要认定是比较厉害的猪就可以了。

12

为着造神,借着猪的模样,取猪的獠牙,将神威武装到牙齿。

獠牙是一些哺乳动物上颌骨或下颌骨上长出来的发育非常强壮的不断生长的牙齿,獠牙会远远伸出动物的颌部。雌雄獠牙长短不同,一般雄性獠牙长出体外。

家猪的獠牙很短,而且生出来时是要剪掉的,不然仔猪吃奶时会咬伤母猪乳头。野猪原本没剪过牙,雄性野猪有两对不断生长的出露嘴外的獠牙,用作武器或掘食工具,雌性野猪的獠牙较短,一般不露出嘴外。野猪獠牙比起虎牙更加张扬,显得更加恐怖。

野猪獠牙

我们由史前神面观察,上獠牙靠外侧,下獠牙居内侧,南北早晚风格一致,这样的特点也恰与野猪吻合,所以可以初步判断神面之牙,应当就是野猪獠牙的象征。

带野猪獠牙的神面,作为一种艺术创意,它也应当与流行的野猪崇拜有关。由凶猛野猪而产生的这种崇拜,在上古世界各地曾广泛流行,远古中国自然也不例外。关于中国远古的野猪崇拜,有许多学者进行过探讨,郭静云教授在《天神与天地之道——巫觋信仰与传统思想渊源》论及于此,她解释说上古野猪崇拜的消失,是因狩猎社会消逝之后,野猪作为王权和勇武的象征,逐渐被虎崇拜所整合的结果。

读《易·大畜》云:“豮豕之牙,吉”。注者或解豮为“除其牙也”,又《释文》说“豕去势曰豮”。不论怎么理解,这里讲的一定是獠牙,这猪的獠牙向来被认定是吉物,好东西,以利制害,驱邪得吉。

还要提到郭静云一次名为《商代礼器人面寻钥》的演讲,蒐集商周时期的人面造型,分为四种类型。她明确指出高庙文化的獠牙是野猪獠牙,他们当时是对野猪崇拜。她例举各地崇拜野猪的遗迹,注意到野猪獠牙在一些考古学文化中的发现。她说北方兴隆洼文化中期是崇拜野猪的猎民文化,渭河流域半坡文化对野猪崇拜,只有男性随葬野猪獠牙,这些男性可能是巫师,野猪獠牙是巫师联络神的法器。

郭静云特别注意到,殷末时期獠牙的意义已经逐渐消失,因为狩猎文化有野猪的崇拜,狩猎文化消失,野猪崇拜也就被忘记了,野猪獠牙也就不再与神面产生直接联系了。

这个判断大体符合实际,獠牙意义的消失应当是在三代之初,或者更明确地说是在相当于石峁文化的时代。


请点击下列标题阅读
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前獠牙神像崇拜存在广泛认同
人神之间:史前中国造神运动中的三次艺术浪潮(下)
快评三星堆|青铜鸟人神坛
4000年前的北斗神猪
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上
史前造神运动中的三次艺术浪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