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型范畴理论合集12篇
userphoto

2023.10.16 江西

关注

原型范畴理论篇1

关键词:范畴;原型;理论;应用

一、“原型”(prototype)以及原型范畴理论

20世纪50年代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了“家族相似性” (Family Resemblance)的观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Eleanor Rosch针对统的范畴模式中充分必要条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的缺陷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概念构建模式,即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theory)它是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认知语言学家目前对“原型”主要有三种解释(按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

1.指范畴内典型代表,是与同一概念成员有更多共同特征的实例(Rosch)

这里我们以GOE中的“鸟类”为例。在所有列出的这些鸟类中,知更鸟就是鸟类的一个“原型”。知更鸟的特征有:脊椎动物的一类,温血卵生,用肺呼吸,几乎全身有羽毛,后肢能行走,前肢变为翅,能飞。那么与这个实例拥有更多共同特征的鸟类就是范畴的典型成员,更靠近这个范畴的核心。而企鹅、蝙蝠这一类与原型成员相似度低的鸟类就处于这个范畴的边缘。

2.指范畴核心概念的图示型表征。(Reed & Taylor)原型是范畴的“理想成员”。

我们再以“祖母绿”这一词为例,它代表的这类宝石的成色、净度等是无法被准确定义的,于是,我们不能找到一颗原型的“祖母绿”,只能构建起它的“理想成员”,并且根据范畴中成员与理想成员的相似度,来确定其他成员的位置。

3.原型加转换观点(Franks & Branford,1971)

认为原型是一套实例及一套对最佳实例进行操作的转换规则。这一观点似乎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综合。认为居于范畴的中心位置语义范畴内的其他成员依据其特征与典型成员的吻合程度依次排开,成员具有的典型特征越多,离畴的中心位置越近,反之就越远,直至某些成员因其特征最不具典型性而处于范畴的边缘位置。

4. 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

在同一范畴中,范畴成员有隶属程度上的差异,各成员间关系是不平等的,以家族相似性为纽带,向边缘延伸。比如在“鸟类”范畴中,企鹅、蝙蝠等等就属于边缘成员,它们和知更鸟,麻雀等等的地位在范畴中是不平等的,处于范畴的边缘地带。

5. 范畴的边缘具有模糊性特点,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按照典型范畴理论,两栖动物是对陆生动物和水生动物的模糊,它既具有陆生动物的特点也具有水生动物的特点,并且在这两个范畴之中都属于非典型成员。

6.中心成员具有可变性。

由于范畴的边缘是开放的,只要具备范畴的某一特征便都可被划入该范畴之内。如game(游戏)这个以前只包括球类、类等游戏,但随著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videogame一词,因其具有的娱特征而被归入game的范畴之内。

二、经典范畴理论与原型范畴理论对比

至此,我们可以就两种范畴理论作一个简要的比较:

经典范畴原型范畴

成员条件充分必要条件(非此即彼)充分不必要条件

界限边界清晰边界模糊

等级没有等级优劣中心与边缘成员

成员间状态相对静止动态性

认知角度客观分类主观认知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种理论存在诸多不同。对于两种理论的评价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虽然原型范畴的确存在相对多的优越性,但仍有缺陷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文章的第三部分中将作详细阐述。

三、原型理论在解释正反同词等方面的局限性

正反义同词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汉语的训诂学中把一个词在共时的语言背景下,具有两个互相对立的义项的词称为正反同词或反训词。比如“扰 ”有“混乱”、“无序”、“不宁”、“战乱”等义项,它们都属于“乱”这个深层的范畴;又有“柔顺”、“有条理”、“顺服”等义项,则属于“顺”这个深层范畴。可见原型理论在解释正反同词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除此意外还有,还以下不足之处:

1.研究方法偏颇

2.预料来源单一,跟随国外步伐,仅对部分概念范畴进行分析:

3.共有一个范畴典型受到挑战

比如“扰”有两个大的相反的深层意义范畴,却统一在一个词的词义集合体中,这就违背了范畴的原型只能有一个核心成员或该范畴中的一群核心成员的原则。

桂诗春说“有些复杂的词义关系,就很难说的清楚谁是原型”由此看来,原型理论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4.没有充分考虑语境的影响(语境不同,原型不同)

The hunter took his gun,left the lodge and called his dog.

She took her dog to the salon to have its curl reset.

The policeman lined up with the dogs to face the rioters.

出现了三种截然不同的狗的形象,桀骜不驯的猎狗,温顺可人的宠物狗和机警灵敏的警犬再如中国人和日本人眼中的desk也是不一样的概念。

5.原型理论对范畴边界问题关注不够

两个范畴的原型相同,边界不同。比如绳子rope,而细绳子则是string 再如bravery和courage 分指以下二例。

A person jumps into a fast-flowing river in an attemp to save someone who has fallen in.

A person risks his career and livelihood by exposing malpractice and injustice at the heart of the government.

还有同一事物,可以是不同范畴比如(者)、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没有目的的走路(散步)、不花钱(节约)。同一事物没有固定的内在范畴,关键是你如何看待?

四、原型范畴的应用

1.在新词产生和理解上的应用举例

原型范畴理论篇2

原型范畴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Eleanor Rosch建立的。这一理论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语言学的各个领域,如词汇的分析和学习方面。因此,当代对原型范畴理论的关注越来越多。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形成

传统的范畴理论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以唯理主义为理论依据,以二元划分为根据,认为范畴是由必要和充分的条件联合定义的,范畴有明显的界限,范畴所有的成员具有同等的地位。这一理论在Ludwig Wittgenstein提出新观点之前的2000多年里一直占统治地位。随着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范畴理论受到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挑战。20世纪50年代,Ludwig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近几十年来,家族相似性在西方语言学界得到广泛重视,在许多语言学著作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Rosch及其合作者在20世纪70年代又发展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建立了“原型(prototype)理论”,即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基本范畴,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例如: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常被视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则为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具有“核心”和“边缘”即“典型”和“非典型”这个事实上。范畴的典型成员通常具有认知上的“突显性”。它们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它们也最接近人们的期待和预料。因此,在我们开始习得一门语言时,一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是最容易﹑最早被习得的。

二、原型范畴理论的特点

1)原型范畴显示出范畴成员的隶属存在等级性,在一个范畴中,不是每个成员的资格都是相等的。Rosch(1978:36)谈到,通过原型范畴理论,我们普遍认为范畴成员中最明显的例子是根据人们对范畴成员的有效判断来定义的……我们能够判断一个例子的典型与否,并且在没有界限的情况下,根据典型例子来处理问题。

2)原型典型范畴存在着一种家族相似结构,或者更普遍的认为,它们的语义结构采取的是成束的并且是意义相重叠的形式。Ludwig Wittgenstein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Spiel”(游戏)的语义范畴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总有相似之处,但两个成员之间的相似之处不一定为第三个成员所拥有;而且,随着列出并被比较的成员的增多,各个成员之间共同拥有的相似之处亦愈来愈少,直到最后找不到这个语义范畴的所有成员所共同拥有的一个相似之处,这样的相似性就像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特征相似关系。

3)原型理论范畴的界限是模糊的。Rosch(1981)认为,对范畴研究的新趋势表明范畴的界限未必是确定的。

4)没有任何标准化(必要的和充分的)属性可以定义原型范畴。Coleman and Kay(1981)指出:我们认为许多词并不把一些必要的和充分的条件作为它们的含义,而一个物或一件事应该满足了这些条件才具备成为这个词所标明的范畴中成员的资格,更确切地说,是我们称为原型的心理学研究上的物体或过程[2]。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范畴化过程的进行,大脑对信息的有效分类和组织,人类对语言的习得,以及语言自身词汇的构成和发展等等都离不开原型理论和“基本层次范畴”的应用。基本层次的形成是人与客观外界直接互动的结果,必须依赖于人类最基本的感知能力,如:完形感知、意象、动觉功能等。基本层次范畴形成了基本层次词和原型意义,它们可用来指范畴中的原型样本。基本层次词出现较早,较为常用基本范畴,是生活中的基本词语,也是儿童习得时掌握得最早的词语,形式简短,多呈中性。有研究证明在4-5岁儿童掌握的词汇中有80%属基本层次词。因此,基本范畴层次是人们认识事物、理解世界的最直接、最基本的出发点,是进行范畴化的最有力工具。

三、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

原型范畴理论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学习一门语言及其词汇表达都离不开原型范畴理论的应用,它在英汉语构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Berlin在1978年将生物中用语言表达的类别大致简化分为三个层次:

①最高的生命层(life-form level),如英语单词tree、grass、fish、bird、animal等;②最重要的中间层是类层,如英语中表示“tree”的种类层有pine、oak、edar、maple等;③最低层通常为具体层,英语中表示个层次的词语常由“修饰语+种类层次词”构成的合词。如表示同种类“oak”的具体词有tan oak、blue oak 等。

本文拟将最高的生命层视为一个“范畴”(范畴语),中间的种类层为基本层次(基本层次语),最低的具体层相当于一个范畴的非中心成分。这样,“tree”和“树”可视为表示一个范畴的术语。该范畴中的基本层次可为“pine”和“松树”,它们都大致具有上述基本层次范畴的特征,是范畴中的原型样本,是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形式简短。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较为简单的词汇形式对应于更为突显的事物。表达下位层次的词语常用复合词,如英语中的Pon-derosa pine、Northern Ponderosa pine。

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因素,因此不同民族之间也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差异,因而对范畴的划分、基本层次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会随时间、地域、民族而发生变化(Ungerer&Schmid,1996:43-45)。英汉两语言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但也有差异,许多学者对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的空缺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此处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这些空缺可能是由于两民族对范畴或基本层次范畴的认知方式、概括层次、社会背景、构词功能的差异所致,如rice可指“水稻”、“大米”或“米饭”;“星”可指“star”或“planet”等。也可能是由于语言中构词方式的差异而影响到了对范畴的认识。下文主要简述英汉两语言运用范畴理论的构词方式。

汉语构词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修饰语+中心概念”,可称为“定中构词法”,这里的“中心概念”,就相当于上述的“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汉语可直接运用它来构词,这是一种十分常见而又经济的手段,同时也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直接表明其生物或事物范畴属性的功能。根据Berlin的三层次分类法,汉语的定中构词法可出现在从范畴层到基本层上基本范畴,或从基本层到具体层上,如:“树-桃树-蟠桃树”等;也可从最高的范畴层直接到最低的具体层上,如“菩提树”则是直接用范畴语构成的具体词,因此这种构词法可出现在几个层次上。

汉民族对“定中构词法”中的“定”有很多识别类型,诸如:形状、颜色、产地、功能、材料、性质、主要特征、方式、目的等等,这与Berlin所说的具体词中修饰语的类别相似。这种定中构词法,采用了逻辑定义中的“属加种差”的形式,用“属”来体现范畴或基本层次概念,用下义物的某一特征来表示“种差”,这种构词法可充分揭示出词语的内部逻辑。这又是一种象似性现象,语言中采用这种“定中法”所构成的词,反映出了现实中的子母分类结构。Berlin主要从动植物角度来分类,其实从构词角度来说,他所说的最高层也可包括无生命的范畴。因此,汉语构词时更注重生物、事物、行为、现象等在意念上的范畴属性,其象似性程度要高于英语,如汉语名词中表示范畴的字:树、花、草、木、鸡、鱼、牛、羊,以及馆、室、场、所、酒、笔等等,都可在其前加上各种表示“种差”的字词来构成大量汉语词。若将汉语中的这些词语都列出来,再找出英语的对等词,就会发现两语言运用范畴语进行构词的方式相差甚远。

英汉两语言这种定中构词法的差异不仅存在于名词之中,动词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如:“哭”与“笑”这一“国际语言”,表示各种喜怒哀乐的复杂心情,在中国人眼里,不管怎么“哭”,都是一类的动作,或者如何“笑”,也同属一种行为,它们可划归在一个范畴之中,若要表示不同的哭法或笑法,在其前只须加上表示区别特征的“种差”即可;而英语中在“哭”和“笑”这两个范畴中,不同的哭笑,要用不同的具体词来表达基本范畴,一般是一词一“哭”或一词一“笑”:

哭cry 恸哭 wail

大哭bawl 放声大哭 burst into tears

嚎哭 howl, yowl 低声哭 mewl

号哭 howl, yowl 抽噎地哭 pule, sniffle

欢笑laugh 微笑 smile, beam

暗笑 snicker 憨笑 simper

耻笑 flout 偷笑 smirk

感情丰富而又淋漓尽致的各种哭与笑,在汉语中往往都离不开表示“哭”和“笑”的范畴语,而英语中则有很多具体的“哭、笑”单词,它们在构词功能上存在较大差异,似乎:“笑”不全等于laugh,“哭”不全等于cry。

英语构词时有一个独特的方式,注重词的词类范畴属性,如表示某概念的词具有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等性质,多用后缀表示词性,在构词中更多地使用了“词类范畴法”,但汉语缺乏这类表示词性范畴的标记。

从上面的英汉构词方式可见,汉语更注重词语的意念范畴,构词时多用定中构词法,用范畴语或基本层次语来作义类标记,突出表示其“义类范畴”,这就使得汉语中的词具有明显的义类范畴标记,但缺乏像英语那样表示词性范畴的词缀形式。英语的定中构词现象虽不及汉语范围广、频率高,但更注重突出词的词性范畴,广泛使用后缀表示词性,这是英汉两语言构词的主要区别之一,也是由于对不同范畴概念在构词功能上的认识差异所致。

[参考文献]

[1]王寅.英汉语言区别特征研究[M]. 新华出版社,1994.

[2]解静莉.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 英语教学研究,2006,3.

[3]郑银芳.谈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4]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 重庆出版社,2005.

[5]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赵艳芳编著.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Berlin, B.&Kay, P. Basic ColorTerms: Their Universality & Evolution[M]. Berkeley: Universityof CaliforniaPress, 1969.

[8]Rosch, E. & Mervis, C.B. Familyresemblances: Studiesin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categories[J]. CognitivePsychology , 1975.

原型范畴理论篇3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语言学的研究,特别是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人们逐渐意识到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语言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原型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起初,经典范畴理论认为:特征是二分的,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范畴成员隶属于集合的程度是相等的,没有核心和边缘之分。然而,随着语言学深入的发展,经典理论很难解释更多的现象,特别是自然范畴、社会现象,因为Jackendoff认为如果不是大多数,也是许多范畴不具备二分性,而是建立在原型之上的,它们具有家族相似性、边界模糊性等特点。维特根斯坦对经典范畴理论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家族相似性原理。

1、原型与家族相似性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典型成员被称为原型,原型被作为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维特根斯坦认为大部分范畴中的成员就如同一个家族得成员,每个成员都和其他一个或数个成员共有一项或数项属性,但几乎没有一个属性是所有成员所共有的,同一范畴内各成员的地位是不相同的。Rosch早期研究从颜色开始,后来,他从颜色范畴扩展到其他范畴,他认为原型是与同一概念的成员有更多共同属性的实例,它是一个范畴中特定的、具体的表象,对于识别范畴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原型范畴理论是对家族相似性原理的一个应用和发展,原型是进行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人们在识别范畴中这样的原型样本时,心智处理最容易、费时最短。当提及某一范畴时,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其原型样本。维特根斯坦认为,当人们掌握了原型后,就可以此为出发点,根据家族相似性的原则类推到其他实例中,从而可了解到范畴的全部所指。因此,一个范畴就是围绕原型这一参照点建立起来的。如说到“鸟”这一范畴,“知更鸟”比“鸡、企鹅、鸵鸟”更具有代表性。我们经常会认为企鹅更像知更鸟,而一般不会想到知更鸟像企鹅。有关知更鸟的新信息更加可能会被赋予企鹅。原型对于范畴的形成和理解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Ungerer&Schmid1996:12)指出:“自然原型在范畴的形成和学习的各个阶段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原型是一个范畴中的典型实例,其他成员是基于它们被感知到的与原型相似而被纳入同一范畴的。原型样本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时代而有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到“鸟”,英国人一般会马上想到“robin”,而中国人更多地会想到“麻雀”。如上所述,范畴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同样地,词义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以中心意义为基础不断扩展形成了一个意义链,构成了一个语义网络。有了原型,可以缩小我们认知的范围,减少认知的复杂性。

2、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是人类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的一种高级认知活动。Ungerer&Schmid1996:2)认为:范畴化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智过程,是建构范畴的基础。范畴化是一种基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以主客体互动为出发点,对外界事体进行主观概括和类属划分的心智过程,是一种赋予世界以一定结构,并使其从无序转向有序的理性活动,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手段。(戴禄华)人类的范畴可根据原型进行范畴化,许多范畴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王寅:P96-97)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石,以家族相似性为基础的原型理论同样可以用来阐释语言的多义范畴。一个多义词就是一个范畴,其中有中心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Langacker2000:4)指出:一个典型的词项代表一个复杂的范畴,它不是仅有一义,而有多个相关的意义,这些意义通过范畴化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了一个网络。如fruit有水果;植物的果实;任何可用以做食物的植物或蔬菜产物;(比喻用法)收获、成果、结果、子女等意思。范畴可分为:基本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人类是从基本范畴层次来认识事物,这样能快速、有效地处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原型。基本范畴对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3、基本范畴

在经验世界里,事物被划分为不同的范畴,如动物、植物、家具、建筑等等,而且同一范畴又同时属于多层范畴,如一只哈巴狗同时属于动物、犬科、狗、哈巴狗等范畴。这些多层范畴构成范畴的不同等级。大脑是如何对事物进行最有效的分类和组织的呢?认知科学发现了一个重要层面―――基本范畴层面,即大脑是从中间层面开始认知事物的。在此层面上,人们的分类与客观主义的自然分类最接近,人们处理自然的事物最有效、最成功。也就是在此层面上,人们区分事物最容易,比如区分老虎和大象要比认识猫科动物,区分不同种类的虎更容易。在此基本层面上所感知的范畴叫基本范畴。(赵艳芳)基本范畴具有如下特点:1)经验感觉上的完整性;2)心理认识上的易辨性;3)地位等级上的优先性;4)行为反应上的一致性;5)语言交际上的常用性;6)相关线索的有效性;7)知识和思维的组织性。(王寅:P138)

三、原型范畴理论的启示

1.重视基本范畴词的学习

如上所述,人们有两种基本的范畴化方法:依据原型代表进行范畴化,或依据图式表征进行范畴化。Langacker1987:373)认为:儿童在建构范畴时,先通过原型代表识别范畴术语,如通过chairs、sofas、tables等识别出furniture,然后去除差异、找出共性,建立了图式表征。因此范畴不是作为可分析出的特征的集合学得的,而是基于原型样本学得的,它具有综合性,基本范畴习得先于其他范畴。在基本词汇学习和使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建构高层次和低层次的词汇,形成一个词汇网络,掌握基本范畴词的规律,有利于提高记忆单词的速度和效率。掌握基本词汇对阅读、写作、听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只有先重视基本词汇的学习,注意基本词汇的不同词义和词组搭配.再在此基础上.扩大词汇量,词汇学习的基本功才会扎实,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原型范畴理论篇4

一、引言

一词多义作为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影响词汇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指一个词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而且诸义项之间有密切相关的联系。这一术语是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由语义学创始人布雷尔提出的,此后,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多层面的研究。一词多义现象是语言经济性、灵活性和创造力的一种体现,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性。英语中绝大部分词汇都是多义词,这常常给英语学习者带来不少困难,所以本文试图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并探讨其对英语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概述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观点,是由经典理论发展来的。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Wittgenstein强烈批判了经典理论,以game范畴为例,提出“家族相似性”概念。他指出game范畴的每一个成员与另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但是每一相似之处并不一定为其他成员所共有,所有成员都是由家族相似性联系起来的。Wittgenstein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引起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后,美国人类学家Berlin和Kay对颜色范畴进行了研究,从此开始对原型理论的研究。他们发现不同的语言中都有基本颜色,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为参照点,对颜色进行划分,这些颜色的参照点就是焦点色。同时,美国心理学家Rosch将对焦点色的研究扩展至其他范畴,如鸟、水果、交通工具、蔬菜等,并总结其他学者对范畴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发展原型范畴理论。原型是范畴中最具代表性、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代表性。对范畴的认知,就是以原型为参照点,其边界通过范畴中成员的典型程度不断向外延伸,从而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

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各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这种不同程度的相似性使它们归入同一范畴。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相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原型范畴在边缘上是模糊的、开放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使新成员比较容易进入该范畴,成为边缘成员,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范畴的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汇意义就是一个原型范畴,每个单词都有基本义和引申义。所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多义范畴就是一个以原型意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展的范畴,义项具有典型和边缘之分,多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原型义项即词的本义,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首先被认知的,其他义项通过隐喻、转喻等延伸出来,并向外扩展形成一条或多条意义链。大量的研究表明,原型范畴理论在处理一词多义性方面已经显示出十分强大的解释力。Taylor以climb为例,用意义链代替家族相似性,解释多义词各项之间的联系,即意义A与B有关,意义B与C有关,意义C进一步衍生出D,等等。

在语义延伸过程中,除了这种链锁型方式外,还有辐射型方式,即以原型意义为中心,围绕它派生出其他许多意义,这些义项与原型义项有直接必然的关系,但又互相独立,即综合型方式。如head的基本意义为“头,头部”,在延伸的过程中,围绕这一原型义项,逐步产生多个边缘义项,如头脑、首脑、主管、源头,等等。王寅(2001)提出在词义发生变化时,可能会两种方式兼而有之,从基本义项开始,链锁型和辐射型交替出现,如board的本意是“一块薄木板”,在此基础上辐射出“桌子”、“船边甲板”、“布告牌”等多个义项,而后又通过链锁方式,从“船边甲板”衍生出“上船”、“上车、上飞机”等义项。

不管是链锁型、辐射型还是综合型方式,词汇的多义化过程通常都是人类利用隐喻和转喻思维进行认知的过程。隐喻和转喻都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不仅是修辞手段,而且构建了我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使人类可以随意地进行思考和交流。当今时代,新的概念层出不穷,人们一般是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相联系,找到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来表达新概念。这种创造喻和转喻思维发展了语义范畴,也为一词多义现象从认知层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所以说一词多义体现了人类认知的经济原则和概括原则。总之,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同时,原型范畴的边界模糊性和成员等级性,对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有一定的解释力。

四、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尽管有学者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不可否认,它对一次多义教学有指导意义。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一词多义不够重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片面孤立地解释多义词在某种语境下的含义,忽视了各义项之间的联系,通常导致学生只是片面地理解多义词的范畴。二是脱离语境,把多义词所有的含义简单地罗列出来,填鸭式地灌输给学生,也不强调原型义项的核心地位,这往往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无疑额外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但是英语中多义词占很大比例,特别是一些核心实义词,义项比较丰富,寻找词义演变的内在规律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繁多的词义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前人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前文的理论介绍及对一词多义的解读,下面总结一下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教学的启示。

(一)重视多义词的原型义项。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得知,在多义词的词义范畴中,有一个意义处于中心位置,即原型义项,其他义项都是在原型义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方式辐射或衍生而来的(谢志辉,2011)。从人类认知规律角度我们知道,原型是最容易被习得和接受的,它对非原型义项的习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一词多义时,应首先确立原型意义并重点讲解,让学生深刻了解多义词的核心,进而帮助理解和记忆其他义项。

(二)以原型义项为中心,重视原型义项与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

由上文可知,原型义项是多义词的核心,其他义项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辐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辐射范畴,各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所以在讲解一个词的多项义项时,应该从原型义项出发,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多义词不同义项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帮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联系,理解词汇意义延伸和变化的内在机制,对多义范畴有全面整体的理解,才能减轻记忆多义词的负担,提高效率并正确使用多义词。

(三)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类认知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隐喻将原本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归并到同一类别中,由相似性引发联想,产生了更加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任俊莲,2013)。以blood为例,其基本义是“血”、“血液”,基于隐喻认知,衍生出了其他义项,如血统,家世;伤亡;暴力等。在人类认识与思维过程中,除了隐喻之外,转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转喻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是基于同一范畴中不同事物之间的邻近性,用一个概念实体来识别另一个概念实体,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易理解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中的其他部分(任俊莲,2013)。既然一词多义是人类认知范畴化的结果,是人类隐喻和转喻思维的产物,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和转喻意识,提高隐喻和转喻能力,这对于学习英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四)重视多义词的动态变化。

词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变化。有的词义会消失,有的词义则会兴起;有的词义范畴会缩小,有的则会扩大;有的原型义项会淡化成边缘义项,有的边缘义项则会发展成原型义项。在教学中,要分清原型义项和边缘义项,而不是只依赖词典。词典中的词义是静态的,是词的语境意义固化的结果,不能反映各义项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必须以动态发展的思维对待词义的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语境确定词义,而不是生搬硬套。

五、结语

一词多义是普遍的语言现象。种种研究表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原型范畴理论为一词多义提供了充分的理据。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重点讲解原型义项,以原型义项为中心,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寻找原型义项和各义项之间的联系与家族相似性;务必重视隐喻和转喻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对词汇发展的动因和机制有一定的认识;注意多义词义项的变化,切勿机械记忆一词多义词汇。通过这些方式,改变传统的英语一词多义教学方式和机械的学习方式,提高词汇的习得效率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Rosch,E.Natural Categorie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3(4).

[2]Taylor,J.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Oxford University,2001.

[3]刘晓璇,宫金玲.原型范畴理论下的英语多义词词汇教学[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梁晓波,李勇忠.原型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6(4).

[5]卢丽萍.原型范畴理论下的一词多义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6).

[6]秦晓菲,李瑛.原型范畴理论与一词多义词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8(1).

[7]宋欣雄,李楚梅.原型理论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8]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原型范畴理论篇5

【Abstract】Recently,many scholars have proved Prototype theory’s explanation to analysis of polysemy.However,there is no perfect theor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its shortcomings gradually appear.Meantime,more scholars focus on this aspect.This paper aims to find weaknesses of this theory in its analysis of polysemy through examples.

【Key Words】Prototype theory; polysemy; shortcomings

一、引言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近几十年来在经典范畴理论(classical theory)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主流范畴理论。国内语言学界对该方面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过去二十多年中,国内语言学者运用原型理论阐述在语义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介绍和评述、语义的历时演变和多义词语义范畴的原型理论分析、语义模糊探究。原型范畴起先只用于研究单个原型特征的概念范畴,如birds,cups,colors等;后来,Fillmore等把原型理论用于多义词,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存在的理据,并试图揭示多义词产生的原因和机制。近些年国内语言学界在该理论下对于一词多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课堂一词多义教学研究、认知角度下二语多义习得等。迄今,原型范畴理论也招致了国内外学者的质疑,如针对反训词的深入考察和研究就证实了原型理论存在许多片面性,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原型范畴理论的进步与局限。本文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之下,通过对于“exchange”和“organ”的认知分析,望形成鲜明对比,证明该理论的不足之处。

二、原型范畴理论下对名词exchange的认知分析

以下是exchange的义项:

1.交换;互换;交流;掉换

2.交谈;争论

3.兑换;汇兑

4.(不同国家人或团体之间的)交流;互访

5.交易所

表1 ④①②

③⑤

表2 (政府机构) ⑤①②(人体重要器官)

⑥(政府机构下属部门)

见表1,义项(1)是中心的、典型的义项,而义项(5)则属于边缘义项。(1)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其他意思以家族相似性的方式向外扩展,以辐射型或连锁型模式构成意义链或意义网络。以上分析强有力的证明了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释力。但原型范畴理论并非完美,请看下例。

三、原型范畴理论下对名词organ的认知分析

以下是organ的义项:

1.(人体或动物的)器官

2.阳物;

3.管风琴

4.风琴

5.(官方的)机构;机关

6.机关报刊;(某团体的)宣传工具

见表2,义项1是该词的中心、基本义项。义项2作为男性的重要生殖器官,凸显了义项1作为生命器官重要性的一面。义项5与基本义项1具有相似性的特征,即都作为整体中的一部分,身体中的器官映射到政府部门的机构、机关,由于它们二者所处的域不同,即从一个域映射到另一个域,可以被认为是隐喻。义项6作为义项5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部分代指整体,则带有转喻的色彩。义项3作为义项4中的一种同样向我们传达了以部分代指整体的转喻词义延伸模式。但是,义项3、4与organ的其余义项有什么联系,原本属于乐器的两个义项为何会属于organ的义项,对于此处的疑问原型范畴理论却给不出合理的解释。

四、结语

原型理论解决了语义上诸多难题,但它不是一个成熟的理论。它为语义范畴描写提供新模型。与此同时,它也存在很多局限。如上文中对于名词organ第三、第四义项与其余义项的关系,原型范畴理论给不出合理的解释。任何理论提出以后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原型理论也不例外,它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才能更客观地反映认知与语言的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改进或修正语义范畴理论方面的研究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Fillmore,J.Towards a Descriptive Framework for Spatial Deixis[A].In R.J.Jarvella and W.Klein(eds.),Speech, Place and Action[C].New York: Wiley,1982.

原型范畴理论篇6

一、引言

从詹姆斯・霍姆斯1972年发表《翻译学的名与实》这一里程碑式的宣言至今,翻译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走过数载,文学、心理学、语言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一些相关理论也被借鉴引入到了翻译研究之中,其发展进步总体上呈现出繁荣之势。从语言转向到文化转向,又从实证转向到全球化转向,翻译研究经历了数次重大转变。近年来,翻译研究界似乎出现了“回归语言学”的部分转向(转引自姚振军,2014),其中,基于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建立起来的认知语言学,“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王寅,2007)。本文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究,以期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

二、多样化的翻译标准

Newmark认为:翻译批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一条根本纽带(转引自林化平,2006)。诚然,翻译学要取得长足进步,仅仅依靠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或诸如此类的相互作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翻译批评这一“桥梁”的作用。《中国翻译学词典》指出:翻译批评即参照一定的标准,对翻译过程及其译作质量与价值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鉴于此,要纵深推进翻译批评的发展,翻译标准的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翻译学派众多,提出的翻译理论五花八门,翻译批评研究自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综观翻译研究历史,诸多译界前辈已经对翻译标准作出了多方位的探究,笔者仅选取一些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述。

杨晓荣认为,现代译学里的很多焦点问题,如读者接受、语境的作用、不同译本的不同功能、社会文化因素、译者的重要作用等,我国翻译界的许多人早就谈过了(杨晓荣,2001)。因此,加深对我国传统译学的认识绝非无益之举。古有支谦提倡“易晓”和“勿失厥义”,最早提出了“直译”之说;后有马建忠强调“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认为应该在音调、文句、文体及义理精微之所在等方面反复斟酌,尽量模仿原文的神情及语气,“与现代等值翻译理论非常接近”(陈福康,2000);民国时期,林语堂提出“忠实、通顺与美”,开创性地从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神韵”的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后,钱钟书提倡“化境”,认为翻译不仅要不着痕迹,还要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当代,随着全球化浪潮来袭,翻译活动开展得越发有声有色,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译标准。彭长江提出了“翻译标准一元论”,通过对古往今来众多代表性译论的辩证分析,指出“忠实”才是翻译应坚持遵循的标准;与之相反,辜正坤提出“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认为翻译的标准绝不可能只有一个,而应该是多个具体标准围绕“最佳近似度”这一最高标准而共存,同时“原作”始终起着“绝对标准”的作用。

西方译论典籍更是汗牛充栋。泰特勒著名的“三原则”与严复的“三字金言”有异曲同工之妙;奈达的“功能对等”说将读者反应纳入考虑;弗米尔的“目的论”强调凡是行动都有目的,评价译文的标准在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文化学派认为翻译由意识形态和译入语社会的主流诗学决定,受政治、权力、赞助人、译入语文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因此评价译文不能仅仅考虑“忠实”标准。

我们也许不禁要问,既然现存的翻译标准已经数不胜数,再对其加以讨论是否确有必要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原因也来自多个方面。其一,翻译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变换、语言发展、读者需求改变、审美转变等各种动态因素而不断变化的;其二,对翻译标准的讨论五花八门,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庞大而完善的体系以支持翻g研究,也缺乏具体且行之有效的标准推动翻译批评的发展,所以研究的任务远未完成;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大量关于翻译标准的讨论仍然体现出传统“二元论”思维的束缚,认为译文不是好就是坏,译本对比时倾向于要一分高下,这对正确看待译文地位、分析不同译本之间的关系等而言,都有失公允。

鉴于此,本文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对翻译标准进行探究,期望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三、原型范畴理论简介

人的认知基于体验,始于范畴化,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范畴(王寅,2007)。范畴是认知的前提,降低了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从亚里士多德到维特根斯坦发现“家族相似性”之间的2000多年里,经典范畴理论一统天下。该理论认为:特征是二分的,一个事物要么属于某一范畴,要么不属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范畴的边界是明确的,不同范畴之间没有交叉重叠;范畴成员的隶属程度相同,不存在某些成员比其他成员更典型的情况。经典范畴理论可以解决数学、物理、逻辑、化学等自然学科的许多问题,比如根据数学中对素数的定义,可以立即判定“2、3、5、7”等属于素数范畴,“4、6、8、9”等则不属于。

20世纪50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game”进行研究,率先向传统的经典范畴理论观发起了挑战。他发现,各种各样的游戏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际上将游戏类型合而观之,竟然找不到一个共同点。这就说明,对这一范畴的众多成员不能以一组充要条件来定义。相反,考察一个游戏成员和另一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时,发现两者之间有一些共同点,但再考察第二个成员与第三个成员关系时,一些共同点消失了,出现了另一些共同点。维特根斯坦由此提出了“家族相似性”概念,范畴的成员具有的相似性,就好比一个家族中,儿子的容貌在某些方面像父母,其他方面可能像祖父或者外祖父等。一家人的容貌总有些许相似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家族相似性,但一个成员不会具有整个家族所有的容貌特征,任意两个成员也不会具有完全一致的特征(即使双胞胎也存在或这或那的区别)。

维氏的“家族相似性”概念在许多研究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后,众多学者相继展开了相关研究。Zadeh提出了“模糊数学”以及后来的ICM理论;Berlin&Kay对颜色词展开研究,证实了“焦点色”的存在,颜色词边界的模糊,一个语言系统中颜色词具有不同地位等;Labov通过杯子、碗、花瓶等容器证明了范畴的模糊性。这些研究陆续向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质疑。但对现代范畴理论贡献最大的当属Rosch,基于“家族相似性”原理,她和同事们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经典范畴理论提出了全面挑战。Rosch在颜色词方面的研究结论与Berlin&Kay相似,她用“原型(Prototype)”这一术语代替了“焦点”,随后将研究扩展到其他范畴,通过问卷调查证实了“原型”是范畴化的重要方式,是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成员,可称之为“原型”或者“最佳样例”,是其他成员的认知参照点,进而提出了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与经典范畴理论针锋相对,认为:(1)特征不是二分的;(2)范畴的边界具有模糊性;(3)范畴成员具有家族相似性;(4)范畴成员的隶属度不同。原型范畴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灵活开放的范畴观(龙明慧,2011),因此得以运用于教育心理学、语言学等方面。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也取得了可喜进展。国内而言,龙明慧验证了利用该理论研究翻译的可能性,基于该理论探讨了翻译标准体系、翻译范畴体系、翻译学构架等宏观问题;谭载喜为其著作作序时探讨了翻译的定义、标准、本体及本体理论等问题,提出了翻译原型等创见;杨炳钧提出了翻译原型观,对翻译理论的诸多相关问题提出了意见。国外而言,Halverson借用原型理论研究翻译概念范畴,证明了翻译是一个原型范畴;Snell-Hornby从原型理论的视角研究翻译过程,采取了格式塔的研究途健F渌学者进行的相关研究,在此不拟赘述。

从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原型理论可以充当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元理论”。而运用原型理论对应用翻译进行的研究仍然较少,现有研究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借助原型理论探讨翻译标准对丰富并促进翻译研究将大有裨益。

四、原型理论与翻译标准

谭载喜及龙明慧指出,“翻译是以'翻译原型’为典型成员的一种活动”(谭载喜、龙明慧,2011)。就翻译标准而言,谭载喜认为多数标准都会提及的“忠实”概念,实际上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全面忠实”或某一方面的“忠实”,比如文本内容、形式、情感、风格、神韵、功能、效果、意图等方面;此外它也具有相对性,百分百的忠实根本不存在,百分百的不忠实则不属于翻译范畴,所以实际上存在的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忠实”。换言之,某一方面的“忠实”往往意味着另一方面的“不忠实”。因此,“忠实”是一个具有弹性、涵盖多元翻译标准的范畴。也就是说,应该依据原型范畴理论的“多元性”“模糊性”思维看待“忠实”这一翻译标准。

杨炳钧认为,翻译的标准就是原型的最佳样例。一部作品的每部译作都是原型的一个样例,都尽可能趋近原型,其中最接近原型的样例就是最佳样例(杨炳钧,2004)。他同时指出,最佳样例绝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原作和译作样例的增加、原作和译作原型的变化而不断改变。

可见,依据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可以更实际、更公正地看待翻译问题。语际翻译的本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无论翻译研究如何发展演进,原作都始终充当着“绝对标准”的角色,是翻译批评的参照点。信息传达、风格再现、行文效果方面的“忠实”、译文本身的流畅自然(原作特殊的人物设定另作讨论),都是翻译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杨炳钧提出翻译的标准是最佳样例,但从实际来看,真正无可挑剔的完美译作有如凤毛麟角,比起最佳样例,原型本身更适合作为翻译评判的标准,也就是龙明慧提出的“一个灵活的标准体系”,以翻译原型的标准――“全面忠实”为核心,其他方面的标准为。最佳样例示例了原型,体现出最多的原型特征,在翻译文本范畴中占据中心位置,其他文本样例基于此以不同程度接近最佳样例,所有翻译文本基于“家族相似性”构成一个范畴,对这些文本去除差异、提取共性,形成的图式表征就是译作的原型。随着时展,会有新的译本不断诞生,不断扩大译本范畴,不断整合形成新的原型。由此可见,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标准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进行翻译对比时能够得出更公正的结论。

以下,笔者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及其三个译本展开对比研究,以验证原型理论下的翻译标准,选取的是乔志高、范岳、巫宁坤的译本。

(1)It was the kind of voice that the ear follows up and down,as if each speech is an arrangement of notes that will never be played again.

乔译:她那种声音能够令人侧耳倾听,好像每句话都是一些抑扬顿挫的音符所组成,一经演奏就成绝响。

范译:她那起伏的声音像唱歌一样优美,我侧耳倾听,仿佛那歌声一旦飘逝便再也无法寻找了。

巫译:这是那种叫人侧耳倾听的声音,仿佛每句话都是永远不会重新演奏的一组音符。

(2)Myrtle pulled her chair close to mine,and suddenly her warm breath poured over me the story of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om.

乔译:梅朵把她的椅子拖到我面前坐下。不知怎的,忽然间她口中微醺的暖气朝我喷来,连带把她跟汤姆当初相逢的故事也和盘托出。

范译:这时,茉特尔突然把椅子拖到我的身旁,向我讲述起她初次遇见汤姆的情景,她那呼出来的热气都喷到了我的脸上。

巫译:茉特尔把她的椅子拉到我的椅子旁边,忽然之间她吐出的热气朝我喷来,她絮絮叨叨地讲起了她跟汤姆初次相逢的故事。

(3)So we beat on,boats against the current,borne back ceaselessly into the past.

乔译:于是我们继续往前挣扎,像逆流中的扁舟,被浪头不断地向后推。

范译:因此,我们逆流而上,尽管那倒退的潮流不断地把我们推向过去的岁月,我们仍将继续奋力向前!

巫译: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从尼克・卡拉威的视角讲述了黛西、盖茨比、汤姆等人之间的爱恨纠葛,揭露了美国上流社会人士肤浅自私的本性。篇幅所限,仅选取三例译作。笔者排除了具有明显时代感的译文(如乔译中的“听差、过门”这类生僻词汇),以期得到更公正的结果。对比发现,乔译不仅准确无误地传达了原文内容,而且尽力遵循了原文的句式结构,如例(1)~(3)中的乔译本完全以原文为基准,意思不差分毫,此外译者极其注重措辞的优雅,如“一经演奏就成绝响”“和盘托出”等,符合原文的语言之美,可谓“形神兼备”;范译较为畅达自然,但与原文有所偏差,如例(1)中不是像乔译一样直接描述黛西的声音美,而是通过尼克的感受来侧面烘托,似乎不如乔译来得高明,例(2)改变了句序,将次要信息置于句尾,不合“重心原则”,例(3)直接说出了原文未明确表达的含义,使其发人深省的意义大打折扣;巫译在传达信息方面尽量忠于原作,但例(2)、(3)中的巫译明显带有翻译腔,不符合汉语常规表达,不能不称其为一种遗憾。

由此观之,就传情达意、再现意图等方面来看,乔译最佳,即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最佳样例,最接近g本的原型。然而乔译并非无瑕白璧,某些译文似有过度归化之嫌,如将饭馆“the old Metropole”译成“老京都”,将“Wolfshiem”先生译为“吴夫山”等。这恰恰证明最佳样例不是原型,而只是示例了原型。范译和巫译侧重不同,但客观而言,都有得有失,可以看作原作译本的一般样例。这三个译本以及本文未讨论的其他译本一起构成了一个范畴,随着其他新译本的加入,这一范畴还将不断扩大,样例通过整合将形成新的最佳样例及原型,不断推动原作翻译实践的发展。每一个译本都为原型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理应受到重视。

五、结语

翻译研究呈现出多样且繁荣的前景,翻译研究的纵深推进需要所有学者的共同努力。本文通过总结前人译论,发现多数翻译标准或存在二元思维的局限性,或过于宽泛而指导意义有限,或缺乏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的可能性。原型范畴理论对翻译标准探析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原因有三:(1)该理论强调多样性,更灵活地看待不同译本,认清译本该有的地位;(2)更好地看待多个译本之间的关系,同中析异,异中求同,从而不断形成新样例乃至新原型,最终有益于翻译实践的发展;(3)强调“体验哲学”、主体意识、人与世界的互动,能够更合理地解释重译现象的动因。当然,原型范畴理论与翻译实践研究的进一步结合尚待考察,有赖于广大学者继续追求探索。

参考文献:

[1]Fitzgerald F.S.The Great Gatsby[M].Beijing:Central

Compilation&Translation Press,2009.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顿官刚.西方翻译理论文献选读[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4]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范岳译.

沈阳:沈阳出版社,1999.

[5]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乔志高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6]菲茨杰拉德.大款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M].巫宁坤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7]辜正坤.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J].中国翻译,1989,(1):

100-105.

[8]林化平.翻译批评研究述评[J].兰州学刊,2006,(3):

100-103.

[9]林煌天.中国翻译学词典[Z].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0]龙明慧.翻译原型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1.

[11]谭载喜.翻译与翻译原型[J].中国翻译,2011,(4):14-17.

[1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4]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9):

15-20.

[15]薛海滨,王斌.翻译标准的原型范畴观[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3):211-215.

[16]杨炳钧.翻译原型论[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4,(4):

106-116.

原型范畴理论篇7

基金项目:2007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省级立项课题 编号:JXJG-07-67-15

一、引言

英国语言学家D・A・Wilkins认为:“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掌握足够的词汇是成功地运用外语的关键,没有词汇就不能运用所学的结构和功能意念。因此,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下,浅析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是基于人类认知基础上的范畴化理论,也称现代范畴理论。从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说”到著名的哲学家维根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说”,我们把这个阶段的范畴理论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在《哲学研究》中通过对“游戏”这个例子的研究论证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他认为语言其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彼此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的语言游戏组成的整体,而语言游戏又是由语言和语言交织于其中的行动所组成的整体。他的“家族相似性”的概念,在哲学界、心理学界、语言学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从家族相似性到现代认知语言学家Lackoff等提出的“原型范畴理论”则称之为现代范畴理论,可以说原型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范畴理论的形成。(王寅,2001) 原型范畴理论兼容了经典范畴和家族相似范畴观的优点,为词义提出了更为精确的解释,是对范畴理论的极大的丰富,对语言学习和教学也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三、基本词汇的教学

根据原型理论的定义, 词义范畴可以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的层面:基本词(basic level),上位层(superordinate) 和下位层(subordinate level)。通常,人类大部分的思维活动都是在基本层次上进行的。位于基本层次上的原型是人们用来对周围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工具;位于上位和下位层的概念是在基本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强调突显其综合或更具体的特性, 以便表达更笼统或更具体的意义。

Michael West提出了建立科学的符合英语词汇教学先后顺序的标准:(1)用于定义和构词的价值的大小;(2)文体中性的程序;(3)可得性,即大脑激活的速度;(4)学习的难易程度。(赵艳芳,2001) 人类学家Berlin通过对动植物范畴研究发现范畴成员成五个层次进行分布,第三层即属概念层为基本层,具有相对稳定,易记忆和词语紧凑等特点。Rosch把基本层次效果研究从认知人类学拓展到认知心理学,她发现最基本层在心理上表现在生物分类标准的中间层。例如:玫瑰花(rose),百合(lily),桃花(peach),康乃馨(caronation),鸡冠花(cockscomb),荷花(lotus),大理花(dahlia),向日葵(sunflower),(chrysamthemum)等处于基本层,而花(flower)是上位层。人们对基本层的“花”的感知(1)最自然,无需添加想象力;(2)感知上辨认最快;(3)交际功能上能反应的层次最高;(4)习得命名较早;(5)知识组织上最有效或图式化最快; (6)言语上有相应的独立词语表达且该词语一般长度最短和使用最频繁。(熊学亮,2003)

原型理论提出学生首先学到的词语属于“基本”词汇,因为这些基本词反映了世界的各个方面,是人脑最自然的反应。词汇表中的基本词更易于被习得和使用。学生在掌握基本层词汇的基础上,可以更轻松地构建上位层和下位层的词汇。词汇正是由于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四、多义词汇的教学

原型理论在词汇多义性方面已显示了强大的解释力。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所有相关的词义中,总有一个是更为中心或核心的意义,这个意义可以成为其他意义的原型,其他意义都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或幅射出来的,从而形成词义的幅射范畴。一词多义现象并不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现象,各义项是围绕原型义项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相互联系的。一个多义词的各种意义构成一个意义范畴,各意义之间没有具体相同的特征,它们以某种方式发生联系,具有很多较典型的成员构成范畴的典型成员。Brugman和Lakoff以over一词为例,解释多义词意义之间的联系。Taylor(1995:99)认为多义词范畴中大多数具有多原型结构,即范畴中的无论哪一个成员总会与某一原型的表征相似,而那些与范畴联系在一起的原形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以good一词为例,其汉语解释有:n. 好,好事,慷慨的行为,好处,利益;adj. 优良的,上等的,虔诚的,愉快的,慈善的,好心的,有益的。很明显“好”是其基本义即原型。其它义项都是在原型基础上引申而来。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t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all the praises the stone 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child, wife or husband; who actually does le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 (W. M. Thackeray)

…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的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的追悼他们… (杨必译)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对这类词,重点讲解原型意义,突出重点,让学生理解各义项之间的深层关系,融会贯通,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断具体意义的能力,灵活掌握词汇。

五、隐喻性词汇的教学

“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赵艳芳,2001) Lacoff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以另一件事和经历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或经历”;胡壮麟也说“语言符号的多义性和新鲜感得益于隐喻的创造”。根据隐喻的构成,认知语言学家Lakoff & Johnson把概念隐喻分为结构性概念隐喻、方位性概念隐喻和实体性概念隐喻。按照Lakoff& Johnson的隐喻普遍存在的观点,隐喻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习以为常的工具,因此可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基础性目标,同时也被视为语言流畅或得体的目标。这样,隐喻就应该被视为二语习得的高级性目标。因此,要将隐喻引入到英语词汇的教学中去。

如汉语词汇:风里来雨里去;棋逢对手;石沉大海等等是典型的隐喻性词汇。大多数隐喻的动机基于心理和对情感的反应,如生气、幸福、悲伤、骄傲、爱等。对这一类词的教学应联系词语的基本义,激发学生想象力,使他们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理解多义词演变机制,从而掌握词汇意义,提高学习能力。如:她就是这样风里来雨里去,成年累月地工作着。(This how she carries on her work, rain or shine, all the year round.);棋逢对手(diamond cuts diamond);遗憾的是,我们当时的呼吁石沉大海。(It’s regrettable that our appeal remained a dead letter.)

由此可见隐喻“是词义产生的主要理据,是同义和多义的来源,是强烈感情的释放口,是填补词汇缺口的方法”。通过了解空间概念在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学习者就可以深刻理解英语词如rain, shine, diamond, dead等,并根据其空间意义来理解其抽象意义。因此,我们在外语词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隐喻意识。

六、结论

英语词汇的习得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有很大的启示和促进作用:重视基本词汇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多义词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词的不同意义间的本质的联系;挖掘词汇的隐喻,使学生认识词的发展的动因和机制。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Taylor, John.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M]. Oxford: OUP, 1995.

[3]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Press, 2006.

[4]熊学亮. 语言学新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5]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6]王寅. 原型范畴理论与英汉构词对比[J].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原型范畴理论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81-02

词汇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Wilkins)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可以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词义有其辐射范畴,这种辐射范畴是以其原型意义为中轴向外延伸或辐射的。英语词汇普遍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词义的多样性体现了范畴理论所阐述的词义的辐射范畴。一个词无论有几层含义,都有其最为原型的词义,其他多个相关的词义都是以这个原型意义为基础进行衍生或辐射的,这种衍生或辐射就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所以,原型范畴理论研究者认为词汇意义的讲解应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重视词语多义词之间的深层联系,注重对词语隐喻和转喻的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对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在于能使学生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了解词汇释义、一词多义和词义的变化形式,深化词汇知识,使学习者掌握更多的句法、语义、联想等知识。并鼓励学生运用隐喻和转喻思维,发现词义之间的相似性。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核心观点

原型范畴理论是从客观主义范畴观发展而来的,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古希腊哲学家Aristotle认为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可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或是特征束来定义。也就是说,范畴可以定义为一组拥有共同特征的要素组成的集合。而现代范畴理论成员之间建立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是组成范畴的核心所在,他们认为范畴边界是不确定的,范畴的中心与边缘有差异而且存在隶属度的问题。根据现代范畴理论,范畴是一种完形概念,是凭借典型特征建立起来的。尽管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性特征,但边界是模糊的,且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范畴成员彼此之间虽有隶属程度的差异,但仍可构成一个连续的整体。对于原型范畴理论来说,外部世界提供的信息是有秩序、条理和层次的,它不是杂乱无章、混乱不堪的。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认为外部世界其实是由低层次范畴、基本层次和高层次范畴三部分组成。某些具有显著特征的基本物体构成了基本层次范畴。人们可以从其基本范畴层面即中间层面向更高或更低层面认识世界,这个中间层面是具有完形特征的。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有较具体、概括性较弱的低层次范畴。另外还有高层次范畴,其特点是更抽象、更具概括性。这三种层次,即低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高层次范畴就构成了语言的等级结构。此外,人们还可从具体事物的原型向外拓展到范畴边缘成员、更抽象的事物和概念,并由此层面上认识世界。

二、原型范畴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1.注重词汇范畴化的认识。对词汇范畴化最直接的认识就是了解其语义范畴。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范畴是原型范畴,词义就属于语义范畴。语义范畴有不同的子范畴,即该范畴所代表的词的不同义项。这些不同的义项具有不同的特征,被分为中心义项、典型义项和边缘义项。中心义项是语言符号里最早获得的义项,是人们首先认知的,代表词汇的“直接”(原型)意义。中心义项是习得词汇整个意义的关键。在词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中心意义开始,随后拓展其边缘意义和引申意义,这才是科学的符合外语词汇教学顺序的标准。在原型理论中,基本范畴等级词汇与非基本范畴等级词汇的区分标准是相同的。首先,要评估词汇在构词和定义中作用的大小;第二,要评判词汇的文体顺序;第三,要衡量大脑对词汇意义的激活速度,词汇的可得性;最后要判断词汇学习的难易程度,。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原型意义在范畴中的典型性这一特征,以词汇的原型意义为中心,向词汇的引申和边缘意义扩展,从而形成词的辐射图,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词汇,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2.注重多义词的讲解。任何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的现象,英语也不例外。英语中单义词很少,除术语外大多数都是多义词。一般来说,词的使用频率越高,词义就越丰富,如英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这些词的生命力非常强大,因而习得的难度也比较大。原型范畴理论指出,所有相关的词义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型意义,它是所有词义的中心或核心,其他的都是其基本意义的延伸或辐射。原型意义、延伸及辐射意义就形成了词义的辐射范畴。英语中这种一词多义现象可看成是语义范畴原型结构的一种拓展。词汇中一词多义并不是偶然性、任意性的语言现象,从词义范畴的原型效应来看,各义项的语义特征通过一系列家族相似性的要素与原型义项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以定义为基础来认识和实践词汇学习,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意识到原型理论应该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一词多义的现象。

3.注重词汇隐喻和转喻的认识。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词义范畴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在范畴化的过程中,隐喻、转喻等认知能力的作用非常大。而且在基本范畴等级上,大部分隐喻和转喻思维和语言都是在发展和变化的。一般来说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和转喻用法。在词义范畴扩展的过程中,新成员不断从已有成员中衍生或分裂而出。这种新成员的衍生和分裂主要是通过转喻和隐喻来实现的。转喻主要与词义的相关性有关而隐喻则与词义的相似性有关,两种修辞手段是词义扩展的两大认知工具,现在都已被看作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认知手段。一般来说基本范畴词比其他范畴词有更多的隐喻用法,如基本词汇“dog”比上位词“animal”有更多的隐喻意义,“dog”除了其基本含义“狗”之外,还可以指“fellow(人)”、“wicked man(邪恶的人)”等;又如,“power”除了“体力”、“权力”外,还可以指“能力”、“智力,才能”、“掌权人”等意义。在具体的词汇教学中,教师注重对隐喻及转喻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对词义进行深层加工,使学生通过了解词义之间的隐喻和转喻关系,更好地掌握词语的原型意义、隐喻及转喻意义,了解词义的发展规律和演变机制,从而有效促进英语词汇教学和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

词汇教学本身是一个范畴体系,了解原型理论有利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和习得。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词汇原型意义的讲解和意义演变过程的分析,要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以原型范畴理论为指导的英语词汇教学可以一改以往机械枯燥的记忆为理性积极的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扩大其词汇量,改善课堂气氛,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原型范畴理论篇9

一、引言

言语幽默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情景剧中蕴含了大量的幽默元素。《老友记》是一部经典的情景剧。它讲述了六个生活在纽约一间公寓的朋友发生的一连串故事,充分地表现了美国人独特的幽默风格。该剧目前是欧美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 收视率常居榜首,播出以来一直为NBC电视网的招牌戏之一,多次获得艾美奖的提名并数次获奖。目前,国内外的众多学者主要从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言语幽默形成机制的研究,其中在语言学的范围,大多以Grice的合作原则,Spenc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或者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的视角来研究。本文用原型范畴理论结合《老友记》中的幽默实例,分析言语幽默的形成机制论文网,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对英语幽默的理解能力。

二、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的提出是多位学者不断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逐步成熟的。20世纪50年代俄国著名的哲学家维根特斯坦通过研究“游戏”这个例子论证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的差异,并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1969年BrentBerlin和Paul Kay调查了98种语言,发现了在不同语言中都存在基本颜色,即基本范畴颜色等级,人们以这些具有代表性的颜色作认知参照点即焦点色,人们按照焦点色对颜色进行切分和范畴化。Eleanor Rosch在1970年设计了实验证明“焦点色”的识别方式能扩展到语言甚至人类范畴化的普遍事实中,并提出了“原型”的概念。原型就是范畴中最好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所以范畴具有等级性、辐射性。William Labov 与1973年在Rosch的基础上进行了著名的辨认一组大小高矮不一的杯子的实验。该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人认知中原型的存在,也证明了范畴边界的模糊性的存在。80年代后,原型范畴理论逐步得到完善并应用多个领域。

原型范畴有以下特点:(1)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相对于人的认知需要有所变化;(2)特征也有中心的,重要的属性和边缘的,非重要性的属性之分,中心属性有更大的区别性,其边缘属性与邻近范畴属性交叉;(3)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4)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具有更多的共同属性的成员是中心成员。(赵艳芳,2001)(5)原型范畴的中心成员即原型和其他成员可因语境的影响而变化其在范畴中的地位。

三、从原型范畴角度看《老友记》言语幽默形成机制

波切普佐夫(Pocheptsov,1981)把幽默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由于前者跟语言的关系不密切,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后者。幽默的产生于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老友记》言语幽默的形成机制,必须结合言语幽默产生的实际语境。因为原型范畴中不同成员的地位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范畴原来的中心成员变成了边缘成员,边缘成员变成了中心成员;之间的落差越大,幽默效果越强。换句话说,幽默产生于人的期待的落差[6]。

为了更好地分析,按照其特点将幽默分为三类: (1) 由谐音造成的言语幽默;(2)由多义造成的言语幽默 (3) 它类型的言语幽默。

(一)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由谐音造成的言语幽默

在由同音造成的言语幽默中,根据同音建立范畴论文网,通过具体的语境确立范畴中的中心成员即原型,再通过对中心成员即原型的转换(从中心成员转到边缘成员,从边缘成员转到中心成员),造成心理落差,形成言语幽默,落差越大,幽默效果越好。

在《老友记》第6季第5集中Phobe与Monica,Chandler的对话:

例[1].

Monica: He's got plastic in his throat.We gotta go to the hospital.(他喉咙里卡了塑料玩具,我们非去医院不可。)

Phoebe: But a doctor won't be able tohelp him. And it's just gonna … natuarally pass through his systemin seven years.(医生帮不了他的,反正过个七年这东西就会自动排出来的。)

Chandler: I thinkthat's gum.(我想那是口香糖。)

Phoebe: I'm pretty sure it's gun.(我当然知道那是枪。)

该对话的发生背景是莫妮卡,钱德帮助菲比照看菲比弟弟的三个孩子,而钱德不小心将一个塑料小玩具车吞进去,卡在喉咙里。莫妮卡和钱德要去医院,而菲比担心她自己照顾不了三个孩子,就想阻止他们去,便出现了上述对话。在对话中钱德讽刺菲比说的“反正过个七年这东西就会自动排出来的”的东西是口香糖,而菲比则误解为钱德说的是枪,于是幽默便产生了。在此例中,以gun 和gum的谐音为原型。如图[1]所示,根据塑料玩具卡在钱德喉咙的语境,确定在这个谐音的范畴中,以gum(口香糖)为中心成员即原型。可是菲比把gum听成了边缘成员gun(手枪),原型变成了gun(手枪)后论文网,造成巨大的心理落差,形成了幽默。

A. B.

图1. 以gum和gun谐音构成的原型范畴的内部变化

根据这种谐音言语幽默形成的认知机制,在《老友记》中还有许多例子,如《老友记》第4季第16集中,菲比由于怀孕,身体不舒服,进屋之后便一把推倒桌上的玉米片,钱德说“cereal killer”但他实际上利用了“serial killer”与“cereal killer”的中 serial(连环的)和 cereal(玉米片)谐音造成了谐音范畴中中心成员即原型的转换,而引发幽默。

(二)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由多义造成的言语幽默

在由多义造成的言语幽默中,根据多义组建范畴,再依照特定的语境确定其中心成员即原型,然后通过巧妙地陈述,造成中心成员即原型和边缘成员的转换,形成言语幽默。此类言语幽默,理论上讲只要陈述(暗度成仓)的转换足够巧妙,处于边缘成员地位的每个成员都能激出幽默的火花。

在《老友记》第三季第五集中,Phoebe和Frank的对话:

例[2].

Phoebe: Well, I-I wasn't hopping mad, y'know.( 我也没有气到跳脚。)

Frank: You hopped a little bit.(你跳了一两下。)

Hop 指“轻跳”,“hopping mad”指怒不可遏的意思。这里运用了hop的多义,以hop的多义组建范畴。根据菲比生气的语境,确定此范畴的中心成员即原型为a,图2中的A所示。可是Frank用边缘成员“轻跳”取代了原型的位置,造成了范畴原型与边缘成员的转换,导致心理落差论文网,幽默效果油然而生。

A.B.

a=程度副词,相当于“很”。

图2. 以hop的多义构成的范畴的内部变化

例[3].

Chandler: (staring at a woman across the room) Ross,teno’clock. (罗斯,十点钟方向。)

Ross: Is it? Feels like two.(十点?感觉像是两点钟。)

Chandler: No, ten o’clock.(不,十点钟方向。)

Ross: What?(什么?)

Chandler: (sighs and gestures to explain) There’s abeautifulwoman at eight, nine, ten o’clock!((先叹气,再使用手势解释)一位美女在八、九、十点钟方向。)

钱德勒想告诉罗斯的是:十点钟方向有个美女,但是,罗斯并没有理解他的意思,他认为钱德勒在谈时间呢。这处幽默就运用了ten o’clock的多义构成的范畴中原型的转换,原型从方位的意思转换到表时间的意思,形成幽默。

(三)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其他类型的言语幽默

我们把区别上述两类的其它幽默归于这一类。它的范畴的构成与前面两类有些不同。如《老友记》第一季的第一集:

例[4].

Rachel: Has anybody seen my engagementring?(有人看到我的订婚戒指了么?)

Phoebe: Yeah, it's beautiful.(嗯,很漂亮)

在这一集中,瑞秋刚刚逃婚,准备把订婚戒指还给前未婚夫。当她发现自己把戒指弄丢时发出以上提问。她的意图是想知道戒指的下落。而菲比回答“戒指很漂亮”是对问话做出了另一番理解。此处在瑞秋问话后以人们对回答的期待组建范畴,其中心成员即原型为a,如图3所示,而菲比的回答使用了范畴的边缘成员b,使其转换成了中心成员,如图3中B所示。中心成员即原型与边缘成员的转换形成了幽默。

A. B.

a= 回答有没有看见瑞秋的订婚戒指之类的话语。

b= 回答瑞秋的订婚戒指怎么样之类的话语。

图3.以人们的期待构成的原型范畴的内部变化

又如《老友记》第一季第三季中对话:

例[5]

Phoebe: Oh, I can’t believe you! You’ve been so good, for three years!

Chandler: And this is my reward!

Chandler又抽烟了,Phoebe为了让他放弃这个旧习,就说了“你三年以来表现都这么的好(因为他没抽烟)”,企图通过表扬他来达到她的目的——让Chandler继续不抽烟。因此听众期待Chandler会理解Phoebe的意图而说“OK, I will be good forever.(我会继续保持的)”,作为以期待为原型的范畴的中心成员,但妙语句“这就是对我的嘉奖”的出现突破了人们的期待,使用了范畴的边缘成员论文网,使之转变成新的原型。这种转换造成了人心理的落差,形成了幽默。

此类言语幽默根据人的预期的程度高低组建范畴,凭借特定的语境确定其中心成员即原型,再通过中心成员与边缘成员的转换形成言语幽默。由于范畴中各个成员抽象的意义,所以构思更加灵活,铺垫的设置更隐秘,给人领悟的空间更大。此类言语幽默所占的比例最大。

四、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认知理论,其解释力覆盖到语言的方方面面。本文创新地运用原型范畴理论,以《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为例,分析言语幽默的形成机制。本文把幽默分为三类,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解析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在以谐音、多义和人们的期待构成范畴中,通过范畴原型和边缘成员的转换,造成认知落差,形成幽默。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幽默的形成机制,突破以往语用、哲学研究的限制,探索了言语幽默的形成的认知机制,更有效、根本地解释了幽默的形成机制。

参考文献

蔡辉,尹星.西方幽默理论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5[1]:5-8.

戴瑞亮.语义研究中的原型范畴理论[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梁彩琳,石文博.语义范畴原型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 外语学刊,2010(5).44-46.

刘平.从原型范畴理论看一词多义[J]. 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1).260.

王寅.认知语言学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吴云娣,徐谙律.原型范畴理论对语义模糊的解释作用[J]. 南昌高专学报,2009(1).64-65.

夏耕.从空间理论看言语幽默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0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F. Ungerer, H. J. Schimid, AnInt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原型范畴理论篇10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139-02

1 引言

高中的英语教学离不开词汇教学,虽然教师和学生都知道词汇的重要性,但是现实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并不如人意。学生疲乏于单词的背背记记,花了不少的时间,可效果不是很好,尤其是对高中理科班里的男生们。那么,对教师而言,能不能找到有效地方法来帮助学生呢?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着重研究原型范畴理论以及这一理论在高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2 原型范畴理论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简称为原型理论,是在批判经典范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哲学领域对范畴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批判地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后来哲学家Wittgenstein发现了经典范畴理论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他提出了“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osch通过颜色感知、范畴归类等心理语言学实验,提出和完善了“原型范畴”的概念,他认为同一概念范畴中的成员不需要有共享的必要条件,但需要有一个能反映本范畴基本特征的典型成员作为原型,与该原型接近的称为典型成员,缺少原型特征的称为非典型成员。譬如,在“鸟”的范畴内,“知更鸟”为典型成员,而“企鹅”、“鸵鸟”等为非典型成员。原型范畴理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把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结构上,提出了范畴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而在范畴化过程中,“突显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原型范畴理论具有以下特征:(1)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存在隶属等级性,即在同一个范畴中,不是每个成员的资格都是相等的。(2)范畴成员之间具有相互重叠的属性组合,也就是说,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性。其中所有成员共享的属性具有共现性,如“羽毛”与“飞行”、“下蛋”有相关性。(3)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范畴间没有明显的边界。

3 原型范畴理论在高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3.1 重视了基本范畴词的讲解。 基本范畴词汇相对其他词汇在语言史上产生得比较早,由于这些词汇大多数是音节比较少、词形比较简单、构词能力强的本族词,决定了人们使用的频率也是最高的。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我们可以将具有某范畴特点的词汇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从而构建词汇网络。也就是以最低端的实物个体为基础建立一个相互联系的、范畴层次分明的词汇网络。这样的话,在学生大脑里呈现的不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词语,而是相互联系的实物个体。如下图所示,形成了以“eat”为上义的不同层次范畴的词汇网络,其中的meat, vegetable and fruit属于基本范畴词汇,这些词汇在词汇网络中起着承接作用,同时清晰的认知框架有利于学生快速地记住相关的大量词汇,减低遗忘速度,减少遗忘数量。

3.2 拓展了词的多义性。 根据原型范畴理论,一个词的所有意义就像一棵树,有一个意义是树干,其他的意义都是树干上繁衍出来的树枝。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在重点强调词的原型意义的同时,也要覆盖到词的其他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词的记忆,也帮助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的意义。譬如 “black ”这个词在牛津双解词典中有6种解释:(1)黑色的;(2)黑人的;(3)(指咖啡或茶)不加奶或乳脂的;(4)十分愤怒的,凶巴巴的;(5)(指情况)暗淡绝望的,令人沮丧的;(6)滑稽而含挖苦或讽刺成分的。其中(1)的意义是这个词的原型意义,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的基础上辐射出来的。除此之外,black在不同的搭配中也有不同的意义:black and blue指(挨打后)遍布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be in the black是指银行有存款,有赢余;black sheep 害群之马。由此可见,一词多义的产生有其内在的认知规律的,所以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根据原型意义去推导出其它的各种含义,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语境推断能力。

3.3 挖掘了词的隐喻意义。 原型范畴理论中的某一语言符号的意义在由原型意义向边缘意义一步步演变的过程中,隐喻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是人们用一个事物来解释另一个事物的一种手段。所以,在教授词汇的时候,教师应当适当地补充隐喻,可以很好地解释一些词的具体意义与抽象意义之间的关系。譬如:Tom is the poorest student in our school.这句话可以解释为“Tom是我们学校里最贫穷的学生”,也可解释为“Tom是我们学校里成绩最差的学生”,因为poor有“穷”和“差”两种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才有特定的意义。譬如:Tom is the poorest student in our school,he gets the worst grade in every exam.此中的poorest就只能理解为“成绩差”的意思。

由此可见,当我们挖掘了词的隐喻意义后,在教授新词的时候,可以联系到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4 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语义理论的意义观,弥补了传统词汇教学方面的缺陷与不足,使教师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重视了基本范畴词的讲解,拓展了词的多义性,挖掘了词的隐喻意义。同时,也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记忆效果,有效地扩大了词汇量。

参考文献

[1] Wilkins 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mold,1972.

[2] 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原型范畴理论篇11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167-01

一、原型范畴理论的简介

原型范畴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概念构建模式,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范畴理论存在的不足。在传统范畴理论中,有人认为范畴是通过一组共同特征而建构起来的,而这些特征具有不客观性;同一个范畴内所有成员的地位相等,没有核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对于范畴的边界他们认为是明确的。在一般情况下,传统范畴理论可以用来阐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范畴现象,但是这一理论一旦被用来解释其他更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却显得苍白无力。

维氏在20 世纪70 年代提出了的“家族相似性”原理的基础。Eleanor Rosch在维氏提出的理论基础上做了大量的实验并提出原型范畴理论,并认为:范畴是建立在相似性的网络之上;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而且在同一个范畴内成员间的地位不相等。

二、一词多义的认知

多义词就是指一个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含义的词语。一个词最初只有一个含义,即基本意义或者核心意义,但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新生事物的不断出现,语言也会有相应的发展,于是这个词的语义结构通过一些方法,如:扩大、缩小、迁移等,不断变化和发展,最后该词就获得了一些与其基本意义相关的其他含义,即派生意义或者扩展意义。这些含义是从基本意义引申、派生或衍生出来的意义。

三、“strike”多义词的基本释义

“strike”是一个多义词,它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阐述如何运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语义范畴。这个单词可以衍生许多的语义项。接下来我们先看看它在朗文辞典里的英文释义:

(1)formal to deliberately hit or knock someone or something hard.(敲打)

(2)when a clock strikes, its bell sounds a certain number of times to show what the time is. (敲钟)

(3)when lighting strikes something, it hits and damages it. (闪电击中)

(4)to attack quickly and suddenly. (突袭)

(5)to deliberately stop working for a time because of a disagreement about pay, working conditions etc. (罢工)

(6)to fall on a surface. (投射在表面)

(7)if a thought or idea strikes you, you suddenly realize that it is important, bad etc. (使…突然产生某种想法)

(8)to make some feel afraid. (使某人感到恐惧害怕)

(9)to suddenly find gold, oil etc, especially after you have been looking for it.(发现)

一听到“strike” 这个单词,我们脑海里首先冒出的是“打击”这个含义。这正是符合释义(1)给出的含义。由于释义(1)是我们学习这个单词最先接触到的含义,并且它在我们英语使用中频率是最多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释义(1)看作是“strike”这个词的核心意义或者基本意义。假如我们把“strike”定为一个多义范畴,释义(2)到释义(9)都是这个单词根据释义(1)基本意义引申派生或者是扩展出来的意义。

四、多义词“strike”在语义范畴中的原型效应

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义项组成了该词的一个语义范畴,该词的基本意义或者核心意义就是这个语义范畴中的原型。我们发现“strike”一词的语义范畴存在着以下原型效应:

(一)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间表现出家族相似性

“strike”基本意义或者是说核心意义是“打击,敲打”。这个义项被视作是这个范畴的“原型”。当此义项由“打击,敲打”扩展到“敲钟”等义项时,这些义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每个义项都存在一种具有击打性的动作,这个动作有时候明显地被表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说各个义项之间具有家族相似性。

(二)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的边界是模糊

我们可以围绕原型义项即“打击,敲打”在“strike”语义范畴来阐述,按照范畴内成员的典型程度向外扩展,离中心越近的成员越典型,离中心越远的成员越不典型。“strike”作为“打击”的含义讲时,我们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当它作为“使…突然产生某种想法”等含义讲时,我们不容易接受。这证明了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线,相反是模糊不清的。

(三)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之间处于不相等的地位

在语义范畴中,原型义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它处于核心领导的地位。在“strike”这个语义范畴中,释义(1)即“打击,敲打”这个义项肯定比“敲钟,突袭”这几义项更加接近原型意义,而释义(2)到释义(5)这几义项又比释义(6)到释义(9)这几义项更加地接近原型意义。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说明在一个语义范畴中各个义项之间处于不相等的地位。

五、结语

借助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理论,我们阐述了“strike”这个多义词的现象,从而得出的结论:一个多义词的各个不同的义项构成了一个语义范畴,该词的核心意义就是其他义项的原型,其他义项与这个原型义项之间存在着家族相似性。此外,语义范畴的中各个语义项的边界模糊不清,离原型意义越远的其他义项与原型意义的相似性越低,而且各个义项所处的地位也是不相等的。原型范畴理论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不同词义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为我们理解词义扩展的规律性提供可靠的理据。在今后我们学习多义词过程中时,我们应该有效地借助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和解释一词多义现象,从而更加清楚准确地认识和运用英语单词。

参考文献:

[1]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1998). Pek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 Longman.

[2]Taylor, J.R. (1989).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 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3]敖世翠. (2006). 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卢植. (2007). 认知与语言.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原型范畴理论篇12

一、引言

在目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原型问题己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而国内外早己涉及到了语义、句法、语用及词典释义等等方面。结构主义的代表乔姆斯基以及功能派的典型代表韩礼德,他们都是对英语的过去时态从用法或者结构上作过多阐释,但是对于过去时态的用法的形成原因则无能为力。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的角度探析英语过去时态的各用法,并发现过去时态的形成和词汇的形成一样,都是基于原型的。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原型范畴理论(prototype theory)是认知语言学们提出的重要观点。最早是见于亚里士多德时的经典理论,该理论仅仅是基于先验的猜想(prior speculation)。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维特根斯坦通过对 game的研究,论述了范畴边界的不确定性,中心与边缘的区别以及隶属度,提出了著名的家属相似性理论。到了70年代,罗施(Rosch) 对焦点色的心理背景进行了探索,证明焦点色是源于前语言的认知(pre-linguistic cognition),焦点色在感知和记忆中是突显的,比其他颜色辨认的更准确,学习和回忆的最快。决定范畴内涵的属性及数目是不确定的;范畴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的属性组合,即所有成员享有部分共同属性,形成家族相似形;成员之间的地位不是平等的,是具有中心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

三、英语过去时态的认知范畴分析

传统语法学家对于英语时态用法的分析,基本都是规定性的、所以选择更是唯一性的。而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过去时态则强调了在时态范畴中,其用法具有中心与边缘、重要与次要之分,其界限具有模糊性,在同一时态范畴中,其选择并非唯一的,只是其认知参照点不同而己。

范畴化是以原型成员为中心,通过家属相似性原则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当然英语的过去时态的范畴化过程也具有这种延展性,它是以一般过去式为中心和原型,以过去进行和过去完成时为边缘成员向外扩展,形成时态的意义链,最终构成一个时态的网络系统。

下面来根据原型范畴理论来具体解析英语一般过去时的用法:

1.一般过去时态的原型用法:一般过去时(did +其余成分)用来表述某个事件是发生在说话的时间之前的,或者某种状态存在于说话的时间之前。也就是说,过去时的基本意义是指称性的,其参照点当然是说话人的这一刻。其实,换句话说这种指称性就是过去时的原型意义,即它的中心意义,也可以说是这一范畴的中心成员。

(1)We went to Beijing last year.

(2) There was a happy party in my home yesterday.

但是,过去时也会有非指称意义,比如在描述历史事件时,那些事件是彼此互为参照的,而不是以我们描述这些历史事件时的具体时间为参照的。由此展开,过去时还可用于各种文体的叙述中,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就纯属想象了,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也就无从谈起它们是发生在写作的时间之前还是之后了,因此通常小说中基本的时态是过去时。

2.一般过去时态的非原型用法:然而英语中的过去时态还有另外两个与过去时态看似毫不相干的重要意义,一个表示虚拟性(见例句(1)-(4),而另一个则表示和缓语气(见例句(5)-(8)),因为它们与过去时具有很少的共同特性,因而由此成为“英语一般过去时”范畴的边缘成员,其成员地位明显不如前者。

(1)If I were you,I would take an umbrella.

(2)If I knew the telephone number,I would tell you.

(3)It he were to come here,he would tell us about it.

(4)If he were free,he would help us.

(5)Could you lend me your pen?

(6)Would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door?

(7)Would you like some apples?

(8) She was wondering if you could help her.

从以上过去时的所有用法中,可以看出英语过去时态范畴中,中心与边缘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看出该范畴中,各个成员间确实具有家属相似性。在英语的过去时态中,表示发生在说话时刻之前的一般过去时是过去时的原型范畴;于是构成了过去时的基本等级范畴,享有中心的位置和地位。然而,过去时态却又是更高的上位等级――时态的成员;同样,过去时态又有更细的更具体的下位范畴,它可以更进一步地切分为过去进行时、过去完成时、一般过去时和过去将来时,各个范畴与范畴之间的划分是模糊的,所以过去时态的选择也并不一定是唯一的。

四、结论

目前认知语言学的诸多理论都已经被广泛用来解释语言现象,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解析英语的过去时态,是对传统语法的极大挑战,它也用事实证明了它的理据性。这不仅解决了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现象的困惑,也给学习者提供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但是不得不承认用原型范畴理论来研究过去时态还会有很大提升空间,还有待更多的外语爱好者以及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彦春论语:认知语言学的认知范畴
英语学习-原型范畴理论-基本层次词汇与上义、下义词
[经验交流]我的英语学习观及我所设计的口语培训方案
浅析范畴理论
隐喻认知过程与外语词汇教学
原型范畴与象似性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