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共生的学校教师研修探索
走向共生的学校教师研修探索
作者:徐金贵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49 更新时间:2008-3-5 19:57:04

一、     何谓共生

“共生”本是生物间的一种普遍现象,其生物学本义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结成相互有利的关系。例如:海洋中的小丑鱼喜群体生活,它们互亲互爱,自由自在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自然生活中却时时面临着危险,小丑鱼就因为那艳丽的体色,常给它惹来杀身之祸。而海葵的触手中含有有毒的刺细胞,这使得很多海洋动物难以接近它。但由于行动缓慢,难以取食,海葵经常饿肚子。长期以来,小丑鱼与海葵在生活中达成了共识,每天小丑鱼会带来食物与海葵共享;而当小丑鱼遇到危险时,海葵会用自己的身体把它包裹起来,保护小丑鱼。像它们这种互相帮助,互惠互利的生活方式在自然界称为“共生”。

后来人们从哲学的意义上把共生引入人类社会。因为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共生引起广泛关注;因为民族、种族的纷争、异文化的交往等,人们开始关注“异民族的共生”和“异文化的共生”。共生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当然也逐渐引起教育界的关注。那么,如何理解教育中的“共生”,我们认为:

从个体的关系看,多样意味着丰富,差异蕴含财富,共生强调对不同个性、群性的尊重、接纳;从存在形态看,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强调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从基本策略看,共生就是“互利互惠”,强调个体间的“互动生成”;从终极关怀看,共生就是“共同发展”,追求所有个体各自最优化的发展。概言之,教育视野中“共生”即指主体间本着尊重多元、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之价值观精神,在共同参与活动过程中,通过矛盾、冲突、协调、融合,增进对他人的了解以及科学和人文知识的习得,加深对相互依存问题的认识,改进互动行为,从而实现各自的最优化发展。

二、     学校教师研修现状呼唤共生

目前学校教师研修可谓如火如荼,但教师们却有一种普遍的抵触情绪,对学校组织的教师研修活动的有效性更是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原因究竟在哪里?

1、  单一性。其一,一般学校组织教师研修,通常将那些处于领导岗位或拥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头衔的人作为指导者,将处在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作为被指导者,一方面形成了单一群体、单一目标,另一方面,彼此之间形成一种引领与被引领关系、“师徒关系”。在带头人的包办代替或操纵下,一般教师成了活动中的“看客”,一旦失去了“靠山”,就会感到无所适从。其二,学校对教师研修的要求一般统一化,不论什么年龄、什么特长、什么个性的老师,都要求做多少读书笔记,写多少教学反思,上什么层次的公开课,发表多少文章等。这样做忽略了教师的差异和教师的主体地位,追求的目标也过于单一化。

2、功利化。教师研修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整体提升,包括教师文化底蕴、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目前很多学校,非常关注教师知识的丰富、能力的提升,以期迅速取得教育教学业绩,因此呈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一方面造成教师研修内容的的狭隘化,如读书,更多的学校是“吃什么补什么”,讲究学以致用。根据木桶原理,这样的教师底气不足,难以得到整体的提升。另一方面研修方式对教师的生存状态、情意因素关注不够,不够生活化、情趣化,不能为教师所接受。

3、单兵作战。虽然学校组织了许多集体研修活动,诸如学科组、备课组、年级组等,但我们看到教师彼此间的假协作,给自己留一手,不肯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或者随声附和,宁可不要真理,也不伤害情感;或者大家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谈论着不同的事情,形成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例行公事”与低水平重复。教师研修的共同体并没有真正形成,教师研修实际上仍旧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

    仔细思量学校教师研修的这些问题与共生理念存在着惊人的对应性,以共生理念优化学校教师研修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三、     走向共生的学校教师研修实践

个别化的教师研修规划

物种因为多样而形成互惠共存的生态链,文化因为多元而构造着和谐共处的精神家园,学校也因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而彰显出生机和活力。

走向共生的教师校本培训与研修,尊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在制定教师校本研修规划时,在充分考虑教师专业素质共同因素(如职业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需求,分起点、分层次提出不同的研修内容与重点。对于年轻教师和初级教师,较为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避免眼高手低、能说不能行的倾向;对于具备一定的丰富经验和教学技能的小学高级教师、骨干教师,侧重进行知识体系的更新和课程标准的解读,努力避免思想僵化和经验主义;而对于专业成长较为出色的学科带头人、中学高级教师,在注重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的同时,更加突出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全校形成了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且相互配套的培训体系,显示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动人场景。

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总是会带着在以往生活中得到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价值体系,乃至自己的教学个性。走向共生的教师校本培训与研修,还尊重不同类型与个性的教师的专业发展选择。事实上,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教师个体的专业专长往往也是千姿百态,各领风骚。比如有的教师班级管理扎实,教的学生学习成绩好;有的老师自身素质好,上的课学生非常喜欢;有的老师善于读书、思考,写文章、做研究很不错。如果漠视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带好班、教好学生的老师,一味推崇那些上公开课、发表文章的老师,就会挫伤大部分老师的自尊心与积极性。因此,我们着力引导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意愿,恰当地规划自己的专业生涯,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此时学校是以组织者、引导者、参谋者、激励者的角色参与的,而不是以命令者、管理者、考核者的面孔出现的。

我们在教师的专业考核中,也提供给教师更多的选择性。每学期的考核指标,我们会根据实际列出十多项,每项十分,但教师只要达到其中的十项指标,就是一百分。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专业个性、专业阶段选择相应的指标。

生活化的教师研修趋向

从存在形态看,共生就是“共同生活”,强调实现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因此,组织教师研修不应该只盯着知识与技能,重视教师作为职业的工具价值,忽略教师作为生命个体的本体价值。

我们在校本研修活动过程中,非常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采取恰当的研修方式,引导教师体验研修过程,分享研修的欢乐,形成积极的专业情意。我们鼓励教师写反思笔记,撰写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论文、课题研究报告,我们更鼓励老师们讲教育故事、教研故事,让老师们把动人的场面、精彩的一刻、拨动心弦的体验、瞬间的随想、冷静的反思、收获的欣喜等与全校老师分享。我们提倡教师读书,做读书笔记,我们更鼓励老师们做读书推介。每周读书推介时间,我们让老师们把书中经典的思想、精妙的论断,把自己读书的喜怒哀乐、随笔断想和读书后的心得体会、实践反思等,与全校老师分享,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让老师们乐读书,读书乐。

这种以真心的告白、真情的流淌、深邃的思想为底色,以优美的言辞、动情的讲述为形式的交流,是生活的记述,是心灵的唤醒,是感情的荡漾,是思想的碰撞。也正因为此,短短四年中,老师们在各级报刊仅教育故事就发表了100多篇。《记叙故事——使我们成为我们想做的人》在《人民教育》刊发,长篇报道《让教师在真情言说中感悟》在《当代教育科学》发表,《教育故事:直抵内心的言说》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一等奖,并在《江苏教育》刊载。同期,教师们还在全国各级各类刊物发表教育故事30多篇。在“读书推介”活动的影响下,老师们不但藏书、读书成为习惯,而且读书交流融入了教师的生活,办公室、走路时、饭桌上都会响起“最近我在读xxxx书”“xxx书上说”“xxx书有意思,我已经读第三遍了” … 原本那些走红的歌星、影星、球星在教师心目中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不再是他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角,而一些专家教授的名字屡屡出现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他们的一些著作论文也受到格外的关注,教师的价值取向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在自己的身上潜移默化中播下了“书生本色”的种子。

我们还鼓励教师自主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学校采用的是近于“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成果呈现可以是论文,也可以是教学展示,甚至可以是学生作业、作品等。学校每学期组织教师研究论坛,为教师展示、交流自己的研究搭建平台。因为这些研究往往更真实有效。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的研究越做越大,吸引了其他教师的自动加入,在校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韦晓春老师对作文教学的研究就是一例,起先,他只是关注学生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慢慢地,竟然做成了个人的作文教学网站。后来,几位语文老师主动参与了他的研究。这学期,他和徐吉元老师等几位研究伙伴共同设计、执教的“短信传情”作文指导课和讲评课,以新颖的创意,活泼的课堂,喜人的佳作赢得听课老师的交口称赞。     

㈢卷入式的的教师研修方式

话题卷入:教师的工作本来就比较繁重,因此他们对学校组织的研修活动,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抵触,认为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共生的学校教师研修,指向教师教育教学的真问题,努力形成教师问题解决的共同体,形成网状互动交流关系,从而达到发展教师、解决问题、提高效率的作用。例如我校教导处、教科室总是站在全校的高度,力求以话题或课题研修的方式,构建基于实践与互动的教科研模块。他们始终参与老师们的研修活动和教研活动,通过梳理、分析,找准当前教育教学的矛盾焦点,然后进行理性提升,生成校本研究专题。2004学年初,学校教导处发现许多老师在所谓课程综合化的影响之下,课堂教学目标模糊,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学期教研重点上提出了“本原教学”的研究专题。学校迅速掀起了“本原教学”的研究热潮,或作沙龙研讨,或作课例研讨,或作理论探索,或年级部研究,或结伴讨论,或自我反思,教师们在研究中逐步向本原教学迈进。其中三、四年级部在第一学期围绕“本原教学”开展了多次沙龙活动,形成了近万字的沙龙纪要,阐述了在课改推向深入时教学回归“本原”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实施“本原教学”的注意问题。第二学期,他们又联手推出了“实践本原教学”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共推出语文、数学、外语、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的18节展示课。在活动中,他们尝试六人分两轮共教的一篇课文,三人共教一个数学单元,两人用新老两种方法进行同题作文教学,引发了全校教师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活动结束后,他们整理出了几万字的课堂实录,写出了3000多字活动总结,很好地将“本原教学”专题研究引向深入。

场境卷入:“共生”理念下的学校教师研修,不是单兵作战,而是一种整体联动,形成一种具有卷入吸引力的研究场境。我们组织教师研修的过程中,借助于年级部管理凝聚力强、团队作战能力强的优势,十分注重场境的创设,用整体的研究氛围和场境“裹挟”老师入场,实现教师队伍的共同发展、整体优化。例如我校三年级部的老师发现三年级孩子过十岁生日的特别多,孩子们热衷于相互攀比、请客吃饭,老师们经过研讨,决定开发“走过十岁”校本课程,引导孩子领悟亲情、友情,生成有意义的生命价值观。年级部组织了“我们十岁了”大型排字摄影,组织了班级集体“生日PARTY”,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师撰写活动实录、反思解读,举行沙龙研讨,活动成果《追求共生理想——生日PARTY教学与解读》、摄影《我们十岁了》和沙龙研讨稿《我们共同走过》都已经公开发表。2002年以来,年级部自主开发的大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已成为我校的一道独特而美丽的风景线,一二年级部的识字教学研究和“走进美丽的童话世界”系列研究活动,三四年级部的“民主化教学模式”、“数学小单元简约化教学”等研究,五六年级部的“情系母爱”诗文诵读活动,“走向对话的作文教学”、“生活的数学与学校的数学”等研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形成了较为丰厚的成果,有些研究的成果在《人民教育》发表,有的还被人大资料复印中心转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本研修汇报材料
“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汇报
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策略探索
涵育校本研修文化 凸显生命课堂魅力
狠抓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素质走持续发展之路
[转载]校本研修的策略、价值与问题(陈一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