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谈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

一说起老子,便会有人很自然地联想起“黄老”、“庄老”、“道教”,而将老子的哲学思想看成是消极颓废和唯心主义的。其实这种看法既不公允、也不准确。下面仅就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内经》中的反映作一概括性介绍。

老子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医学有着较深的影响,这在《黄帝内经》中有突出的表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剖析,应该肯定,自然科学是受哲学支配的。这正如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的那样:“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33页)。而医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部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受哲学的影响。如上所述,老子的哲学思想打破了神学迷信的桎梏,已发展成为朴素的直观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而又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的“道”是古代唯物主义精气学说的代表之一,从原始意义上说,“道”、“精”、“气”三者是一致的、无本质的区别,都是构成世界万物最本原的物质,古代医学的最杰出的文献《黄帝内经》充分反映出这一点。精气学说几乎贯穿于《内经》所有篇章,而且又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它把精、气分成先天和后天两种,其先天的精,即“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灵枢·决气篇》),也即“故生之来谓之精”(《灵枢·本神篇》)之精。这种精是构成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一切组织器官的最基本物质。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其后天之精则指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称之为水谷之精或水谷之气。至于《内经》所谓五脏之精、五脏之气、脏真之气、原气、宗气、营气、卫气、经气、脉气、血气、神气等等则是既源于先天而又有赖于后天的滋养。

此外如正气与邪气;正常的五运六气、六气与六淫之气;阴气与阳气等等也都是精气学说的不同角度的反映。这些气是用以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内经》还进一步将一切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科学地归结为体内具有生命活力的“气”的运动。如《灵枢·本神篇》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墓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可见《内经》不但将气看成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而且把气看成是一切生命现象(包括精神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老子是否定上帝、否定鬼神的。这种无神论观点被许多古代医家所接受。扁鹊就曾说“信巫不信医”为六不治之一。这种思想反映到《内经》里边来就更为突出。它明确提出邪气致病的理论,而不是由于鬼神作祟。认为疾病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某些有害物质以及机体内的异常状态所造成的。这种观点在《内经》许多篇章都能见到。如《至真要大论》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内经》不仅批驳鬼神致病的虚妄,而且还客观地解释了之所以虚妄的原因。如《五脏别论篇》明确指出:“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意思是说:对那些相信鬼神的人是无法和他谈论防治疾病的高明理论的。《贼风篇》更具体论述了某些疾病的发生之所以被认为是鬼神作祟的原因:“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志,卒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岐伯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墓,血气内乱,两气相搏。

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鬼神。”《内经》的这种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是承袭了老子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而发展起来的,正因为有了这种思想,《内经》才有了旺盛的生命力,以致历两千多年而不衰。

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充分反映到《内经》里来。老子认识到宇宙间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侧面,而且这两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没有“有”也就没有“无”,反之亦然。所以老子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老子.二章》)。又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三十四章》),“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三十六章》)。

《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继承了老子辩证法成果而又有所发扬,成为指导思想贯穿在《内经》整个理论体系中。如在摄生方面有“把握阴阳”(《上古天真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四气调神大论》)等。在脏象方面有“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金匮真言论》)。

可见阴阳是无限可分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及病理反应,如“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生气通天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应象大论》)。这两句话意思是说阴在内,阳在外。阴在内,作为阳气的物质基础,可以源源不断地化生阳气。阳在外,受阴气的役使,而又起着保护功能,阴阳二者就是这样相互维系,相互为用的。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生气通天论》)的,如果“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生气通天论》),从而导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阳应象大论》),严重的情况下,则出现“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生气通天论》),生命就会发生危了。

《内经》把人体的生命活动看成是五脏六腑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生命活动也就止息了。如《六微旨大论》所言:“故非出人,则无以生长壮志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阴阳学说用于诊断,则有“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应象大论》)。用于治疗,则有“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阴阳应象大论》)及“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至真要大论》)等治疗原则。以上所列举的可看作是对老子辩证法的继承和发展。如果有人认为这些举例不够直观,那么请看《老子·六十四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与《内经》,所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经脉篇》)及“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阴阳应象大论》)等治疗方法不说是丝丝入扣,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的。老子的“道”是永恒地运动的,是发展变化的,是“常行而不殆”的。也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就是说“道”在不休止的运动中,到了一定程度,则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

《内经》所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及“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六微旨大论》)。此二者所讲的矛盾运动也是毫无二致的。而且无论是《老子》,还是《内经》,都未能指明矛盾运动向相反方面转化的条件。因此都只能称之为朴素的辩证法。由此可见,《内经》的阴阳学说与《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密切联的。

去世离俗和不求进取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消极的一面,这也是不容忽略的。他所主张的“无为”和“道法自然”,在排除宗教迷信和神学唯心主义的同时,却不无过分地强调了“无为”是最高原则。不主张进取,使人们在自然规律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虽然说老子的这种消极思想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的低下有直接关联;虽说当时的人们还无法认识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驾驭并改造自然,但绝不能就此可以认为老子的消极思想是合理的。应该指出,这种消极因素成了老子以后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走向宿命论的依据。

这当然是应予批判的。然而,从养生学角度来衡量,老子的这种思想却也不无益处。比如他主张清心寡欲,恬惔虚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六十七章》)对于导引真气,使精神内守,从而达到养生除病的效果。《内经》也有“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天真论》)。《内经》与《老子》的这两段话,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十分相似。再一次证明老子的哲学思想对《内经》确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哲学思想基本上属于唯物主义范畴。它与“道教”“黄老”虽有一定的联系,却有质的差别。老子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思想对我国古代医学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陶广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学堂】熊继柏:中医基础理论是怎么形成的?
中医药文化与道家哲学思想渊源
浅谈老子思想对《黄帝内经》治疗理论的影响
中国古人的哲学思想和宗教崇拜探源
《黄帝内经》心悟  郑邦本
从天地人“三才”角度看中医学精气神学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