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反映时代风貌 表达人民心声

反映时代风貌  表达人民心声

——简论杜甫诗时代性和人民性特征与当代诗词的正确取向

安徽岳西 余永刚

内容摘要:

有社会价值的诗词应该反映时代风貌,表达人民心声。历史上那些德艺兼优的爱国爱民诗词,世人都会崇之高尚,传之久远。杜甫被誉为“诗圣”,就是因为他的诗立足祖国,贴近人民,具有深挚的爱国悯民激情。当代诗词应该继承杜诗的时代性、人民性传统,大力讴歌伟大时代,描绘大好河山,反映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人民正能量。

关键词:

时代性、人民性、杜诗传统、时代风貌、人民心声、当代诗人、价值取向


2021年12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诗词是民族的“根”和“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自信。因此,央视一台根据时代要求,设置了《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带动全民重温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美德、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熏陶着国人,洗礼着我们的心灵。一首有社会价值的诗词就是作者的灵魂,时代的镜子,人民的心声。

纵观国内外文学史上那些崇之高尚,传之久远的诗作,无不表现的是大背景下、大时代中的大胸怀,这样的诗作者才称得上“伟大诗人”。

杜甫之所以被历代誉为“诗圣”,确定他“伟大诗人”的地位,就是因为他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背景下,安史之乱迫使他四处漂泊,目睹了兵燹遍地,山河破碎,人民罹难的惨痛景象,美好愿望被颠覆,平静的心灵被震撼,他由衷地发出了叹惋、呼喊,长歌当哭,吟唱出一首首血泪凝集成的诗。这些诗作正是时代的观照,人民的声音。

安史之乱虽然是唐王朝内部争夺统治权之战,但由于安禄山是粟特族人,史思明是突厥人,其属下绝大多数也都是胡人,因此这场暴乱是将相之争、官民之争和汉胡之争相混合的并发症;是唐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对立的结果。其时,安禄山以整治朝纲为名,行分裂祖国之实,他发动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虽然气势汹汹,破坏性极大,持续时间长达七年,但注定是要失败的。唐王朝平息叛乱,是维护国家统一、制止民族分裂的正义战争,虽然一时受挫,但终归是会胜利的。但是,这场内战毕竟使得世界景仰的大唐帝国生灵涂炭,人口、特别是劳动力剧减,国力衰落,一夜之间,煊赫一时的大唐盛世荡然无存。

杜甫一生心系国家,正当壮年报国之际,却遭遇国破家亡,只身飘零,穷苦不堪,仅58岁即去世。然而他留下的诗篇,给后人以无穷的爱国力量,是中华民族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杜甫把自己的生命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关联起来,国破他心碎,民苦他心疼,发时代之声,纾人民之难。他渴望并呼吁统治者早日平定祸乱,让人人都能安居乐业,生有所依。家国情怀,民生理念在诗中比比可见。

杜甫深切同情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底层人民,无情鞭挞祸国殃民的高层权贵,大声疾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强烈要求统治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并表明只要人民安乐,自己死亦无憾,他急切追问:“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何等胸襟!

杜甫是我国诗歌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激情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灵感之源、灵魂所在。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平时期表现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热爱,对朝廷感戴的讴歌声中;战乱时期表现在极度的“忧国忧民”情绪之中。他对祖国、对人民怀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唐朝的诗人、诗作虽然众多,但很多都已湮灭无闻,其中杜甫的诗歌创作却如同“沙中之金,愈经磨洗愈加发出灿烂的光辉”1。翻阅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余首诗篇,我们读到的是诗人爱恨交加、悲喜交集的复杂感情,那就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诗人赤诚的爱国之心和深切的悯民之情。

杜甫在那个兵燹烛天,喋血遍地的悲惨险恶环境中,一心专注的是祖国的安危,人民的疾苦,局势的变化,为国为民奔走呼吁。他的爱国爱民心有着丰富的内涵,阔大的境界。他从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朴素情感出发,渐次升级为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感情,并在以身许国的满腔赤诚中不断升华。

国家不仅是一个自然范畴,它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因此,杜甫在描绘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当国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时,诗人满怀自豪,热情赞颂;当国家政治腐败、危机四伏时,诗人又忧心忡忡,愤然痛斥。

总之,杜甫是一个立足祖国,贴近人民,深入生活,具有深挚的爱国爱民激情的诗人。

值得注意的是,杜甫青少年时代正处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此时唐朝的国力强盛,百姓富庶,经济文化都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是世界闻名的大唐帝国。天宝十四年(755),就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杜甫途经骊山,耳闻目睹唐玄宗正携杨贵妃在华清宫吃喝玩乐,不问朝政,他心忧玄宗玩情丧志,大权旁落奸臣之手,用诗歌讽刺外戚专权的政治现实,冀图提醒皇帝。

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诗人杜甫,时刻关注国家大势,能够在盛世繁华中透视出重重危机,觉察到“万方多难”的到来。他的很多诗作都前瞻性地预示了唐王朝将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表现出诗人深切的忧患意识和深远的政治预见性。然而,作为一个地位低微的下层官吏,有心报国,无力回天。他企图以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诗歌来向朝廷和世人敲响警钟。

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大胆揭露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的骄奢淫逸,警告唐王朝要整肃吏治,约束权臣;在《兵车行》中写道:“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以汉王朝的衰亡作比,预警唐朝统治者,希冀他们以史为鉴,防患于未然;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里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以强烈的对比警示统治阶级必须采取寛民政策,不要和人民严重对立,以免激起民变;在《返照》中愤然道:“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实有未招魂。”对那些制造社会动乱之徒深恶痛绝,昭示必须及时惩戒;在《前出塞行》第九首中写道:“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揭露了唐军官兵在征伐少数民族的战争中,滥杀无辜,以充军功的事实,指出过度攻击胡族,会激化民族矛盾,招来后患。杜甫不断以诗暗示唐朝已处于岌岌可危、行将倾覆的边缘。果然不出诗圣所料,很快“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安史叛军席卷中原大地,直捣长安。所以,千载以后重读这些诗歌,我们不能不佩服杜甫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力。正是由于诗人怀着深切的爱国之情,时刻关注社会,体察民情,才能觉察出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和隐患。

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创作了一系列诗歌,其中《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最具代表性。

《春望》作于安史叛军占领长安之后,杜甫困居长安,面对曾经繁荣昌盛的故都在战乱中凋敝、荒凉的景象,诗人抚今追昔,创作了这首千古名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杜甫以沉痛的笔触批判了安史叛军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痛斥了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代表国人表达了反对国家分裂和向往和平的意愿。全诗忧国伤时、怀乡思亲、恨命运之多舛,叹光阴之不再,为国效力之未能,显现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而这也正是本诗沉郁悲壮、动慨千古的内在原因。

杜甫对祸国殃民者无比痛恨,对保家卫国者无比感激。他热情洋溢地赞美官军痛击叛军的胜利。广德元年(763),诗人听说朝廷的军队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郑州和开封等地,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也由此结束,他想到官军的胜利使得分裂的国家复归统一,他又可以返回魂牵梦绕的家乡,心情极度兴奋,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优乐全系于天下,正是杜甫爱国情怀的真挚、博大之处。

人民是杜甫诗作中始终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战乱之中,诗人与国人一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同情悲悯之心流露于字里行间。但是,面对战争诗人绝不是

徒自悲叹、消极避难,而是积极鼓励和歌颂官兵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热情地赞颂和肯定普通百姓舍生取义、以身许国的高尚行为。

众所熟知的“三吏三别”六首诗,对于广大人民在战争中的遭遇和表现,作者是既同情又敬佩。对那些毅然走上战争前线,保家卫国的将士和积极送子参军的父母妻子们,诗人更多的是崇敬和赞叹。舍生取义、以身许国,正是千百年来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高表现。 

君今往死地,沈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新婚别》中的这位民间新娘,用她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所有人民的心声。她忍痛割爱,鼓励自己的丈夫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而努力战斗,不要牵挂家庭,舍小爱,行大爱,这是多么感人的场景啊! 

这组诗歌既有同情,又有歌颂。同情战乱年代经历着生离死别的人民,歌颂他们虽遭家破人亡,却积极投身保家卫国战争,从容赴死的伟大精神。王嗣奭在评论这组诗时感慨地说:“非亲见不能作,他人虽亲见亦不能作。公以事至东都,目击成诗,若有神使之,遂下千秋之泪。”2

安史之乱后,城镇残破,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百业凋零,杜甫为之伤心感慨道:“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穆棱关北逢人归渔阳》),“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安史之乱的铁蹄不仅彻底踏破了诗人期盼天下太平,人民温饱的希望;也点燃了他胸中炽热的民族意识: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这一情绪成为诗人爱国情怀最突出的现实表现。

杜诗中,既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深厚感情,又有根植于“忧国忧民”之上的深沉的爱国情怀。这正是杜诗沉郁顿挫格调,雄豪悲壮气质,现实主义诗风的最高点、最亮点。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言,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3

杜甫魂牵祖国,梦绕人民,爱国与爱民一体。其大爱精神,上承灵均之旨,下启香山、放翁、定庵、鲁迅之流。

杜甫诗是很注重时代性和人民性的,清明时期,人民安和,他就热烈颂扬;黑暗时期,人民苦难,他就揭露抨击,是非成败了然于胸。历代评介杜诗说他的诗是“史诗”,他的诗集是“诗史”,实为的论。

所谓时代性,即时间切点;人民性,即内容倾向。时代性和人民性是密切关联的,不同时代的人民有不同的感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必有怨愤之心,生活在和谐幸福之中的人民必有感戴之心。因此,处乱世则忧国忧民,处盛世则讴国讴民。否则,就是逆历史而动,这样的作品违背时代的真实,就是伪作品,是不受人民欢迎的,也是短命的。据说,乾隆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三千六百三十首,成为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写诗最多而传世最少的人,除仅有几首无聊诗被无聊文人记下外,基本无人耳熟能详。为什么堂堂的帝王之诗且数量如此之多,却鲜为人知?除其艺术低劣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严重脱离时代真实,远离了人民情感。

    惟其如此,杜甫的诗得以广为世人传颂,永伫诗坛峰巅。

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白居易的“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陆游的“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李绅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等,都是关注民生的佳句。

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

我们当代诗词作者正处在一个伟大时代,在习主席为首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走上了强国之路。

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诚心诚意做人民的小学生。这是我们当代诗词作者接地气,写好诗的必由之路。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爱民即爱国。“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4这是我们当代诗词作者的创作方法和内容。

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

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5这是我们当代诗词作者的创作宗旨和方向。

当代诗词正确的价值取向应该继承杜诗的时代性、人民性传统,讴歌繁荣强盛的祖国,反映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弘扬时代主旋律,提高人民正能量。

(正文4968字)

参考资料:

1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嗣奭《杜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2014年10月15日)2015年10月15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2013年08月21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6豆丁网文《论杜甫诗歌中的爱国情怀》

作者简介

余永刚  1952年3月生,字悟庵,笔名鲁速,大学毕业,退伍军人,历任中小学校长、岳西技校副校长。全国中学语文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汉诗协会、中华诗词学会早期会员,《安徽省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编委,安庆市诗词学会副会长,明堂诗社社长。

点校《北江先生诗集》《汪石青全集》,主编岳西《古镇新村》(以上黄山书社2009、2012、2021年出版发行精装本),《二十世纪诗词大观》(香港天马图书公司1999版精装本),《岳西风采》、《九龙吟啸集》(中国华龄出版社2014精装本、2016平装本),编校《张恨水诗词集》、常任侠《红百合诗集》(待版);著有《观云楼诗词》(中国华龄出版社2016平装本),《一代禅师慧可》《悟庵全集》(登记待版)。教育、教学论文曾获全国科研成果二等奖、省市一等奖(《语文教学通讯》1997年第一期载文及证书)。1997“华录杯· 迎港归”中华诗词楹联大赛三等奖、佳作奖各一(见《人民日报》1997·6·21第六版),1999“世纪颂”中华诗词大赛三等奖(见《中华诗词》1999年第四期)。其教育教学和诗词论文凡52篇,受到宣传部门、教育界、诗词界的一致好评,并载入多种教育、教学报刊,收入多届《中华诗词研讨会论文集》和《中华诗词年鉴》。

《安徽日报》《安庆日报》多次报道优秀事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析:杜甫诗歌人民性特征
论杜甫诗歌的人民性(全文)
《杜甫诗选》前言__冯至谈杜甫__附录三
张金英:浅谈杜甫的家国情怀对当代诗词创作的启示
原创 杜甫晚年的一首诗,短短28个字,被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浅议杜甫“安史之乱”时期的诗歌内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