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书法师从于何处?从唐时期日本的遣唐使和学问僧说起

盛唐时期长安城接连发生妖邪灵异事件,旅唐僧人空海与癫狂诗人白乐天相遇长安,两人紧跟一只口吐人语的妖猫,意外揭露了一个横跨三十年、有关王朝兴衰的惊天之秘。这是电影《妖猫传》的剧情,里面把日本僧人空海写成了一个除妖师、侦探。那么历史上的空海到底是什么样的?他除了是个佛法大师,还是个大书法家。空海(774—835)出生于现香川县善通寺市,俗姓佐伯,名真鱼,灌顶名号遍照金刚,谥号弘法大师。二十三岁出家,投奈良大安寺习三论宗, 法名空海。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作为学问僧与最澄等随第十八次遣唐使入唐交流佛法,于次年到达长安,入唐后在长安学习密教,后成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创始人。他入唐后除了跟随长安青龙寺惠果大师学习真言宗和密教外,还师从唐代书法大家徐浩之子徐王寿的弟子韩方明学习了书法,成为“平安三笔”之首,“日本的王羲之”。

《妖猫传》中的空海

唐代中日书法交流

唐代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艺术空前发展,影响力远播四方,尤其是邻国日本,非常仰慕强大的唐帝国,派了大量的遣唐使和学问僧来长安学习唐朝的先进制度和文化艺术,日本曾在630至894年,先后十九次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其中有押使、执节使和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官,以及史生、知乘船事、造舶都匠、译语、主神、医师、阴阳师、东师、画师等各色人物,还有随团而来的留学生和学问僧,这些遣唐使在唐朝设置的各种教育机构内学习各门各类的中国文化。唐政府在中央设有国学馆、太学馆、四门馆、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等教育机构,留学生一般都就读于这六学馆中,其中的书学馆就是专门培养书法人才的机构, 其必修课为《孝经》、《论语》,专业课为《石经三体书》学习三年、《说文》学习两年、《字林》学习一年。此外,还有《字统》、《字海》、《括字苑》、《文字释训》等。他们一入书学馆,就要接受严格的训练,每天学书一幅,对学生书艺的提高大有助益,书学馆作为国子监六学馆之一,也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管理制度以加强对学生的考察。日本众多留学生入唐学习书法,并把中国书法名品带回国,使得中国书法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唐之国学凡六, 其五曰书学, 置书学博士, 学书曰纸一幅, 是以书为教也。”--清马宗霍《书林藻鉴》

遣唐使入唐路线

入唐学习的学问僧带回国的不仅有书法名品,还有唐代写经生、书手抄写的佛教典籍。唐代佛经的数量很多,单靠入唐学问僧自己收集、抄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他们还大量雇佣当地的书手、写经生来抄录典籍经卷。这些经书对日本书法艺术的影响甚至超过了书法名品,因为它们不像诸如王羲之、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只能被天皇藏于深宫大院内,它们可以流通于日本社会各阶层, 其传播范围和影响要更大更深远。

除了日本留学生和僧人外,唐代的僧人因为要去日本交流佛法,也带去了大量的书法作品,最著名的莫过于鉴真和尚。鉴真,姓淳于氏,广陵江阳县人,因自小对佛教极感兴趣,遂出家为僧,法号鉴真。天宝元年(742)受日本遣唐僧荣睿和普照邀请赴日讲学,前后六次东渡日本,历经十二年,终于在天宝十二年(753)搭乘日本第十次遣唐使回国的船只,成功到达日本。他们在曰本不仅弘扬中国的佛法,还把中国雕塑、绘画、书法等方面的作品和技艺带入日本,从而促进了日本艺术的发展。鉴真一行东渡日本时,随船带去了许多书帖,其中有“ 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王献之真迹行书三帖、天竺、朱和等杂体书另有其他杂体书五十帖” 。鉴真在日本营造的“ 唐招提寺” 门额,就是王右军的书体。这些唐代书法作品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对日本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真东渡

唐书法对日本的影响

初唐时期,日本书法只是形式上模仿唐代书法,比如日本天武天皇十四年(686)的《金刚场陀罗尼经》和《长谷寺铜版铭》酷似初唐楷书名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的《道因法师碑》。 圣德太子的《王勃诗序》则可以明显的看出其对王羲之的崇尚。到了盛唐时期,中日之间交流更为频繁,唐代的文化更多的被带到了日本,日本书法受唐代书法的影响更甚。比如正仓院收藏的光明皇后临摹王羲之的《乐毅论》;日本三大古碑之一,被誉为“日本第一名碑”的《多胡郡碑》,高118厘米,宽58厘米,碑文共80字,字体苍劲拙朴, 可与北魏郑道昭的《雪峰山证经书诗》相媲美。中晚唐时期,日本书风仍然持续不断地接受着唐代书风的熏染, 日本书家依然如饥似渴地从唐代书法艺术中汲取养料,这一时期日本也不仅限于模仿唐代书法,更多的开始了独创,并且出现了诸如“平安三笔”(空海、橘逸势、嵯峨天皇)等一批代表人物。

空海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主要有《风信帖》、《灌顶记》、《临孙过庭书谱》、《临急就章》和《大和州益田池碑》等, 它们都颇具王羲之的书风。空海三十一岁(804)随遣唐使入唐求法,入唐之后,空海对中国书法进行了广泛的学习,他的广泛涉猎在传存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在唐期间所书写的《三十帖策子》是地道的王羲之法韵,轻巧凝练、淡雅脱俗。而归国后所书的《灌顶记》则深得颜真卿书法的精髓。《风信帖》是空海书法成熟的最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件作品是空海写给最澄的三件尺牍,因为所书写的时间略有不同故技法表现也有所差异。第一件、第二件是行书,侧重于王羲之书风,但已化去了刻意模仿的痕迹。空海在大力传播和发扬唐风书法成为日本书法“ 第一人”,并且在书法理论的建树上相对于他的书法也毫不逊色,编纂了日本第一部书法字典《篆隶万像名义》。

《风信帖》

橘逸势(782年-842年),于804年与最澄、空海一同担任遣唐使至中国留学。他在唐留学期间,潜心研究李邕和柳宗元的学问,其深厚的汉学修养和风流倜傥的性格,与唐代文人雅士毫无二致。非凡的才能令唐人惊叹,被亲切地称为“橘秀才”。他的书法作品流传至今的有墨迹《伊势内亲王愿文》和铭刻《兴福寺南圆堂铜灯台铭》等。

“ 贞元二十年, 遣使来朝, 留学生橘逸势、学问僧空海。”--《旧唐书·日本传》

《伊势内亲王愿文》

嵯峨天皇(786-842),日本第52代天皇,在位15年,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嵯峨天皇在积极推动日本文化发展的同时,日本书法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正是由于他运用政治手段的推动,日本第一次书法高潮在平安初期得以形成。在书法的创作上嵯峨天皇留下了丰富的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李峤百咏断简》、《光定戒牒》、《般若心经》、《哭澄上人诗》等。

《李峤百咏断简》

最澄(762—822年),幼名广野,十二岁出家,三十八岁时与空海、橘逸势一同入唐学习佛教和书法。最澄的书法受王羲之影响最深, 他的传世真迹《久隔帖》书风也比较接近王羲之的《圣教序》。此帖书风朴实稳重,笔力充沛,显然受了王羲之书风的影响。最澄入唐后,除学习佛法和书法外,也注意收集书法名品。在他的《请来目录》里有书法目录一项,其中就记载着他从中国收集来的著名书帖, 如《赵模千字文》、《大唐圣教序》、《真草千字文》、《王羲之十七帖》、《欧阳询书法》、《王献之书法》、《褚遂良集》、《梁武帝评书》等 。这些书法作品被带回国后,人们竞相学习模仿,从而促进了中国书法在日本的传播。

《久隔帖》

在唐代中日交流相当频繁,大唐的繁荣对邻国日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他们派遣各路使臣来唐学习大唐的先进文化,大唐也因为自身的强大向外积极主动地传播唐文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唐代书法对日本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书法艺术的发展才日新月异、突飞猛进, 并在世界书法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朝传入日本的一点养分,已然成就了日本的'书圣'
书法史上唯一敢被称之为第二个王羲之的人
纯然唐法——日本“平安三笔”书法之“橘逸势”篇
略说王羲之书法在日本传播与影响(转贴)
日本书道历史
日本人为什么要推崇王铎而贬低书圣王羲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