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归故事 | 妈妈的“容量”(儿童多动症案例分析)

细雨是当归的老朋友了,也是一位喜欢心理学的妈妈,夫妻二人同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起搭建了“心理窝窝”。今天的故事就来自于那儿~


引言(细雨):

辰辰是我朋友的孩子,感谢辰辰妈为大家分享她的育儿经历,窝窝特邀资深心理咨询师刘芊驿女士深入分析了此案例。多动症的成因很复杂,请读者不要将孩子的某些行为“对号入座”,我们更希望大家对多动症儿童给予更多理解和关注。



讲述

辰辰(化名)5岁时被医院诊断为“多动症儿童”。出生后第一次吸食母乳后,完全拒绝再次哺乳,2个月后再次开始接受母乳,母乳喂养至1岁。辰辰的睡眠情况不大好,4岁前经常半夜醒来,哭闹或清醒10 到30分钟后再接着睡。在幼儿园老师的眼里,辰辰经常惹麻烦,做事冲动,会因为一点在别人看来非常小的事情而激动,经常在有意无意中伤害到小朋友。在他情绪不好的时候,老师一刻都不敢离开他,生怕他惹事儿。妈妈感到辰辰身上充满了能量,但是这种能量让老师和小朋友们都很紧张。

分析:辰辰的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我从小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就是《动物世界》,从节目里可以知道所有的动物应对伤害和危险时都会有三种本能:第一,打。第二,打不过就跑。第三,既不能打又跑不了怎么办呢?很多动物会让自己的身体进入到“冻结”的状态,俗称装死。当进入到这三种状态时,动物体内迅速聚集了大量的能量来应对危险。如果真的对抗或逃跑,这些能量就被消耗掉了,如果处于第三种状态,虽然表面安静,但体内却大量聚积着随时应急待命的能量。

人和动物一样,也会在感到伤害和不安全时让身体和内心产生这样的“能量”,而这些“能量”正是让身体随时处于攻击或防卫状态,并导致压力和紧张的来源。这些未被使用的“能量”也是各种负面情绪的原型。

辰辰的状态虽然让妈妈、老师和小朋友很头疼,但他的各种尝试让我们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我看到很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感到绝望,放弃了这些情绪的表达和负面能量的释放,开始变得麻木,进入到“冻结”(也就是深深的压抑)的状态,虽然不再哭闹,不再给家长制造“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聚积在身体和内心里的“能量”就消失了,在成年以后随着“能量”的越积越多最终会以身心的症状来表达,形成身体和心理的疾病。


讲述

辰辰稍微有不舒服的感觉,就会大发雷霆,这种现象时有发生。他经常因为小事情较劲儿,哭闹、发脾气。有时是闹袜子,一穿袜子就发脾气,他把袜子使劲往上揪,袜子被揪到了膝盖。妈妈因此买了很多长袜子,他也不满意。后来他又因为盖被子闹腾,盖和不盖,怎么盖,盖什么被子,都发脾气,但说不出为什么这样。

分析:在我看来,辰辰“闹袜子”、“闹被子”、“闹睡觉”、“闹小朋友”、“闹老师”等表现都是在向妈妈表达:“我有很多的负面情绪没能顺畅的释放,我感到非常不舒服,虽然我还没有找到能被父母完全接受的方式,但我一直在寻找和尝试。”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威胁、困难、不满意,他们自然会哭闹、发脾气,这些行为是孩子在本能的表达情绪,释放因感到受挫而蓄积的“能量”的过程。如果孩子的这种行为未被父母理解,或是被误解成“性格不好”、“惯坏了”、“任性”等需要被矫正(纠正)的问题,那么这些负面能量的释放就变成了不被允许的,比如,“不准哭”、“不准发脾气”,或是因此惩罚孩子,就会让孩子长期停留在“创伤“的状态里。很多家长把孩子当作“小号的成人”来对待,事实上孩子有自己内心发展的特点,7岁前孩子处在“幻想”的世界,以情绪和感受为主,理性的东西是很难“渗透”进去。

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是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也没有一个妈妈不是竭尽全力的想去对孩子“好”,只是妈妈有时候不太理解孩子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

讲述

有一次辰辰打伤了小朋友,妈妈花了一个多小时问了很多问题,他开始时说自己是无意中打伤别人的,老师因此非常愤怒,后来哭着承认确实是成心打了对方,但是伤人确实是无意的。妈妈问他为什么哭,他说哭是因为怕妈妈难过。每当辰辰“闯祸”后,父母很多时候会一遍一遍地反复给他讲道理。

分析:孩子在2岁以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完全来自于父母的回应(这个回应就不是父母说了什么,而是孩子接受到了什么)。在这个阶段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好,他就认为自己是好的,父母也是好的,这个世界都是好的;如果他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情绪、愿望是不被父母接受的,他就会认为他们对我不好,所以我是不好的,父母也是不好的,这世界都不太好。

在这个阶段,从孩子的大脑和心理功能发展的角度来看,孩子还没有能力理解和接受父母“善意的道理”,他会把父母语重心长的道理当作是父母对自己的不接受、不喜欢(这当然不是孩子主观上有意识这样,而是孩子在这个年龄心理功能的运作方式使然)。当孩子心中产生了“我不是一个让爸妈喜欢的人”的信念后,就是在心里内化了一个“敌意”的客体。


讲述

辰辰的情况让妈妈感到身心疲惫,有时候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向他发火。辰辰3岁时,妈妈有时对他实行严厉的惩罚式教育。现在妈妈也在有意识的调整,也想摆脱不良情绪的恶性循环,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辰辰爸爸对孩子很有耐心,他认为孩子“拥有平静的能够控制情绪的心”是最重要的,甚至会为了给辰辰择校搬家,妈妈则认为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孩子颠覆自己的现有生活。父母在教育观念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父母关系一度也很紧张。

分析:面对这么多无处安放的焦虑,我们该怎么办?

焦虑是会陪伴我们终生的一种情绪,它不会消失,所以我们要学会与它相处。理想状态下,我们是这样学会与焦虑打交道的:

当孩子遇到从未经历过的事情时,焦虑便产生了。比如说,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了冲突,孩子当然知道这是不好的,是爸妈和老师都不喜欢的,焦虑就产生了。这个时候孩子需要一个“容器”,这个“容器”有两个基本功能,第一是它有足够大的容量,能够允许孩子把自己承载不了的焦虑放在这个容器里,第二是这个容器有足够强大的转化功能,把孩子放在这里的负面情绪经过加工转化成为孩子可以承受的正面情绪、情感再返还给孩子。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有两方面的益处,首先这个“容器”帮助孩子安全地度过了这次危机,其次孩子会很聪明的学会“容器”是如何完成负面情绪转化的,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孩子就会用他学会的“转化”能力尝试自己消化这些负面情绪,这时候孩子就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心理功能,他应对焦虑的能力就增强了。

显然,充当这个“容器”的最佳人选是妈妈,所以妈妈的人格决定了这个“容器”的容量和功能。当妈妈们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感到焦虑、压力铺天盖地,应对起来力不从心的时候,可能需要觉察到:我自己需要“扩容”了!妈妈是孩子心理营养最重要的供给者。每个妈妈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心理营养输送给孩子吗?当然不是!面对自己的生活压力、情感困扰、人际关系以及早年的创伤,妈妈如何获得滋养?

当妈妈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的时候,爸爸自然就成为了妈妈最有力的后盾,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但可以给妈妈提供持续的滋养,它本身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所以说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的自我修行。


讲述

在专业医生将辰辰诊断为“多动症”后,妈妈查阅了很多多动症的资料,与孩子的行为进行比对,有时觉得辰辰并不是多动症,多数时候会跟朋友探讨什么是多动症。

分析:一般来说,“问题孩子”的妈妈或爸爸,会把自己的精力、时间、关注点都放在了“问题”和“症状”本身,很少把目光收回来看自己。曾经有一位事业有成,风度偏偏的男士来找我,他说最大的困惑就是关于儿子的教育,希望我帮他出谋划策解决儿子的各种“问题”。我问他是不是可以先谈谈他自己,然后再谈儿子?他一脸茫然的问:我有什么好谈的?没想到的是当爸爸真的开始关注自己,半年的时间他都没有再提起对儿子的不满。直到有一天他告诉我:这段时间只忙着谈我自己,我竟然忘了教育儿子,可是当我再次把目光放在儿子身上时,发现他进步的一塌糊涂!

后记(细雨):辰辰妈后来慢慢的接受了丈夫的育儿观念,通过阅读多动症书籍和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对辰辰的焦虑和不信任感减少了很多,辰辰被老师“投诉”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母子俩现在相处得很好。


来源:心理窝窝(微信xinliwowo)授权转发,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的坏脾气,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死敌
如何避免养出“蛋壳娃”?请让孩子从小适当“冒险地玩”
看孩子们:如何用青少年健康的四商智慧,解决分离焦虑!
如何做个合格的父母?做到以下几点就OK!
心理学深度剖析:什么是“好”的父母?答:容器型父母
好父母,是成为孩子的心灵“容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