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秋时节,再忆你……》——一篇将被点评的教育案例

《深秋时节,再忆你……》——一篇将被点评的教育案例


转载老板老班

按: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教育随笔。作者用带有幽怨的声音叙述了一件令她感到痛心而又无奈的案例,一个没有被教育转化过来的孩子深深刺痛了这位年轻班主任的心。事实上,“失败”的教育案例有的可以转化为前进路上的标杆和反躬自省的明镜,而有些却打击了教师继续努力的信心,甚至留下永久的心理阴影。时间,是医治一切伤痛的唯一良药。或许,迈过了自己内心的那道坎,一切会释然,海阔天空。

然,我发布这篇日志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担作者的痛苦,而是在思考一个问题:在问题学生面前,我们到底还能做什么?我们是否就真的那么无助……

以下刊出全文,稍后发表我的点评,也欢迎大家发表意见。为尊重和谨慎见,我略去了作者姓名。

深秋时节,再忆你……

窗外传来了时断时续的秋风声,一阵阵凉意不经穿透玻璃,直逼入屋内……

这样一个萧瑟、阴冷的雨天,我的情绪也难免受到了影响,索性放下书本,让自己的思绪随意飘荡。

可爱的娃娃脸,弯弯的眉毛,配上笑起来眯成一轮弯弯明月的双眸,这样的你,再一次准确无误地闯入了我的脑海中。

抬头,此刻,我明亮的眼眸里一定满是你充满笑意的样子。因为,微笑是你的招牌表情,充斥了我关于你的整个的记忆里。

亲爱的明,近来可安好?

同样的时节,同样的天气,不一样的你我。

一个周一的早晨,我匆匆赶到教室,按照惯例以不容置疑地目光扫视了班级一圈。“呃,他的位子怎么是空的?”我心里自问道。随后,问了几个同学,他们的答案无一不是“老师,他今天还没来。我们也不清楚情况。”

我回到办公室,拨打了他父母的电话,可是总也打不通。我心里不免有些担忧起来。两节课过去了,我隐隐地感觉到了异样,但又无从可说。终于,在做操的大课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的手机响了起来!我一看,正是他妈妈的号码,心中真是喜急交错……

挂了电话,我呆坐在椅子上,忽然间,感觉脑子一片空白。

“什么?他离家出走了?”

“周日晚上跑出去的,至今还未找到……唉,我那天晚上叫他写作业,他不肯,非要等到看完电视再写,后来,我就狠狠地训斥了他,还让他跪在地上反省。没想到,他一气之下就跑了出去。原来我以为他只是一时赌气,因为之前也有过类似情况,但是后来他自己就回来了。没想到,这次……”

……

“有打110报警吗?”

“警察说失踪不满24小时不接警。老师,我先和您说一声,您也帮我向同学们问问看,好吗?”

“嗯,好的。你别太急了,说不定他自己就回来了。我如果问到什么线索,就打电话给你。”

……

初一,刚接手这个班,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做班主任,没想到会遇上这种事,没想到一向可爱的、讨人喜欢的他会离家出走。我真是心急如焚,但又是那么的不知所措。将情况汇报给了学校德育处,相关领导说这个也只能帮忙问问看,是否有学生知道一些线索。的确,这样的事,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在茫茫人海中要找到一个孩子,就多么的不易啊!我甚至感到了一种恐惧!我赶紧找了一些平日与他关系较好的同学询问,可是他们都是一脸茫然。

这一天的白天,真是感觉特别的漫长。期间,再没接到孩子爸妈的电话。直到晚上八点半左右,我再也忍不住了,拨通了他妈妈的号码。

“明妈妈您好!现在情况怎样?孩子找到了吗?”我心急地问着。

“还没有找到。小区里有几个外地孩子平日和他一起玩的,他们说那晚看到他走出小区的。真不知他现在在哪儿……”电话那头传来悲伤、无奈的声音。虽然听来比预料的略显平静,但是一个母亲牵挂孩子的心,我们都懂的!可能她也不想让我太担心吧。

明妈妈,之前也接触过几次,人比较外向、乐观,易沟通,也很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是就是爱的方式方法不太合理,总是要打骂孩子。这一点,从平时与明的闲聊中,我也略知一二。

我也只能安慰道:“嗯,再找找看。我听同学说,他有时会悄悄溜去网吧上网,不知会不会去网吧了?因为,网吧包夜的话,就可以留下来了。”

“老师,不瞒您说,我和他爸爸也去网吧找了,但是那些正规网吧我们快踏遍了也毫无他的足迹。我估计他可能去那些黑网吧了。”

“黑网吧?”我心里愣怔了一下。这可怎么找呀?所谓黑网吧,就是那些偷偷摸摸开着的游艺厅,为了赚钱,真不知毒害了多少青少年!这通电话,仿佛让我往深渊方向又踏近了一步……

当时的我,一是毫无班主任经验,二是太年轻。现在想来,我真不明白当时是怎么想的!我就只是在电话里安慰了他妈妈,然后就自个儿呆家里狂担心,真是一夜无眠!

深秋的早晨,寒意阵阵,踏着脚下凋零的片片落叶,听着叶子碎裂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也一起凋零了。第二天,怀着一份复杂的心情,再次来到教室清点人数,督促孩子交作业与做值日。眼光再次扫到那张空着的座位——第二排第一张,心,不由地一紧。看来,孩子还未找到!

终于,周三晚上八点钟左右,我接到了明妈妈的电话:“老师,孩子找到了!在XX新村一家黑网吧里找到了……”接下来的话,我几乎没听清,也记不起来了,只是记得这两句。“唉,终于找到了!”我的内心里一声叹息。“嗯,找到就好。孩子没事吧?这两天在外面肯定很苦,天又冷,你们别再打骂他了,对他好些吧。”我用商量的语气说着。“好的,老师您放心吧。我们明天会让他来学校的。”明妈妈爽快的说道。

几日的不眠,已让我身心俱累,今晚,我感觉如负释重。孩子找到了,真好。可是,情况远没有那么简单!周四的早晨,我终于见到了他,可是,还是那个他吗?头发有些异样,不再是之前清爽的学生头,显然,已经烫过了;衣着也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穿得成熟了些,与之前的小男孩服饰相去甚远;还有,那目光,当我看向他的时候,他也有些闪躲,而不似之前的纯真对视。这一切,怎么会发生的那么快?我的内心里真是很无法接受。可是,在与他沟通过后,我也发现,既成事实,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老师,对不起了!让您担心了。我也知道我妈妈是为我好,爱我的。可是,从小她就打骂我,你说了也没用的,而且,我爸也是这样的人。其实,我在小学时就已经很不听话了,那时是爸妈压着,所以还算平稳。现在,我长大了,这次,我也反抗了爸妈,我有自己的想法……”

明一股脑儿地说着。我听出来了,他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受爸妈的掌控,他要独立,要自由。可是,他所谓的独立与自由是什么呢?我看出了他的迷茫。他叛逆,他去网吧打游戏,他去结交一些不良的少年,他甚至还抽起了烟!之后的日子里,我也找他谈过几次话,他对我的态度一向是很好的,因为我清楚地记得他很认真地和我说过一句话“老师,你是教过我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或许是由于太年轻,经验缺乏;或许是由于第一次做班主任,着实没啥谈话经验,他还是老样子,并且有些不能克制自己了。

后来,我因怀孕没再做他的班主任,不过,依旧教他语文。课上,他从不给我捣乱,我的作业也都能按时完成。说实话,那时他的心思已不太在学习上了,但是,语文依然还是可以的,可能,他对于我还是留有一份别样的情感吧。不过,初二,我挺着大肚子时,偶有发现他有那么几次缺课,也问过,说是身体不适请假的。后来,也陆陆续续的听到一些传闻,有关他违反校纪校规的。没想到,等我休完产假回来,同学们告诉我他不来上学了,据说回家呆着,貌似去学理发了,还有说是去学烧菜了。我当时听闻,真的觉得既惊讶,又难过。初三期中考前,他回过学校一次,还来办公室看我,和他聊过之后,我才知道,他实在不想学了,家里也拿他没办法,后来,学校就和他爸妈商定,初三一年在家自学,等到中考时来参加考试,因为他的学籍还在。我不知说什么好了,甚感无能为力。只记得,我当时整理了一些资料给他,让他在家好好看看,如果有困难,可以打电话给我。他很有礼貌的和我说了声“再见”,还是那张笑脸,不过已经略带了些与年龄不相仿的成熟。

一年不学,自然是无法应付中考的。果不其然,中考结束后,我听说他要来参加补考,这样可以拿到毕业证。我内心里,也期盼着能和他再次相遇在校园之中。

“哈哈!谢老师!”当我走下初三教学楼最后一个台阶时,耳畔传来了这一声响亮而又欢快的声音,我循声望向左手边,脱口而出“原来是你呀!”那份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你在干吗呢?”我只见他还有几个学生正挨个坐着。“我来参加补考的。”他很快地回答了我。“嗯,那你好好考哦。”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微笑。

校园中的最后一次相遇,在中考结束后的某天,于我和他也是圆满吗?明显的,这次再遇,我已很难感受到他的难过、失落与羞愧,取而代之的是那份无所谓,那份盲目的乐观,那份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我的内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仿佛爬山虎的卷须攀满心田……

三年前,我认识了他。一年前,我与他最后一次相遇。现在,这样的深秋时节,我再次忆起他,那些与他有关的记忆片段,甚至是细节,都还是那么清晰,那么完整的保留在了我的记忆中,不,应该是直抵心的地方。

亲爱的明,我想和你说一声“抱歉”,真的。你那么喜欢的谢老师,没能好好把你引导好,我甚感愧疚与遗憾。当年的我,是如此的幼稚,如此的脆弱,又是如此的缺乏经验。我没能做好你爸妈的思想工作,我没能及时的彻底的把你这批脱缰的小马驹拉回来,后来,又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我不再做你的班主任,我也很轻松似的想着你总还有新班主任管着,所以我和你的沟通后来基本就只停留在语文层面上。但是,你对我呢?你总是微笑着和我打招呼,你总是说我好,你的作文里情真意切的写着你的谢老师……真的,与你比起来,我又好到哪里呢?

一切的一切,都随风而去了,时光不会倒流。明,但愿你一切安好。

案例点评:不做“三不”班主任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阅读这篇文笔优美的教育叙事,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作者是一个情感丰富细腻的人,文字功底也比较好。有这样特点的人,又是教语文的年轻女教师,做班主任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有致命的软肋,关键看她能否扬长避短,将其性格、能力中的优点转化为做教育的优势,克服年轻、没有经验、内向的短处。这点其实是年轻班主任最需要学习的。我认为教育学生的能力固然与经验、学识有一定关系,但是总起来说与年龄和资历的关系并不是很大,有人做了一辈子教师依然是一个庸师,有人一上手就出手不凡。个中差异,一是天分,二是用心,三是热爱,四是悟性,五是投入。

我不赞成把“没有经验”作为做不好教育工作的理由。其实“经验”对做教育的帮助十分有限,甚至有时还有害。没有经验,也就没有了条条框框的约束,也许更能放开手脚做事,更有利于做出“有个性”的教育来。“没有经验”,教育学生是会遇到很多困惑,但不是“挡箭牌”,因为成长的过程不可逆,教育失败带来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不能有意无意地将学生做为教师增长经验的铺路石和试验品。年轻的班主任要全力以赴,尽力而为,争取把自己的第一个班带好,从成功走向成功。能否达成这一目标,与两个因素很有关系:

第一,是否能克服不自信的心理障碍,大胆工作,努力学习,认真思考,一边带班一边自我成长;

第二,在工作中,特别是在帮教学生的问题上,是否已经尽到了最大的努力。

当然,本案例描述的事实已经无法改变,遗憾永远留在了作者的心里。现在来反刍这个故事,只是为了从中汲取教训,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留或尽量少留“悔与痛”。但是,在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作者的反思,也没有看到她有具体的改进方案,换句话说,这个案例至今仍然在困扰着她,她依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关键问题出在哪里。若不能找出失败的真正原因、直面自己的弱点并拿出勇气做出改变,那么可以预言,类似明同学的悲剧在她的职业生涯中很有可能还会上演。

初读此文,似乎看到了一个无解之题——班主任够关心学生,师生关系也很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导致学生自己不想学了。老师也和学生谈了话,做了工作,但是没有效果。而且,这位班主任只带了他一年,一年,能改变什么呢?何况即使学生不想学也很给老师面子,至少没有放弃她教的语文学科。按理说,教师应该感到宽慰才是。老师之所以纠结,主要还是因为心思太重,太要好了,试图转化所有的学生,一旦不成功,便会自怨自艾。所以,在一开始我甚至没有把它归入失败案例之列,而仅仅是从教师的从业心态做了分析。我想告诉这位班主任,要放平心态,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的转变有的时候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要对“教育”有过高的预期。而且,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很多事哪里是一个小老师能左右的……

但是,这样说总还是感觉苍白了一些。这个难题,是不是真的无解?在对明同学教育的过程中,是否闪现过一线曙光?教师是否忽视了一些重要的机会?也就是说,老师看上去是尽力了,但在诸多的无奈背后,我认为很多工作并没有做到位甚至没有做。既然没有做,怎么知道做了没用?虽然我们知道有些学生的改变是八匹马拉不回头的,但是,只要有一点希望,用心的教师还是会尽到最大的努力。“时光不会倒流”,历史没有假设,如果这位班主任能重头来过,会不会有另一种教育结果?“一切的一切”,真的“都随风而去了”吗?即使明同学已经远去,但是,当我们遇见第二个、第三个“明”时,也许,我们将会有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只能说“抱歉”。我再次想起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里的那句话:“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

作者将失败归因为三点:幼稚、脆弱、没有经验。但我认为这样的分析没有切中要害。其实作者的性格才是决定这次教育成败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合适的方法。面对明同学的教育,作者的自我感觉是“无能为力”,而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是“无所作为”,这种无所作为可以用“三个不”总结:不自信、不表达、不行动。这三个“不”导致了作者没有发挥自身的优势,错过了不少教育的良机。

第一,不自信

因初为人师,自觉没有经验,不敢展开教育行动,不敢对家长的错误做法提出批评和中肯的意见,对明同学的教育也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生怕话说重了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

不自信是年轻班主任的普遍问题。觉得自己是个小班主任,人微言轻,说了也没用,或者怕说出一些幼稚的话被家长或学生取笑,关键时候不敢做出决断,该采取积极行动时犹豫不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教师自身的性格,二是传统的培养人的机制和方式。的确,我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们缺少自信,很多师范生在家是乖孩子,读书时是好学生,很听话。我接触到一些甚至具备研究生学历的中小学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面对复杂的学情和人际关系,一片茫然,手足无措。他们在残酷的现实中,有的能渐渐适应,逐步提高了能力,而有的则产生了严重的挫败感,特别是对做班主任,充满了恐惧。

当然,我们无法改变教育体制,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班主任这个工作把年轻教师推向了教育教学的最前沿,逃避是不可能的,既然来了,就要重新审视自己,树立信心,进入角色,以专业人士的姿态出现在家长和学生面前,对于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要积极介入而不能胆怯地躲在一边,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困难。

像案例中明同学的家长,在孩子离家出走后,心情非常焦虑。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老师的建议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安慰。此时班主任变得很重要,作为一名教师,即使再年轻,仍然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人,老师说话家长毕竟还是要听的,更何况家长是爱孩子的,对于任何帮助他孩子进步的建议都会考虑。班主任要给家长传达一个信号,只要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积极努力,就一定能转变小明。这样既在家长面前树了自己的威信,对明同学的后续教育也十分有利。遗憾的是,由于作者的不自信,导致了什么也没做。可以想象,这次出走事件之后,家长对老师就更没有信心了。而老师自己,除了“几日不眠”,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通过这件事有任何提高。

第二,不表达

性格内向导致教师“爱你在心口难开”,班主任虽然真切地关心着明同学,也为他的堕落而痛心,可惜,这些情感都没有适当地表达。学生向班主任袒露心声时,我不知道班主任是如何回应的,文中没有叙述,可能也是不了了之,没有及时跟进。

班主任其实手中握有一项利器,就是学生和她的关系很好,“你是教过我的老师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有效教育的重要基础,没有善加利用这笔资源是本案例最大的败笔。老师已经感知了学生的苦恼,那么,学生能否感知老师的呢?

不善于表达是如作者一样性格内向的教师的致命软肋。心灵的沟通是交互的,常言道:以心换心。这本是教师做通学生工作的重要方法,而现在恰恰是倒过来了,学生倒是可以和老师交心,老师却没有回应。如果这位班主任能将自己对学生的关心和痛心及时说出来,说不定能感动学生,从而引发行为上的改变。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已经亲近老师了,老师却没有利用这种情感让学生“信其道”,甚为可惜!

我也接触过一些教师,他们心里是对学生好的,但是因为比较“讷于言”,不好意思表达。其实,表达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语言类的,也有非语言类的,有口头的(交谈)、书面的(书信、周记)、数码的(短信、QQ),也有眼神的、肢体的,不仅可以“鸿雁传书”,还可以“以物传情”。作者是语文老师,优势是文字功底好,劣势是表达欠勇气和技巧(“着实没啥谈话经验”),何不扬长避短,就像此刻用优美的文字打动读者一样打动明同学?从文章中可以感知明同学的语文学得也不差,如果师生能展开一些文字的交流,你来我往,不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说不定还能书写一段“两地书、师生情”的佳话。

和学生交流要注重多种方式并举,一招不灵就换一招,总有一款适合他,他最吃哪一招就给他哪一招,灵活多变也是班主任的智慧之一。

另外,我们分析一下,明同学为什么会认为班主任是他最喜欢的老师?很大程度上应该是因为老师比较温柔,没有像他父母或其他老师那样声色俱厉。限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能力,这种喜爱是比较片面的、浅层次的,尚不足以上升为“知己”,因为“士为知己者死”,何况仅仅是学习呢。很多年轻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都很好,但是遗憾的是,他们也都止步于“关系好”,没有进一步的心灵交流和人格影响,没有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关键的点拨作用,也没有引领学生克服缺点、更好地发展,总之一句话,没有把“关系好”这个优势转化为教育力。班主任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这显然是在“关系好”的基础上超越了“关系好”,有了更多“引领”的要求。

第三、不行动

不灵活导致了不表达,不自信导致了不行动,以至于在教育明同学的过程中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良机。这样的错过也令人扼腕叹息——局势本来是可以挽回的。为什么要这么说?除了师生关系好,我对转化明同学充满信心还有第二条重要理由,那就是明同学是善良的。如果能积极行动,结果可能不会那么糟糕。

“呆坐在椅子上,大脑一片空白”,“自个儿呆家里狂担心”,“既成事实,只能无奈地接受了”,“不知说什么好了,甚感无能为力”,这些文字是“不行动”最直观的反映。

要说班主任一点行动没有采取也是不对的,她曾经安慰过明的母亲、和明同学“谈过几次话”……但是,问题恰恰是出在这里,这其实是很多班主任工作的通病——看上去工作都做了,但是因为没有多少效果,最后就放弃了。这些班主任的想法是,该做的我都做了,学生不听,我有什么办法?他们很少去想,为什么我做的工作没用?是方式不对,还是没有对症下药;是力度没到,还是火候没到?总之,不去认真分析原因,教育没有效果之后就开始找理由,最常见的理由就是“家长的责任”。其实,正是因为家长不会教育孩子,没有把孩子教育好,才把希望寄托于学校和老师,更显得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士的重要,教育孩子,本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全力以赴了,才能对得起自己良心。

在得知明离家出走到明回到教室之间,班主任做的唯一一件事是“等待”,听天由命。既没有参与寻找的行动,也没有在得知孩子已经找到后在第一时间和他展开交流,以至于再一次看到明的时候,他已经变了一个模样。如果换一种姿态呢?当班主任得知学生的出走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密切联系时,适时指出家长的问题,并和家长共同商议今后的教育方式。在孩子被找回家后,及时做一次家访,事先和家长做好沟通,互相配合,让孩子解决了心理问题后再来上学。在家访时老师就能发现孩子已经出问题了,可以赶在明到学校之前就开始着手解决,这样就抢得了先机。在知道明同学对父母的做法颇有微词之后,首先表示理解,更要努力疏导,几次谈话没有效果,再坚持多谈几次,而不是寄希望于还有别的班主任能继续教育他。在不做明同学的班主任后,还继续和他保持交流,以学科教学为抓手,利用作文等方式进行教育,说不定事情还有转机……有很多事都是这样,往往做是都做了,但都是差一口气,如果能坚持去做,很可能很多孩子都会被教师的执着拉回头。

我相信,如果作者做了上述的工作,即使最后明同学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至少可以做到安心了,因为自己已经尽力,结果则不完全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当班主任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力了。”这句话时,不妨再想想,是不是真的已经尽力了,还是还有一些努力的余地和空间。

“不能深入一步”,也是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班主任只看到表面现象,只做了表面上的常规工作,未能触及事情的本质,这样的努力往往无功而返,班主任也由此失去了信心。明同学上网游戏彻夜不归、结交不良少年、吸烟……这些问题难道仅仅是出于对父母的叛逆?他如何在两天之内就完全变了一个摸样?原因是不是就是如明同学自己声称的那样单纯,还是另有隐情……这些,作者都无从知晓,只是学生的一面之词。

每一个教育难题的解决,都有一个关键点,找到了这个关键点,就如同找到了病灶一样,方能对症下药,否则,大量的工作都是隔靴挠痒,起不到效果。比如明同学的状况,他因从小就一直受到不正确的家庭管教,导致人格发展出现了问题。比对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就是依据他的理论设计教育发展学生计划的),明同学尚处于道德发展的最低阶段,即力量对抗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在行为上桀骜不驯,拒绝服从命令。小时候由于和家长的力量对比悬殊,基本上还能控制住他,等他年龄稍长,与成年人的力量差距缩小之后,他就会不断地挑战权威,难以驾驭了。明同学对班主任说的那段心里话很能说明问题。此时需要有人把他带入更高的阶段,这个人显然不是父母或其他说明人,而只能是老师。明同学发展的下一个阶段是“奖惩依赖阶段”,对他起作用的是奖惩。班主任如果能利用和明同学关系好这个优势,对他保持一定的强势,利用好惩戒,效果会比较明显,而和这个阶段的学生一味温柔地讲道理,不一定有多少作用。研究指出,这个阶段的孩子几乎没有自律,所以不能放松对他们的监督。班主任如果明白这些道理,似可以改进行动方案,对明同学教育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一些。

班主任对学生教育的失败,除却各种客观因素,从教师的主观上,大致可以这样分类:

(1)没有做工作(不愿意做、不敢做、只是想到了却没有真正去做、没有及时做);

(2)工作的方向不对;

(3)没有坚持;

(4)工作方法缺少变化和创新;

(5)没有深入一步

对照本案例,作者犯了其中的好几条,所以,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上分析对于一位年轻的班主任来说未免有些强人所难了。但是,正因为我们很清楚作者是非常要好的,和大量的想要好但缺少方法的无助的班主任一样,他们需要直面自己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弱点,拿出勇气来否定自己,扬长避短,在实践中历练,在反思中成长,我们才有了这样一篇略显苛刻的点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心田上的百合,静悄悄地开
明智的妥协是教育的一种大智慧
以学生为本,教师工作的永远追求
[原创]心会跟爱一起走
【原创】默默奉献 无怨无悔
我是教师我无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