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今日学堂的思维教育(下):怎样教思维?

浅谈今日学堂的思维教育(下):怎样教思维?朱云龙

 很多家长和新教育从业者疑惑:如果单从山长博文和教学案例来看,好像都在谈“常识”问题,没感觉思维教育有多复杂。然而自己真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要么找不到方向,要么无法深入。原因到底何在呢?

首先,教“知识”和教“思维”不是一个级别。知识是固定且外显的。所以有法可循。对于智力正常的人来讲,基本上不存在学不会的问题。思维是不断变化的,而且隐藏在语言、行为和思想的背后。如果都搞不清楚对方的思维模式是什么,何谈去教。

其次,教“思考”和教“思维”不是一个向度。思考说白了就是问为什么。而思维则决定了思考的方向、深度和广度的全过程。如果只会思考,学生虽然不会成为知识的奴隶。但依然不能算是自己的主人。因为这时的思想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最后,严格意义上讲思维是“教”不了的,只能自己慢慢长起来。老师的作用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思维生根、发芽、成长的环境,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会拥有精致的思维。

 

当然,这样说大家肯定会“拍”死我。为了试图让大家能够抓到些东西,我会介绍今日学堂培养学生的方式并试图解析背后的原理。即,老师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来培育思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大家拿到点干货。

注意:1、以下解析纯属个人观点。

2、所取年龄段是大致范围,实际操作中要根据孩子的心智来判断。

3、以下只是从思维一个侧面来解读今日学堂的教育。实际的教学过程是多元化和综合化的。

 

06岁,养成基本的行为能力。

最重要的学习内容:生活和运动。

常言说3岁看大。原因在于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形成核心价值观并影响深远。比如说,一个被全家溺爱的小孩很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念:我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必须为我服务。

如果大家还记得我在第一篇文章里阐述的思维运作过程,那么以该观念为基点,他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性格特征、以及未来的事业婚姻状况等,是不是已经有大概的方向了?可能有些家长已经开始慌乱了。因为之前缺乏意识,说不定已经给孩子播下了某些不良的种子。

既然这个时期如此关键,为什么学堂却要让孩子学习生活和运动呢?毕竟这看上去挺稀松平常的。

在揭晓答案之前,请先思考1分钟:假如你只能把一种观念植入孩子尚且空白的大脑,你会怎么选?

我的选择:人要自我负责(自立)。

学会生活的真正目的就在于此。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让小孩子独立完成各种各样服务于生活的事情。大人从替他做,逐渐变为教他做,协助他做,看他做,必要时还要用上“大棒”督促他做。总之,直到他具备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习惯(习惯才是最重要的),才代表“种子播种”完毕。

 

同理,学会运动的真正原因也是为了建立观念:人要克服困难(自强)。

鉴于此,运动要选择有一定难度的,而且难度要随着小孩子能力的提高逐步升级。这样小孩子就需要不断面对与克服各种挑战。长此以往,他不但会非常自信(因为自己曾经胜利过无数次)。而且会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不断的遇到挑战并战胜挑战的过程。这就为坦然面对复杂的人生铺平的道路。

除此以外,运动的另一项巨大价值是:开发大脑。相当于提前铺建大脑高速公路,为以后承载巨大的学习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山长在《体育比读书更重要》中专门论述,需要者自行脑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f1c4.html)。

 

提醒家长一点:用生活和运动作为训练手段,也遵循了人的生长规律。对于很小的孩子来说,讲道理并非上策。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语言理解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动物本性很强大。比如,他知道应该早起,但就是不出被窝。所以,即便你很善于讲理,大多数孩子往往是听不懂甚至不想听。

其实,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是依靠体验和感受来认知世界的。所以,我们也需要用这种最直接最真实的方式来实施教育。而生活和运动就符合要求:做对了就成功,做错了就失败。孩子马上就能得到现实的回馈。从而调整自己行为的方向。

 

    另外,这个阶段也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期。所以在生活和运动的同时,如果辅助以学习多国语言和经典诵读也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通过上面的解析,相信大家已经明白“创造环境让思维自己生长”的真意。其实,如果家长能力有限无法深入培养孩子。只要按照上面的原理养育6年,基本上就算完成任务了。因为孩子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基本观念已经确立:独立生存,克服困难。这就足以保证:以后的路他不可能走的太差。

 

 

712岁,打好逻辑思维的基石。

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自然科学。

逻辑思维作为理性思考的基石是人类认知和探索世界的基础工具。但毁三观的是,逻辑思维其实根本不用教。

前面谈到小孩子初期是用体验和感受的方式来认知世界。当他对各种现象有了足够的认知后,自然就会琢磨给他带来体验和感受的现象背后的原因。而真实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必然要符合逻辑(也就是因果规律)。所以,当他主动去探索原因的时候,只要不掺杂人为干扰,自然而然的就应该学会逻辑思维。

可为什么大多数人的逻辑思维并不好呢?(比如经常犯中篇谈到的那些问题)。核心原因就是“人为干扰”太多了。

比如《喜洋洋》里的羊比狼还厉害合逻辑吗?抗日神剧的“手撕鬼子”合逻辑吗?韩剧里的灰姑娘必然会遇到高富帅合逻辑吗?娱乐节目的各种无厘头和歇斯底里合逻辑吗?如果从小就陷在这些混乱矛盾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当中,想要正常思考真的很难。

如果家长觉得这些太low,我们给孩子选择的都是中外经典,古今名著。这总没错了吧。读过山长博文《少不读西游,女不看红楼》的话,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0gzgj.html)就会明白经典固然是好东西,但不合时宜或者选材不当反而会害了孩子。曾经有一个参加过学堂夏令营的女生,因为从小迷恋红楼,结果养成了一副忧郁哀怨的气质,而且思想很虚幻,想问题根本无法落到实处。

 

鉴于此,想必大家已经明白学堂选择自然科学的原因了。在自然科学的世界里,除了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确定的因果联系之外毫无其他。学生每天都在真实客观的环境中浸泡,不但会养成一种沉稳务实的特质,而且在探寻因果联系的过程中自然会建立起逻辑思维。

除此之外,学堂学习自然科学的方式跟体质背诵知识点的方式截然不同。老师会布置各种问题让孩子们去研究、探索和实践。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就会把不断深入的挖掘真相当成一种意识内化的心理,并且体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

所以,选择自然科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建立观念:真相需要不断探索,决不能满足现状。(这也是西方科学精神的本质)

 

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可以发现:其实学堂老师并没有刻意的训练学生逻辑思维,比如讲解“归纳”“演绎”“真假命题”之类机械的东西。就是把孩子们喜欢探索的天性转移到自然科学这个单纯的逻辑思维的世界当中,慢慢的他们就形成了缜密的因果链式思考能力。

另外,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需要用到许多科学常识。所以老师经常会给学生们选择科技、生物、地理等各种领域的纪录片。几年下来,学生的知识面异常开阔,远远超越同龄体制学校的学生。这也算是副产品吧。

 

 

1315岁,学会批判性思维。

最重要的学习内容:人文科学。

首先纠正一个误区:大家经常会把人文科学和文学混为一谈。人文科学是基于现实的。比如历史事件,生活事件,思想类经典等。文学是高于现实的,比如小说、戏剧、电影等(下个板块会讲到)。

为什么学生要在这个阶段学习人文科学?

第一,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而人除了要跟物打交道外,更重要的是要和人(包括自己)打交道。然而,自然领域的因果关系基本上是确定唯一的。而人文领域则不然,其因果关系往往不是确定唯一的。如果用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人文领域的事件,必然会像《生活大爆炸》里的几位男主一般天真傻气。所以学习人文科学是成长的必然选择。

第二,这个阶段孩子青春期开始萌动。人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如果说之前小孩子更想成为别人眼中的乖宝宝,偏于顺从。那么这时他开始想成为自己心中的真大人,偏于叛逆。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孩子必然要面对两个问题:1、认知自我,解决内心的冲突。2、认知别人,解决关系中的矛盾。如果这两个问题处理不好。小孩子要么会变得很“亢奋”,跟长辈冲突不断,盲目武断的否定原来的一切。要么会变得很“萎靡”,喜欢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想跟任何人交流。而人文科学正好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批判性思维怎样渗透在人文科当中的呢?

第一,企图否定一切是这个阶段小孩子内心的呐喊。与其让他们通过抽烟、打架、谈恋爱、故作忧郁等方式来发泄、逃避和迷失。为什么不因利势导,把他们这股本身就带有批判性质的原始能量引入“正途”呢?

第二,人文领域的因果关系并不是确定唯一的。当学生去否定一种因果关系时,只要能够遵从理性深入挖掘,反而能够找出其中的局限和漏洞,从而发现更多的真相。这就是在训练批判性思维了。

比如在早恋问题上,家长们总是倍感头疼。因为小孩子根本不听家长那一套。只不过有的明着来,有的暗着搞。

在学堂,老师们不会去评判谁对谁错。而是会顺着学生的思路,鼓励他们把对家长的否定进行到底。最好能把家长说的心悦诚服,主动出钱供应你追求异性,那才叫本事。

这时学生们反而会很兴奋。开始去认真研究家长不让他们谈恋爱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成立,怎样才能避免家长担心的不利情况发生。如果无法避免,自己能否承担相应的后果等问题。

一旦他们去研究家长秉持的一套因果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会从对抗的情绪中走出来。即便不认同,也不会粗暴的认为家长就知道打压自己。而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学生经过研究发现想要彻底否定家长很难。

既然这条路走不通,老师接着会鼓励他们换另一条思路——如果自己谈恋爱的理由强大到家长无法反驳,依然可以获得支持。所以任务就是要给自己找出完美的早恋理由。

接下来他们又开始忙活了。分析论证自己的理由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自己为什么会想做。如果成立,除了跟家庭对抗之外,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等。过程中,老师会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漏洞和盲区。当学生们没有思路的时候,老师也会给他们讲解两性、婚姻和家庭的相关内容。

经过这一通“折腾”,学生们基本上都会发现自己的行为只不过是动物本能的冲动。而随着对两性和婚姻的认知不断深入,他们反而不想谈恋爱了。认为还是等真正成熟之后“下手”才最为稳妥。

   

以上是以生活事件为素材。历史事件和思想经典也是同样的思路。(有兴趣的朋友参看山长讲解《论语》的相关课程记录文章)。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不断用批判性的学习方式从各种各样的案例中洞悉和领悟人心人性。慢慢的,学生就学会了如何对待和处理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不仅能较为顺利的度过了“本应狂躁”的青春期。(相信这点对于那些已经被折腾苦了的家长很关键)。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深处会逐步建立观念: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看问题,只有找到每一种观念的局限,发现事情的真相,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最后特别提醒家长一点:不要感觉批判性思维挺好,就开始让孩子学。因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建立在扎实的逻辑思维基础之上。否则孩子反而会把它当做自己冲动、偏见或情绪的幌子。这也是为什么要先学自然科学的原因。

 

 

1618岁,学习创造性思维。

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文学和策论。

逻辑思维用以认知事物,批判性思维用以发现不足,那么接下来该干什么?自然是改进不足和创造新事物了。所以,学习创造性思维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必然选择。

大家不要把创造想象的太过高远。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不过也不要想的太过简单,因为任何一套优秀的解决方案都是需要“脑洞”的。完全是基于“现有”而超越“现有”的无中生有的过程。

 

为什么要用文学和策论进行训练?

文学:

伟大的文学作家都是能够深刻洞悉人性和社会的高手。而越是能透彻理解真实世界,越是清楚人们缺少什么想要什么,越是能够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虚幻世界。所以通过学习他们的作品,可以体会和揣摩这些高手的内心世界和创造过程。

然而一般人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就是看情节。沉浸在虚幻的世界里,除了情绪的跌宕起伏外,什么也没留下。

学堂的学习方式完全不同。

首先,要全然融入故事当中,分别跟各种人物的内心共振。然后以当事人的立场来体会其言行背后隐藏的真实心理状态。

其次,彻底抽离出故事之外冷眼旁观,从第三方的角度去解读各种人物的价值观,思维方式,性格特征。

再次,揣摩作者的内心世界。试图站在作者的立场去体会:他是怎样看待笔下这些人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他试图传达一种怎样的个人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

最后,重新创作。比如,以另一个人物的立场重新改写某段故事。或者,模仿作者的思维去创作另一个新故事等。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就可以充分挖掘出作品和作家的深刻内涵。

 

策论:

策论是古代的“士”对国家局势的判断和谋划。就像孔明的隆中对——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

山长在训练学生时会就各种国家、个人、历史、现实等问题,让学生拿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接受其他同学的质询(辩论)。(可以参看文章《如何让王阳明的心学发扬光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7cd6a10102vvl0.html)。

其实,策论的学习是对学生之前所有学习内容的融汇,强化和拔高。因为策论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的。所以学生有没有本事立马可以被检验出来。这样也方便认知自己的不足并改进。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之前各个分散的能力转化为一种强大聚合的综合素质。

 

“笔下虽有前言,胸中实无一策”这句话经常用来讽刺只会读死书的知识分子。然而学堂的学生经过几年文学和策论的训练,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建立一种观念:知行合一。即:学东西是用来做事的。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就会让自己成为既会读书又能用书的经世致用之才。

 

 

至此,18岁之前的培养方式和原理介绍完毕。

6年学习行为能力;6年学习工具理性(逻辑思维);6年学习人文理性(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扎实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基本的做事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一批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人(如果不理解,请重看上面加粗部分)。这在国内绝对是稀有品种。

所以就算孩子此时直接进入社会打拼,家长也大可放心。别说同龄人,即便是大学生也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这时,他们缺少的只是专业知识和经验,而这些是最容易获得和积累的。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关系、牌子、证书、甚至经验都不再管用,唯有本事才有价值。这更加放大了他们的优势。

我想,对于一个18岁的青年来说,没有什么比拥有一身本事更适合做成年礼了。但不知道有多少父母可以把这份大礼送给自己的孩子。

 

 

如果孩子的目标更为高远。比如要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那还要继续深造。(以下内容由于还没有实操,所以只能从原理上简略概述。)

 

1922岁,磨砺精致的一元思维。

以自身兴趣为导向,在专业领域内深入磨砺一元思维到精致的地步。学堂的大学部目前有教育、医疗、金融三个方向,学生要一门深入的把自己选择的学科研究通透。这时一元思维基本上就能过关了。

 

2330岁,学习实践二元思维。

研习道家经典,并在做事中反复检验、修正、内化到灵魂深处。这时的学习就像练高级武功一样,需要山长级别的师父口传心授。

 

30岁之后,体悟多元思维。

多元思维是教不了的。老师可以告诉心法,但是需要自己在生活中体悟证行。所以,此时可以“下山闯荡江湖”了。在实践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证悟更高级的思维,不断提升人生境界。

 

大师之路略说至此。毕竟属于人之龙凤的事儿。特别是越往后就越需要天资、悟性和机缘,绝不是强求的来的。不过就算当不了大师,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还是显而易见:

第一、孩子开心。因为每个阶段都顺应了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而且所学内容都跟自己的生活切实相关,所以学生非但不会感到辛苦,反而会觉得像是在玩一样带劲。

第二、家长省心。除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可能需要用点“大棒”来克服孩子的惰性。一旦走上正轨,妈妈就再也不用为他的学习操心了。如果家长能力有限,完全可以在一旁欣赏和享受孩子自动自发的成长过程。

第三、社会安心。这样的学生三观正,身体健,能力强,做一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合格公民是最起码的事。

 

如果对比当前大多数孩子接受的教育,其优势就更突显了。(读者可以根据上面的分析思路,反向推演下面每个阶段孩子会建立怎样的观念并形成怎样的思维方式)。

06岁:被所有长辈宠着。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做。

618岁:开始了漫长的背诵各种知识和标准答案的旅程。

1922岁:或者在大学继续“套牢”,或者沉浸在放纵玩乐中。

23岁之后,赚钱……(终于可以逃离教育了)

产生的后果:孩子烦心。家长操心。社会担心。(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传统学校并没有培养。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无法适应时代,就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上面已经系统介绍了学堂培养学生的全过程。不知道大家是否理解了老师创造环境让思维生根发芽长大的奥秘。

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对老师的要求却是很高的。不仅需要老师本身在思维方面有较高层次。而且还需要老师在“引导”与“不干涉”当中找到完美的平衡。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搞不定思维教育的关键所在。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通过上面的系统解析再次证明,心理、思维、行为教育是密不可分且循环促进的一体。心理是基点,思维是过程,行为是结果。结果再返回来对心理进行调整。如果大家把思维教育单纯的理解为训练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或者写作、演讲、辩论等,就舍本逐末了。

祝福大家在提升思维的道路上越走越顺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视自然科学素养,才能培养逻辑思维
这些竟然是孩子未来最重要的能力!
孩子在幼儿园表现出来的这项能力,影响他未来10多年的学习!
6岁以前,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张梅玲
哈佛大学研究:孩子能不能独立,关键看这3项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学生最应该习得的究竟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