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你和世界的关系
看到一条“你被父母的哪些教育惊艳过?”的帖子。
一个新疆的女孩说:
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节衣缩食,有一次在别人家里吃到了很少见到的火龙果,回家后很开心地跟妈妈描述火龙果的味道。
结果,妈妈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说“咱们家不一样”、“人家什么条件,你什么条件”,而是拿出钱,让她去买了当时很贵的火龙果。
后来,妈妈告诉她,不要因为火龙果很贵,就放弃尝试,如果现在买不起,也可以慢慢奋斗、攒钱去买。
长大后,这个女孩想尝试跳伞,就打工攒钱去跳伞,可以穿30块钱的T恤,也可以穿3000块钱的裙子。
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内心丰盈,心从来没有穷过。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童年的经历,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的最初体验,体验感的好坏,决定着你认为世界什么样的,也就决定了你面对它的态度。
于是我们常常看到,面对同样的挑战,有的人说:“算了,一旦失败就什么都没有了。”有的人说:“不试才是最失败的,大不了从头再来。”
有人谨小慎微、战战兢兢,有人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归根结底,是他们内心的安全感不同。
如果你相信世界是安全的、自己是有能力的,你就会自信、愿意创新;如果你觉得世界很危险、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就会自卑、裹足不前。
而决定这一切的,是我们在生命早期和母亲的关系。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母婴关系往往就是一个人的命运雏形,这个很难改变。
因为一个人在6个月大之前,是和母亲“共生”在一起的,所谓的“共生”,就是婴儿认为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是不分你我的。
这个阶段的“共生”,母亲对婴儿无微不至的关爱,会让婴儿感受到自己的无所不能。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常被忽略、身体和情感的需求不能及时得到回应,“共生”匮乏,长大后就会总想建立“不分你我”的关系,没有安全感。
在《情感依附》中有一个案例。
琼3岁就患上了自闭症,同龄的孩子都会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她还什么都不会说。
父母将她带到心理医生处,心理医生查看了她早年生活的家庭录像,反复观看之后,发现了一些细节。
琼四个月大的时候,妈妈把她抱在肩上,她们看着正在拍摄自己的父亲。
母亲用鼻子在琼的脸上蹭来蹭去、逗她开心,她就微笑,把目光转向了母亲。
就在这一瞬间,母亲故意逗她,又看向了别处,也就是说,当琼把目光转向母亲的时候,母亲却把头扭了过去。
这样的过程重复了好几次,琼脸上的微笑渐渐消失,目光也变得呆滞。
心理医生认为,虽然这不是造成琼患上自闭症的唯一原因,但是这些相处中的细节,让孩子感受不到与母亲在情感上的连接,会对母亲陷入不信任。
一点点积累下来,就有可能形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武志红曾经有一个情感上的困扰,他发现自己交往过的女朋友,都是同一个类型:特别需要爱、得到爱之后又不感激、幼稚、任性、不讲道理。
无论她们的实际年龄多大,心理上都是不成熟的小女孩。
武志红说:“我曾经尝试过改变这种轮回,但很奇怪,和其他类型的女孩坐在一起,就没什么可聊的。自己为什么总会被同一类型的女孩吸引呢?”
几番探究之后发现,老一辈的父母,从不主动表达感情,他从小到大都很乖,也没有受到过特别的关注,总是感觉自己被冷落。
他渴望母亲可以抱抱他,但他从来没有得到过。
成年之后,他变成了和妈妈一样的人:很会照顾人,外表非常成熟,但是感情压抑。
当他和不成熟的小女孩类型的人在一起时,对方的任性、依赖,会让他感觉很温暖、很安全,他非常享受这种依赖。
因此,他感慨:我是把童年那个被母亲遗忘、忽视的小孩,放在女友身上了。
看过一个分析,说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不想谈恋爱了?
没谈恋爱时很独立,一个人能搞定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一旦开始谈恋爱,又变得很黏人、很依赖,所以不如始终保持一个人,谁也别对谁有共生的要求、谁也别依靠谁。
这两种情况,其实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中的依附类型,也就是一个人为了得到安全感,而寻求亲近另一个人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家玛丽·安斯沃斯曾经通过“陌生情景”研究法,把依恋分为三个类型:安全型依恋、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成年人容易与人亲密,安心地依赖和被依赖,不担心会被抛弃;
矛盾型依恋的成年人渴望与人亲密,过分依赖,总是担心自己被抛弃;
回避型依恋的成年人则期待亲密但又恐惧亲密,因此拒绝与他人过分亲近。
我们常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需要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种考试,不仅是一对夫妻有没有足够的养育常识和经济基础,来保证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在人格上的准备。
父母自身的人格成熟吗?有信任孩子的能力吗?
就像曾奇峰在《情感依附》一书的推荐中所写到的: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与孩子,尤其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这个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能够取得的成就和敢于享受的幸福。
《情感依附》的作者亨利·马西和内森·塞恩伯格,用30年的时间,追踪了76个人,用访谈、测试和影音分析等方式,记录他们从婴儿期一直到成年。
它真实呈现了一个孩子在不同养育环境中长大后的人生状态,用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说明: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直接决定了他对世界的看法,也就是形成了他的后天“命运”。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孩子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希望有过家庭创伤的人都可以看看这本书,或许可以帮你弄明白你为何成为现在的你。”
成长是一个获得对过去的情感和事件进行现实评估的能力的过程,而不是超然地审视过去。
童年有什么样的经历,是我们不能选择的。
也许美好多于创伤,也许创伤多于美好。
学会体察内心,才能真正做到释怀和放下,与创伤和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保姆带娃很美?不一定!2点需警惕
「孩子有问题,都是爸妈的错?」每位父母都该了解的依附关系
拆书|《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第二章
精神分析:童年经历与婚姻关系
错过孩子安全依恋期,再想亲近已晚了
爱,要学会表达——读《情感依附》有感_徐林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