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九)

 作者到底是谁
  我在几年前网上看到了一本疑似“旧时真本”的《石头记》后28回的内容,凭着我多年对《红楼梦》的感悟,马上确认这应该确实是有来历的!文字虽然被人篡改了不少,但故事框架是可靠的,只要是没有被传统“红学”洗脑的人都能看出此书是在隐写“明亡清兴”的历史,而且也很容易看出黛玉影射的是崇祯皇帝、王熙凤影射的是魏忠贤,宝钗影射的是满清,而这本书中居然还有一条批语指明了宝玉影射“和氏璧”!这让我大吃一惊,总体上来看,我现在的《红楼梦》理论完全来自于这个目前很有争议的“旧时真本”。于是我开始大量查找资料,找了很多证据,来验证这些说法的正确性,为此还亲自到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查找《何必西厢》善本并进行影印,这个《何必西厢》估计已经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有人借阅过了!同时也跟一些“红学”爱好者有很多交流,大家在交流过程中又有了更多新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都证明了这个“旧时真本”的故事是不简单的。我在前面的登出来文章中有近一半的内容来自最近一段网上查到的各种分析信息,剩下有近一半的都是我根据这个“旧时真本”提供的指导思想从书中找出来的以前我们根本看不懂的证据,其中关于王熙凤的最多,有个别证据来自一些经常交流的网友,而这几天在我的这个贴子里,很多有悟性的“红学”爱好者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证据,我也及时到加到我的文章里,也让我感觉到互联网时代的伟大!这么大量的信息对于那些老一代“红学家”当年来说应该是一辈子都做不到的,所以我相信“红学”将因我们这个时代而改变!而“红学”中最为老大难的问题就是作者问题,我今天要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关于作者是谁的研究成果,而且其中有一个证据也是我最先发现的!
  从前面我的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肯定是生活在“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大背景下,亲身目睹了明末惊心动魄的重大事件,从时间上来看肯定活不到乾隆朝,也就是说作者创作的时间应该是康熙朝。而“红学家”研究出来的所谓的作者“曹雪芹”生于1715年或者1724年,在康熙朝内最多不到十岁,或者干脆还没出生!所以这个乾隆“曹雪芹”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不值一驳,成书时间应该肯定不是乾隆朝的1754年。
  同时我们也从书中深深地感到作者非常有才,不但作者手法独特,而且知识非常渊博,这也是明末清初文人的一个特点。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红楼梦》隐写的历史始于1614年,也就是用黛玉进贾府来影射崇祯丧母的万历四十二年,之后用非常显眼的王熙凤来影射魏忠贤,也就是说前八十回里的重点是在天启朝,说明作者对天启朝的情况相当熟悉,应该是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而黛玉进贾府是从第二回才开始的,在第一回里主要是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应该说这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在第一回里主要是讲了个神话故事,也就是“通灵宝玉”下凡的过程,应该说这里面充满了象征和暗示!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通灵宝玉”是一块有“补天”之材的石头,可惜却没有机会去补天,仿佛这里是在形容一个怀才不遇的文人的感叹,称自己是有补天之材,那这个材能可实在够大的!书中多次以这个“通灵宝玉”的口吻,自称为“蠢物”,这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现。“通灵宝玉”被癞头和尚和跛足道人点化下凡,随宝玉一起出生,而且就在宝玉在的嘴里,这个想法实在是很神奇!我在前面提到过,口中有玉是个字谜,“国家”的“国”字,这个字谜也将宝玉的身份给读者暗示出来,是“国之宝玉”,也就是暗指“传国玉玺”。所以这个“通灵宝玉”其中的一个作用就是影射宝玉的“玉玺”身份,就像是个一些公司员工戴的胸牌似的。
  下凡以后“通灵宝玉”一直在宝玉的身边,它把所见所闻写出来,最后将其整理出来并刻在石头上,这也是《石头记》书名的主要来历,那“通灵宝玉”到底象征着什么呢?它仿佛起到了一个“记者”的作用,但也可以理解为经历过“明亡清兴”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在第一回有一首诗很有名:
  无材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首诗以“通灵宝玉”的第一人称的角度写的,强调的是书中的内容都是它亲眼见到的,并记录下来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个“通灵宝玉”就是此书的作者呢?作者将自己比作一个有“补天之材”而又没有机会真的去补天的文人,还自谦为“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蠢物”,白白在人世间呆了那么多年,这应该是暗示他是个居高自傲的人,可惜生不逢时,没有机会在世间大显伸手。在第十六回有一条很长的批语,是在1707年的时候畸笏叟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手法的感慨:

 〖庚辰眉批:自政老生日用降旨截住,贾母等进朝如此热闹,用秦业死岔开,只写几个“如何”,将泼天喜事交代完了,紧接黛玉回,琏、凤闲话,以老妪勾出省亲事来。其千头万绪,合榫贯连,无一毫痕迹,如此等,是书多多,不能枚举。想兄在青埂蜂上,经锻炼后,参透重关至恒河沙数,如否?余曰:万不能有此机括,有此笔力,恨不得面问果否。叹叹!丁亥春。笏叟。〗
  从这条批语我们可以看出,批书人是在夸奖作者的笔力很好,并罗列了书中的不少情节,还提到了“通灵宝玉”在“青埂峰”的历史,这也说明从批书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通灵宝玉”应该就是作者!或者说作者将自己的以“通灵宝玉”这个身份出现在书中,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对“通灵宝玉”的分析,找到更多的关于作者的一些特征。其实应该说有很多研究者都看出来这一点了,这不是我的独创,而我的却在此基础上有了独一无二的新发现:
  既然黛玉是在影射崇祯皇帝,她进贾府是在影射1614年崇祯皇帝丧母的史实,于是我们可以得出黛玉应该生于1610年的万历三十八年,也就是崇祯皇帝出生的年份,这个我相信大家在看了前面的文章以后不会有什么疑问。在第三回里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
  从黛玉说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宝玉比黛玉大一岁左右,虽然宝玉的原型不是一个人,但从书中表面的故事来看,宝玉应该出生在1609年,也就是万历三十七年。而我们都知道这个“通灵宝玉”下凡并且与贾宝玉一起出生,这意味着“通灵宝玉”也是在1609年降临人间的,这会不会是在暗示《石头记》的作者就出生在这一年呢?应该说这是非常合理的!此人生在万历三十七年,经历了秦昌皇帝朝,之后又经历了七年的天启朝,然后是血雨腥风的崇祯朝,最后活到了清朝,并在康熙年间创作此书!这应该就是作者大至的人生经历,而他在《石头记》一书中所记述的是自己亲眼见到的人世间的苍桑变迁,并将明末的历史隐写成一部情色小说之中,为的是防犯政治风险,比如书中会有对满清非常憎恶的内容,如果不隐写的话肯定会出问题。而从第一回中的内容来看,作者应该是个有“补天”之能的大才子,我们也从书中感受到了作者的才能。于是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研究一下1609年的时候,中国有哪位这么有才的文人出生呢?没想到答案非常的简单,这个人就是“吴伟业”,号“梅村”,是明末清初江南的一大才子!虽然早有一些人提出过作者是吴梅村,但《石头记》中居然隐藏着吴梅村出生时间这一证据的我可是第一个发现的!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吴梅村这个人,但如果一提到他的“恸哭三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诗句,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这个人是什么来历呢?我从网上查到了他的简介:
  吴伟业(1609~1672) ,江苏太仓人,吴伟业(1609~1672) 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先世居昆山,祖父始迁太仓(今皆属江苏)。少时"笃好《史》、《汉》,为文不趋俗"(《镇洋县志》),受张溥赏识,收为学生。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后任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等职。南明福王时,拜少詹事,因与马士英、阮大铖不合,仅任职两月便辞官归里。清朝顺治十年(1653),被迫赴京出仕。初授秘书院侍讲,后升国子监祭酒。三年后奔母丧南归,从此隐居故里直至去世。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他屈节仕清,一直认为是"误尽平生"的憾事,在诗文中多有表露。
  吴梅村临终时留有遗嘱:“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时一境不历艰苦。死后殓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曰: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一位明未清初的著名文学家为何在临终前说这些话呢?可能是因为吴梅村是做过明清两朝官的人,自认有愧明朝,直到死一直悲痛至深。但“死后殓以僧装”,“坟前立一圆石”做墓碑,这一超乎寻常的作法。难道只是因一仆事二主的忏悔所至吗?是否还存在着某种暗示呢?” 
  吴梅村在自己的文章作品中,不断强调自己是史官,“伟业忝为史官”,自称国史氏、旧史氏、异史氏,被称作梅村太史的娄东吴梅村先生。而《红楼梦》一书就是“假语村言”的方法隐写了“明亡清兴”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更让人强烈怀疑他与《红楼梦》之间是有关系的,而且吴梅村是进过皇宫见到过崇祯皇帝的,所以他能写出那么帝王气派和宏大的场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应该说他的人生经历很符合《石头记》中记述的历史过程,但有一个矛盾,因为吴梅村于1672年去逝,而现存的最早的《石头记》钞本记载的成书时间为甲戌年,这个甲戌年肯定不是乾隆甲戌年年的1754年,更不可能是崇祯甲戌年的1634年,只有可能是康熙甲戌年的1694年,而吴梅村并没有活到这一年呀?又怎么可能说是这一年成书呢?我们看看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极为重要的批语:
  〖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

 这条批语曾被“红学家”确定为“曹雪芹”为作者的证据,但仔细一分析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里提到的是“旧有”,而并非说是这个“曹雪芹”写的,面是“以前有了”之意,这一点很重要,也就是说这条批语没有明确说明作者就是“曹雪芹”,所以根本不能成为“曹雪芹”就是作者的证据。其实第一回里已经给了我们此书的大至成书过程,只不过还是借用那个神话故事来讲的,在“通灵宝玉”与空空道人聊完一大段以后,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因毫不干涉时世,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我们应该从这段描写的表面上来分析其背后隐藏的成书秘密,也就是说“通灵宝玉”影射的作者,应该是吴梅,他将手稿给了这个“空空道人”,“空空道人”并为此书题了名,后来又有两个人为此书题名。再后来手稿到了“曹雪芹”手里,于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也就是说这个“曹雪芹”并非是最早的作者,而是最后对吴梅村手稿进行整理、加工、润色的人。由此可见:吴梅村应该是原作,最早的手稿肯定完成于1672年之前,也就是吴梅村去逝之前,而“曹雪芹”进行了二次加工,完成于康熙甲戌年1694年前后,这样看来,此书从一开始创作到最后完稿,经历了至少二、三十年以上的时间,所以看来至少不是一个人参与创作,而是个集体创作的过程。书中第一回里这段其他交待得很清楚,只有我们的“红学家”不认可,因为这里没有按“红学家”的意愿来写,所以非说这段描写不过是作者的所谓“托辞”,他们宁愿相信一个在曹寅家谱里死活找不到的所谓遗腹子“曹雪芹”,也不愿相信书中这段介绍的成书过程,不知道是出于何居心!而对于这个进行“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到底是谁,我没有这方面的研究,因为我更喜欢研究书中人物原型的影射和书中究竟隐写了哪些历史事件。
  我只是再强调一下我的一个猜测,这在前面我也提到过:明末的时候有很多朱家人遭难,于是有很多朱姓人改成了曹姓,我个人认为“曹雪芹”应该是朱家后代,那他大概生于在哪一年里呢?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条非常著名的批语:
  〖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月泪笔。〗
  也就是说“曹雪芹”死于1702年左右,一般的情况下古人年龄能活70左右就很不错了,这样往前推,所以我感觉这个“曹雪芹”生于1630年前后比较合理。忽然想起前几天有人在我的这个贴子里提到崇祯的儿子朱慈烺有可能是作者,而此人生于1629年,从年龄这个角度来看我个人觉得是合理的!有兴趣的朋友可在他的身上发掘一下“曹雪芹”可能性。

吴梅村是个大才子,在崇祯三年的时候乡试中举,会试第一,殿试时皇帝新点中了“榜眼”,真正的“连中三元”,这时他才二十二岁!之后授翰林院编修,可见崇祯皇帝对他非常欣赏。1637年,崇祯皇帝选了全国一些大儒给太子当老师,于是吴梅村迁东宫讲读官,陪伴太子朱慈烺,后作为的官属,也就是说他与太子两个人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后来明亡以后太子逃出城以后被李自成的军队抓到,而李自成又很快兵败,从此太子失踪。所以这样看来这个太子朱慈烺确实有可能活下来,并与吴梅村建立联系,也就是说他以“曹雪芹”为笔名,在吴梅村的草稿为基础,加工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些确实缺少证据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找一找,这方面我不是强项。
  在我的贴子中有位网名叫snfly2010的有了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新的发现,我觉得值得大提特提一下:第一回提到过“假语村言”,这是一语双关!表面的意思是“说的都是假话,村话”,还可以理解为“这些假语都是吴梅村所言”!这一点发现很让人震惊!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更多的内容,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幅对联非常有名: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大家看,上联的“假真”对下联的“无有”,也就是说“假语村言”中的“假”字也可以理解为“吴”,于是“假语村言”中既隐藏了“吴”字和“村”字!所以“假语村言”的内涵被再次扩大,还可以理解为“吴梅村讲述”历史之意!这也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根本含义。我们再看看后来的敷演的贾雨村这个角色: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
  我们从这段原文和批语中可以看到:这个贾雨村本名叫“贾化”,从批语中也能看出是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实非”,而胡州谐音“胡诌”,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书中说得都是“假话”,也就是指《风月宝鉴》表面上的故事,而反面的真正的历史被“真事隐去”了!这些强调的是原作吴梅村的创作基调,但大家不是理解为这个贾雨村就是吴梅村,这样就太机械了。

吴梅村是个大才子,在崇祯三年的时候乡试中举,会试第一,殿试时皇帝新点中了“榜眼”,真正的“连中三元”,这时他才二十二岁!之后授翰林院编修,可见崇祯皇帝对他非常欣赏。1637年,崇祯皇帝选了全国一些大儒给太子当老师,于是吴梅村迁东宫讲读官,陪伴太子朱慈烺,后作为的官属,也就是说他与太子两个人的关系应该非常密切。后来明亡以后太子逃出城以后被李自成的军队抓到,而李自成又很快兵败,从此太子失踪。所以这样看来这个太子朱慈烺确实有可能活下来,并与吴梅村建立联系,也就是说他以“曹雪芹”为笔名,在吴梅村的草稿为基础,加工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但这些确实缺少证据支持,希望大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找一找,这方面我不是强项。
  在我的贴子中有位网名叫snfly2010的有了一个很有洞察力的新的发现,我觉得值得大提特提一下:第一回提到过“假语村言”,这是一语双关!表面的意思是“说的都是假话,村话”,还可以理解为“这些假语都是吴梅村所言”!这一点发现很让人震惊!而且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更多的内容,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幅对联非常有名: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大家看,上联的“假真”对下联的“无有”,也就是说“假语村言”中的“假”字也可以理解为“吴”,于是“假语村言”中既隐藏了“吴”字和“村”字!所以“假语村言”的内涵被再次扩大,还可以理解为“吴梅村讲述”历史之意!这也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根本含义。我们再看看后来的敷演的贾雨村这个角色: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甲戌侧批:“隔壁”二字极细极险,记清。〗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甲戌侧批:假话。妙!〗表字时飞,〖甲戌侧批:实非。妙!〗别号雨村〖甲戌侧批:雨村者,村言粗语也。言以村粗之言演出一段假话也。〗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甲戌侧批:胡诌也。〗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甲戌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
  我们从这段原文和批语中可以看到:这个贾雨村本名叫“贾化”,从批语中也能看出是谐音“假话”,表字时飞谐音“实非”,而胡州谐音“胡诌”,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书中说得都是“假话”,也就是指《风月宝鉴》表面上的故事,而反面的真正的历史被“真事隐去”了!这些强调的是原作吴梅村的创作基调,但大家不是理解为这个贾雨村就是吴梅村,这样就太机械了。

  吴梅村曾留下了一个戏剧剧本,叫《秣陵春》,是个半文半白的本子,书中以宋初为背景,怀念前唐旧主的故事,也就是小说第五十五回里“男王熙凤”的情节中提到的“残唐五代”,是关于一个王朝灭亡的故事。此剧本与我们看到的《红楼梦》有很多惊人相似的地方:
  一、都是隐写在改朝换代的新朝中思念前朝;
  二、《秣陵春》里也有不少梦古怪离奇的梦;
  三、《秣陵春》以“玉”和“镜子”为贯穿全书的线索,书中的玉为古玩,镜子叫“宜官宝鉴”;
  四、《秣陵春》一样为时空错乱的手法进行描写的,这与《红楼梦》极为相似,也是中国自古以后很少见的写作手法。
  因为《秣陵春》一书写得半文半白的,看起来比较费劲,所以我读得不是很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里面挖掘一下,看看其中有没有影射太子下落的信息!
  “秣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有三个别称:“石头城”、“金陵”和“秣陵”,所以我们看《秣陵春》这个书名跟《石头记》、《金陵十二钗》确实让人看着眼熟!
  所以我相信吴梅村是《红楼梦》早期构思者,他应该完成了一个初稿,是个草稿,而真正将这个草稿加工成我们后来看到的《红楼梦》的是这个“曹雪芹”,这已经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第十三回里有一条很重要的批语,需要我们需要重新来认识: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岂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者?其事虽未行,其言其意,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遗簪”、“更衣”诸文……〗
  这条批语里先提到了作者,然后又提到了“芹溪”,两人并提!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作者就是“芹溪”,“芹溪”就是作者,但如果我们反复阅读这条批就会发现:不应该把这两个混为一谈,也就是说作者是作者,应该指的是吴梅村,而这个“芹溪”是后来加工者,也就是增删五次之人,应该是“曹雪芹”。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因命芹溪删去”,也就是说这个批书人也参与了增删的过程,提供意见或建议,这样看来成书的过程肯定不是一个人进行的。我们现在看到的《红楼梦》,其规模和表现手法应该都与吴梅村最早的本子有很大区别,应该说内容也大大的丰富了,我会在后面的《增删五次》一章里详细给大家介绍此书增删的过程,增删的过程都是我自己的感悟,我应该可以基本上理清“增删五次”都干了什么,或者可以大致了解吴梅村原作的大概框架。
  另外我有个猜测:吴梅村的原本《石头记》跟我们现在看到的本子比一个非常不同的地方就是应该是本淫秽小说,也就是说其中会有大量色情的描写,估计跟金瓶梅类似,这也是什么其中一个书名为《风月宝鉴》的原因。试想贾瑞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本书可以看死男人,但这样的事毕竟很少发生,虽然清代确实记载着两例,但相对来说还是太少。我怀疑正因为原本有大量色情的描写,所以叫《风月宝鉴》也合理多了。只不过后来“曹雪芹”在增删的过程中将这些色情描写去掉了,这可能跟清朝的时候在这方面管理严有关系。
  另外我忽然又想到一个问题,清代生活作风问题确实管得比较严,趋于保守。而明末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的人们很开放,因为万历年间大明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度,政府很少干涉民间的生活,所以那个时候男女关系非常混乱,而且同性恋也很普及,其实这些情况也很符合《红楼梦》中描写的特点,正所谓“情既相逢必主淫”。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红楼梦的惊人发现
曹雪芹与“西堂村”
《红楼梦》有没有反满思想
脂砚斋到底是何方神圣?只是一个集体的笔名
贾雨村原型和他一样坏,脂砚斋批语揭开真相,丫头雪雁是佐证
《枣窗闲笔》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