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楼】陈介祺十钟山房:藏器之重,藏印之夥(下)

对于陈介祺开明的观念,胡志平在文中评价说:“陈介棋重在传古,在当时盛行的金石学研究中,人们喜欢采用传统的拓刻之法,陈介祺亦深谙于此法,并在他诸多的信札中于同好交流,同好对他于刻拓技术方面亦颇为推重,陈介祺亦每得于此方面的创获而自赏。然而陈亦用于时人颇不以为然的西洋照相术,并大量运用于实践,从而使之成为金石研究一种新的尝试。运用西人照相术之长,为后人辟一途径。”并且该文认为:“照相术本无人用于金石考据,陈介祺首开先河。”但即便如此,陈介祺也认为照相术有利亦有弊:“洋照近大远小,过分分明,亦有弊,形似而神不大雅,究不能全用其法。”故而陈介祺在传拓和装订古器物铭文时依然用着传统的方式,叶昌炽在《语石》第二卷中夸赞说:“自潍有陈氏,青齐琬琰,尽出人间,不啻以诗礼发冡,其鉴别之审,装池之雅,纸墨毡蜡之精,剖析毫发,无美不臻,乡里皆传其衣钵。”


正是因为陈介祺精益求精的观念,使得不少滩县人学得了传拓技艺。同时陈介祺也跟这些人进行交流,创造出了独特的拓印方式,朱正昌总主编的《齐鲁特色文化丛书·人物》中称:“他还总结自己和前人的传拓经验,经过反复摸索,和友人一起独创了‘蝉翼拓’的方法,使拓片立体质感强,字口纹络墨饰清晰均匀,并由此触发创造了施于汉画像石的朱拓,都精致绝伦,令人交口称赞,至今被视为珍品。”

然陈介祺为人颇为宽厚,上书中又写道:“潍县胥家庄农民胥伦,聪敏好学,工于手工制作,为生活所迫,曾铸造假印和造像售于陈介祺。陈介祺从中发现了胥伦的才华,不仅没有责怪他,还帮助他共同研讨,创造了拔蜡翻砂仿制青铜器的方法,制器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此后,陈介祺又帮助胥伦研制出精致耐用的铜印。这种铜印清晰度高,不易仿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它的研制成功,使已经失传的汉代铜印铸造术得以接续。后来,陈介祺推荐胥伦去北京献技,轰动京师,使这项工艺很快驰名全国,至今仍是潍坊的著名工艺产品。”

在传拓观念上,陈介祺一向一丝不苟,比如他给潘祖荫的书札中写道:“第一必求其似,必讲求钩法刻法,与原拓既不爽毫发,又能得其古劲有力之神,而不流于俗软,乃可上传古而下垂久,方为不虚此刻,必须有学问、知篆法、肯耐心者相助,乃克有成。”

而对于具体的双钩方式,陈介其也有自己的心得,他告诉吴大澂说:“若钩字则须用力,再责手民也。钩字易似己书,运腕难于指不动,指不动笔锋方能中正,中正而又能曲折分明,则虽古人之法万变,而能与之合,不似一手书,不弱不失矣。直落直下直行直往而曲折与力具在其中,所谓一线单微,所谓独来独往,皆在其中,如此则可以知古可以传古,而凡用笔用手莫不可通矣。”但吴大澂认为陈介祺的要求太过苛刻了:“摹古文字求似易,求精亦易,求有力则甚难。手临不经意有神似处,影摹经意多形似处,而神采终逊,力亦逊。大澂自摹本兹《积古》《筠清》皆胜,恐刻工不良,则大失真。《积古》刻手佳,《筠清》稍次,失之肥重,然已不易得。”

除了青铜器之外,陈介祺也大量收藏古印,秦更年在《婴闇题跋》中为《十钟山房印举》所撰跋语中称:“簠斋藏印之富为近代第一,道咸之交,陈粟园为拓印集十二册,凡印二千数百钮,殿以封泥,纸墨精良,世称妙品。同治末,藏印增至六千有奇,编为《十钟山房印举》八十卷,顾以无人相助,独与其次君九兰排次摸印,终不果成,今所流传率皆残册。嗣高要何伯瑜至潍留居年余,为拓廿许部,即今所称足本也。后此所拓则一印一纸,改作巾箱本,不若何拓之条例秩然矣。”

可见,陈介祺收藏古印天下第一,在当时就无异议,只是他所编的《十钟山房印举》因为到其去世时仍未完成,故被他人装订成了不同册数。直至今日,学界依然无法确认究竟多少册的《十钟山房印举》为全本,然而他对古印玺的研究却受后世所首肯。

在元代之前,人们认为三代时期无印,元代的吾丘衍在《学古编》中就说过这样的话:“多有人依款识式作印,此大不可,盖汉时印文不曾如此,三代时却又无印,学者慎此。”

到明代朱简时,方认识三代时期有印,朱简在《印经》中说:“所见出土铜印,璞极小而文极圆劲,有识、有不识者,先秦以上印也……”朱简又在《印章要论》中引用了王世贞的所言:“朱文印或用杂体篆。按三代未尝无印,朱文不始于唐,汉器岂非款识?杂体何施朱文?此余所不解者。”

进入清代,人们对古玺的研究渐渐深入起来,同治十四年,陈介祺在给吴云的信中说:“朱文铜印似六国文字,玉印似六国书法,近两周者。”对于他的这个论断,贺文荣在《从<十钟山房印举>的编例看陈介祺对古玺的认识》一文中称:“陈介祺是第一次认定古玺文字与六国文字关系的学者。”而对于《印举》一书,该文又评价说:“陈介祺的《十钟山房印举》开集众家印谱之先,同时他在《十钟山房印举》中对古玺的分类及整个印谱的编例,在中国印谱史上也可以说是开先例的大手笔。”

对于陈介祺为古玺所作出的贡献,罗福颐在《古玺汇编》序中有如下说法:“战国古玺之传世,早见于明人印谱中。而当时不明其时代,皆列于秦汉印之末,至清初仍然。迨道光八年,张廷济《清仪阁古印偶存》始称战国玺为古文印,至吴式芬《双虞壶斋印存》签上始有‘古玺官印’、‘古朱文印’字样,列在秦汉印之前。至陈簠斋在清同治十三年始称朱文铜玺似六国文字,玉印似六国书法而近西周者(见簠斋致吴云尺牍)。”

陈介祺《辑簠斋吉金录》八卷,邓氏风雨楼石印本, 题记

陈介祺所藏之物在其身后逐渐散出,李勇慧在《民国时期清代山左潍县陈介祺金石学文献流传整理与文献学价值——以山东省立图书馆(山东金石保存所)为例》一文中予以了系统的梳理,该文引用了1918年褚德彝在《簠斋吉金录》跋语中的所言:“近闻陈氏所藏古器,半日为驵侩贩卖,输入海舶。”而刘階平在《陈簠斋先生与毛公鼎》一文中又称:“二十四年夏,余于役北平,得偶遇簠斋后裔陈君善先生,时君善任北平市府秘书。得悉其家藏累年散出,至此已零落殆尽。呜呼,簠斋殁世,至此曾不百年,竟散佚如此!”

当年王献唐任山东图书馆馆长兼山东金石保存所负责人,他特别想将陈介祺珍藏之物收归公有,然而当时的一些山东军阀对此并不重视,因为拨钱太少,这令王献唐徒唤奈何。1947年1月,王献唐在南京中央博物院参观毛公鼎后,写了篇《由毛公鼎说到张宗昌韩复榘》一文,此文中称:“那时鼎价不过七八万元,我为此事和叶誉虎接洽过,又到天津接洽海源阁书,后派人到北平接洽万印,只要款到手,一切都无问题。谁知这位‘青天’的主席韩复榘,和张宗昌一样,仍是一位不懂文献的武夫,始终不肯拨款。拖了多年,硬把他瓜分了,以最大的数目,用作特别费,只赏了省立图书馆五万元。这一来,我的计划完全失败,不但毛公鼎不能买,海源书籍也化归泡影。”

但王献唐还是买到了一些陈介祺旧藏之物,比如陈所旧藏的砖瓦石刻和历代钱币等,王献唐花三千元将其收购,而陈介祺对带有铭文的陶器也有大量收购,王献唐在《木庵古陶文字》跋中写道:“潍邑陈簠斋,以搜聚金石余力,亦喜购藏。其财力声闻既足以奔走远近,于是临淄之田父野老,日以长袋负陶片之有文字者登门求售,每片仅偿大泉三、四枚而已。陈氏收蓄既久,总得一万余片,去其重复者,亦得七千余片,间或拓印行世,世人乃稍稍注意。”

对于这些古陶文拓片,李通慧在文中称:“由于陈氏拓本极少外传,因此‘外间流传拓本,类非全豹’。自1930年起,王献唐分三次向陈氏后裔购集,共收得7000余份,装粘为112册,陈介祺所拓陶片文字尽在其中。”

陈介祺所藏的古陶文拓片,近些年来偶然还会在市面上出现,而我则买到两册裱本,其所拓之精远超同类。陈介祺做事之认真,的确令人敬佩。除此之外,陈介祺还收藏有秦诏瓦量、古镜等,他对此均制作了相应的拓片,其传古之功,令后世所景仰。

2019年4月25日,在齐鲁书社副总编辑刘玉林先生的带领下,我前往潍坊寻访。到达潍坊后,我们首先到当地的文物局拜见了文史专家孙敬明先生。而后在孙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一同去参观了郭味蕖美术馆,在此认识了该馆馆长、郭味蕖先生的嫡孙郭远航先生。在远航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仔细参观了美术馆及郭味蕖故居。

参观完毕后,我向远航先生郑重表达了谢意,他问我接下来到哪里参观,我告诉他将去看陈介祺故居。远航先生告诉我,该故居就在附近不远处,郭味蕖与陈介祺家还有亲戚关系,故他主动提出与我们一同前往。闻其所言,令我大喜,有如此熟识之人一同参观,当然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

其实六七年前,我曾来过万印楼,只是这里在整修之中不对外开放,而我再次来到该故居门前时,这里已经到了装馆的时间,幸亏有郭远航给故居管理者打了电话,我们方得以入内。

不大的门楼

启功先生题字

从外面看上去,陈介祺故居门面不大,也许这是他刻意低调所为,如今门楣上挂着万印楼的匾额乃是出自刘海粟之手。进入大门,迎面的影壁墙上则是启功先生的题字,该题字的落款为“后学启功敬题”,可见启功先生对陈介祺是何等之敬重。

胸像

经郭远航介绍,得以见到了这里的馆长陈进女士,在其带领下我们先参观了十钟山房。从外观看过去,这个房屋占地面积并不大,从建造手法看,应当时近年重新翻盖者。走入其中,正前方乃是陈介祺胸像,背板写着“金石大师陈介祺”字样。墙上的展板介绍着陈介祺的生平,几个展柜内摆放着一些陈介祺生前用品及其所书手札。因我藏有他的批校之物,故看到熟悉的字迹,颇有亲切之大感。而其中一组老照片则介绍着陈介祺故居曾经成为校舍的历史。

奇特的字体

十钟山房对面的一间房

碑刻

院落正门

万印楼


参观完十钟山房,接着去看万印楼,从外观看上去,万印楼乃是两层砖木结构,其外观有中西结合的味道。走入其中,一楼布置成了展厅的式样,这里分别摆放着十个仿制的古钟,墙上则悬挂着一些裱贴成轴的全形拓。仿制的毛公鼎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其后墙上则有铭文拓片其相应的释文。另外还摆放着一部复制的《十钟山房印举》,而我二十余年前错失了一部191册本,这么多年过去了,今日得见该影印本,心中仍然隐隐作痛。

仿制得还算精美

仿制的毛公鼎

所藏古器物

铭文

《十钟山房印举》

“一笑人间万事”说起来何等之达观,但我觉得人生之不达观方是活着的趣味所在。

狭窄的楼梯

以印做屏风

万印楼二楼全景

后记

年表

著作目录

而后又来到了二楼,这里的楼梯极窄,陈进馆长介绍说,原本该楼的楼梯不是这个式样,她告诉我说原楼梯设计的是活动式样,每天到晚上楼梯就会拉起来。而从外观看上去,与一楼的天花板完全一样,故外人很难知道如何登楼,而陈介祺所藏珍品都在楼上。

其他收藏介绍

原楼梯的位置

原楼梯的位置

如今的楼上也布置成了展厅式样,墙上悬挂着一些铜镜拓片,一些展板上介绍着陈介祺的成就及其相关著述。

万印楼背面

简介

门牌号

街上的宣传画

参观完陈介祺故居,而后走出院中,到此时我方留意到街边的墙上也画着一些青铜器和印章,以此显现当地人依然怀念这个伟大的收藏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画素材|篆刻篇之《十钟山房印举》陈介祺 编 一百九十四册版本
官宣丨时隔百年,最善本《十钟山房印举》出版预售
《十钟山房印举》印选
艺丛专题丨簠斋收藏及其对当今金石艺术品市场的影响
作为印人的吴大澂
陈介祺 楷书七言联 镜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