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四章:用药安全(重点及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亮菌甲素事件”显示出药物警戒所具有的作用是

A.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的作用

B.药品上市后风险评估的作用

C.发现药品使用环节的问题

D.发现和规避假、劣药品流入市场

E.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

答案:D

解析:药物警戒的重要作用有:(1)药品上市前风险评估:典型案例是鉴于发现“仙牛健骨颗粒Ⅲ期临床试验过程中连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而暂停了该临床试验。(2)药品上市后风险评估:典型案例是发生在2001年的“拜斯亭撤市事件”。(3)发现药品使用环节的问题:典型案例是“阿糖胞苷儿科事件”。(4)发现和规避假、劣药品流入市场:典型案例是“亮菌甲素事件”。

2.通过定点监测和处方事件监测以获得药物警戒信号的途径是

A.被动监测

B.主动监测

C.登记

D.病例随访

E.专业刊物发表的病例报道

答案:B

解析:被动监测采用以国家ADR监测中心为首的全国ADR监测技术体系。主动监测通过定点监测和处方事件监测两种监测方法以获得药物警戒信号。

3.下列药物中,应用时需按照规定检查肝功能的是

A.青霉素

B.利福平

C.维生素C

D.口服补液盐

E.碳酸钙

答案:B

解析:使用对器官功能具有损害的药物时,需要按照规定检查器官功能,如应用利福平、异烟肼时检查肝功能,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时检查听力、肾功能等。

4.下列哪项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A.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

B.减少ADR的危害

C.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

D.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E.促进公众对药品安全的理解

答案:E

解析: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目的和意义:(1)弥补药品上市前研究的不足;(2)减少ADR的危害;(3)促进新药的研制开发;(4)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5.ADR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ADR不相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ADR的评价结果为

A.肯定

B.很可能

C.可能

D.可能无关

E.待评价

答案:D

解析:药品不良反应的评价结果有6级,即:(1)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根据机体免疫状态,某些ADR反应可出现在停药数天以后);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明显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有文献资料佐证;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混杂因素影响,(2)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3)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除外。(4)可能无关:ADR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ADR不相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5)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资料佐证。(6)无法评价:报表缺项太多,因果关系难以定论,资料又无法补充。

6.关于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填写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药原因应填写具体

B.电子报表中的内容必须填写齐全和确切,不能缺项

C.引起不良反应的怀疑药品,主要填写报告人认为可能是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

D.不良反应/事件过程描述主要是对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和体征进行明确、具体的描述

E.不良反应/事件的结果是指原患疾病的结果

答案:E

解析:不良反应/事件的结果是指本次药品不良反应经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处理之后的结果,不是指原患疾病的结果,例如患者的不良反应已经好转,后又死于原患疾病或与不良反应无关的并发症,此栏仍应填写“好转”,如有后遗症,需填写其临床表现。

7.苯妥英钠常规日剂量为600mg,某患者按日剂量300mg服用即出现明显的神经毒性。该患者体内可能缺少的代谢酶是

A.羟化酶

B.单胺氧化酶

C.N-乙酰转移酶

D.假胆碱酯酶

E.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答案:A

解析:苯妥英钠由羟化酶代谢,其在羟化酶正常人群中的半衰期为30~40h。正常人的日剂量为600mg,而羟化酶缺乏者30Omg/d即可引起明显的神经毒性。

8.可引起新生儿“灰婴综合征”的药物是

A.红霉素

B.氯霉素

C.四环素

D.链霉素

E.氨曲南

答案:B

解析:新生儿的灰婴综合征是由于新生儿肝酶发育不全,肾脏排泄功能较弱,氯霉素在体内蓄积所致。

9.关于老年人易发生药源性疾病原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用药时间长

B.用药品种多

C.肝功能降低,药物代谢慢

D.肾功能减退,药物排泄慢

E.血浆蛋白高,血浆游离型药物减少

答案:E

解析:老年人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是由于肝、肾功能降低导致药物的代谢清除率降低,使药物的半衰期延长;老年人的血浆蛋白如降低25%,即可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使血浆游离型药物增多。再加上老年人用药品种多,用药时间长,所以老年人容易发生药源性疾病。

10.易引起局部缺血性结肠炎的药物是

A.吲哚美辛

B.阿洛司琼

C.硫酸亚铁

D.氟尿嘧啶

E.吡罗昔康

答案:B

解析:常见引起药源性胃肠道疾病的药物有:(1)引起消化道溃疡及出血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呋塞米、利血平、吡喹酮、维生素D等;(2)引起恶心、呕吐的药物有硫酸亚铁、呲喹酮、丙戊酸钠、氨茶碱、氮芥、氟尿嘧啶等;(3)引起肠蠕动减慢甚至肠麻痹的药物有氯丙嗪、丙米嗪、阿米替林、阿托品等;(4)引起便秘或腹泻的药物如美国批准的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阿洛司琼,上市不久即出现了26例局部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包括4例死亡者。

11.下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肾毒性大小排序,正确的是

A.新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

B.阿米卡星>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

C.庆大霉素>新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

D.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

E.链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

答案:D

解析:氨基糖苷类药物有直接肾毒性,主要引起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大小的顺序为:新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

12.下列药物中,可引起溶血性贫血的是

A.苯妥英钠

B.硫酸亚铁

C.庆大霉素

D.甲氨蝶呤

E.维生素C

答案:A

解析:引起溶血性贫血的药物有:苯妥英钠、氯丙嗪、吲哚美辛、保泰松、奎尼丁、甲基多巴、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维生素K、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氨苯砜、氯喹、伯氨喹、磺胺类等。

13.下列药物中,常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是

A.氯丙嗪

B.庆大霉素

C.阿司匹林

D.吲哚美辛

E.阿昔洛韦

答案:A

解析: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中,以氯丙嗪及其衍生物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高;此外利血平、氟哌啶醇、五氟利多、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碳酸锂、甲氧氯普胺和吡罗昔康等也可致锥体外系反应。

14.治疗药源性疾病的首要措施是

A.对症治疗

B.停用致病药物

C.拮抗致病药物

D.调整治疗方案

E.排除体内致病药物

答案:B

解析:致病药物是药源性疾病的起因,因此治疗首先要考虑停用致病药物。药源性疾病停药后多能自愈或缓解。但是,有些药源性疾病所导致的器质性损伤,停药后不一定能立即恢复,甚至是不可逆的,对器质性损伤的治疗可按相应疾病的常规方法处理。

15.下列不属于因管理缺失而造成用药错误的情况是

A.工作环境嘈杂、药品位置凌乱而造成的用药错误

B.护士不了解新药的正确使用方法而造成的用药错误

C.患者记忆力缺失或有精神障碍而导致的用药错误

D.医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教育患者如何用药而导致的用药错误

E.护士未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临时稀释药品而造成的用药错误

答案:C

解析:因管理缺失而导致的用药错误情况与事例有:(1)工作流程和环境的缺陷:如工作过于繁忙、环境嘈杂、常有电话打扰、药品位置凌乱、未执行双人核对制度、临时稀释药品、新手值班以及计算机医嘱系统缺陷等;(2)培训缺失:医生、护士和药师对新购入药品的知识缺乏培训,不了解新药的正确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和禁忌证等,造成用药错误;(3)患者教育欠缺:医生或药师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教育患者如何用药,患者对药品贮存条件、服用方法和时间、不良反应的对策和用药疗程等问题未充分了解。造成患者教育缺失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选项C属于认知缺失或障碍的事例。

16.根据美国国家用药错误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将用药错误分为九级。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需要应用维持生命的措施,属于

A.A级

B.B级

C.C级

D.D级

E.H级

答案:E

解析:根据美国国家用药错误报告及预防协调委员会制定的分级标准,即根据用药错误发生程度和发生后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将用药错误分为A至I九级。定义如下:A级:客观环境或条件可能引发差错(差错隐患)。B级:发生差错但未发给患者,或已发给患者但未使用。C级:患者已使用,但未造成伤害。D级:患者已使用,需要监测差错对患者的后果,并根据后果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以预防和减少伤害。E级:差错造成患者暂时性伤害,需要采取处置措施。F级:差错对患者的伤害可导致患者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级:差错导致患者永久性伤害。H级:差错导致患者生命垂危,需要应用维持生命的措施。I级:差错导致患者死亡。

17.下列用药错误中,属于患者依从性错误的类型是

A.患者未按照医嘱用药

B.处方书写字迹潦草导致的用药错误

C.药师将过期的药品发放给患者

D.病区护士给住院患者多发一盒药品

E.住院医师转抄上级医师医嘱时发生抄写错误

答案:A

解析:用药错误的类型分为:(1)处方错误;(2)转抄错误;(3)调剂错误;(4)给药错误;(5)患者依从性错误;(6)监测错误;(7)其他用药错误。患者未按照医嘱用药属于患者依从性错误。选项B属于处方错误,选项C属于调剂错误,选项D属于给药错误,选项E属于转抄错误。

18.在医疗机构药品召回流程中,负责药品回收具体工作的部门是

A.药剂科

B.质量部
C.医务部

D.医院办公室
E.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小组
答案:A

解析:医疗机构药品召回流程为:(1)当需召回的情形发生时,由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决定召回药品的名称、规格、生产商、召回范围、_召回级别、主要执行人员等。(2)质量部人员负责药品召回工作的组织、协调、检查和监督。布置实施召回方案,监督各部门的执行,决定或请示决定紧急事项的处理,保持与医疗部门、药品行政监督管理部门、药品质量检验部门、生产商、供应商的联系,调查导致召回的原因。(3)药剂科各部门负责将药品收回,连同本部门药品统一退回库里。(4)药库负责接收各部门退回的药品。将退库药品视同进货药品验收,验收后保管员办理入库手续,并将召回药品单独存放。召回结束后,汇总为《药品召回记录》,上报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小组,药品质量安全管理小组审批后,签署意见。

19.妊娠期妇女用药后,一般不会对胎儿产生致畸作用的时间阶段是

A.妊娠1~2周

B.妊娠3~12周

C.妊娠4~12周

D.妊娠13~27周

E.妊娠28周之后

答案:A

解析:一般将妊娘分为3个阶段:妊娠头3个月,即妊娠12周末之前称为妊娠早期;妊娠中期的4个月,即妊娠13-27周末,称为妊娠中期;妊娠最后3个月,即妊娠28周之后,称为妊娠晚期。(1)细胞增殖早期:大约为受精后18天左右,此阶段,胚胎的所有细胞尚未进行分化,细胞的功能活力也相等,对药物无选择性的表现,致畸作用无特异性地影响细胞,其结果为胚胎死亡、流产或存活发育成正常个体,因此在受精后半个月以内几乎见不到药物的致畸作用。(2)妊娠早期:是胚胎器官和脏器的分化时期,此期最易受到外来药物的影响而引起胎儿畸形。(3)妊娠中期和妊娠晚期:又称胎儿形成期,为胎儿发育的最后阶段,器官形成过程已经大体完成并继续发育,某些药物可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20.妊娠期妇女使用下列哪种药物可能引起胎儿肢体、耳、内脏畸形

A.四环素

B.阿司匹林

C.维生素K

D.沙利度胺

E.呋喃唑酮

答案:D

解析:妊娠3~5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肠、骨骼及肌肉等均处于分化期,致畸药物在此期间可影响上述器官或系统。如沙利度胺可引起胎儿肢体、耳、内脏畸形,雌孕激素、雄激素可引起胎儿性发育异常,叶酸拮抗剂可导致颅面部畸形、腭裂等;烷化剂如氮芥类药物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异常,指(趾)畸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快速判断用药与出现不良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论文:药物不良反应156例分析-中大网校临床医学论文网
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90%的药店人都在看!
ADR与ADE的区别
是药三分毒----药害警示录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