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乌梅丸的正宗配方组成剂量、方歌速记歌诀、用法用量

乌梅丸

【正宗配方组成剂量】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48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用量】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和余药打匀,烘干或晒干,研成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克,每日1~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歌速记歌诀】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

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

【功用】温脏安蛔。

【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人吐蛔,手足厥冷,腹痛;又治久痢、久泻。

【加减】无热者,去黄连、黄柏;无寒证者,去十姜、附子;无虚者,去人参、当归;吐蛔者,加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脾胃气虚者,加山药、芡实、莲米、谷芽;肝胃阴虚者,加生地、白芍、麦冬、牡蛎。

【方论】本方在《伤寒论》是用治胃热肠寒的蛔厥证。蛔虫寄生肠内,因胃热肠寒,亦即所谓上热下寒而致扰动不安,故见烦闷,呕吐,甚则食人吐蛔。腹痛与烦呕时发时止,是因虫动则发,虫伏则止,故多起伏不定。腹痛加剧时,则阴阳之气不相顺接,乃致手足厥冷。本方以寒热并用、温脏安蛔为法,方中重用乌梅酸收,养肝敛阳,安蛔止痛;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川椒、干姜、附子、细辛止痛驱蛔;人参甘温补脾益胃;当归甘辛温,养血柔肝止痛;桂枝辛甘温,走窜十二经,温通经脉,通阳

化气。方中酸收,苦泄,辛开,甘补,大温大寒各味溶于一炉,为酸苦辛热并施,既有调和肝胃,安蛔止痛之法,又有补气和血,酸涩固脱之功。是故,既可治蝈杀虫,又可治寒热错杂之久痢是也。

【医论】《医宗金鉴》吴谦曰:“伤寒脉微而厥,厥阴脉证也。至七八日不回,手足厥冷,躁无暂安之时者,均为厥阴阳虚阴盛之脏厥,非阴阳错杂之蛔厥也。若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不似脏厥之躁无暂安时,知蛔上膈之上也,故其烦须曳复止也。得食而吐又烦者,是蛔阐臭而出,故又烦也。得食蛔动而呕,蛔因呕吐而出,故日其人当自吐蛔也。”《伤寒贯珠集》日:“古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又曰,蛔闻则静,得辛热则止。故以乌梅之酸、连柏之苦、姜辛归附椒桂之辛,以安蛔温脏而止其厥逆。加人参者,以蛔动中虚,故以之安中而止吐,且以御冷热诸药之悍耳。”

总之,本方中寒热并用,不仅安蛔止痛,更有调和肝胃,分解寒热之功,除治蛔厥证外,还应视为治厥阴病寒热错杂之主方是也。

【验案】

李x,男,12岁。自诉上腹部剧痛已25天。疼痛阵发,发作时患儿蜷伏呼号,痛苦万状;间歇时则无所苦,并见呕吐,有时吐出蛔虫。腹部柔软,上腹部有明显压痛。诊断:胆道蛔虫症。即进行手术,从总胆管及两侧肝管中央取出蛔虫共37条,并用“T”型管作总胆管引流。术后症状消失。第12天拔除插管。但至手术后第14天,又发生与术前完全相同的症状,呕吐时又吐出蛔虫,诊为蛔虫再度钻人胆道。建议病人再次手术,因其家长拒绝,即请中医会诊。给予乌梅丸治疗,每次1.5克,每日3次。服药第1天症状减轻,3天后疼痛完全消失。而行山道年驱虫,驱出蛔虫40余条。经半年追踪观察,患儿情况良好,无类似症发生。

【研究】根据《中成药名方药理与临床》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021~1022,陈奇:经药理研究证实,乌梅丸具有:①麻醉虫体作用:可使虫体活泼性明显下降,甚至呈静止死亡状态;②增强胆囊收缩、增加胆汁分泌的作用:用药后使胆囊上下径明显缩小,胆汁分泌增加;③明显的松弛奥狄括约肌作用:用药后造影剂迅速通过奥狄括约肌,表明可松弛奥狄括

约肌的作用;④抗菌:体外实验证明乌梅、黄连、黄柏、当归有抑制痢疾杆菌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方剂歌诀详解——乌梅丸
乌梅丸加减化裁_临证加减与用量
乌梅丸
学术传承:名老中医刘渡舟如何用乌梅丸治疑难杂病
浅析方剂乌梅丸及临床治疗应用
引用 活用乌梅丸可治疗多种疾病+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寒热虚实错杂证心得+心绞痛,厥阴病,乌梅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