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代辽东鞍山驿

据《辽东志》记载:“鞍山驿,辽阳城西南六十里,洪武二十年设,中卫带管。”“递运所,在鞍山站内,洪武二十年设,前卫带管。”鞍山驿是辽阳南出的第一个驿站,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据朝鲜漂流人崔溥《漂海录》(弘治元年)记载:鞍山驿东有辽高山,驿西有辽下山。朝鲜使臣丁焕《朝天录》(嘉靖18年)记载:“过长店铺到鞍山驿,驿旁两岩角峭秀,东曰辽高,西曰辽下。辽高之后有千山,北方诸山之最胜。”苏巡《葆真堂燕行日记》(嘉靖12年)记载:“鞍山东门外有岩耸立,高可插天,小庵一间,接青壁间,极清静,无由往寻瞻望。”这里所说的“辽高”和“辽下”是指东鞍山和西鞍山,两山东西对峙,杨柳河从中间流过,鞍山驿就设置两山脚下杨柳河东岸台地上。这里地势险要,是个天然的隘口,故历代都在此设置军事要塞。秦汉时期,这里建有新昌县,其遗址面积达7万多平米,文化堆积层厚达2米多,周围10余里范围内有多处汉墓群出土。辽金时期,这里同样筑有城堡,有俗称“官墙子”的城堡遗址,城墙残址长达500余米。除了修筑军事要塞外,这里还是交通要道,故也是历代设置驿站的首选,如今杨柳河谷地的蚂蚁屯村,明代以前就曾设置马驿。


据民国《辽阳县志》记载:“鞍山驿堡,在西南六十里,西距鞍山约三里。堡为砖城,每面里许,有西南东北二门,明时曾设驿站于此。驻巡检一员,相传堡为清初所建,西南门外旧有'鞍山驿堡’四大字,今墙已颓毁,字迹无存。”相对而言,在全国诸多明代驿站中,鞍山驿城是保留较为完好的一座。鞍山驿城近似等腰梯形,据近些年的实际测量:四面城墙,东西二墙宽276米,南墙长290米,北墙长283米,总长为1125米。墙高约10米,下石上砖,石基高2米。城设南北二门,东北门早毁,西南门保存较好。门楼高近13米。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城门时,补刻“鞍山驿堡”门额。鞍山驿城始建于洪武年间,万历初年,边疆危机严重,辽东都司重修鞍山驿。城南门上方原来镶嵌有“鞍山驿堡”门额,额下有“万历六年重修”字样。但是,这并不能躲过蒙古部落的劫掠,据《明实录》记载:万历十八年(1590)十月十六,“达贼大举入境,深至鞍山、甘泉、土河结营,至海州东南析木城等处抢掠,二十三仍从原路出境。”


万历三十八年(1610),朝鲜使臣郑士信路经鞍山驿时写道:“行抵鞍山未尽五六里许,山势自东迤西,中设城堡于平地,堡之东西两山对恃,而东西山形各似鞍形,盖山之得名以此欤。两山皆石峰巉岩,东边路傍山势陡断,壁立峭绝,僧徒占得岩壑之隙,开一小庵,丹碧辉映,问之骡主云:'石间有净泉,故创寺设观音天帝真像云。’自堡东门而入,雉堞重墙,城堑之设,颇胜于沙河首山,闾阎人物也颇盛。入宿侯姓人家,同宿一家各房,余入宿于内房最深处,见其交椅柜架,最精华,知其富家也。翌朝发行时又见松林间大刹隐映,真佳境也。知上国崇信佛教,在在皆然。偶吟二绝:鞍站之东壁立峦,僧开净室出云端。观音天帝供□杞,为有清泉涌石间。鞍山西面乱松间,梵宇华宫耸碧峦。夷教囊时忧植固,神州今日见波漫。”万历末年,后金夺取了辽东,鞍山成为后金的战略要地。后金天命六年(1621)五月二十七,努尔哈赤视察辽海,路经鞍山,第二天早上离开。六月十三,努尔哈赤再次到鞍山,检查城墙修筑工程,因为下雨,在西鞍山麓住了两宿。天命七年(1622)正月初八,努尔哈赤征辽西,南行第一站就住在鞍山驿。明朝也非常重视鞍山,以皮岛为根据地的毛文龙曾多次派兵袭击鞍山,规模比较大的一次发生在天启六年(1626)四月,毛文龙派官兵六千“围攻鞍山堡城,炮火连天,攻破城门,对敌许久,达贼伤重,俱各奔出,官兵进城,赶出男妇牲畜,天将大亮,四边贼伏齐起,围住官兵,奋勇冲攻不出,杀死相当。”这次偷袭,毛文龙阵亡官兵2400多人。辽西明军同样重视鞍山,天启元年(1621)七月,明朝礼科都给事中杨道寅奏:“臣奉使东藩,取道辽西,遍睹人情地势,国家若欲恢辽城,守广宁,塞三岔河自固,臣惧守久而人心靡,奴攻迟而祸滋大,不若遣将渡河,先据鞍山。鞍山城筑自参将戚继光,两山并峙,形势殊壮,第规制狭耳。诚令广宁总兵率精铳数千,进据增修旧城,连亘两山之上,……一如山海关长城规制,……可壮广宁藩篱,可望辽阳声息,一夫当关虏骑未敢充斥而驰矣。”在后金这样的强敌面前,这位刚刚出使过朝鲜的大臣提出如此的战略构想,可能有些书生气,既不现实,也不可行,但却道出了鞍山战略位置的重要。


 


鞍山驿附近站点简图



 


由于植被茂密,风景宜人,东西鞍山为修建宗教寺观的理想地点。万历三十四年(1606),明朝大臣朱之蕃出使朝鲜,路经鞍山时留下两首诗,其一《初十日发海州》:“骑催晓发渡重关,酌罢离亭觉醉颜。万顷如波春草色,青莲双涌是鞍山。”与现在的荒山秃岭形成鲜明的对照;其二《薄暮登鞍山游安福寺》:“斜日翻鸦烟炊晚,好山翔凤古松深。言寻野寺舒遐眺,信步归来月满襟。万壑残阳围紫玉,一松古殿扰苍龙。平收眼底奇无限,更上高楼看后峰。”两首诗道出鞍山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古老的寺庙文化,赞美两者的融洽与和谐。朱之蕃当年寻找的安福寺,地方志中没有著录。清代西鞍山有朝阳寺、夕阳寺和背阴观。据民国《海城县志》记载:朝阳寺、夕阳寺和背阴观,都在“城北六十里鞍山站”。由于史料缺乏,我们现在很难断言哪座寺院是明代的安福寺,但有种种迹象表明,夕阳寺的历史可能更早些。首先,夕阳寺前曾有桶明碑,后来不知下落。其次,有关雪庵和尚的传说,也可提供间接的佐证。据民国《辽阳县志》记载:“雪庵,香岩寺得道高僧也。相传原充军人,家鞍山西勾家寨。元代征役频烦(繁),从征十年,一日旋里,抵家已夜半,系马门外潜入,借月光窥窗,见妻与少年共寝,忿极,欲手刃之。转念红尘烦恼,杀彼何为,乃留刀而去。盖少年非他,乃其女也。生于离家后,故不知也。先隐于夕阳寺,以妻女常往哭请,乃避之香岩寺,苦修得道焉。”元代历史上,雪庵实有其人。据《辽东志》记载:“雪庵,居千山香岩寺,生有异质,没有舍利光现。”清代张玉书《游辽阳千山记》中说:“据元皇庆中直学士陈景元撰《雪庵塔记》言:'僧自医巫闾驻马大安,后移居鸭绿江,复还香岩,具有异迹。今香岩寺西有雪庵塔,而睹山所传名胜,亦往往以雪庵著。’”如果雪庵确先隐于西鞍山夕阳寺,那么夕阳寺就可能是明代西鞍山上的安福寺。


洪武年间,朝鲜使臣权近奉命前往南京,路经鞍山,留有《宿鞍山驿》诗:“冀投鞍山驿,迎接有馆夫。逢人感情义,但愧言音殊。信知四海内,尽是吾友于。晨兴又催骑,去欲趋天衢。”同时代的朝鲜使臣李詹,也写下了《十五日至鞍山》诗:“腊天今日气如春,平野漫漫不动尘。须信圣神家四海,居民半是北来人。”这里的北来人就是指那些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万历三十八年(1610)六月,朝鲜使臣黄世祐曾有《初昏到鞍山》诗:“辽馆愁看金七丸,征鞍今始卸山关。催车八里闻坠突,邻寺孤城作屏翰。日暖沙河眠渚雁,烟生长店近晡餐。严程有限昏犹迈,未半燕天鬓已斑。”整首诗叙述了从朝鲜馆出发,到八里庄催车,经首山铺、沙河铺,长甸铺中火,至鞍山驿住宿的匆匆行程。清朝入关以后,驿站西迁笔管堡,从此鞍山结束了作为驿站的历史。


                                    (本文摘自张士尊著《纽带:明清两代中朝交通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晓东 | 从“斜烈”到“薛礼”——元明清辽东地区一个驿站名称的演变
辽东风云:大明辽东乱局
大明的朝鲜
明朝时期,导致辽东地区中朝贸易中止的原因是什么?
明军基本是水货,包括王牌关宁铁骑在内,都远不及戚家军|文史宴
晚明辽事史料发掘的新思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