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展篆书评委:老作者缺失,新面孔增加!
仇高驰

现任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中国书协篆书委员会委员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副社长

南京印社副社长

西泠印社社员

民革江苏中山书画院院长

南京财经大学中国书画艺术,

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倍受关注的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评审工作已尘埃落定。本届展览共收到来自3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620件投稿作品,这一投稿量和历届国展相比,仅略低于2007年第九届投稿量,这充分说明广大书法爱好者对书法的喜爱程度依然高涨。经过评委会严格评审,本届国展共评出入展作品1074件,入选比例高出近三届国展,这又说明本届国展来稿水平令人满意。作为本届国展篆书组评审委员之一,我参与了初评、复评、终评工作整个评审过程。通过本届国展篆书组评审,我感觉到本届国展篆书创作呈现出风清气正的可喜局面,明显反应出作者对中国书法传统的回归与重视,展示出一种端雅、高尚、宏大的气象,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谈谈作为本届国展篆书评委对本届国展所存在问题的几点看法。

一、本届展览共收到篆书投稿5025件


评审结果发现,这五千余件作品中,投稿者以新面孔居多,甚至还有一些习书时间不长的作者,第一次投稿国展就得以入选。我并不认为这些新面孔作者书写水平欠佳,而是认为作为我国书法界最高规格的综合性展览,理应也必须反应出现阶段篆书创作的最高水准,新面孔作者比例增大,当然是一件好事,这说明篆体书法创作后继有人。

十二届国展面试作者排队入场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一些高水平老作者的缺失,就使这一高级别的展览整体水准显得不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国展的权威性。至于一些高水平的老作者为何不再积极投稿,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最为重要原因之一是,老作者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没有必要再去同年轻人一争高低。另外,我并不否认一些老作者自信心不足而不愿再投稿。我想,作为主办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确有必要考虑一下,在今后的展览中是否需要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激励老作者踊跃投稿热情的机制。如凡是入选过中国书协举办的某项展览者,就可以免于面试等。

二、五体书法其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


就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五体书法艺术性而言,其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但是,就五体书法创作难度而言,其中还是有一些差别。

我以为,就今天书法发展的状况来说,篆书创作的难度要大于其它书体。当然,这并非有意抬高我所热衷的篆书创作在五体中的地位,而是由于篆书流行的时代与我们相距太远,并非日常所用,而当今书坛,习篆者远远少于其他书体,这必然会对今天普通大众的艺术鉴赏带来其他书体所没有的隔阂;另一方面,历代书法文献中缺乏阐述篆书技法者,当代也缺少系统而实用的篆书临习技法方面的读物,加之篆书创作还需要有较高的学术含量,如文字学、史学乃至考古学等方面素养,这也是造成当代篆书创作一直弱于其他书体的原因所在。

十二届国展面试现场

试想,如果用甲骨文和金文创作,往往会受到文字的困扰。当我们创作篆书作品时,经常遇到一些即使工具书中也未收的古文字。那么,如何在符合古文字学原理和六书的法则前提下,把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与地域的文字容纳在一件作品里,并做到完美、统一、和谐,对于一般作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我想,如何激励能有更多的书法作者来从事难度较大的古文字书法创作,使得各种书体之间保持相对均衡的发展态势,而不在于过分悬殊,这恐怕也是中国书协须要思考的又一“战略”性问题。就本届国展入选千余件作品数量而言,篆书作品仅仅占据了92件的份额,感觉还是偏少了些。
 

三、投稿作品风格多样


从本届书展的投稿作品来看,作者视野较为广阔,取法也较为宽广。投稿的作品中,举凡殷商甲骨文、战国简帛书、两周金文以及秦汉、清人小篆都有涉猎,一改过去局限于取法《散氏盘》、中山器和吴让之篆书等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面,令人欣慰。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参赛作品各个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到位。恰恰相反,作者依然有较多可供学习和拓展空间。例如,在取法清人篆书风格方面,作者多局限于邓石如篆书一系,而对邓石如篆书之外风格的篆书,如杨沂孙、吴大澂、黄牧甫等人篆书却少有问津。再如,作者对甲骨文的取法,也多集中于在甲骨文的“刻”意,很难体现出“书写”味道,这些问题均说明作者对篆书创作认识不足与艺术修养需要大幅度提高。

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众所周知,研习篆书的基本前提是,首先必须弄通篆字的源流及其演变规律,掌握“六书”的基本原则,对于所写每个字的篆法谙熟于胸,惟其如此,方算入门。篆书创作要求作者掌握正确的书写法则,做到篆法准确无误,这是衡量一个作者创作态度以及文字学修养的重要标准之一。如果作者不通文字学,书写不能“正字”,则谈不上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书法创作势必难以进入佳境。书法史上也的确存在着某些书家因不通篆法臆造篆字而遭到讥笑的现象。但当代书坛,因浮躁风气,写错篆字的作品却屡见不鲜,甚至司空见惯的篆书创作,也错字连篇,令人痛心疾首。

鉴于此,本届国展增设了审委,对作品进行文字审读,将每件作品发现的问题做标注说明。篆法是否准确,是否存在形讹、是否存在错别字等均在审查范围之列。从本届国展来稿来看,篆法错误现象尽管有所减少,但问题依然存在。有不少书写很好的作品,由于出现错字而被淘汰,这种情况十分可惜。倘若作者在创作之前对所写内容从文字学上进行一番研究,对不熟悉的篆法检索有关工具书,或咨询有关专家,一定能减少讹误。可见,对于每一位习篆书者来说,加强自身的文字学修养的确刻不容缓。 

四、书法并非简单的写字


书法是一个人多方面学识的综合体现,而非简单的写字。自古以来书法家无不重视学识修养。作为一个书法创作者,如果缺乏作为书家所必须的文化素养,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而已。基于此,《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征稿启事》提出:“本届国展提倡投稿作者自撰书写内容,文白均可,内容要追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诗、词、曲、赋、联、文等体裁不限。

十二届国展评审现场

这无疑是倡导“艺文兼备”创作理念的重要举措,非常必要,也非常及时。但具体到每位投稿作者,就要客观审视自己的学识积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能够自撰诗文固然很好,如若不具备自己独立撰写诗文的能力,就不要为了使作品加分而难为自己,这种情况下还是抄录古人诗文较为稳妥。在这次评选过程中,审委审读时就淘汰了不少自撰诗文但水平低劣的作品:或不合诗词格律,或文法怪僻,或跋文与正文无关,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在落款中写上了“自撰宋词五首”,这种低级错误不应该出现小学生作业上,更遑论高级别的全国书法展览!可见,加强作者的文化修养,绝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位书法家终生坚守的功课,任重而道远。

五、中书协已形成了完善的评审机制


中书协经过多年书法展览评审探索,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评审机制。尤其是近年来书展评审日益趋于公正、公平并透明化。评审人员组成结构设有评委、监委、审委以及新闻与学术观察员,使整个评审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置于监督之下。

审读组对作品进行审读

基于这种评审机制,即便个别评委想做点“小动作”也万难凑效。本届国展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以“公平、公正、阳光、干净”为评审原则,突出评审的导向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制定了严谨详尽的评审规范与程序,对每一位参评者的每一件投稿作品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整个评审分初评、复评和终评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又分若干环节,这就是使得评审过程显得细致、缜密。

值得一提的是,为避免因评委的个人审美倾向性导致一些传统根基扎实、个性风格突出的作品被遗漏,本届国展又增设了“复评复议制度”,这就确保无遗珠之憾,并包容作品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在如此整个评审过程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规范和严谨的评选机制下,尽管不敢说所选出的作品一定毫无瑕疵,但却可以说是在来稿中是突出和优秀。因此,作为每一位国展投稿作者而言,只要其作品功力扎实、风格鲜明,就一定不会遭到遗漏。可见,任何怀有投机取巧和对评选怀疑的心理都是要不得的。


 经典碑帖技法丛书 

名家名篇,精准解析

点击下图即可拥有

☟☟☟

书法报生活馆 经典碑帖技法丛书系列(10册)
小程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亚成:当下篆书作者,存在着一个严重通病!
“全国第三届书法临帖作品展览”评委笔谈(一)
书法国展为什么不这么评选
李刚田:七届兰亭奖与当下书法创作
《中国书法报》2019年第25期(总第225期)预览
把“王羲之”写成“王義之”,作品直接被淘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