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梧闽微信杂文系列之三十六:《明镜亦非台》



梧闽文学作品展示

微信文章系列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世界是不动的,他的著名的命题是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先让乌龟跑出十米,再让著名的长跑运动员阿基里斯去追,由于时空的无限划分,即分成无限的阶段,造成无限的环节,也有无限的起始,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赶上无穷个点是不可能的,于是他追不上乌龟。这个命题,众人都认为不成立的,但亦不容易驳倒。后来,黑格尔说,不难,只要取掉了时间的限制,即环节的起始,转瞬之间就超过了乌龟,但黑格尔超越了芝诺的大前提。那么,佛说人“烦恼即菩提”的大前提呢!


  现代自然科学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物质构成,物质又可以分,于是就去寻找最基本、不可分割的物质,从分子找到原子,从原子找到基本粒子,现在对基本粒子还在进行解剖……解到最后,便是“性空”的结论了。“我”在那里呢,我便是“性空缘起”,因为世间的一男一女在许多说不清楚的偶然或者必然因素中生就了“我”,这便是“缘起”之故,而“我”又是五蕴合和,心物合成的一个假象,因为这个假象,从父母阴阳和合那一刻开始到百年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这个变化过程也就是人生过程,因为有了这个“我”,便由我而产生贪、嗔、痴、慢、疑、我见等种种烦恼,烦恼的根子是“有我”这个大前提,懂得了“无我”,便找到了了断烦恼的大门。其恰如龙树菩萨在《中论》中所云:“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禅宗五祖弘忍为了寻找承传衣钵的六祖,在众弟子中出题求偈以考证悟道的境界,《坛经》记载:“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曰:吾向汝说,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田何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祖”。大弟子神秀思量再三,呈偈于南廓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个偈语意思是:虽然人人都有清净的佛性,但客尘来了,不加扫除就会污染、沉迷,所以要时时加以护持,不要让五浊烦恼来干扰这个清净的佛性。这如党性教育一样,虽然大家入了党,但由于受到客观现实世界的种种不良风气感染,要经常自我批评和自我对照教育,去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但五祖弘忍看了大弟子神秀的偈语,并没有把衣钵传给他。《坛经》记载五祖对神秀开导说:“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镜自如如,如如之心即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神秀认识了佛性本自清净,但仍然停留在“我空法有”的层次,将“我”的身,即物的部分空泛喻为“菩提树”,将曾经烦恼、但已经觉悟的心比作“明镜台”,尽管这个“心”已修持到去掉了“烦恼”,但“明镜台”亦有老朽变质的时候,等于人亦有“老眼昏花”的时候一样,有时自己的判断也靠不住。认为佛性本来清净的那个心也是不能执著的,也是空无自性的。这个观点也可以比如现实生活中搞形式主义应付检查,评比得奖了,自我感觉良好,但不等于觉悟到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只能说为了一己之私或暂时的名利制造假象,人骗人,自己骗自己。这时候代表“心”的明镜台也靠不住了!


  五祖弘忍希望自己看中的,在厨房做粗工的慧能亦呈偈,慧能看了壁上神秀偈语,亦认为“未见本性”,因为自己不识字,当时江州别驾张日用在同赏,逐请张别驾替自己写上感言偈语,张别驾笑话他:“汝亦作偈,其事希有”。意思是看不起厨房干粗活的慧能,慧能答道:“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张别驾悔思失言,于是替慧能写上了偈语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段文中,可以看到六祖慧能悟道的大智大慧,他突破了神秀师兄“我空法有”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切法空”的禅宗意境,比喻自身的“菩提树”,是因为佛祖悟道才有的,本来也没有这个“概念”,“我有”亦是暂时的,我亦无时不刻在变化,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时刻顾量这个“我”,“我有”就没法跳出“我”外看我,“我”外看世界。明镜亦非台,把悟道的“心”比喻明镜台,并觉悟到对这个“心”,即明镜台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样的悟境还未成佛,因为比喻自己这个“心”的明镜台,尽管经常清洗揉拭,只可照亮别人,也就是说只能拿来辨别别人是否衣冠端正,面容污洁等等,但如果这个如明镜台的“心”,出了问题,变成了凹凸镜等哈哈镜,所反照的世界更不是真实的假象,而是假象的不真不相,谁来评判这个明镜台,即我的“心”,好不好,正不正,标准不标准呢?那可不是我说了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把自以觉悟那颗“心”亦破了,不再拘泥于自我感觉,而达到真正的“真如佛性”,即任何事情是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真理也有相对性的“法空”境地,五祖弘忍见了慧能呈偈,知道他已悟道,还“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如果这个“心”已经充满了许多“法有”的杂念、前念或后念,时时不能忘却“我见”的一切损益,那么“而生其心”的一念三千,还能有多少正确的智慧呢?“明镜亦非台”的佛禅意境,是否如以上前念所云,值得商榷!


  笛卡尔有个著名的论断:“我思故我在”。把宇宙万物找完,左右一个东西无须证明,这就是“我”的存在。其实,这个我思考时,反证了“我”的存在,不思考睡觉时,我也存在,只是没有觉悟。石头是存在的,这是人的觉悟,而不是石头的思考或觉悟,因为石头并没有灵感的。康德哲学、叔本华哲学、存在主义、现象学,还有新托马斯主义等等,都离不开“我”的存在,也就是“人”之本位,这个“人”或“我”,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甚至重建一切,但这个“怀疑”本身还能怀疑吗?佛学禅宗认为,这个“我”亦是空的,甚至“我”所思考的“法”也是空的,无论是什么智慧,同时亦是空的可变的,既是“空”的,就不必执著,因为“世间法,法无定法”,就是过去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足为法”,甚至原本“非法”,至今已变成合法的即“非法法也”。这犹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知道“分田到户”违法,联署互保协议,后来成为农村改革的典型经验,“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合法,农民以土地的份额承包国家的税赋。现在国家发展了,城市返哺农村,工业返哺农业,对农民的支持,若以土地计算,或不论贫富以人头计算,这种思考的定势,肯定是错的,换成以扶持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具体方面投入扶助,无疑是正确的,这本身已破了原有之“法”,即以土地或者人头来思考问题,而是立足于发展需要、社会和谐的出发点。“明镜亦非台”,因为过去到现在,还有未来,此“台”也就是“心”在变化,今后可能此“台”已非明镜可比了,作为一个觉悟的人,仅仅有“无我”的精神境界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变换不同的角度,包括别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不被一些过时的框框和条条所束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只有不执著一切的、能自觉觉人的“法空”,才能“随缘”而实现“真空妙有”新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慧能在五祖寺时只是一个临时工,临时工获得衣钵,肯定会遭迫害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有无
神秀与慧能的两首偈
何须更起念头 ——《传习录精讲》导读(三)
菩提偈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