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有何惊天发现



   199610月,青州一所学校正在修建操场的施工工地上,轰鸣的推土机成了一个巨大惊喜的发现者:工人们走到车前扒开浮土,青州佛像窖藏随着这次偶然的发现被开启了!窖藏东西长86米,南北宽67米,抢救性的青州佛像考古挖掘工作迅速展开,考古人员采用局部发掘的方式,整整工作了七天七夜,覆盖着泥土的佛像逐渐显露出本来面貌。 



   


  在进行完修复和拼对之后,佛像的总数达到400余尊。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的最北部,南北长 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有北魏、东魏、北齐至、北宋时期的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其中最大的高320厘米,最小的仅高20厘米。造像雕刻技巧高超,包括浮雕镂雕线刻贴金彩绘等多种技法。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的窖藏佛教造像群。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佛教美术史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的实物资料。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发掘是近年来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杰出成就,为研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及雕塑、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珍贵资料。



青州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西邻淄博,东接潍坊,是古时水路和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在我国古代青州与冀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等并称“九州”。自西汉青州设刺史至明洪武九年(1376年)的1400余年间,一直是山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青州在上古时期为东夷之地,夏商间先后为方国所占据,青州苏埠屯商墓出土的精美青铜钺曾震惊了世人;西周初年,周王分封吕尚(姜太公)为齐侯,都临淄,相距不远的青州为齐地重城;秦统一天下,置齐郡;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青州城,始成为山东地区的腹心要地,逐渐成为中心城市;三国年间,青州城为东方重镇,曹操在此招募青州兵,并以此为基础,创建魏国之基业,其后历代均在青州设治所,管辖整个山东地区,直到元明;元明时期国都东迁北京,济南作为京城的南部咽喉,其地位日渐突出,最终取代青州,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青州降为郡治所在,失去了中心地位。青州的历史给青州地区遗留下了数不清的重要文化遗迹和遗物,青州佛教造像即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一直影响甚微,公元四世纪以后,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北魏建国以后,佛教逐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贵族都是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巨大的石窟佛像因而在此时开始大规模兴建,北魏政权先后在山西大同开凿云冈石窟,在河南洛阳开凿龙门石窟。皇室的提倡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各地相继出现了造像热潮,佛教也沿着古道向四方传播。山东地区的佛教传播路线非常清晰,从中原来的高僧沿着古代的官道,沿着济南——淄博——青州的路线沿线募捐钱物,建立寺庙、开凿石窟、造像立碑,佛教的传播在南北朝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期。 



     作为南朝和北朝之间联系的纽带和山东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青州成为高僧云集之地,今天在青州市南的云门山和驼山上还保留着几处六到七世纪始凿的佛教石窟,与这些石窟同时建造的,还有大量的寺院庙宇以及庙宇中供奉着的佛像和菩萨像,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兴寺。根据龙兴寺遗址出土石碑的记载,龙兴寺最早称南阳寺,是青州的主持寺院,管理北到广饶,南至临朐的广大地区上所有的寺院。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龙兴寺的具体建造年代不详,清光绪《益都县图志》龙兴寺条:“龙兴寺,在(青州)府城西北隅。宋代以来,代为名刹。明洪武拓地建齐藩,而寺址遂淹。”龙兴寺在公元500年前后就已是远近闻名的大寺院,此后香火繁盛长达800多年。但公元1300年前后,龙兴寺却奇怪地消失了。由此可见,龙兴寺从始建到荒废,应有近千年的历史。


佛教造像绝大多数完成于公元五到六世纪,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南北朝时期。 

   
自佛教从遥远的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开始了制造佛像的历史。中国早期的佛教造像制作先后受到中亚和印度的影响。青州佛教造像中年代最早的是北魏晚期的作品,数量不多,其中绝大多数是带有背屏的造像,佛像大多身材单薄、肩部低垂,是典型的中国汉人的体态。佛像面部的颧骨微微突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者的形象,这样的造像风格被称为秀骨清像。不仅如此,从印度远道而来的佛只是到了中国后才穿起宽衣大袖褒衣博带的长衫。佛像上的汉化风格是当时北方草原民族建立的王朝普遍汉化倾向的一个缩影。 




  战乱与分裂没有阻断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交流,控制北方政权的草原民族开始向南方王朝的汉族文化学习,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在北魏孝文帝时期最为活跃。青州自古就地处南北交通的要道,历史上一度从属南朝,南北文化长期在这里交汇,在佛教造像上自然响应并且主导了造像的汉化风格。接近汉人的体态和中国传统样式的长衫,这种潇洒清秀的风格一直延续到公元六世纪上半叶的东魏时期。但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公元六世纪中期以后北齐时期的佛教造像时,第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完全被新的造像风格所取代。背屏式的浮雕造像几乎消失,而单体的圆雕造像,面部大多丰满圆润,和北魏造像厚重的服饰风格相比,北齐造像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审美情趣。所有造像的服饰都轻薄贴体,显露出健康优美的身段,早期从印度传入的艺术风格再次成为主流。 


       在青州地区出土的北齐时代的石刻拓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胡人已经广泛地进入到青州进行经济和文化活动,与异域的交流也体现在同时期的佛教造像上。一些造像身上用浅浮雕或者彩绘的形式,清晰地勾画出了胡人的形象。另一些佛像,或是采用凸棱的方式刻出衣纹,好像打湿的衣衫紧贴身体,或是身上没有任何皱褶,肌肤的轮廓充分显现着人体的优美,在北方中原一带的同期作品中,这种造像的样式极为罕见,他们很可能就是史书文献中记载过的“曹衣出水”的样式。 



青州出土的北朝造像在风格上分为两大类,第一部分从北魏到东魏的造像,基本上延续了北魏改制以来流行的具有南方风范的“秀骨清像”风格,这一类造像在北方各地有大量出土;第二部分是北齐造像,多为尺寸较大的单体像,面容饱满,衣纹刻划简练,注意身体曲线的变化,表情慈悲温和,精神内涵深刻,极具宗教气息。这种称得上经典的样式不像是地域风格,几乎从未见过。龙兴寺窖藏雕像样式不但影响区域小,而且也不见现存或早、或晚、或同时期的造像中。在古代,制作造像的同时大都还会再制造一个底座,在底座上刻印上有关这座造像制造的信息。但在青州龙兴寺出土的这批佛像中,却几乎找不到一件刻印着题记的底座。而佛像底座也没有在继续的挖掘中出现。


然而,“曹衣出水”的样式为什么会从万里以外的西域传播到青州,因为在青州以外的地区同一类型的造像并没有被发现。它们会是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而来,或是像很多史学家推测的那样,是从越南地区进入中国南方,又从南方沿水路进入青州?有关学者做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推断。 


“南来说”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南北朝时期,南方在文化上一直处于优势,北方的文物制度大多学自南方,特别是孝文帝改制之后,汉化已成为时代所趋,就青州来讲更是这样,这里长期以来是士大夫族的产生地,东晋时的许多世家名族均出自山东。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但青齐一带却未纳入其版图,仍归刘宋所有,直到469年才归北魏统治。青州地处北域,却与南方文化有极深的渊源。“青州样式”很可能是来自当时的南朝。“西来说”认为青州一带在北齐以前很少有石雕,只在北齐一朝石造像猛增,这批北齐造像工艺水平极高,由此推论其石刻技术来自外地。邺城(近河北邯郸一带)是北齐都城,其一度是北齐佛教中心。在曲阳曾有大批雕像出土,其作为都城的影响力肯定会波及到山东。“外来说”强调从海路带入外国佛像是完全有可能的。青州位于山东半岛,还是交通发达,有不少外来客商和僧侣由此进入中土。龙兴寺造像与中南半岛同期佛像相比,面貌有相似之处,都属印度笈多风格,经由东南亚由海路入汉地正式佛教东播的重要路线。



在青州佛教造像挖掘出土之后,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数量如此之多的精美佛像为什么被埋入地下,以及佛像被人为砸毁的原因。 

  
在窖藏坑的中部,有一条从坑口深入坑底的斜坡,这应该是当年的挖掘者特意留下的,为了方便运放石像。窖藏坑内的造像绝大多数都被严重毁坏,但这些被毁的造像残件在坑内仍然排放有序,大致按照上中下三个层次放置。较完整的造像放在中部,残碎的造像上面用较大的造像残件覆盖。在放置于最上层的一些造像的顶部,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苇席留下的纹理,这说明在造像掩埋之前曾用苇席覆盖。种种细节说明,这是一次有计划的、精心安排的掩埋行动,掩埋者很可能是对佛教极其虔诚的信徒。他们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掩埋佛像,真正砸毁佛像的人又是谁呢? 

在一些佛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火烧的痕迹和修复的痕迹,这很可能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历次毁佛灭法运动中被砸毁,又在此后随着佛教的重新兴盛而被修复。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对龙兴寺佛像埋藏时间的考证很快出现了新的线索。在龙兴寺窖藏坑内发现的几件造像,根据鉴定为北宋时期的佛像。在一件佛像上还发现了“北宋天圣四年”的字样,北宋天圣四年也就是公元1026年,距离南北朝时期的最后一次灭佛运动已近500年。如果是这样,那么之前关于佛像毁于南北朝。


灭佛运动并在此后被埋葬的假设就不会成立,因为在北宋的历史上并没有关于灭法毁佛运动的记载。 



  
临朐县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也发现过一大批和青州造像基本上时代和造像特征接近的古代佛教造像。这批造像出土的时候同时出了一个造像记,记述了当地有一个叫明道寺的庙,里面有僧人看到了一些当时古代已经残破的佛像,就做功德把这些残样都收集埋起来,埋的时候上面还做了一个舍利塔。做这个功德时,有当地的地方官还有周围大庙的僧人也来参加,一个很盛大的法会,并刻了一块碑记。石碑上的文字详细记录着参加法会的有当时龙兴寺的主持义永禅师,而仪式的日期在景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004年,这个日期与龙兴寺的窖藏应该属于同时期。从这个线索可以推测,在北宋这个时期,青州地区的寺院应该盛行着一种隆重的法会,寺院的僧人将早年在各种灭法活动中损坏的佛像或者经年累月破旧的佛像集中起来,然后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它们埋葬起来,以积累功德。于是,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龙兴寺的窖藏中,以曾经发生过灭法运动的南北朝时期佛像居多,而隋唐到北宋的佛像却十分少见的原因了。




这个后来出土的佛头高度1.5米,整尊佛高度可达9米!可以想象那种震撼!




来源:赏古寻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北齐 贴金彩绘佛立像
青州石佛
青州 · 青石 · 青灯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一)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 龙兴寺遗址佛像 三
青州龙兴寺北朝造像展(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