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于阗——佛国 • 娟都 • 金玉国

唐有李白、陆龟蒙宋有黄庭坚、欧阳修,明有宋濂、徐渭……这—个个名垂青史的文坛巨擘,皆曾为西域古国“于阗”留下诗篇,那里究竟是怎样一方诱人的乐土?



把佛像全都带走?

它们实在太多、太大了


     190010月,一队旅人出现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绿洲的边缘。


     带队的就是英国人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后世称他为考古学家、地理学家、探险家,等等。斯坦因此行目的很明确,他要对亚洲腹地那条连接古代印度,中国和希腊文明的商路进行探险考察。


    沙漠中的绿洲终于隐隐约约出现在疲惫不堪的旅人面前,所有人情不自禁吁了口长气。斯坦因当时还不知道,眼前的绿洲就是和阗。


     和阗,古名“于阗”,清代改称“和阗”,1959年又变更为“和田”。这里历史悠久。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将于阗纳人中国版图。此后,中原历代王朝励精图治,对此地多有管辖。


 




于阗居民是欧洲人种?

这是1984年和田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出土的—件彩色缂毛织物,时代大约在战国至三国之间(摄影/Panda)。原系壁挂,裁剪后被缝缀在黄褐色灯笼裤裤腿的下方,穿上长外衣,缂毛织物正好露在外面。图中的“武士像”被倒置着缝在左裤腿正面,背面是武士像的胸腰部,右裤腿正面为“马人”图案,背面为武士像的腿部。无论是图案设计还是纺织技法,都与希腊罗马时期的织物完全一致。这条裤子应为墓主人生前所穿着。人骨分析显示,山普拉墓地的墓主多数可归入欧洲人种地中海东支类型。证明至少在两千年前,这些人已经穿越帕米尔高原,沿塔里木盆地南路,到于闻定居。


    19014月,斯坦因一行抵达和阗洛浦县境内的库拉坎斯曼沙漠。渺无人迹,茫茫沙丘之上,耸立着一座土塔,当地人给它送了个名字——“热瓦克”,维吾尔语“楼阁”之意。


    发掘开始了。一连几天,热瓦克周围大风不止,到处黄沙弥漫。因为冷热不均,很多人得了疟疾,可斯坦因仍然坚信此行不虚。看,那土塔清理完毕后竟然有6. 86米高,平面呈十字形,四面各有台阶,周围是一道长50米、宽43米的院墙。


      突然,“哐”的一声,民工的砍土镘碰到了东西。


     “停!”斯坦因大叫,他急忙蹲下来,用手刨了几下沙子,一尊被砍破的佛像露出地面。


     “有雕塑,小心挖。”斯坦因激动地指着挖开的沙沟说。很快,一排雕塑露了出来,接着,他发现院墙两面全是巨型雕塑,有佛陀,有菩萨。他数了一下,仅东南墙和西南墙下挖出的大型雕塑就有91尊,最高的达到2.5米以上。它们太精美了,艺术价值之高,让这个见多识广的探险家瞠目结舌……


      一百多年后,热瓦克遗址仍然矗立在沙漠里。目之所及,流沙肆虐,滴水全无,一个硕大的“黄土包”,孤零零地从沙子底下钻出来。我站在它前方,若不是有人指点,实在无法相信,眼前这个千疮百孔的家伙,竟然曾经是座佛塔。


和田多古城

    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一处重要的居民点。目前在此发现的城址和聚落大多规模不大,主要分布在古河床沿岸的沙漠腹地以及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和安迪尔河的两岸。比如图1的阿克色皮力古城(摄影/刘玉生)和图2的喀拉墩遗址(摄影/赵来清)。前者为宋代城址,尚有土坯砌筑的城墙和若干陶器、青瓷、钱币等遗物。后者年代更早,属汉至南北朝遗迹,城内建筑大多仅剩木质框架。




       研究表明,热瓦克佛寺始建于汉晋,延至唐代,据说玄奘西行取经回国时,曾在此讲经达一月之久。佛塔基座主体有两层,犍陀罗风格的覆钵式建筑,寺内佛像上是魏晋时代的彩绘,底座和墙壁缝隙里还发现过近百枚汉代的五铢钱。


名词解释 · 犍陀罗

古国名,位置相当于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邻近的富汗东部一带。公元前4世纪,被马顿亚历山大王入侵,希腊艺术随之而来。前2世纪上半叶,佛教传入。100年后,大月氏人又入主犍陀罗、迦湿弥罗等地。建立横跨中亚的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积极弘佛,犍陀罗匠人汲取古代印度、希腊、罗马多种艺术理念,创造出独特的犍陀罗造像,佛陀及菩萨的形象借鉴了阿波罗神像雕塑,姿态生动,衣纹贴体,细密匀致。随着佛教东传,这种艺术风格对中国早期佛教造像影响极大。


        东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一定让当年的斯坦因深深震撼。他在回忆录《沙埋和阗废墟记》中写道:“这个废墟的巨大考古学价值不在于佛塔本身,而在于佛寺院墙上装饰着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雕塑。”


        他毫不客气地盗掘了这些雕塑,甚至一度想把这座文明“楼阁”里的所有佛像全都带走,无奈它们实在太多、太大了。于是,他打算清理掉周围的黄沙,拍照后,把佛像重新埋进地下,等将来有了条件,再让它们重见天日。然而,巨大的雕塑在地下埋的时间太长,支架腐朽,若挖去沙子,佛像就会倒塌,可是不挖,又无法给它们拍照。


   斯坦因做出决定:挖掉沙子,拍照!


    他让民工在佛像上拴了绳子,四下拉紧,以便拍照时它们能站上几秒钟。只是尽管有绳子拉着,当周围的黄沙一旦清除,惨案就接二连三地发生。这里轰一声,一尊佛像倒了;那里咔嚓一声,佛像的胳膊断了。一尊尊雕塑倒下,就像尸体栽进沙坑。


被毁掉的丝路南道最美佛塔


下图1为19014月英国人斯坦因在盗掘和阗热瓦克佛塔遗址时拍下的照片。佛塔外环绕一圈回廊,回廊两侧全是巨型造像。为使拍摄效果更加清晰,斯坦因让人清理了造像周边堆积的黄沙,导致其大量残损倒塌。斯坦因走后,闻讯而至的寻宝人又将余下雕塑毁坏殆尽。下图2为热瓦克佛塔的现状(摄影/赵来清)。曾经的它,比丝路南道上其他所有佛塔都宏伟壮观。供图/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1)


(2)


   《丝绸之路新史》一书的作者、耶鲁大学教授芮乐伟·韩森,这样评价:“热瓦克佛塔比(丝路)南道上的其他所有佛塔,包括中日探险队发现的尼雅方形佛塔,都要宏伟壮观,其规模反映了(和田)绿洲的财富。”



全世界最小的古代佛像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俗称“小佛寺”,面积只有4.5平方米。内壁绘有生动的大乘佛教壁画。寺中有一尊莲花座佛像,虽然失去了头部、手部,却难掩“既丽且庄”“不即不离”的高贵气质。从制作技法判断,属于南北朝时的遗迹,距今已有1500-1800年。专家分析,佛像湿衣贴身、轮廓分明的线条,与中亚地区的泥塑像存在渊源关系。摄影/刘玉生



     无独有偶。和田策勒县托普鲁克墩沙丘中的小佛寺,也同样意义非凡。该寺由木骨泥墙构筑而成,南北长2. 25米、东西宽2米,面积只有4.5平方米。从寺内佛像颈部破损处芦苇的碳14检测结果来看,大约建成于公元526年,树轮校正年代为618-6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队长巫新华说,它是全世界目前发现的最小的古代佛寺,是迄今为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保存最完整、佛寺壁画面积最大、壁画及佛像现状最好的古代佛寺,也是该区域惟一一处保存完好的佛堂建筑形式的古代佛寺……


名词解释·木骨泥墙

木骨泥墙建筑法在塔里木盆地南缘广泛流行,具体做法是:先在地下埋置方土,构筑框式基地。再在地基方木上打孔,以榫卯结构法插进排列有序的胡杨立木作为墙的支柱,构筑房屋的主体框架,然后在这些立木柱上编扎树枝和芦苇,最后抹泥层筑成墙面。

资料来源:和田地区文管所编著《于阗》


观音手上托着于阗的守护神

    这是喀拉墩遗址出土的壁画残片。观音面如满月,左侧一只手里,举着仅存一半的圆形物体,圆中间是用简笔勾勒的小动物。有人说它是于阗国的守护神—一鼠王。相传,于阗西面有个大沙丘,是鼠王的地盘。有一年匈奴发兵进犯,军队就驻扎在沙丘旁边。于阗王担心力不能及,于是焚香祷告,祈求神鼠相助。结果次日两军对阵,匈奴的弓弦、马具和甲胄的系带都被老鼠咬断了,于阗大获全胜。为表达谢意,此后举国上下敬鼠拜鼠,相沿成习。 摄影/刘玉生。




“阿弥陀佛”是于阗语对梵语的音译


国尚音乐,人好歌舞

唐僧玄奘赴印度取经,返程中驻留于阗数月。他评说当时的于阗“国尚音乐,人好歌舞”,这种传统可能由来已久。考古人员在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以西约百米的沙丘中,发现了这把三弦琵琶。琵琶面板上有两个月牙形的散音孔,覆手下方有放音孔,可起到调节音色音量的作用,足见当时的于阗工匠已通音律。供图/上海博物馆



西风吹来的佛陀“发型”

这是一尊5-6世纪的如来佛头像,系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上世纪初从和阗盗采,现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佛教传入于阗的具体时间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其传播路线必经过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这一地区在迦腻色迦王统治的时代,流行犍陀罗造像艺术。图中的佛头有水波纹似的发髻,正是佛教传入初期所保留的典型的犍陀罗风格。摄影/动脉影



“东国”公主把桑蚕种藏进了帽子里


    离开小佛寺,我转向前往策勒县达玛沟乡以北90公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深处,那里有一座废弃于唐代的遗址——杰谢镇,或者叫“丹丹乌里克”。


        古老的建筑物在沙漠中半露半掩,四处皆是残垣断壁。我从这倾颓的遗迹中,能依稀分辨出哪里是城墙,哪些是房屋的框架。当年,斯坦因第一次进入和田时,最先直奔的就是这里。190012月,由寻宝人吐尔迪带路,一行人走进了遍地死树残骸的丹丹乌里克。枯死的树枝裸露在阳光下,就像死人的骨头一样干硬、惨白,看起来异常狞厉。



“象牙房”是唐代军镇所在地

    丹丹乌里克,是维吾尔语“象牙房”之意。北京大学教授荣新江考证,这里曾是唐王朝设置在于阗的军镇杰谢镇所在地。茫茫黄沙下,掩埋着公元8世纪的宗教庙宇、官府衙门和民居设施。图1是上世纪初斯坦因拍摄的丹丹乌里克佛寺遗址,木骨泥墙的建筑框架彼时仍在。图2是当时发现的一组泥塑与壁画相结合的造像。画面右侧是脚踏小鬼的于阗佛教护法神毗沙门天王泥塑,中间是鬼子母及其幼子嫔伽罗,左侧是释迦牟尼和大弟子迦叶。  供国/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院


     他在这里待了十四天,获得大量浮雕、文书,及后来轰动中西方美术界的若干唐代壁画、木板画,包括《鼠神图》《传丝公主》《波斯菩萨》《龙女图》……


     在《传丝公主》木板画里,一位古代贵妇,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帽子里似乎藏着什么东西。她的两旁跪着侍女,左边侍女正用左手指着她的帽子。画面一端有个装满东西的篮子,另一端是个多面形物体。


      这个场景难道有什么特殊含义?斯坦因起初不解。他把木板画带回大英博物馆,清洗处理后,从玄奘所写的《大唐西域记》中,发现了一丝痕迹。

 

    唐贞观十八年(644年),取经归来的玄奘抵达于阗。在于阗停留期间,玄奘上书给大唐皇帝,因当初他“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需要朝廷批准他回国。


       玄奘在于阗日夜为僧俗讲经。八个月后,他接到天子敕令,允许他东归。他辞别了于阗王,向东行进,经过一座“麻射”伽蓝。当地人告诉他,寺内有几株苦桑,是利用“东国”公主带来的种子繁育出来的。正是它们的成功种植,才让于阗掌握了桑蚕养殖技术,从而掌握了生产丝绸的诀窍。


      丝绸,长期以来都是东西贸易中最珍贵的商品,也是国家最高商业机密。“东国”国王为了保住机密,下令边关严查死守,不许桑蚕种流出国门。于阗王心生一计,派使臣前往“东国”求婚,并转达“东国”公主,于阗没有“丝绵桑蚕之种”,希望她能带来一些,以便下人们能为她制作漂亮的衣裳。


    “东国”公主求到桑蚕种后,偷偷藏进帽子里,带入于阗。为纪念此事,于阗国在首先试种桑蚕种的地方,修建“麻射”寺,同时规定,保护桑蚕,禁“伤杀”,即使要取茧抽丝,也得等到蚕蛾飞出蚕茧才行。


    斯坦因认为,玄奘笔下的这个故事,解答了《传丝公主木板画上的内容。画中公主帽子里藏的是桑蚕种,篮子里装的是蚕茧,多面形物体就是纺车。玄奘没有交代这个故事发生的时代,以及所谓的“东国”究竟是不是指中原王朝。但可以肯定,于阗人掌握丝绸生产技术的过程,必然非常曲折,以至于在张骞通西域七百多年后,仍然流传着这样的传说。


     但斯坦因还是错了,他以为“东国”就是“中国”,而中原王朝去于阗有万里之遥,蚕茧恐怕半路就羽化为蛾。中国学者日后考证,“东国”指的可能是于阗东边的鄯善。两国邻近,鄯善先一步掌握了中原汉地的蚕桑丝绸技术。


     不管怎么说,于阗人最终学会了这项技术。公元6-8世纪,这里桑树连荫、机杼不绝,本地产的纺织品甚至沿丝绸之路返销回中原。今天,一种名叫“艾德莱斯绸”的和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诞生就似可上溯到这个纺织业发达的时代。


“偷学”来的制丝绝技

这是和田地区出土的棕地黄色花纹狩猎纹锦(供图/上海博物馆)和木板画《传丝公主》(局部)。木板画原本是佛教徒的供品。画面上一女子指着公主的头冠,看,头冠里有秘密。按玄奘听到的说法,多亏“东国”公主偷偷将桑蚕种藏在头冠里,带进于阗,于阗人才得以掌握中原养蚕缫丝的技艺。也才能在唐宋时期,生产出像图中这样有着精致花纹的高档丝织品。丝绸织造技术在于阗发扬光大,不仅为其赢得了“绢都”的美名,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丝路开辟后,一些路段因政治和地理环境的变动而经常发生变化,也有新开辟的路段出现,但若经南道往来,于阗则是必经之地。中原王朝能够把丝绸销往西方诸国,就是因为掌握着养蚕缫丝的独门秘籍,谁知于阗人却取来这本“致富经”,甚至一朝成为名扬西域的“绢都”。倘若早知如此,不知暗渡陈仓的“东国”公主,是否还会在乎那三五件丝绸做的衣裳?


图中为艾德菜斯绸,就是和田百姓至今引以为傲的“丝绸之路活化石”




一枚钱币,正反面两种文字


     让我们再把时间拨回到1929年。这一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在和田洛浦县西北17公里处的阿克斯皮力古城城墙下,发现了汉佉二体钱(又名“和田马钱”)。钱币一面中央为圆圈,圈内是一匹行走的马的形象,圈外环绕20佉卢文:另一面中央为花纹,外边是汉文篆体“重廿四铢铜钱”六字。这些花纹和铭文,系采用打压法铸造,而非中原地区惯用的范铸法。专家分析,打压铸造源自古希腊,于阗的汉怯二体钱,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贵霜帝国(中亚古国)钱币的翻版。


名词解释·佉卢文

一种印度古文字,公元前3世纪—公元2世纪流行于犍陀罗地区。也是汉代于阗人使用的主要文字。


     1977年,玉龙喀什河西岸的买力克阿瓦提古城遗址,又出土了重约45公斤的五铢钱。这种钱币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是中国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时间最久的货币。买力克阿瓦提古城建于西汉初期,除了汉五铢,还曾发现大量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的“开元通宝”。


     这些古钱币,就是于阗先民无意中留下的线索。顺着这条线索,我仿佛能回到于阗最辉煌的时代——公元前一世纪后的一千年中,这片绿洲隶属于大汉和大唐联邦体系,是连结南方藏域文明、西南方印度文明、西方波斯和古罗马文明、东方大中原文明的十字路口。它在物俗、纪年、典章制度方面多仿效中原,而建筑、技艺、绘画等领域则取法百家、兼容并包。


     比如城。汉代以后,于阗的城市平面有圆有方。阿克斯皮力就是圆城,而买力克阿瓦提则是方城。圆形城郭是中亚和印度地区希腊化城邦的特点,方形、长方形城郭,则说明中原汉王朝城市建设上的“崇方”观念已远播西域。


   再比如城内佛寺。于阗佛寺建筑形制与中原地区大为不同,最显著的是独特的“回”字形布局和木骨泥墙结构。有学者认为,这种“回”字形佛殿,属于伊朗建筑传统,也有人说,这是深受犍陀罗佛寺风格影响的结果。


     寺观壁画更是如此。达玛沟附近发现过一副精妙壁画,画的是于阗国守护神毗门天。他的身上、头上有层层浓彩光环,头戴圆珠花冠,圆珠内有太阳鸟……这种“铁线描、重设色”的绘画方法,以及圆润柔丽、富有动感和韵律的人物形象,皆与中原画风有别,堪称神来之笔。专家推测,可能出自初唐于阗画家尉迟乙僧之手。


    尉迟乙僧据说是于阗画派的代表人物。画史上对他的评价大致是这样的:画家将中国线描技法与印度凹凸法融合一体,用前者“曲铁盘丝”般的坚韧线条,勾勒物象的形态,用后者不同色彩的深浅,晕染出物象的立体感,可谓兼中印美术之长。意大利学者马里奥·布萨格里的观点则更令人感到惊奇,他说“于阗画派吸收了印度、波斯、中国、粟特甚至乔拉斯米安的因素”。


    这种独具一格的绘画技法,在唐初又传入长安,不仅刺激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对高丽佛画乃至日本奈良时代建筑壁画,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算是艺术的反哺了吧。


东方蒙娜丽莎的微笑

左侧这幅壁画是2002年在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的。画家选取了四分之三侧面来展示佛的脸庞。躯干轮廓用朱线,衣服轮廓用黑线,背光轮廓用白线,粗细均匀的线条,让人想起盛唐时期流行的“曲铁盘丝”技法。细察佛像面部,长而弯的细眉,柔且媚的飞眼,朱唇小口,面含微笑,有一种佛像罕见的姣美之气,被称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右图为该遗址出土的唐代木盘。摄影/刘玉生





七位于阗王子曾试图一次性进贡360公斤玉石



五花马是于阗特产

李白有诗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究竟是什么马?北京大学教授林梅村考证,它实为古代于阗出产的一种周身布满花斑的西域马,唐宋时一度是绿洲输入中原的重要商品和贡物。图为和田丹丹乌里克遗址出土的唐代木板画。画面上半部的黑斑马即五花马。供图/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来源:中华遗产2018第03期  总第14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丝路遗韵·塔克拉玛干·热瓦克佛寺(老照片)
一百多年来,是谁让新疆和田那座南北朝的佛寺伤痕累累?
蚕种何以西传(三)
【赏古天地】和田地区博物馆文物信息(四)(转载)
丝路遗迹 | 于阗热瓦克佛寺遗址
新疆之旅--交河古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