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青岛,回不去的劈柴院,放不下的中山路!

“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领我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

这大概是不少青岛老土著,最耳熟能详的一段歌谣吧。这里的【街里】,就是我们现在口中的中山路。

如今时光匆匆的过,中山路早已不复当年的辉煌。老店拆的拆,关的关,曾经热闹的街里变得萧条,而童年记忆里的画面,也在不知不觉中褪色了...

中山路上,过去与现在的碰撞

在青岛人眼中,中山路其实不仅仅局限于这条南北走向的街道。而是以此为中心标点,向东西方向延展1000米左右的大范围。

而中山路上的这座过街天桥,则是贯穿东西南北的枢纽之一。

一直认为,想要一览中山路的全貌,最好的地点就在天桥上。

因为这里,不仅能看到近处这些保留完整的老建筑,还有和老城区一街之隔,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传统和现代的冲突感,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了。

已是隆冬时节,路上的行人和游客都变少了。街道和建筑都被笼罩在一层薄薄的冬雾里,倒多了几分过去的味道。

七分真,三分假的,让人有些恍惚,以为自己又回到了若干年前的那个冬天。

牵着父母的手,去环球文化体育用品店买开学用的文具;捏着一张薄薄的绿色电影票,去中国电影院看电影;然后在父母的半哄半斥下,去天真照相馆照几组所谓的写真。

最后在百盛、东方国贸溜达一圈,心满意足的抱着零食回家。

然而,镜头一转。不远之处的高速路,行驶着的人潮车流,又不禁让人清醒过来。如今这里密集的高架桥,从某些角度看上去,竟有点像重庆。

“中山路,到底是和以前不一样了。”

老字号们,最后的坚守

作为曾经与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王府井齐名的青岛中山路,这里自然也有着不少老字号商铺。

“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这短短的30个字,说的不仅仅是那些老字号招牌,也记录下了当年中山路最辉煌时刻的故事。

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的老字号茶庄【福生德】,至今门头上方都写着:“西湖龙井茉莉大方,洞庭碧螺珠菊贡尖”。

同样也是开在上世纪30年代的药店【宏仁堂】,至今也还在坚持古训所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而专卖帽子的【盛锡福】,在生意最火的上世纪80年代,曾创下了一个月卖出25万多顶帽子的销售记录。即使现在已不如过去,却仍有不少老客户前来购买。

原来的钟表店【亨得利】,曾是专卖表的老字号,而现在眼镜也成了主要的售卖产品。

相比较以上那些老店,【海滨食品】则显得年轻了些。可说到买海鲜礼盒送人什么的,不少青岛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里,也只认这里。

当然,这里还有很多知名或者无名的老店和小铺。

但无论曾经的它们是怎样,如今能够依然屹立在中山路上,若不是有着过硬的品牌支撑,那便是因为心中的那份执着,所以才还在坚持着...

过去的江宁路,现在的劈柴院

劈柴院,也被不少青岛人称为江宁路。说起这里,不少人对它是又爱又无奈。

爱是因为,这里曾经代表着中山路上青岛最权威的美食和最地道的老味道。无奈是因为,现在的劈柴院,真的只剩下情怀以供人怀缅。

冬天的劈柴院,因为游客的减少,而变得少了几分热闹,却多了几分市井的烟火气。

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游客来到此处,只为一品传说中最老青岛的味道,却往往悻悻而归。

李家饺子楼已经关门了。只剩下门口张贴着一张旧报纸,写着“百年饺子楼,全球寻买主!”

只是纵使寻得了新的买主,可这百年的老味道,还回得来吗?

或许是不到饭点儿的缘故,高家锅贴店内的食客也不太多。

优优最后一次吃应该也是十几年前了,多年没吃,也不知道还是不是以前的老板,以前的味道。

倒是这家豆腐脑店的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火。原以为过了早餐点儿,这里就关门了,没成想还是有不少人在此就着肉火烧,喝豆腐脑。

窄小的店内,三两人一坐,竟也显得满满当当的。

环顾四周,这条不长的老街上,当年的老店或转卖,或关门。现在还开业的也只有那么两三家了。

百年的老店少有人去,倒是门口那些琳琅满目的各地小吃,吸引了不少游客。

不知道算不算是一种无奈。

热闹的江宁会馆现在也变得冷冷清清。

不知道是因为台下少了看戏的人,所以台上的唱戏人不在了。还是因为台上唱戏的人不唱了,所以看戏的也不来了。

整个会馆里静悄悄的,不似夏日中那般热闹,反而更有点真正戏台的味道了。

或许正是应了那句话:“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或许对于外地人而言,只是一条小吃、风情街而已。

然而在青岛人的眼中,这里不仅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一处留下无数人记忆的街道。

这里是外地人眼中的劈柴院,也是青岛人心中的江宁路。

老城,忘了,忘不了

中山路的魅力不仅仅是那条街上的建筑、老店、美食。还有隐藏在路道两边深处的老城区。

四方路、黄岛路、博山路、济宁路...

这一条条老街道,是无数人少年时期上放学必经的小路,也是许多青年人深夜撸串喝酒聚会的场所。

这里见证了无数中年人或平凡或不甘的点滴岁月,也陪伴了许多老年人直到暮年。

听说马家拉面就要关门了,想当初优优高中在这里吃了3年的肉夹馍+牛肉拉面,那时这里还是两层的大门店。

老板还是以前的老板,味道还是少时的味道,只可惜,过了这个冬天,就再也尝不到了。

学苑书店早已换址,原来的门店已经被封死了,想在这里最后合影一张,却发现门口停着一辆车,把一切都遮挡的死死的。

也对,这里早就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老青岛人最喜欢吃的呛面馒头,不想在老城区里还能找的到。

记忆中的小卖部,镶嵌在老楼间,也毫无违和感。

街道两旁的老楼,虽然墙体已经斑驳,可仍掩盖不了这里曾留下过的异国风情。

老楼外挂满了各种各样的灌肠,按以前的说法,窗户上晾晒的灌肠越多,就代表着这处住所里住的是大户人家。

已是腊月,灌肠什么的必须都要弄起来。这是属于老一辈们的风俗,也是她们最擅长的手艺之一。

老楼里至今还住着许多人,他们大多是世代都居住在此的青岛老土著,也有一些是来自外地的租客。

身临其中,仿佛时空穿梭一般。无论外面是何等的喧嚣和热闹,这里却总是静谧得让人倍感轻松。

院里不知是谁养了一只肥肥的白兔,蠢萌蠢萌的,一点都不怕人。优优逗弄了它好久,结果吃饱了就扭扭屁股,就一蹦一蹦的跑得掉了。

哼哼,你个小没良心的大白兔!

这样的过道,这样的楼房,优优小时候还曾住过呢。

每一层有一个公共的厕所,做饭洗漱极其不方便。以前总是很嫌弃这里,大了以后再回来看看,竟突然也有点怀念了。

然而随处可见的【征】,也在提醒着这里居住的人和优优。这片老城区很快就会被保护起来,好好地修复,而住在这里的人也不得不离开。

是好事,却也让人叹息。

拍摄到了这里,优优今天的老城故事也要结束了。就像在这里生活了许多年的人们一样,即使不舍,也不得不离开。

毕竟,有些岁月,终究是要告别了的...

转自:青岛新闻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劈柴院豆腐脑店旧影,那些曾经难忘的岁月情怀!
百年青岛 老照片的回忆 ②
重新发现百年中山路:这些美食和建筑你是否都仔细品味过?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五十二)江宁路——劈柴院
中国最著名十大小吃街,你去过几条?
领略一下中国十大小吃街的风土人情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