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街 · 老院 · 老情怀(五十二)江宁路——劈柴院


说到江宁路,似乎比较陌生,但提起劈柴院,在岛城却是人人皆知。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元惠堂、锅贴铺、海鲜坊......多少青岛老人钟情于此地,这里又承载了多少岛城人的欢乐记忆。

“劈柴院”名字的来历流传许多说法。有版本说这里原先是“劈柴市”,聚集了卖劈柴的商贩;劈柴除了供市民烧火做饭,还供应大窑沟窑炉烧砖制瓦。另一个版本出现在刘筠的诗集《青岛百吟》中。刘筠写道:“劈柴院近中山路,最繁闹之区。院内皆劈柴架屋,故名。贵人不屑一顾,然房租轻而价廉,穷措大得往来其中焉。”这就是说,“劈柴院”是因为里面盖了许多临时商用“劈柴屋”而得名的。

而江宁路的路名又缘何而来的,据说是打官司打出来的。根据查阅青岛市档案馆的档案资料,青岛城市人文历史研究者吴坚发现了这个不为人知的官司。

1901年8月,平度商人官某与即墨商人胡某各自买下劈柴院面向直隶路(今河北路)的地块,两地相邻。为了行走便利,官某与胡某盖房时商定,各自在两地交界处余留两米半当作双方公用小道。路是官 、胡两家私有,但行人谁走都可以。于是时间长了,这条小路也就成了公共通道。正因为是私地,无论德国殖民时代,还是后来的日本军事统治期间,这条路都没被冠名。

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胶澳商埠警察厅首先废止了日占时期的路名,然后将全市的道路重新作了命名。在重新命名的道路清册中,官某与胡某两家的这条五米宽的小路并不在册。然而没过多久,警察厅给市里的几条无名道路起名字的时候,官某与胡某家的这条路列入其中。

1928年8月,官、胡两家上书胶澳督办公署,说明该路为私地,呈请在这条路的西路口,也就是在面朝河北路的路口上合建门洞,以表明此路并非公共道路;同时,他们还请求把江宁路路名撤销,改为江宁里院,以彰显该地为私有。胶澳商埠总办受理后,责成警察厅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警察厅最后提交的处理结果是:门洞可以建,路名不能改。结果,官、胡二位商人输了官司,给青岛“贡献”了条江宁路。

江宁路呈“卜”字形,东端连着中山路,北边连北京路,西边通河北路。“江宁”是南京的古称,这里也是青岛最早的“南京路”。上世纪50年代以前,劈柴院汇集了众多戏院、说书场和茶楼,街上几个大院也多为商店、饭铺,劈柴院从一个院子的名称成了这一商业街的名称。后来在“三大改造”中,艺人及摊贩都组织了起来,离开了劈柴院,只余下了元惠堂等几家饭店,这里逐渐成了居民区。

劈柴院曾是个门类齐全的市场,上世纪40年代《青岛晚报》设有“劈柴院”的栏目,每天报道这里的新闻。老青岛人几乎没有没去过劈柴院的,外地来青岛的也多去劈柴院。江宁路有二十几个院,整条街和几个院是商业、餐饮、娱乐集中的地区,是青岛人逛街的集中去处。劈柴院的热闹是出了名的,许多南来北往的小客商也时常住进这里,为的就是享受一下这里的“码头文化”。曾是青岛平民娱乐中心。

上世纪80年代之后,江宁路西段新开了十几家饭店,经营海鲜及炉包、馄饨、甜沫等风味小吃,劈柴院被称为小吃一条街,又渐渐热闹了起来。当年中山路是青岛市毫无争议的商业、金融中心,繁华的商业一条街集中了大批老字号商铺。中山路人气旺,劈柴院作为吃饭歇脚的好去处,也跟着火了起来。

不过,随着机关的东迁,新城区的开发以及其他商圈的崛起,中山路商圈日渐衰落,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室,劈柴院也随之冷清了起来。拆迁改造前的劈柴院,只能用破败不堪来形容。劈柴院共有407户居民,留守居住的只剩69户,仅存的两家小店惨淡经营。商家纷纷迁出劈柴院另辟“战场”。破败的房屋,横流的污水,劈柴院就像一个历经岁月的老人到了风烛残年。

以上均为网络图片,记载的是2008改造之前的劈柴院。



2006年青岛启动了中山路等历史风貌街区的改造项目。劈柴院的改造与中山路的改造和整个西部旧城区的改造是同时进行的,劈柴院的复兴更是作为中山路商业旅游区复兴工作的重中之重。该改造项目总投资两亿元,以修旧如旧的方式使劈柴院再现繁华景象。

改造后的劈柴院成了集尝青岛传统风味美食,购青岛特色产品,住古韵客栈,听青岛老故事,品青岛民俗文化,享受老青岛风情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商业街区,也是青岛市井风情旅游商业城市名片。


每个旅游城市似乎都有这样一条街,上海的城隍庙、北京的南锣鼓巷、南京的夫子庙、南宁的中山街、苏州的观前街,劈柴院也是如此。每到旅游季节,这里热闹地扮演着青岛特色“美食一条街”的角色,人流如织、熙熙攘攘,而12月份的劈柴院,街上寥寥几个人,褪去夏季时的喧闹,却多了一份岁月的沉淀,等待着人们慢慢体会时间赋予这条街道的沧桑感。

初冬一个周末的清晨,来到这条百年老巷,只有豆腐脑店和锅贴店开门营业,路上几乎没有游客行人,一个人倘佯于曾经见证青岛的历史岁月的老街老院,悠哉悠哉地寻找着往日的记忆。

中山路入口进入后,右侧有一个门洞直通江宁路10号院江宁会馆。在劈柴院改造之前,这里曾是一家著名的劈柴院锅贴店。后来因店面太小搬出劈柴院,在沈阳路和西镇等处分别开店,依然吸引了众多忠实的老食客。

江宁路28号一家豆腐脑店有着近40多年的历史,这也是劈柴院里年代很久远的一家老字号。“劈柴院里的豆花香,这是老青岛最出名的。”一碗豆花,几个火烧,再加几块秘制的炖肉,这是老青岛人最经典的早饭,也是一种熟悉的老青岛味道。

位于十字路口的江宁路18号是著名的李家饺子楼,根据鲁海先生的介绍,劈柴院内两家主要的饭店,一个是元惠堂,一个就是李家饺子楼,两家是对门,还都是两层,代表了鲁菜的两个方向,一个是济南风味,一个是胶东渔家风味。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吕海寰曾投过资、由泰安人李继昌负责经营,所以叫李家饺子楼。

李家饺子楼的总经理,曾是泰安人李继昌,当时就住在大沽路附近。上世纪30年代开办后,该店饺子海鲜为馅,花色繁多,后来还在潍县路开设了分店。“李家饺子楼,是岛城饮食文化繁荣的象征。见证了岛城美食的发展,也留下了很好的传统”,鲁海先生曾这样表示。


饺子楼对面的高家锅贴铺也是老店面了,在这儿经营了几十年了。

饺子楼对面的高家锅贴铺也是老店面了,在这儿经营了几十年了。

张家罈子肉,曾经的劈柴院名吃,如今罈子肉的口味是否依然如故,不得而知。


江宁路10号院,曾经这里不仅有卖东西的、最出名的还是唱大戏、变戏法的表演,而这里依据从前的历史现被打造成了“江宁会馆”。

走进江宁会馆的大院,浓郁的复古商会气息迎面扑来,院内建筑保留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二层楼的基本风貌,古典别致的青砖步行道和清水砖墙,风尚怀旧的朱漆大门、风雨连廊,八仙桌、长条凳......一切似乎都在勾起人们心底最深的记忆。

现在很多人提起劈柴院,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吃。其实,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劈柴院的主要功能是各种演出,花鼓戏、相声、魔术、京剧、茂腔,各种演出都有。它的次要功能才是吃饭。

像北京天桥,许多名角儿曾在劈柴院“撂过地”。相声大师马三立,1932年来青岛闯江湖时只有18岁,与刘宝瑞搭档演出了《对对字》、《大上寿》等段子,很受欢迎。1984年,他来青岛开会,专程到劈柴院寻访旧地,感慨万千。著名演员新凤霞刚出道时也曾在劈柴院客串过角色。

著名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1932年在10号院内开了泰清茶社,他演唱西河大鼓,自创一派,其表演字正腔圆,形神兼备,唱腔多变,创“快打慢唱”,刻划人物细腻逼真,演出剧目有《残唐五代》、《封神演义》等,也演唱《草船借箭》等段子活。



正宗老沧口锅贴铺,又一家老字号,门口挂着许多名人在此留影的照片。


在中山路的入口处,

有一家钟表维修铺。

大概样子像外地游客,

老板热情地向我展示他的藏品,

当然也需要我顺便消费一下。

这些老物件

是否也能勾起一些回忆呢?



始建于1902年的劈柴院对于青岛人来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它是一个市井大院,是青岛市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山路商圈最传神也最具本土色彩的精彩段落。百余年的时光,这里从最初的露台市场、劈柴屋、里院变成了现在的风情街,这里不仅还存在着老字号小吃、打造的老场景,还注入了很多全新的特色小吃、文艺小店形成了一条美食文化街景。这也为目前青岛保护老城区里的历史风貌区,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 End -

(本文部分文字资料整理于网络)



胡拍

    微信号:51432861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摄影 雨天逛 青岛劈柴院
游走青岛劈柴院 海鲜小吃馋死人
曾经的劈柴院,一座城市的美食记忆!
百年青岛 老照片的回忆 ②
市井巷陌的青岛
大鲍岛旧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