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疗美容实用解剖

目录

面部解剖

面部浅层结构

头面部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头面部分区

头面部骨骼

面部皮肤

面部肌肉

面部韧带

面部血管

面部神经

腮腺系统

眼部解剖

鼻部解剖

下颌解剖

身体解剖

大腿解剖

小腿解剖

上臂解剖

腹部解剖

胸部解剖

会阴部解剖

 

    正文

    医疗美容实用解剖

面部解剖

    一、面部浅层结构 

面部皮肤薄而柔软,富于弹性。移动性视其与深部组织连接的松紧情况而定,睑部连接疏松,鼻尖等部连接紧密。

    面部皮肤含有较多的皮脂腺、汗腺和毛囊,是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

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又称皮下组织、皮下脂肪或皮下筋膜,位于真皮之下。其中颊部脂肪聚成的团块,称颊脂体。睑部皮下组织少而疏松,此部位易形成水肿。浅筋膜内有面肌、神经、血管和腮腺管穿行。由于血供丰富,故面部创口愈合快,抗感染能力亦较强,但创伤时出血较多。

    二、头面部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uperficial musculoaponeurotic system, SMAS的概念由Mitz 和Peyronie于1976年首次提出,是指颅顶和面颈部皮下组织深面的一层连续性肌肉腱膜结构,它的浅面有脂肪组织与皮肤相隔,深面有疏松结缔组织与深筋膜相隔。SMAS向上为枕额肌和帽状腱膜;向下为颈阔肌;向前为眼、鼻、口周围肌;向后为耳上肌、耳前肌、颞浅筋膜和颈浅筋膜。根据SMAS所含肌肉或腱膜的多少,可分为肌性区、腱膜性区、混合区。SMAS的提出对于面颈部整形美容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头面部分区

头面部分区1.额部、2.眶部、3.鼻部、4.颏部、5.口部、6.眶下部、7.颊部、8.颧部、9.枕部、10.颞部、11.头顶部


    四、头面部骨骼

    面颌骨(正面观)

点图区域表示皮肤筋膜韧带,黑色区域表示皮肤骨韧带。(淡颜色点图表示附着力较弱,深颜色表示附着力较强,之间颜色表示附着力介于上述两者之间。颜色最深表示附着力最强)


    面颌骨(侧面观)


    下颌骨


    五、面部皮肤

    皮肤的分层结构


    毛囊的结构模式图

毛囊与皮肤呈一定角度,毛囊的细胞从毛球处向表面生长分化

图中可见立毛肌粘附于皮脂腺的下方。


    皮肤的功能

    抵抗外伤、细菌和微生物

    通过排汗协助机体调节温度、排泄废物

    储存水和营养

    感受痛觉、触觉和温度觉

    暴露于阳光的紫外线时,合成维生素D

    人体各部位皮肤的厚度


    面部表面标志及面部结构体表投影



    面部结构解剖




    面部脂肪分布(浅层)

颊部、鼻唇沟、颊下部、颈前和颏前部区域SMAS浅层的脂肪最为致密。额部、眉间、颞部、眼眶、口周和三角区浅层脂肪较为稀疏。


    面部脂肪分布(深层

颞区、眼周、颊前区、颊中区和颏下区的SMAS深层的脂肪较为致密,颊外侧和颈外侧区的深层脂肪较在额部、上颞部、眉间、颏部和口周区域几乎没有深层脂肪


    泪管系统

由泪腺产生的泪液和多种副泪腺分泌液都引流至据内眦5-7毫米的上泪点和下泪点处。下泪点位置通常更靠外一点,其作用比上泪点更重要。泪点开口的直径0.3毫米,但可轻易地扩张而对泪管进行探查。紧贴下泪点的下方有泪小管壶腹,这是泪小管的一个扩大部分,随后泪小管变为水平走行。两条泪小管汇合后成为泪总管,进入泪囊。泪囊长度15毫米,引流至鼻泪管,后者长约10-12毫米,引流至鼻底上约15毫米处的下鼻道开口。鼻内部,泪囊位于中鼻道开口的水平。


    颧突的最突位置

从唇的外侧联合点画出一条线至外眦;从鼻翼下表面画另一条线至耳屏上,这两条线交点的后上方区域应是颧突的最突起部分


    唇的标志

图中(正面观与侧面观)可见人中、人中嵴、唇弓、唇红缘以及唇珠。上唇稍比下唇位置靠前。



    唇的横截面图

唇动脉在口轮匝肌实质内,粘膜深面,约唇红边缘的水平走行


    口裂上下截面皮下组织层次



    六、面部肌肉

支持面部结构,参与面部表情活动:说话、咀嚼、呼吸和表达情感等各种运动

面颈部分区:上面部、中面部、下面部/颈部
    划分标志:
    上面部 上1/3:发际中点至NFA(鼻额角)
    中面部 中1/3:NFA 至鼻中隔下点
    下面部 下1/3:鼻中隔下点至颌下点


面部肌肉类型:(有明确的方向性,皱纹的方向与肌肉的收缩方向垂直)

提肌:向上提升皮肤的肌肉

降肌:向下牵拉皮肤的肌肉

括约肌:使肌肉向中心收缩

肌肉收缩有明确的方向性,一般情况下,皱纹的方向与肌肉的收缩方向垂直

肌肉起止点:

    除括约肌外,均起于骨骼 止于或附加到皮肤,并均向起点方向牵拉


上面部肌肉

主要是额肌和与眉间纹有关的一组肌肉,包括降眉间肌、皱眉肌和降眉肌,后者又被称为眉间复合体,其中额肌和眼轮匝肌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这两个图说明:额部绝大部分区域紧贴骨膜没有大的神经和血管,所以额部充填,紧贴骨膜是比较好的选择


上面部的提肌和降肌


上面部肌肉的作用


额肌


眉间复合体


颞肌

颞肌下面的骨膜上面大部分没有大血管神经,但是外眼角和太阳穴处骨膜上有大血管和神经


眼轮匝肌

起点 :眼眶内侧壁  止点 :眼周皮肤


中面部的肌肉


颧大肌

起点:颧骨的前面  止点:口角水平轴皮肤


颧小肌

起点:颧骨  止点:上唇皮肤


上唇提肌  起点:眶下缘偏内侧骨面   止点:上唇皮肤和肌肉


上唇鼻翼提肌  起点:眼眶内下侧缘 止点:上唇皮肤和肌肉


鼻肌


降鼻中隔肌 起点:上颌骨的门齿窝  止点:鼻中隔和鼻肌的鼻翼部分


中面部肌肉的作用


下面部肌肉


笑肌  起点:腮腺筋膜 止点:口角水平轴皮肤


口轮匝肌  起点:上颌骨和下颌骨  止点:唇周皮肤


降口角肌   起点:下颌骨结节 止点:口角水平轴皮肤


降下唇肌

起点:下颌骨斜线,下颌联合线与颏孔之间  止点:下唇皮肤


颏肌

起点:下颌骨前方  止点:下颏皮肤


 

咬肌



咬肌局部截面解剖   反应相邻组织的相互关系



咬肌解剖

以三个头从颧弓处分出

向前融合,向后分为3部分,之间有神经、血管通过

起于颧弓前2 / 3和后1/3

扇形向下分布

止于:下颌骨支、下颌角和下颌骨下缘


咬肌—— 深头

起于颧弓中间1/ 3和后1/ 3

垂直向下插入下颌支

咬肌神经走行在深头和中头之间

咬肌—— 中头

起于颧弓中1/3,连着深头

纤维垂直向下行走

止于下颌支

咬肌动脉行走于浅头与中头之间

咬肌—— 浅头

起于颧弓前2/3至上颌骨的颧突

纤维向后45度斜行

止于下颌角并沿着下颌骨下缘向上,包括升支的下部

咬肌是一个很大的,笨重的肌肉



咀嚼肌

是一个肌群,包括咬肌、颞肌和翼肌(又分为翼内侧肌和翼外侧肌)。其中咬肌和颞肌与临床关系密切,翼肌在临床手术中最无足轻重。

咬肌、翼内肌和颞肌在正常情况下上提下颌骨,颞肌和咬肌同时也是下颌骨向后缩的拉力,翼外肌则是向前突的拉力。


    颈阔肌

起点:锁骨上和锁骨下区域的皮下组织  止点:下颌骨底部;颊部和下唇的皮肤;嘴角;口轮匝肌



下面部肌肉的作用


面部肌肉附着点(侧面观)


面部肌肉附着点(正面观)


面部肌肉总结


    七、面部韧带

    面部支持韧带将面部软组织固定在正常的解剖位置,抵抗引力变化,该韧带从深层骨组织走行到真皮层,是纤维结缔组织复合物


   

    支持韧带可分为真性支持韧带——维系皮肤与重要骨缝界面骨膜之间的联系,和假性支持韧带——维系各筋膜层之间的联系

    假性支持韧带位于颊部前、中、后区域


 

    真性韧带有:眶韧带、顴韧带、颊上颌韧带(上颌部分)和下颌支持韧带,这四个真性韧带系统具有希腊石柱般的支撑力量,构成面部软组织基础


    八、面部血管

    皮肤的供血模式-皮肤血管丛

    皮肤血管丛形成了一系列交叠的相互联系的血管组织平面,其血供来自肌间隔动脉和肌皮动脉。图中显示筋膜层、皮下层及真皮下层

 


颈外动脉在面部的分布

    颈外动脉在颈部从颈总动脉分出,在发出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以及咽升动脉后分为面动脉和后支动脉,后者最终移行为颞浅动脉


面动脉解剖的三个区域:

    中心区

    中间区

    外侧区


颞浅动脉的分布图

    最常见的分支模式是分为前支和后支两支

    在颧弓下可见面横动脉

面部的血供模式:

颞浅动脉和面动脉与眶上动脉、滑车上动脉以及滑车下动脉在面中部吻合


    面部血管正面侧面观



面颈部血管


    额区血管


太阳穴区(颞区)


鼻区血管


眶区血管


泪沟苹果肌区(眶下区)


鼻唇沟区血管


木偶紋区血管


颊部咬肌区血管


颏区血管


    九、面部神经

面颈部神经


面部神经


头颈部的皮区神经支配

三叉神经:

V1(眼神经)=紫色

眶上神经 SO

滑车上神经 ST

滑车下神经 IT

鼻外神经 EN

泪腺神经 L

V2(上颌神经)=蓝色

颧颞神经 ZT

颧面神经 ZF

眶下神经 IO

V3(下颌神经)=绿色

耳颞神经 AT

颊神经 B

颏神经 M

颈神经:

C2 =红色

枕大神经 CO

枕小神经 LO

C2/C3=黄色 
耳大神经 CA 前皮支

C3=橙色


三叉神经

主要负责面部感觉,是第五颅神经(也被称为第五神经简称V)主要有三支:眼神经、上颌神经和下颌神经

除了感觉神经,也有一定的运动功能:咬,咀嚼和吞咽



三叉神经感觉支的感觉传输分布

    眼神经

    头皮和前额

    上眼睑,眼结膜和角膜

    鼻(包括鼻尖),鼻粘膜

    额窦以及部分脑膜(脑室管膜)

    上颌神经

下睑和面颊

    上唇,上牙齿和牙龈

    鼻腔粘膜,上颚及咽屋顶

    上颌窦以及部分脑膜

    下颌神经

    下唇,下牙齿和牙龈

    下颚和颌(除外下颌角)

    外部耳朵部分及部分脑膜

三叉神经眼支

眼支通过眶上神经、滑车上神经、滑车下神经以及筛前神经鼻外支支配前额、前部头皮以及鼻背部皮肤的感觉,外眦处的小泪腺支亦支配上睑感觉


三叉神经上颌支

支配颊部、面侧部、下睑、鼻侧部以及上唇的皮肤感觉。上齿槽神经3支分支的确切分布范围相当大的变异性,这些分支均支配上颌牙列的感觉


三叉神经下颌支

支配下唇、颊部、颞部、舌前2/3、扣底以及下颌牙列等处的感觉


面神经

面神经全貌

主要形成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控制面部表情肌肉,控制舌头前2/3部分的味觉



腮腺全切除后的面神经

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分为上下两部分,颊支在咬肌之上,耳大神经经过胸锁乳突肌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A

颞支虽然有3条或5条分支,但是一般有4条分支跨越颧弓,最后面的一条永远在颞浅血管前方。在发际线前缘相当于外眦的高度是颞支的中、后分支交汇处,最前的分支在颧弓前缘后方约2厘米处另一个有用但不一定准确的标识是神经行走于眉上2厘米,在颞区神经走行于SMAS,在颞浅血管的颞额分支之下,颞前的发际线代表了额肌的外侧缘,神经在其内侧深面,相对安全。危险区域用紫色标记,在颧弓上的神经特别容易遭受损伤,它位于紧贴皮下脂肪的SMAS层内,并直接在颧骨的突出部位上。


面神经颞支的体表投影B

颞支位于由耳垂到眉外和耳垂到最高一条额紋之间的区域,虽然大致准确,但却忽略了耳支。在这个三角区域(紫色),大部分的神经没有肌肉或腮腺的保护,而是直接位于皮下。


面神经下颌缘支体表投影

下颌缘支在颈阔肌深面受到保护,当神经接近嘴角约2厘米的地方变得比较表浅,在这里若只在皮下分离而不损伤其下肌肉,仍不会损伤神经,支配口周肌肉的神经都在肌肉深面,只有颏肌和口角提肌的支配神经在肌肉浅层


面颈部感觉神经支配

面颈部感觉支配区域交界带:眼部、上颌部和颈横部。


额和眉区局部神经肌肉


面部神经与血管关系示意图 正面观


面部神经与血管关系示意图 侧面观


神经血管示意图


    十、腮腺系统

腮腺特点

唾液腺有3对,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腮腺。如果注射到腮腺上,会非常的疼痛;腮腺上被注射了肉毒素,如果量比较小,一般问题不大,如果数量大,可能影响口腔唾液的分泌。



腮腺位置

腮腺位于SMAS筋膜下方,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耳屏,下颌角,颧弓组成的三角形区域内。浅部: 三角形或者不规则形, 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深部: 位于下颌后窝内和下颌支的深面。

     腮腺在咬肌后部的上方,后沿与下颌骨下颌支的后沿大致平行平齐,略向后突出于下颌骨下颌支后沿。


腮腺开口位置

腮腺导管是自腮腺浅部前缘发出,于颧弓下 1.5
cm处横行,越过咬肌浅面,穿过颊肌,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颊面相对的颊粘膜上。开口处的粘膜略隆起,称为腮腺管乳头,是腮腺管的狭窄处。


    十一、眼部解剖

1、眼的类型,见下图:

 

2、眼睛的黄金比例,见下图:




3、眼睑的美学参数,见下图:



4、眼睑的外部解剖结构




5、亚洲人的上睑解剖



6、右眼眶隔结构



7、眶骨解剖结构



 

8、眶骨孔洞结构


9、眶隔脂肪团分布情况



10、眶隔脂肪疝出孔道


11、眼睑及周围动脉分布


12、眼睑及周围静脉分布


13、眼部感觉神经分布



14、眼外肌肉分布结构



15、眼轮匝肌结构



16、 泪管系统结构



17、眼睑矢状面观结构


18、上眼睑矢状切面观结构


    十二、鼻部解剖

鼻子在面部美学中的位置极为重要,被称为“面中之王”。正所谓“面如一朵花,全靠鼻当家”。鼻整形也成为了整形美容手术中三个数量最大最受欢迎的手术之一。

外部分为:鼻根、鼻背、鼻尖、鼻翼、鼻小柱和鼻孔几部分;内部由鼻骨和鼻软骨组成。


鼻根 位于两侧内眦角连线与两侧眉头连线的中间,多数人位于两侧内眦角连线捎上位置,少数人位于其两线之间的正中间,也被称为黄金点。高鼻梁者往往位于此位置   

鼻背:上部为骨性支架,较硬且固定;下部为软骨性支架,软骨为弹性软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动度。根部鼻梁的高度一般认为不能低于9毫米,女性约11毫米,男性约12毫米左右。鞍鼻患者内毗点(鼻根部)平均高度多为4毫米左右。鼻根部宽度大约为l厘米左右,鼻尖部约1.2厘米。

鼻尖:由两侧鼻翼软骨构成,上接鼻背,两侧为鼻翼。鼻尖的高度:相当于鼻长度的1/2。男性为26mm,女性为23mm,低于22mm为低形鼻。鼻尖曲率半径为8-12mm。鼻尖部皮肤是鼻部皮肤最厚处,富含皮脂腺,韧性强,但变形能力差。鼻尖部皮肤至软骨支架之间的皮下组织拥有4 层结构:皮下浅脂肪层、纤维肌肉层、深部脂肪层及软骨膜。

鼻翼:鼻翼两侧分别位于内眦的垂线上。鼻翼宽度相当于双眼内眦向下之垂线的宽度。两鼻孔外侧缘的距离,一般相当于鼻长度的70%。

   鼻孔:鼻孔呈卵圆形:直径不超过鼻翼内侧脚。

鼻骨位于鼻背的上部分,其与鼻软骨衔接部分往往形成一个较为明显的突起,因为有鼻背的软组织覆盖,直接并不能看到,但是如果用手触摸便可以清晰的感觉到。因此在雕刻假体时,要将位于此处的假体雕出一个空隙来容纳此突起。

鼻软骨:鼻软骨由上侧软骨和鼻翼软骨两部分组成,每个鼻冀软骨各有一个内侧脚和外侧脚。两个内例脚在鼻尖的下方连成鼻小柱及鼻尖部分支架,两个外侧脚在鼻尖左右分开,构成两个鼻翼。


鼻的角度

额鼻角:∠1   125°-135°

鼻梁与鼻小柱的夹角:∠2  85°-95°

鼻唇角:∠3   90°-120°鞍鼻畸形患者,此角明显增大,鼻的长度明显缩短,出现鼻孔朝天的畸形特征。

鼻面角:∠4   30°-35°

鼻尖角:∠5   17°-18°


鼻子在面部的位置以鼻根为中心,以鼻根与外眦的距离为半径划圆,可示成人鼻在面部的基本位置。在儿童,此圆的弧经过口角,在成人则经过鼻小柱、鼻翼缘。

  

外鼻的形态缺陷

歪鼻(属于鼻部畸形,分C型和S型)正常:偏斜<0.2mm轻度偏斜:0.3~0.5mm中度偏斜:0.6~0.8mm重度偏斜:>0.9mm


鞍鼻(属于鼻部畸形)轻度:鼻中部凹陷,鼻尖部正常并向上稍突起或平坦。重度:鼻长径缩短,鼻尖鼻孔朝天,鼻翼旁和鼻唇沟加深


   低鼻 多为先天发育所致。鼻根部鼻梁<9mm,鼻面角男性<30,女性<25


   驼峰鼻 又称鹰钩鼻。鼻梁部显角状突起,全鼻过长,鼻尖可能下垂


   酒糟鼻 是螨虫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性充血性皮肤病


    十三、下颌解剖

涉及隆下颌的解剖结构主要有:下颌前部的血管神经分布、下颌前部的肌肉、下颌前部及前侧部的骨性结构和颏孔的位置等

下颌前部的血管神经分布

 

下颌前部的肌肉


 

下颌前部及前侧部的骨性结构


 

颏孔的位置

颏孔通常位于下颌第二前磨牙根下方,下颌体上、下缘连线的中点,距正中线约2.5cm处。此孔呈卵圆形,开口多向后、上、外方,孔内有颏神经、血管通过,为颏神经的麻醉穿刺地方。隆下颌手术时要注意颏神经的保护,该神经损伤会导致下唇麻木不适。


 

    身体解剖

    一、大腿解剖





    二、小腿解剖








    三、上臂解剖






    四、腹部解剖




       五、胸部解剖 

    女性四围参数:

    女性理想胸围是身高X0.51

    女性理想腰围是身高X0.34

    女性理想臀围是身高X0.54

    女性理想腹围是身高X0.457

    胸底围大致接近腹围


   常见乳房形态


    乳房的美学参数

    健美的乳房应呈圆锥形或半球形,丰满、挺拔、匀称、柔软并富有弹性。 两侧乳房应该基本上是大小一样,形态一样,颜色一样,位置均匀对称一致,而且水滴形的乳房最自然,最能体现曲线的美。


    乳房位于第二至第六肋之间、胸骨旁线和腋前线之间。 乳头位于第四肋间,略偏外于乳房正中线,指向外上方。乳房随身体姿势改变而移动,产生动态之美。 从基底面至乳头的高度(即乳房的高度)为5-6厘米。


 

    乳房基底直径为1012cm;乳房体积约320ml左右。胸骨上切迹至乳头的距离,一般为1824cm,平卧时升高23cm 乳房下皱襞至乳头的距离为57cm


    两乳头之间的距离为1824cm。乳晕直径为3.54.5cm 乳头直径为0.81.2cm,高为1.51.6cm 两乳头与胸骨上切迹3点构成等边三角形。


    乳房的美学评分

       评分对象为未患乳房疾病的健康妇女,以评分在74分以上为健美乳房。          

        评分表如下


        乳房体积:1. 正常乳房体积:250350ml2. 小乳症:小于200ml3. 轻度肥大:350 600ml4. 中度肥大:600800cm5. 巨乳:超过1500cm



      乳房肥大下垂分类分型

    分为三类

       乳腺过度增生性乳房肥大,肥胖型乳房肥大,青春型乳房肥大



      乳房下垂临床分型:

  1. 轻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1 2cm

  2. 中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23cm

  3. 重度下垂:乳房下极超过乳房下皱襞410cm



       根据乳头与乳房下皱襞及乳房下极的关系分型

  1. 轻度下垂:乳头在乳房下皱襞水平位置

  2. 中度下垂:乳头在乳房下皱襞之下,乳房下极之上

  3. 重度下垂:乳头在乳房下极边缘




简单的测试是否存在乳房下



 

胸壁乳腺大体结构







乳腺

       乳腺小叶是乳腺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一个小叶由10100个腺泡构成,2040个乳腺小叶汇集成一个乳腺导管,大约1520个乳腺导管以输乳孔开口于乳头。



    胸壁的肌肉血管神经


乳腺的血液供应:

    乳房的血液供应来源于三个方面:

    从胸骨方向来:胸廓内动脉1234肋间动脉穿支供乳房内侧血运(其中第12肋间动脉穿支最粗大,深动脉系统第4肋间穿支供乳头乳晕血运,少数由第3肋间穿支供乳头乳晕血运),约占乳房供血量的60%

    胸骨上动脉 从胸部外上方来:约占乳房供血量的30%

    腋动脉分两支,一支是胸肩峰动脉胸壁支,另一支是肩胛下动脉→胸侧壁动脉或胸长动脉→胸背动脉

从外下方来:肋间动脉的前支、外侧支,只供应乳腺外下1/4的血运。




静脉血液回流

    浅静脉→乳内静脉及颈前静脉;

        深静脉→腋静脉及胸廓内静脉。


乳腺的淋巴回流

   向内→汇集到胸廓内淋巴结,位于胸骨下;

   向上→汇集到锁骨上、下淋巴结群;

   向外→汇集到腋窝淋巴结群、肩胛下群。

     向深部→胸肌群。


乳房的神经支配:

    有两种

        体表的感觉神经支配:主管乳房皮肤的各种主观感觉,如温度觉,触觉、痛觉等。
       自主的交感神经支配:它控制乳房内的血流情况及皮肤下的平滑肌的收缩。神经主要来源于第2到第7肋间神经的外侧前皮支,其中第4肋间神经的前皮支支配乳头乳晕区域的皮肤感觉。




   胸腹部张力线

    顺着皮纹做切口,张力最小,疤痕也最小



   乳房的韧带


胸部的肌肉   


        假体在乳房中的位置

        位于乳腺下、位于胸大肌下和双平面三种情况


    六、会阴部解剖

女性





男性



(全文完)


 

欢迎加入杨承禹个人微信!

杨承禹个人微信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面部神经全解读
面部浅层结构
局部解剖学——面部--浅层
面神经的走形分布与临床进展
面神经解剖
面神经的分布与保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