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海拾贝 | 从范仲淹父子到曹寅祖孙

从“乌台诗案”到“车盖亭诗案”,再到“同文馆狱案”,北宋的政治恶斗、朋党倾轧愈演愈烈。吴处厚不惜以“语言文字之间,暧昧不明之过”构陷蔡确,借此来报“二十年深仇”,试图拔掉“眼中钉”“肉中刺”。吴处厚的儿子都看不下去了,批评他爹“此非人所为”。后来,吴处厚“疽发于脑,自嚼其舌断而死”。满朝大员都在弹劾蔡确,范仲淹之子范纯仁站出来说:“今日举动宜与将来为法式,此事甚不可开端也。”真不负其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

高太皇太后下令:“蔡确可英州别驾,新州安置!”新州乃岭南瘴疠之地,贬黜此地的人几乎都是有去无回。臣子们求情,太皇太后声色俱厉起来:“山可移,州不可移也!”蔡确的老母亲拦住太皇太后的銮驾求情,太皇太后更是铁了心:不仅要贬,而且永不得放回。当然,为蔡确说话的范纯仁也受到牵连,被贬知颍昌府。

元祐八年(1093)正月初六,蔡确客死新州,享年五十六岁。同年九月二十三日,高太皇太后驾崩,死前交代大臣们“早求退位”,以方便“官家”(哲宗)另用一批人。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五年后,弹劾蔡确甚为凶猛的刘挚,也客死新州这个流放之地,且在同一寺庙同一间房,史称一室死“二相”。

哲宗终于从高太皇太后的“臀背”后坐到龙椅上,开始独立执政。他继承的是父亲神宗的政治理想,走的是“熙丰”之路。作为“元祐党人”的苏轼苏辙兄弟自然不受待见了。苏轼被贬海南儋州,全靠着惊人的毅力和悟性(苏轼曾得高僧指点),才得以活着离开瘴疠之地,但在回程的路上仍没能逃过死神之手,命丧常州。而苏辙被罢贬,理由是他“引喻失当”——把先帝神宗比喻成汉武帝。此时,为苏辙说公道话的还是范纯仁。“史称武帝雄才大略,为汉七制之主,辙以比先帝,非谤也。”范纯仁不仅为被皇帝怒斥的苏辙辩白,而且还劝谏盛怒的年轻帝王,“陛下进退大臣,当以礼,不宜如此急暴。”

陈歆耕老师《蔡京沉浮》一书,具有叙事的张力、语言的质感,富有严谨的史实、独立的见解。他跳出曲折隐蔽的历史语境,告诉你蔡京蔡卞(王安石女婿)兄弟是否“奸臣”;他跳脱人们对巨公英雄的崇拜,思考苏轼苏辙兄弟是否“君子”。他坚持从“圆形人物”入手进行文学研究,考察福建蔡氏家族的“官场人格”;他秉持对“心灵科学”的浓厚兴趣,考量范氏父子的“人格高标”。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陈歆耕老师直抒胸臆,给予范氏父子这样的评价:“虽然范仲淹、范纯仁父子的从政理念不尽相同,一个着力于变革,一个趋向于逐步改良,但做人的品格是处在一个巅峰上的。类似范仲淹、范纯仁这样的不唯上、持正、尊道的能臣和良臣,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浪花,也淘尽奸雄。所以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历史记录有时同样“暧昧不明”,难怪梁启超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但时间空间的缝隙中毕竟留下了士人良知和文人风骨,“语言文字之间”也深藏着隐约真相和不灭公道。

北宋的范纯仁,让我想到清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他也曾为不相干甚至“不相中”的人说过公道话。说到曹寅,必然要提到江苏的“城”“事”,诸如苏州生祠、江宁织造和扬州书局。

在苏州织造任上两年零八个月后,曹寅调任江宁织造,接替父亲生前的职位。苏州百姓感念他的“治吴之道”,在虎丘为他立了一座生祠。江南鸿儒尤侗与曹寅往来密切,作了《司农曹公虎丘生祠记》。

尤侗写下曹寅在苏州的官声民意,袁枚《随园诗话》则记载了曹寅在南京的为人处世:康熙间,曹练(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人问:“公何好学?”曰:“非也。我非地方官,而百姓见我必起立,我心不安,故借此遮目耳。”素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不相中。及陈获罪,乃密疏荐陈。人以此重之。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明我斋读而羡之。

由此可见,曹寅光明正大,不记私仇,不摆架子,对百姓和同僚都很好。虽然与地方官不和,但对获罪的人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向康熙“密疏”推荐。这里,袁子才有个失误,“撰《红楼梦》一部”的,不是“其子”,而是“其孙”。

曹雪芹写《红楼梦》,泽被后代,为中国矗立起一座文学高峰。曹寅编写传奇,撰写碑文,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曹寅是内务府“包衣”、皇帝在江南的“耳目”,也是荣耀和危机集于一身的“家奴”、勤谨和忠诚代代相传的“宠臣”,得到过皇帝赐冰、赐樱桃、赐药品的殊荣。他奉旨创办扬州诗局和扬州书局,刊刻《全唐诗》和《佩文韵府》,以江宁织造身份先后接驾四次。康熙第五次南巡,曹寅不远千里去迎接,直至鲁南大运河畔的鱼台县;皇帝回銮,曹寅不辞辛苦去护送,直送到运河古镇扬州宝应。

人物,不论丹青留名还是遗臭万年,不管籍籍无名还是如雷贯耳,都与时空黏合着,与时代分不开,与地理相关联。《红楼梦》的轨迹,就和曹寅的行迹很像,先从东南姑苏甄士隐一家的“小荣枯”开始,紧接着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大荣枯”在京城拉开帷幕。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寅五六岁到达江宁,曹雪芹十二三岁离开南京。一来一去,有沉有浮,南来北往,接驾送行,唱的是“好了歌”——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写的是“好事终”——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曹寅之孙曹雪芹“奋扫如椽笔”,在困顿中写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把“傲骨”和“嶙峋”写进小说里,如同刻在石头上的“奇传”。范纯仁之父范仲淹以“仁人之心”写出《岳阳楼记》,虽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萧瑟悲凉,却始终不忘“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今日阶前红芍药,几花欲老几花新。开时不解比色相,落后始知如幻身。”唐代诗人白居易“感芍药花”寄“正一上人”的诗句,正适合我沉浸、延伸——“感红楼梦”“感北宋史”,寄“曹雪芹”“寄范纯仁”。

凡家庭,无论新旧大小贫富,都应有一种精神传承。古人曰: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今人云:好家风是传家宝。曹寅和曹雪芹,范仲淹和范纯仁,传承的是公道正派和善良美好,当然还有诗辞歌章。祖孙之间、父子之间互相印证、彼此成就,长辈何其幸哉!后辈又何其幸哉!

关于作者

周淑娟,女,江苏徐州人,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校对 徐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薇:曹寅的两个影子:宝玉和黛玉——《楝亭集》与《红楼梦》
曹颙和曹頫的读音?
贾母就是孝惠章皇太后
《红楼梦》里老太妃死了,丧葬规格超高,实际内里暗有玄机
雍正皇帝到底跟《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怎样的恩怨情仇?
读红小资料|扬州那些与《红楼梦》有渊源的古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