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事死如生享太庙

“古来数谁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数谁大,劳动众弟兄。世道一变化,根本就不同。还是这座庙,换了主人翁!”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著名作家赵树理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题写的诗句,生动诙谐地说明了太庙改名的缘由。北京太庙是明清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我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太庙溯源话说变迁

祖先崇拜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早在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就有祭拜祖先的活动。商周时期,祖先祭祀制度日趋完善。《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后代的宗庙祭祀制度,基本沿用周礼。天子的宗庙称太庙,公卿大臣的宗庙称家庙,庶人只能在宗族祠堂祭祖。

太庙

太庙是宗庙的最高等级,它的设置严格按照周代“左祖右社”的礼制,即太庙设在皇宫左侧,社稷坛设在皇宫右侧。之所以这样设置,一是古人“以左为上”的观念所致,二是符合阴阳五行学说。太庙的作用是歌颂祖宗繁衍养育子孙的崇高德行,对应“五行”中的“木”德,方位在东,所以太庙设置于皇宫的东边。同样的道理,社稷的作用是安邦定国,涵养君臣子民,对应“五行”中的“金”德,方位在西,所以社稷坛设置于皇宫的西边。

北京的宗庙,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周惠王二十年(前657年),燕襄公将燕国国都迁至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城内建有规模宏大的宫殿及宗庙。辽代,以幽州(今北京)为南京,建有太祖庙、太宗庙、景宗庙等。金代,将国都从上京迁到燕京,是为中都,并在皇城东南建太庙。元代,以大都作为全国统治中心,先在金中都旧址建太庙,后又在大都左侧齐化门内(今北京朝阳门一带)新建太庙。

现存的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皇宫左前方。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合祀为分祀,设九庙分别供奉历代祖先。五年后,九庙中有八庙遭雷击焚毁。朱厚熜认为天灾示警,故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沿用永乐时期的建筑布局及规制重建太庙,恢复“同堂异室”的合祀制度。

顺治元年(1644年),清世祖下旨将明代历朝皇帝牌位移奉历代帝王庙,把太祖、太宗的牌位供奉于太庙。顺治五年(1648年)六月,重修太庙落成,此后又多次修缮,其中以乾隆年间的修缮、添建、改建最多。

礼制建筑宏伟壮观

北京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整个建筑群呈南北向长方形,占地17.9万平方米,有三重围墙,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大殿。前殿即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重檐庑殿顶,覆黄琉璃瓦,坐落在高大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梁柱外包沉香木,其余构件均用名贵金丝楠木制成。中殿、后殿均面阔九间,庑殿顶覆黄琉璃瓦。各殿东西均有配殿,称东西庑。明清时期,享殿是太庙“祫祭”的场所,皇帝的祭祖活动在这里举行。中殿又称寝殿,是供奉历代帝后神龛牌位的地方。后殿又称祧庙,是后来追封的清代立国前的四代帝后神龛牌位的地方。享殿东配殿十五间,为存放配飨的王公牌位的地方;西配殿十五间,为存放配飨的功臣牌位的地方。寝殿、祧庙均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是存放祭器的地方。此外,太庙还有神库、神厨、宰牲亭、燎炉、井亭等一些辅助性建筑。

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太庙建筑每个檐角上用琉璃瓦雕饰的仙人走兽。其中,享殿檐角的仙人走兽数量最多,共有十个。最前端是“骑凤仙人”,民间也称“仙人骑鸡”。相传“骑凤仙人”是战国时期齐湣王的化身。一次,齐湣王被燕国名将乐毅所败,四处躲避,最后藏到大殿的屋脊上。走投无路之时神凤出现,齐湣王遂乘凤而去,化险为夷。明清时期,人们根据这一传说,把“骑凤仙人”用在皇家建筑上,有绝处逢生、逢凶化吉的寓意。

“骑凤仙人”之后,紧跟着九个走兽,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狎鱼、狻猊、獬豸和斗牛,与北京紫禁城乾清宫数量一样,仅比太和殿少一个走兽行什。每个走兽都含有吉祥美好的寓意。龙是帝王的象征,它可上天入海、行云驭火,理所当然排在走兽的首位;凤为百鸟之王,是吉祥的象征,能给主人带来福气;狮子为持有法力的瑞兽,勇猛威严,可镇宅辟邪;海马为海中瑞兽,可入海入渊,逢凶化吉;天马为忠勇之兽,可追风逐日、心随所想;狎鱼传说是鱼兽混合的异兽,可掌控云雨、防止水患;狻猊相传为龙的第五个儿子,似狮非狮,喜烟好坐,可灭火防灾;獬豸为一种似羊的独角神兽,能辨正邪曲直,彰显皇权威严;斗牛为牛头龙鳞覆身的瑞兽,忠诚稳重,可震慑妖魔。同时,“兽”与“寿”谐音,寓意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祭祖规制严谨规范

明清时期,太庙祭祖有着严格的规制和礼法,内容繁杂而细致,主要包括祭祖祭享制度、功臣配享制度、加封名号制度、昭穆制度、祭祭品制度、后妃庙制等。

祭祖祭享制度,主要有祫祭和时享两种形式。祫祭是集合皇帝远近祖先的神主牌位于太庙合祭。上古时,祫祭通常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明清两代一般于每年岁末举行,也有春秋两祭的。时享即四时之享。明初规定,在春季的清明、夏季的端午、秋季的中元、冬季的冬至举行。据统计,从清太宗到清德宗十位皇帝,共举办祫祭188次、时享417次。

这成为中国几千年帝王祭祀皇家祖先的最后绝响。功臣配享制度,是宗庙祭祀的一种礼制。天子为劝勉臣下效忠,按照功臣生前职位高低、功绩大小分别设立神主。明代,北京太庙配享主要在享殿的东西配殿。东配殿供奉明太祖追封王爵的伯、兄、侄等共1位;西配殿配享明代开国功臣及明成祖靖难功臣17位。清代,东配殿享有功王爷13位,西配殿配享满、蒙、汉有功大臣13位。

加封名号制度,一般包括尊号、谥号、庙号等。最典型的尊号莫过于清朝的慈禧太后。开始清穆宗只给她上尊号为“慈禧”二字,后来每逢庆典就有人主动要求给她上尊号,于是阿谀奉承的尊号逐渐增多,最后多达16个字: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谥号是古人依据死者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具有褒贬死者、劝勉生者的作用。清代帝、后的谥号由继位皇帝降旨,再由礼官评议拟出后上奏皇帝批准。

臣子的谥号都由朝廷赐予。明代皇帝谥号一般以17个字为准;清代皇帝一般不超过23个字。庙号是皇帝死后受到后世祭祀的庙宇称号。庙号一般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起构成殁世帝王的全称。凡有庙号的一般称为祖或宗,开国皇帝都称祖,如高祖、太祖等,其后则称宗,如太宗、世宗等。年号是皇帝纪元所立的名号,即一个新皇帝即位,采用自己的纪年名称。明清两代,年号大多为一帝一号,每当先皇去世新皇登基时,便由新皇和权贵们审时度势,制定并颁行新的年号,以反映皇帝的实际地位和治国意图。如明太祖朱元璋由于是马上得天下的皇帝,所以年号定为洪武。清文宗去世后,其子穆宗年幼继位,由慈安、慈禧两位太后垂帘听政,故确定年号为同治。

气势宏伟的太庙不仅是我国古代建筑巅峰期的经典之作,更是首都北京的著名文化景观。走进太庙,我们仿佛看到祭祀祖先的庄严场面,听到悠扬神圣的皇家礼乐。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领略建筑艺术的炉火纯青,探寻中华文明演进的历史线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封建时代皇后、宗室皇亲、有功的大臣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配享太庙,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起源于夏朝,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皇帝每年都要来祭祀先祖
.明清皇帝祭祖的北京太庙宏伟建筑
配享太庙:古代大臣去世后的殊荣,享受什么待遇?又有何标准?
故宫之太庙,社稷坛,金水河.
京城九坛八庙一一太庙
十分钟读懂配享曹魏太庙的文臣武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