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六世之余烈,秦献公与秦孝公对秦国贡献,直接让秦国由弱转强

众所周知,秦国是最终统一六国的国家,提起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家最熟悉的当属最终建立秦王朝的秦始皇了。

但是秦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由弱变强的过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位君主——秦献公和秦孝公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吧。

一、 秦献公即位前秦国的概况

自春秋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经济基础逐渐形成,这就要求对现有的限制其发展的上层建筑进行变革。

如这一时期的宗法制、分封制等日益崩溃瓦解。突出表现为各国公卿大臣开始掌握国家大权,那种君臣间严格的等级也被打破,臣子操纵君主的废立已经被大家习以为常。

献公即位前的秦国,由以庶长为首的势力集团把持政权。

在秦国,庶长操纵着军政大权,权势极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直接操纵国君的废立生杀,秦国国力逐渐衰弱。

在秦厉共公时期,秦国还是取得一些成就的,比如讨伐大荔,夺取该部的王城;征伐义渠,俘虏义渠王,令该部臣服等等。

但到了厉公子躁公在位时,南郑反叛,义渠前来讨伐,从侧面说明这一时期秦国的国力正在下降,逐渐失去征服周边部族的威力。

秦躁公去世以后,在以秦庶长为首的势力集团的操纵下,他的弟弟被立为国君,是为秦怀公。

自西周以来,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已经深入人们的观念,秦国兄终弟及局面的出现再次彰显了这一时期秦国国内的不稳定。

当然在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大动荡时代,其他国家也有不正常的继位现象,都会对本国产生影响。

秦怀公即国君位的时候,年龄已经很大了,被庶长势力扶至国君位置的怀公,没有军政实权,就好似可以被人任意操纵的提线木偶。

这对于他而言是悲哀的,关于怀公在位期间的事迹,史书记载较少,最终的结局是在其在位的第四年,被以庶长晁为首的大臣们围攻,自杀身亡。

由此足见秦国公卿大臣们势力的强大,我想这也是秦国没有较早进行改革的很大一部分原因。

秦怀公身亡后,因其太子死得较早,大臣们便立太子之子为国君,是为秦灵公。灵公在位时期正值魏国变法成功,国势强盛,对外扩张时期。

当时国内大臣把持政权、君位不稳、国力相对较弱的秦国便成了魏国的首要目标,首当其冲的便是历来争夺的河西之地。

由于魏国兵力强盛,秦国被打的节节败退,一直退至洛水一带,河西之地被魏国占有。

当秦灵公去世的时候,秦国的君位继承再次出现混乱。本该继位的灵公之子即后来的秦献公没有如愿登上国君位,代之而立的为灵公的小叔父悼子,即秦简公,秦献公被迫出逃,流亡至魏国。

到了秦惠公的时候,秦魏阴晋一战,秦国五十万大军被仅五万魏军打的惨败,秦国在各国中的地位直线下降,连没有实权的周王室都将其轻视,可见耻辱之大。

秦惠公去世以后,年仅两岁的出子被立为国君,这么小的孩子即位,怕是连字都不识,主持国事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故由出子的母亲代为执掌朝政。

身居后宫的出子之母自然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朝政更加动荡,加之外敌不断入侵,秦国的情况十分危险。

于是秦庶长改立灵公之子也就是秦献公为国君,在外流亡数年的秦献公终于回到了本就属于他的位置。

二、 秦献公在位时的改革政策

秦国经过数年的动乱,早前秦穆公独霸西戎时的辉煌时刻早已不在,看到秦国日渐衰落之势,秦献公早就有挽救国之危亡的迫切心情。

献公虽然没有如期即位,被迫流亡魏国,受了不少苦,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献公的意志更加坚定,献公也从首先改革成功的魏国那里学到了不少与改革有关的经验。

于是当他即位的时候,便采取了系列改革举措。

首先,秦献公在即位之初便颁布“止从死”的法令,即禁止人殉。用活人殉葬是奴隶主贵族时期盛行的风气,一般陪殉的为死者生前亲近的奴仆、小妾等,意为其死后还能享有生前的待遇。

但到了战国时期,这一风尚明显已经落后,不再被视为文明国家该有的行为。

献公禁止人殉这一陋习,一方面是为了改变其他各国将秦国视为野蛮之国的局面,另一方面则为了保护本国的劳动力人口。

第二个方面是其着重考虑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劳动力的重要性被各国认知,劳动力是确保一国国富兵强的重要要素,也是各国所急需的。

秦献公的这一举措保证了日后秦国生产的正常进行,是顺势之举。

其次,献公于即位后的第二年,将国都迁至栎阳。因为要想推进改革必然要触及秦国旧贵族集团的利益,这些旧贵族在秦国的势力很大,必将遭致他们的激烈反对。

他们是秦国强盛道路上的绊脚石,但由于还不能将他们彻底铲除,献公便通过迁都之举来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能够保证改革的平稳进行。

此外,为了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献公“初县蒲、蓝田、善明氏”,即在蒲、蓝田等地设县。

县的设立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程序,它与独立性很强的采邑不同,是直属于国君的地盘。县的官员均由国君任命,直接对国君负责,这样就使秦献公的统治权力更大了。

此举为后来商鞅在全国普遍推行县制扫清了部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控制,秦献公还对秦国原有的户籍进行重新编制。

将所有居民以伍为单位编制起来,有利于加强地方治安,维护国家稳定,此外也有利于国家很好地清查人口数,合理分派和征收赋税。

编制起来的百姓还可以互帮互助,共同促进粮食生产。此举也为后来商鞅推行什伍制奠定了基础。

在经济方面,献公继续推行简公时实行的“初租禾”制度,即废除井田制度下的收租方式,按照个人对土地的占有数目征收相应税赋。

此举在相当程度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实际上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保护,为后来商鞅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确立土地私有打下了基础。

此外,献公还下令允许在国都内进行商业活动,激发经济活力,增加财政收入。

三、 秦孝公即位后采取的改革措施

秦献公的改革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比如在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与晋国在石门大战,秦国斩敌首六万。

周天子赐予献公黼黻以示庆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秦国的地位有所提升,初步扭转了秦国“国乱兵弱而主卑”的局面。

献公的所做所为给其子,也就是后来继位的秦孝公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他虽然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事业,但是为后来秦国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仅二十一岁的孝公即位为秦王,秦孝公深受献公的影响,明白唯有改革才能够改变秦国当前的不利处境。

他在即位之初便广施恩惠,安抚百姓,招募兵士,增强国力,显示了他期望强秦的决心。

秦孝公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国君。他曾向全国颁布诏令,细数秦国的发展史,从秦穆公时的辉煌时刻到经历内乱招致“诸侯卑秦”的局面。

再到其父秦献公对这一局面的初步扭转,作为国君敢于正视国家的弱势,这是难得可贵的。

为了重振穆公时的霸业,孝公在全国范围内求取贤才。

商鞅就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他为了让秦孝公认识到自己是可以使秦国变强的奇才,三次与孝公会谈。

按其计划依次向孝公讲述帝道、王道、和霸道之术,在商鞅初讲帝道之术时,孝公完全不感兴趣,还斥责景监引荐非人。

但他并未因此对商鞅有偏见,反而耐心地与他进行后面的两次会谈,足见孝公对于贤士的渴望和尊重。

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之前已专门进行过论述,在此不多赘述。

如果没有秦孝公对商鞅的坚定支持,面对秦国保守势力的阻挠,商鞅不可能成功,秦国后来成为六国中实力最强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秦孝公去世以后,失去了国君支持的商鞅落得车裂而亡的悲惨命运也进一步反映了这一事实。所以说秦孝公在秦国强盛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

结语:

秦国的强盛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诸代优秀君主的共同努力所得的结果,我们不能将最后的功绩仅归诸于某个人。

可以说秦献公开启了秦国改革的大幕,秦孝公最终实现了秦国由弱到强的转变,后任的秦王经过不懈努力使秦国占据战国之首,最终由秦王政完成了大一统。

参考资料:

《史记·秦本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秦献公、秦孝公时期的两朝元老甘龙,为何既支持强国又反对变法呢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这六世各自主要功绩如何?
不仅仅是商鞅, 秦国的这4位相国也不得善终, 这却是为何?
韩国变法,为啥没能走向强大?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人(5)
看大秦帝国,深度分析秦国为何明君辈出?忧患意识、独特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