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

【长篇纪实】

老上海的痕迹

九十六,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上)

因为老城区的变化很大,说不定哪天变了,再想看看过去生活的地方,变成不可能。很多网上朋友说;也想拍一点老上海的照片,这是不错的主意,但是从哪里着手?就是一个大问题。

经常看我博客的朋友会发现,最近一直盯著城外十六铺地区不放,这是有道理的;复兴东路以北的地块已经面貌俱非,这给我冲击很大,就是老上海最早建县的老太平弄地区,这是老上海的发源地,可是一点痕迹都没有了,按说也该立一个纪念碑之类的主题小公园,但是他们只为了赚钱,早把老祖宗的东西抛之脑后。这个趋势现在已经向王家码头、董家渡方向推进,很快十六铺地区将荡然无存,到时候大上海发源地只会是传说中的东西。谁都不否认;老上海以沙船起家,它留下的唯一印记是码头,哪里去了?据说新建了一个“老码头”,在那里是喝喝咖啡的地方,是老码头吗!我写过一集“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我也知道这是行不通的,因为要了他们的命。怎么办?作为草根一族,只能尽多的把这些老上海的痕迹记录下来,最近还开了视频网页,为大家多留下一点记忆,“薛家浜的风采”就是这样出炉的。

当然,你也可以拍,但是这个地区已经是断墙破瓦,很难提起兴趣,还要做很多案头工作。我介绍一个地方;短短的几百公尺路,就有12个很著名的老上海痕迹——这就是乔家路,我们来看下面这张地图;

乔家路上的老上海“名胜古迹”

在这里我把它们编了号,顺着序号一个一个的拍下去,它们都有说不完的故事,你忙它二天也拍不完,还能学到很多东西,弄得不好也像我一样转不出来,很有意义。

乔家路原来是乔家浜,在上一集的薛家浜里我们已经谈到;乔家浜流域是老城墙内城南主要通道,民国初期填平成为乔家路。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沿河必然是有钱人居住的首选,历史积淀深厚。我们从中华路端进去,按编号来探索。

乔家路口南面就有当时最高的建筑——警钟楼。它建于1910年,有很多很多故事,说也说不完,我为它写了四集;这个楼曾为辛亥革命和三次武装起义鸣响行动开始的警钟,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它是老上海的骄傲。

小南门警钟楼

小南门警钟楼还有一件很不如意的事情,那就是与它一起建成的小南门救火会大楼没有复原,这是一幢很漂亮的楼,但是有人嫌它不够现代化,将外立面弄成铺面,一幢有百年历史经典建筑就此不伦不类,你可以进去看看它。

那么辛亥革命上海起义的信号为什么在小南门警钟楼发出呢?一方面钟楼高,一旦鸣响整个上海都能听到;另一方面道台就在附近,而起义军又躲在乔家路上的“最乐堂”里,一旦钟响,义军一气拿下道台。

当时道台在哪里?就在乔家路北巡道街金坛路口。

上海道台旧址

巡道街(巡道西街)就是因这里有巡道衙门而得名,金坛路最早名道前街(巡道前街),辛亥革命后这里成了警察局,这条路改名为警厅路(又名警所路)解放后才改为金坛路。

下面这张照片是有争议的,有说是“辛亥革命军占领道台”,也有说是“辛亥革命时江南制造局大门”,都是权威出版社出版的资料,我们不去管它,先拿来用用。

辛亥革命军占领道台

 

你可以看看巡道衙门旧址,拍一张照片,上面注上巡道衙门旧址,很有意思。完了再在巡道街拍一点东西,这里变化不大,怀怀古很不错,不要以为无所谓,这种场景不会太久——谁会出钱修复保存它,是公家还是开发商?

巡道街

从天灯弄进去,我们到三号景点——书隐楼。

书隐楼在天灯弄77号,这是你应该千方百计进去的地方,看你的本事了!

书隐楼

书隐楼是私人的,对外不开放,可是这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可以说;这是上海保留得最好的老建筑群,原封不动地封在这里,绝对原汁原味,在上海再也找不到第二家。作为私家,外间传说有一百多个房间的建筑,根本无力维修,所以破败不堪,同时老上海痕迹也格外清晰,哪能不看?

这里有好几个上海之最,我们也来搞搞“淘最上海”,

这里有上海最高的墙,

这里有最精美的门楼,

这里有最珍贵的砖雕,

这里有上海最大最金贵的砖,

太多了!等待你也去发现。

历史的保护者

我们先来看看上海最高的墙;书隐楼被高高的围墙团团围住,这墙有36尺高,36尺又是什么概念呢?比原上海城墙还高出12尺,就是还高三分之一。就说现在大家公认的现代化上海,楼已经是摩天了,可是墙还不见有比它高的,你见过没有。

精美的砖雕

这个砖雕是镇园之宝,因为书隐楼是明代上海著名四家花园之一——日涉园的一小部分,日涉园在明末就遭毁坏了,而建于清乾隆年代的,有200多年历史的书隐楼被保存下来了。砖雕也只是修修补补维持了原样,这才更有味道。在上海再要找这样有历史又这样精致砖雕,我看很难,这里有二块。

门楼

门楼可是原样的,上面有人物32个,讲述“西伯昌磻溪访贤”故事,你要做足功课才会看得懂,在上海这样完好的古砖雕,不知哪里去找?

金銮殿的金砖

还有稀罕的!小桌子放的是一块地砖,谁家的地砖有这么大,这么厚;铺在楼板上,楼下的人家肯定遭殃——早晚塌了。这可是金銮殿的金砖,在上海我见到过,不多!就是这块最正宗,难道不是上海之最?

不要看了!时间来不及了!我们还只是在第三个景点。

出了书隐楼我们来到巡道街,这里有一个小弄堂,里面有一个道观——水仙宫。水仙宫好多人听也没有听到过,有什么稀罕?听我讲;

同治地图

水仙宫在同治地图里就有,在道署的斜对面。水仙宫主供纯阳祖师吕洞宾,解放后还在,文革时毁了,它的旧址还在。

水仙宫大门

  

这个弄堂进去右手边就是大殿。

水仙宫大殿

大殿被墙封起来了,一个公司在用,哪天拆了,这个痕迹肯定将不存在,同治地图上的水仙宫将不存在,拍一点吧!都会成为绝版的照片。

出了水仙宫,意犹未尽地沿着巡道街回到了乔家路,路口有一个指示牌;

文化街

原来乔家路是历史文化街,我没有说错吧!这条路有看点。

哈哈!在这个路口就有我们要看的二个景点,这里有古银杏和宜稼堂,老远古银杏在向我们招手。

古银杏

从老树的根部来看绝对是有年份的,想当年它在乔家浜畔,一定是威风凛凛,它有不少神奇的故事,这里有一段网友“蓝湖”的留言,我整理一下,大家可以看看;

在靠近俞家弄永泰街边,有一颗古树,现在倾斜的地方下是一间一层民房,这棵树是倚在这幢小房子的墙上,估计靠了起码100多年。那时经常走过也不觉得有什么特别,此树和房子相互依靠,相依为命。

再后来挂了一块古树名木的牌子,身价就不一样了。

90年代末,东从中华路,南至俞家弄,西起永泰街,北到乔家路一圈地块拆旧房,造起来叫朝阳门(即小南门)的楼房。拆迁的时候这棵树可不能搬啊!所以拿钢管支撑稳后把房子全部拆除。说来也奇怪;原来这树没有人理睬,房屋拆了,到有很多人来给树上香点烛系红绸,这里香火很旺,因为永泰街这段是仅能容二辆自行车的距离,怕引起火灾,有关部门发布告,白天派人值班,人们就晚上来敬香,所有措施都没有用,香火依然很旺,直到最后用钢板把铁栏杆焊死,朝拜人看不见树,渐渐才歇阁。

这棵老树有趣吧!这里是纪实,不能乱编故事,要不然这棵老树就要变成汉代一位帝王将相种的,或者是水仙宫里的吕洞宾路过这里,扔了一颗白果,长成了这颗大树,你去想象吧!

我们看了五个景点,我还只是写了一点摘要,就用了近三千字,看来一口气写完网页不够大,只好再分上下集,我们再去看下一个景点——乔家路77号,宜稼堂。

宜稼堂外貌

宜稼堂就在乔家路巡道街口,这一片粉色的房子都是,不知道的人路过还以为是老工房,可能还会说;五十年代的老工房为什么还不拆?其实它是大有来头的,这一排房子当时是门楼,晚上挂满红灯笼,映在乔家浜的水面上,是上海一景。进得门楼就是“肃静”、“回避”警示牌;这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有记载的,我也采访过这里的后人。现在只有进去看才会大吃一惊。

小弄堂口有一块铜牌,这是在门楼的边上;

宜稼堂

在一百五十年前,上海经济发展造就了一位名人——郁松年(1799-1865年),字万枝,号泰峰。郁泰峰是上海四大沙船大王;“朱,王,沈,郁”之一,他经营的“郁森盛号”拥有沙船二百余艘,是当时24家沙船业最大,郁家的财富也是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号称郁半城。除了运输,他还是金融业领袖和著名藏书家,慈善家,是当时叱诧风云的人物。

宜稼堂就是郁松年的老宅,他的故事在这里只能点一下,我们先进去看看;

里面重重叠叠,我也不知道进了哪一个院子,拍吧!

前园景优雅

后面还有院子,档子比前面低一点。

后院

仔细看看,结构都是那么精致,原汁原味的保留着,够你细细看,慢慢拍,沉浸在一百年前的时光里。

木雕

郁家还有后人住在那里,就是这一间,门上的对联显示郁家气象一片新。

气象新

郁家的女主人接待了我,很客气,显示了大家的风范。

郁家的后裔

郁家也有一块金砖,就在这个架子上,上面盖了一块板,做切菜用,很有趣。

金砖

在这个老宅里有很多离奇的故事;清朝官员常来常往,反过来又支持小刀会起义,小刀会起义失败后出钱修城墙和文庙,革命党长期躲在这个老宅里,辛亥革命这里又是一个指挥点。当你知道这些故事后再去拍,就要肃然起敬了!

好了!我们已经走了六站,有人向我提意见了,蜻蜓点水,不过瘾,介绍不详细,下面我给出参考资料,你只要点击题目就可以进入,第七站我们在下集里见,不见不散!

 

参考资料;

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三,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

老上海的痕迹(四十三,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又成了一个谜)

老上海的痕迹 (五十四,南市救火瞭望塔的建成年代之谜豁然开朗)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小南门警钟楼一定要追根溯源(上))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一,小南门警钟楼一定要追根溯源(下))

老上海的痕迹(十五,道台衙门造就巡道街和天灯弄)

老上海的痕迹(十九,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上))

老上海的痕迹(二十,掀起书隐楼的神秘面纱(下))

老上海的痕迹(二十七,“宜稼堂”上海船王老宅里的传奇故事)

 

               ——蔡康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城厢的前世今生(下集)
上海南市老城厢(上)
老上海的痕迹(十五,道台衙门造就巡道街和天灯弄)
老上海的痕迹(九十七,乔家路上的“名胜古迹”(下))
老邻相聚 寻访故居
老上海的痕迹(四三、南市救火会瞭望塔)【图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