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位语文教师的阅读经验:读“薄”,读“厚”,读“活”

书,谁都读,但怎么读,因人而异。有的人一目十行,快速阅览;有的人一字一字,慢慢细研;有的人贪图痛快,如过烟云;有的人感悟至深,终身不忘。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那么,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把课文读“薄”、读“厚”、读“活”呢?

一、读“薄”

把“厚”的文章读“薄”,就是把“长”的文章读“短”了。读“薄”的过程,就是不断过滤,不断凝练,不断“蒸馏”的过程,也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

把课文读“薄”,就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跳进文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本的脉络,感知文本的主体,读出文本主要意思。有的几千字的课文,其实紧要处往往就那么三两句,在繁密的文字下躲躲闪闪若隐若现,读书时需要抓住课文关键的语句。

如阅读《詹天佑》时,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个关键句理解主要内容。有的课文则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概括、归纳、体会,抓住文章的精髓。

如阅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体会“爱”字,阅读《少年闰土》感悟少年闰土“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活泼可爱”形象,阅读《将相和》归纳课文大意为: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二、读“厚”

所谓读“厚”,就是要读出文本之外的东西,读出作者未及之意、未写之言,读出文本中未言之境,读出文章中角色的未明之情……让文本内容变得厚实与丰富。

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就需要好好地琢磨,需要查找相关的资料,以便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有时一个人名、一个地名都需要教师花点心思去查找、去补充。把课文读“厚”,就是补充、链接,使阅读得到延伸、拓展。

如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前导入:“鲁迅先生的一生写了大量的著作,无情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和旧中国的黑暗。反动派非常害怕鲁迅的文章,不许他发表,而且要逮捕他,但他始终与敌人做着不屈不挠的斗争……”通过人物介绍,让学生初步感受到鲁迅救国救民,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碰壁”的顽强斗争精神以及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英雄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让拓展性阅读为语文教学锦上添花
浅谈如何把握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的度
浅谈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主题学习: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X单元授课教学法”
运用媒体设置情境营造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