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偶故事'实验表明,跟孩子讲道理是没用的,直接揍反而更有效|对偶故事|教育方法
userphoto

2023.05.08 广东

关注
本章是《教育心理研究》专栏的第8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过恒河猴实验、守恒实验、阿尔伯特实验、双胞胎实验等,感兴趣的可以翻看之前的专栏。本专栏力图通过历史上著名的心理实验向我们揭示儿童教育的内在原理,让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做到有理有据。

我们做父母的在教育孩子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于大多数的父母,可能从来没有想过孩子的规则意识是是怎么形成的,有没有什么规律。

今天我们带来一个有趣的心理测试,向大家揭示了儿童规则意识的形成发展规律。

对偶故事法

心理大师皮亚杰为了测试孩子的道德水平,对于规则的认知,他设计了一个对偶故事法: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听,问他们,哪个孩子犯的错误大。

测试结果:

经过测试他发现,5-8岁的孩子,普遍认为约翰犯的错误大,因为他打破了15个杯子。而8岁以上的孩子会普遍的认为亨利犯的错误大,因为约翰不是故意的,而亨利是为了偷吃果酱打破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在判断时采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皮亚杰根据他的观察研究,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和公正道德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认知理论

我们要知道,规则是一种社会化的产物,是为了约束彼此,方便整个社会群体而约定俗成的。比如说排队,如果人人都不遵守,那就乱套了。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人,没有群体的话,就没有排队的概念。因此,规则意识是后天形成的。2岁前的孩子是没有规则意识,因为他们基本的意识都没有。

1、前道德阶段(2-3岁)

当孩子2岁后,随着智力的发育,他们学会了简单的语言,开始产生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但是因为自我意识刚萌发,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同外在的环境彻底区分开,因此这时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同时此时孩子接触的人群还主要是以家人为主,社交范围小,周围的人都为他服务,外在社交环境也不足以促使他们产生规则意识。这时候的孩子表现为什么都是我的,不顺心就哭闹,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的人都围着他转。他们的哭闹会促使环境为他改变,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他们一哭,父母就马上来伺候了,他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2、他律道德阶段(3-8岁)

到孩子3岁以后,随着孩子社会活动的增多,他们上了幼儿园,接触了更多的小朋友,他们开始发现,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并不是围着自己转,他们开始区分环境与自我。开始产生了简单的规则意识,规则认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要知道,儿童对行为对错的判断,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过程
不知道这个人,家长怎么好意思说对孩子的教育负责 | 人物词典 · 皮亚杰
孩子犯错误,家长选对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很重要
关于皮亚杰不可不知的经典实验
正确发展宝宝的道德观
错误评判按主观还是客观 ——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